第598章 秋收-《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刘晓希家的玉米、红薯、花生...都该收获了。

  除了玉米稍微种得多一些外,红薯、花生都只种了一小块地。

  可即便如此,一家人也是忙了几天才全收回家。

  现代时空,刘晓希家在农忙,其他朝代的人们也在忙着秋收。

  今年祖辈们的秋收任务还是很重的。

  从后世来的种子,从种下的那天起,就被大家伙盼着了,如今是能彻底检验成果的时候,老祖宗们半点马虎不得。

  从先秦一直到民国,从朝廷到民间,都在忙着抢收。

  很多在外的走卒贩夫,家里有地的,也赶紧归家来一起忙活。

  趁着天气好,粮食要早点收回家,免得误了秋收。

  地里的农人们,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就没有一个闲人。

  孩童们年纪小,干不来体力活,大人们就让这些娃娃去摘辣椒,红彤彤的辣椒总是容易摘的。

  隔壁的地里,扎着冲天炮的小娃大声的提醒小伙伴,“狗蛋,你小心点,别用摘辣椒的手揉眼睛,会痛。”

  狗蛋背着小背篓,双手不停的将辣椒从枝头摘下,他远远看了栓子一眼,回答,“栓子,你们家辣椒真多啊,肯定要摘好久。”

  栓子说,“那不碍事,我爹说了,等辣椒摘完,就带我去县里买糖人。”

  另一片地里的小孩也骄傲的说,“我爹说,以后多种粮食,卖了钱送我去念书...”

  ......

  姑娘、半大少年们就忙着去掰玉米,金灿灿的玉米一筐又一筐送回家,院子里堆的满满当当,霎是喜人。

  看着这么多粮食,没人喊累。

  “晚上让娘做玉米饼吃。”

  “做玉米碴子粥也不错,暖胃。”

  ……

  壮劳力的长辈们则是去红薯地里刨红薯,不光要费点劲儿,还有挖红薯技巧,不然一锄头下去挖坏了。

  种得有小麦、水稻的人家,任务量就更多了。

  当然,也有人家是打算一种一种的收回家来。

  年纪大的老人们,要么就在家做饭,要么帮忙去地里送送水什么的,脸上都泛着笑意。

  “娃们,来来,都喝点水歇歇,水里加了糖哩,甜甜嘴。”

  “太爷,你赶紧歇歇,咱不累。”

  “对,爹啊,现在是趁着天气好,粮食收回家才能放心。”

  “诶,阿爷,你让阿奶中午别忙着做饷饭了,我们一会儿在地里烧堆火,烧红薯吃,就不来回耽误事儿。”

  “行行行,那我让老婆子煮面条,晚上吃点营养的...”

  ......

  总之啊,这一刻,没一个人是闲的住的。

  里正、村长们早早就拿纸笔等着了,就等家家户户的粮食收上来,登记产量上报官府。

  在靠近县城的村子,县太爷也坐不住,带着衙役们就出城巡视秋收了。

  刚被分配到地方上当县令的青年,还亲自下地去忙了一番,泥巴弄脏了裤角也不在意。

  “这后世的种子真好,今年,百姓们能吃饱饭了吧。”

  陪同的里正恭敬的回答,“是,有了那么多粮食,家家户户都能过个好年了,吃一年也没问题。”

  “大丰收啊,老朽活了半辈子,第一次见到亩产千斤的场面。”

  族长说着说着,情到深处不免激动落泪。

  ......

  历朝历代的农官们,也纷纷带着任务在试验地打转。

  当一亩亩玉米、红薯被收上来,大家嘴角的笑就没落下过。

  扶苏是代表他父皇来负责秋收事宜。

  这段时间一直在试验地查看情况,直到钦天监选了一个好天气,这才开始秋收。

  随着一亩地的红薯全部收获上来,当称重的小吏报出最终数字,现场一阵阵惊呼声响起。

  有官员当场还不敢相信的捏了把大腿,“一亩地竟然能产五千多斤,真不是做梦吧。”

  最后又重新称重了两遍,数量没错。

  同时,其他地里的红薯也都收上来称重,数量并没有多大差距。

  这下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大司农拿起一个红薯,小心翼翼的摸着,又哭又笑,“红薯真是个好东西啊,产量那么高...”

  官员们都笑容满面,“今年,黔首们家家户户都种了很多,不会饿肚子了。”

  “我家庄子里也种了,等回去就安排人收红薯。”

  “红薯的产量都那么高,玉米又能达到多少啊?”

  ......

  扶苏对这个结果也很惊喜,已经迫不及待要去看看玉米的产量了。

  “这里就留一部分人,其他人随我去玉米地吧。”

  陈平跟在旁边,傻笑比划,“竟然那么多,想来我家的红薯也不少。”

  刘季颔首,他爹和二哥在老家,想来也正忙着收红薯吧。

  他还真猜错了,千里外的沛县,刘太公闲不住,跟着儿子下地掰玉米。

  每掰下一个玉米,个大又饱满,让他乐得笑开了花。

  “这个长得好,饱满的哟,明年咱多种点儿。”

  刘仲听着这话,高兴的直点头,头一次看这么多粮食,他肯定多种点。

  “爹,咱到时候是不是给三弟、四弟送些去?”

  刘太公笑呵呵的说,“是要送些去,这都是家里种的,你弟弟他们在咸阳,干什么都费钱。”

  像明清原本就有玉米红薯传入的时空,百姓们有了后世的种子后,就没种原来的种子了。

  如今等收获来临,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产量简直是天壤之别。

  老妇人看着堆满了地窖的红薯,激动的嘴角颤动,“老头子,咱以后就用这留种吧,啊,种后世的种子,咱家才能吃饱饭。”

  大儿子也手舞足蹈的说,“咱家今年挑点饱满的种子,明年种下指定也好。”

  ......

  这样的事发生在不少人家。

  有了这次的收获,就连宫里的君王们在得到各地上报的产量后,也下了旨意,要求百姓们以后都种新种子。

  —

  等粮食收回来后,还得晾晒,只有晒掉水分,才容易保存。

  有经验的老农们,看天色提醒众人,“得抓紧时间,过几日瞧着要下雨了。”

  百姓们是半点不敢休息。

  历朝历代,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坐在小马扎上,要不坐在地上,都忙着剥玉米粒。

  是的,这玉米粒还得剥下来,不然很占位置。

  只是啊这活并不轻巧。

  时间久了,不光是手痛,人也难受。

  没看不少孩子剥到最后实在受不了了,眼泪汪汪的。

  不过想到这都是粮食,再累也得干,总比以前又累又吃不饱强。

  “还是后世好啊,有专门的玉米脱粒机,一会儿功夫就搞完了。”

  大娘手里忙不停,抬头看向光幕,瞧见刘晓希家的脱粒机很羡慕。

  别看机器的个头不大,但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机器就把几千斤玉米脱成了粒。

  各朝代羡慕的人不少,比起人工,后世的机器简直是神速。

  古人们也不是没人想买一台使使,包括什么犁土机、除草机什么的,但这玩意儿都需要用电和汽油,目前不管是电力还是汽油,都比较难为祖宗们。

  所以还得依靠人工才行。

  就连杜甫一家都如此。

  李白来的正是时候,正好来体验了一把剥玉米粒的艰辛。

  请人帮忙,暂时是请不到的,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忙着。

  灶房的火堆里,正捂着几个红薯。

  杜崇文、杜崇武兄弟俩个,最近红薯收获后,就迷上了烤红薯吃。

  烤好的红薯香甜软糯,非常受小孩子欢迎。

  对古代很少有机会吃甜食的普通人家孩子,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