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废墟上的晨曦与微光
冥川节点方向天际的那抹不祥暗红,依旧是悬在每个人心头的利剑。但经过近十天的疯狂劳作,青霖镇这片废墟,终于勉强有了一丝“聚居地”的模样,而不仅仅是难民的露营地。
一道由粗大原木、破碎的混凝土块和废旧车辆残骸垒砌而成的、平均高度约三米的简易围墙,歪歪扭扭地环绕出了聚居地的核心区域。围墙外,是挖掘出的壕沟和反AI协会带着志愿者布设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简易符文警戒线。围墙之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木制的了望塔,上面日夜有灵调局士兵或青年协会的觉醒者值守。
围墙之内,景象依然破败,却多了井井有条的生机。帐篷区被规划出相对整齐的街道,甚至有了用木牌标出的临时路名。公共取水点排起了长队,但秩序井然;临时医疗棚里,医护人员依旧忙碌,但伤员脸上已不再是纯粹的绝望,多了些许平静。炊烟在不同角落升起,空气中开始混杂着食物煮熟的味道,而不仅仅是消毒水和腐烂的气味。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聚居地便已苏醒。今天的重点任务,是加固西侧一段被前夜雨水冲垮的围墙地基。
楚歌没有动用他那恢复中的S级力量,而是像其他觉醒者和壮年难民一样,穿着普通的工装,扛着铁锹,加入了劳作的队伍。他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需要感受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的脉搏。
工地上,号子声、铁器碰撞声、木材的切割声交织在一起,嘈杂却充满力量。人们分工明确:力气大的负责搬运石料和夯实地基;有手艺的负责加工木材和加固结构;反AI协会的技术人员则仔细检查并修复围墙基座下的符文阵列,确保其驱散低阶游魂的效果。
“楚歌!这边需要根顶梁,搭把手!”一个满脸灰尘的青年协会成员喊道。
楚歌应声而去,轻松地将一根需要两人合抱的粗大原木扛到指定位置,动作精准而稳定。他没有使用任何超凡力量,纯粹依靠被“不朽神躯”潜移默化强化过的身体素质,但即便如此,其效率也远超常人。
这种融入集体的劳作,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与面对鬼物时那种你死我活的爆发不同,这里的工作琐碎、重复,却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围墙一寸寸增高,家园一点点稳固。他看到周围的人,虽然面容疲惫,衣衫褴褛,但眼神中却重新燃起了对“明天”的期盼。这种平凡的坚韧,有时比超凡的力量更令人动容。
午后,楚歌来到围墙南门值守点。这里是进出聚居地的主要通道,也是防卫的重点。
值守工作远非时刻紧绷的战斗,更多是枯燥的排查与警戒。士兵们仔细检查每一支想要外出搜寻物资的小队,登记、叮嘱注意事项、约定返回时间。同时,也要警惕地观察远方地平线,留意符文警戒线是否传来异常波动。
楚歌的到来,让值守的士兵们精神一振。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安静地站在一旁,凭借其远超常人的感知,辅助哨兵进行观察。
“楚队,”一名年轻的灵调局士兵有些紧张地指着远处,“那边……好像有片影子在动,是不是鬼物?”
楚歌凝神望去,片刻后摇摇头,语气平和:“不是,是风刮起的尘土,夹杂着一些枯叶。放心,目前警戒线很稳定。”
他的冷静和精准判断,极大地安抚了士兵们的紧张情绪。
这时,王锐带着几个青年协会的人巡逻至此,嘻嘻哈哈地跟楚歌打招呼。
“学弟,怎么样?站岗比打架无聊多了吧?”王锐递过来一个用干净叶子包着的、还有点温热的烤红薯。
楚歌接过,掰开一半,咬了一口,甘甜的味道在口中化开。“还好。能看到大家平安进出,挺好。”
这种相对平和的防卫日常,正是所有人用血战换来的宝贵成果。它意味着,最危险的狂潮暂时退去,人们终于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来重新构筑生活的秩序。
傍晚时分,楚歌完成值守,在返回临时住所的路上,经过一片相对安静的帐篷区。这里靠近一小片幸存下来的树林,难民中的一些家庭自发在此开辟了几小片菜地,种上了一些生长迅速的蔬菜,点点绿意在废墟中显得格外珍贵。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又略带惊喜的声音叫住了他。
“楚歌?真的是你!”
楚歌回头,看到张明远正牵着一个女生的手,站在一棵老槐树下。张明远还是那副微胖的样子,但脸上的稚气褪去了不少,眼神变得沉稳。而他牵着的那个女生,正是高中时的班花李悦。她原本秀丽的长发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脸色有些苍白,却依旧清丽,看向张明远的眼神中,带着依赖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明远?李悦?”楚歌也有些意外,随即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在百万难民中能遇到故人,总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张明远有些不好意思地松开手,挠了挠头:“嘿嘿,没想到能在这儿碰到你。我们都撤到青霖镇了,还好,人都没事。”他简单说了说撤离路上的经历,语气平淡,但楚歌能想象其中的艰险。
李悦轻声补充道:“多亏了明远,一路上都是他照顾我……”她的脸颊微微泛红。
楚歌看着他们紧挨着的肩膀和交织的眼神,瞬间明白了。在和平年代,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暧昧和试探,但在历经生死、朝不保夕的末世,情感反而会褪去浮华,变得直接而珍贵。共同的灾难、相互的扶持,很容易让两颗孤独的心迅速靠近。
“挺好的。”楚歌点了点头,真诚地说,“在这世道,能有个相互依靠的人,是幸运。”
张明远用力点头,眼神坚定:“嗯!我们会好好活下去的!”他顿了顿,看向楚歌,语气充满敬佩,“倒是你,楚歌,你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英雄了!我们都听说了你的事!”
楚歌摇了摇头,语气平静:“没什么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看了看天色,“不早了,你们也早点休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到指挥中心找我。”
告别了这对在废墟中牵手的情侣,楚歌独自走在渐渐暗下来的小路上。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的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波澜。有为老同学感到的欣慰,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连自己都未曾清晰察觉的怅然。他想起了东离市图书馆那个傍晚,想起了苏软软递给他芯片时专注的眼神,想起了她说的“东海见”。
在这个生命脆弱如纸的时代,情感的萌发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对绝望最有力的反抗。 张明远和李悦的相濡以沫,与他和苏软软之间那种基于共同信念、超越生死的默契与牵挂,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人性在黑暗中的微光。
他抬起头,望向东海市的方向。那里的霓虹依旧璀璨,而这里的废墟上,新的生活、新的情感、新的希望,正在顽强地破土而出。
这片刻的宁静与人间烟火气,或许,正是他们浴血奋战所守护的最重要的意义。
冥川节点方向天际的那抹不祥暗红,依旧是悬在每个人心头的利剑。但经过近十天的疯狂劳作,青霖镇这片废墟,终于勉强有了一丝“聚居地”的模样,而不仅仅是难民的露营地。
一道由粗大原木、破碎的混凝土块和废旧车辆残骸垒砌而成的、平均高度约三米的简易围墙,歪歪扭扭地环绕出了聚居地的核心区域。围墙外,是挖掘出的壕沟和反AI协会带着志愿者布设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简易符文警戒线。围墙之上,每隔一段距离便设有木制的了望塔,上面日夜有灵调局士兵或青年协会的觉醒者值守。
围墙之内,景象依然破败,却多了井井有条的生机。帐篷区被规划出相对整齐的街道,甚至有了用木牌标出的临时路名。公共取水点排起了长队,但秩序井然;临时医疗棚里,医护人员依旧忙碌,但伤员脸上已不再是纯粹的绝望,多了些许平静。炊烟在不同角落升起,空气中开始混杂着食物煮熟的味道,而不仅仅是消毒水和腐烂的气味。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聚居地便已苏醒。今天的重点任务,是加固西侧一段被前夜雨水冲垮的围墙地基。
楚歌没有动用他那恢复中的S级力量,而是像其他觉醒者和壮年难民一样,穿着普通的工装,扛着铁锹,加入了劳作的队伍。他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需要感受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的脉搏。
工地上,号子声、铁器碰撞声、木材的切割声交织在一起,嘈杂却充满力量。人们分工明确:力气大的负责搬运石料和夯实地基;有手艺的负责加工木材和加固结构;反AI协会的技术人员则仔细检查并修复围墙基座下的符文阵列,确保其驱散低阶游魂的效果。
“楚歌!这边需要根顶梁,搭把手!”一个满脸灰尘的青年协会成员喊道。
楚歌应声而去,轻松地将一根需要两人合抱的粗大原木扛到指定位置,动作精准而稳定。他没有使用任何超凡力量,纯粹依靠被“不朽神躯”潜移默化强化过的身体素质,但即便如此,其效率也远超常人。
这种融入集体的劳作,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与面对鬼物时那种你死我活的爆发不同,这里的工作琐碎、重复,却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围墙一寸寸增高,家园一点点稳固。他看到周围的人,虽然面容疲惫,衣衫褴褛,但眼神中却重新燃起了对“明天”的期盼。这种平凡的坚韧,有时比超凡的力量更令人动容。
午后,楚歌来到围墙南门值守点。这里是进出聚居地的主要通道,也是防卫的重点。
值守工作远非时刻紧绷的战斗,更多是枯燥的排查与警戒。士兵们仔细检查每一支想要外出搜寻物资的小队,登记、叮嘱注意事项、约定返回时间。同时,也要警惕地观察远方地平线,留意符文警戒线是否传来异常波动。
楚歌的到来,让值守的士兵们精神一振。他没有指手画脚,而是安静地站在一旁,凭借其远超常人的感知,辅助哨兵进行观察。
“楚队,”一名年轻的灵调局士兵有些紧张地指着远处,“那边……好像有片影子在动,是不是鬼物?”
楚歌凝神望去,片刻后摇摇头,语气平和:“不是,是风刮起的尘土,夹杂着一些枯叶。放心,目前警戒线很稳定。”
他的冷静和精准判断,极大地安抚了士兵们的紧张情绪。
这时,王锐带着几个青年协会的人巡逻至此,嘻嘻哈哈地跟楚歌打招呼。
“学弟,怎么样?站岗比打架无聊多了吧?”王锐递过来一个用干净叶子包着的、还有点温热的烤红薯。
楚歌接过,掰开一半,咬了一口,甘甜的味道在口中化开。“还好。能看到大家平安进出,挺好。”
这种相对平和的防卫日常,正是所有人用血战换来的宝贵成果。它意味着,最危险的狂潮暂时退去,人们终于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来重新构筑生活的秩序。
傍晚时分,楚歌完成值守,在返回临时住所的路上,经过一片相对安静的帐篷区。这里靠近一小片幸存下来的树林,难民中的一些家庭自发在此开辟了几小片菜地,种上了一些生长迅速的蔬菜,点点绿意在废墟中显得格外珍贵。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又略带惊喜的声音叫住了他。
“楚歌?真的是你!”
楚歌回头,看到张明远正牵着一个女生的手,站在一棵老槐树下。张明远还是那副微胖的样子,但脸上的稚气褪去了不少,眼神变得沉稳。而他牵着的那个女生,正是高中时的班花李悦。她原本秀丽的长发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脸色有些苍白,却依旧清丽,看向张明远的眼神中,带着依赖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明远?李悦?”楚歌也有些意外,随即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在百万难民中能遇到故人,总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张明远有些不好意思地松开手,挠了挠头:“嘿嘿,没想到能在这儿碰到你。我们都撤到青霖镇了,还好,人都没事。”他简单说了说撤离路上的经历,语气平淡,但楚歌能想象其中的艰险。
李悦轻声补充道:“多亏了明远,一路上都是他照顾我……”她的脸颊微微泛红。
楚歌看着他们紧挨着的肩膀和交织的眼神,瞬间明白了。在和平年代,或许需要长时间的暧昧和试探,但在历经生死、朝不保夕的末世,情感反而会褪去浮华,变得直接而珍贵。共同的灾难、相互的扶持,很容易让两颗孤独的心迅速靠近。
“挺好的。”楚歌点了点头,真诚地说,“在这世道,能有个相互依靠的人,是幸运。”
张明远用力点头,眼神坚定:“嗯!我们会好好活下去的!”他顿了顿,看向楚歌,语气充满敬佩,“倒是你,楚歌,你现在可是大名鼎鼎的英雄了!我们都听说了你的事!”
楚歌摇了摇头,语气平静:“没什么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看了看天色,“不早了,你们也早点休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到指挥中心找我。”
告别了这对在废墟中牵手的情侣,楚歌独自走在渐渐暗下来的小路上。夕阳的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的心中泛起一丝复杂的波澜。有为老同学感到的欣慰,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连自己都未曾清晰察觉的怅然。他想起了东离市图书馆那个傍晚,想起了苏软软递给他芯片时专注的眼神,想起了她说的“东海见”。
在这个生命脆弱如纸的时代,情感的萌发与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对绝望最有力的反抗。 张明远和李悦的相濡以沫,与他和苏软软之间那种基于共同信念、超越生死的默契与牵挂,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人性在黑暗中的微光。
他抬起头,望向东海市的方向。那里的霓虹依旧璀璨,而这里的废墟上,新的生活、新的情感、新的希望,正在顽强地破土而出。
这片刻的宁静与人间烟火气,或许,正是他们浴血奋战所守护的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