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管护比拼竞高下,三代灌浆破高产,新农进阶担重任-《饥荒年代种田忙》

  六月初十的夏至,全县高产竞赛进入中期管护关键比拼阶段 ——12 各乡镇的示范田绿意盎然,杂交三代莜麦已进入拔节期,冬小麦开始孕穗,县域竞赛评审组带着测量工具,逐乡镇开展 “中期管护评分”:“评分涵盖苗情长势、病虫害防治、数据记录、技术应用四项,满分 100 分,计入最终竞赛总成绩!”

  评审组在五村示范田测量时,不禁点头称赞:“杂交三代莜麦茎秆粗度达 4.1 毫米,比二代粗 0.3 毫米,分蘖数平均 5.2 个,苗齐苗壮;田间台账记录详实,土壤湿度、施肥量精准到小数点后一位,技术应用满分!” 而在西山乡的示范田,李婶正带着徒弟给冬小麦喷施磷酸二氢钾:“按数据中心给的方案,孕穗期喷施 0.3% 的溶液,能增加穗粒数,俺们这田的病虫害发生率才 1.5%,肯定能拿高分!” 反观个别乡镇,因数据记录敷衍、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评分仅 70 多分,乡镇农技员当场表态:“回去就按示范田标准整改,补上数据记录,加强管护,绝不拖后腿!”

  中期比拼刚结束,杂交三代就迎来灌浆期的关键考验 —— 县气象站预报将有连续五天高温晴热天气,可能引发干热风,影响麦粒饱满度。区域数据中心紧急启动 “灌浆期数据应急分析”,新引入的 “分类统计模板” 和 “手摇数据汇总表” 派上用场:数据员将全县 8000 亩杂交三代的田间台账按土壤类型分类,快速分析得出结论:“沙质土地块需每天傍晚浇水 100 斤,黏质土地块每两天浇水 150 斤,同时叶面喷施 0.2% 硫酸锌溶液,可有效抵御干热风!”

  陆承泽带领技术组,根据数据结论制定 “分区管护方案”:“山区地块重点防干热风和锈病,每亩撒 30 斤草木灰;平原地块重点保墒,采用滴灌精准补水!” 区域联合调度中心立即调拨 10 台滴灌农机,支援沙质土集中的青山乡、沙河县;刘红梅带着高级新型农民候选人小张,赴周边县市指导应急管护:“喷施硫酸锌溶液要在清晨或傍晚,避开高温时段,每亩用药液 200 斤,均匀覆盖麦穗!”

  高温天气持续五天后,杂交三代的灌浆表现惊艳全场 —— 五村示范田的杂交三代莜麦,麦粒饱满度达 95%,千粒重 41 克,比二代增加 3 克;西山乡低产田的杂交三代,经应急管护后,未出现灌浆不足的情况,穗粒数比二代多 8-10 粒。流民老王拿着数据记录册,兴奋地向评审组汇报:“俺家的杂交三代,灌浆期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 63%,按数据中心的方案施肥浇水,现在麦粒又大又饱满,亩产肯定能破 450 斤!”

  区域数据中心在实战中进一步优化 —— 新增 “病虫害数据预警模块”,通过汇总各乡镇的病虫害记录,提前三天预测发病趋势;引入 “产量预估计算器”(简易手摇装置),输入茎秆粗度、分蘖数、穗粒数等数据,可快速预估亩产。数据员小周用计算器预估五村示范田产量:“莜麦亩产约 462 斤,冬小麦亩产约 405 斤,均超竞赛目标!” 这些优化后的工具,被整理成《区域数据中心操作手册》,分发到 6 各县市,推动区域数字化农耕再升级。

  新型农民在跨区域支援和竞赛实践中加速成长 —— 初级新型农民老王,在应对干热风时,不仅管好自家田,还主动帮助周边 5 户困难户制定应急管护方案,指导他们喷施溶液、精准浇水,其负责的地块亩产预估达 458 斤,顺利通过高级新型农民评审。中级新型农民小张,在跨区域支援中,成功解决了沙河县山区地块杂交三代的锈病防治难题,还培训了 8 名当地技术骨干,编制《山区杂交三代管护口诀》,被区域联合技术组推广,正式晋升为高级新型农民。

  “高级新型农民认证仪式” 在县域技术培训基地举行,县委农工部部长为老王、小张等 10 名新晋高级农民颁发证书:“你们是区域农耕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今后要参与技术方案制定、跨区域支援指导、新型农民培训,挑起科技兴农的重担!” 老王捧着证书,激动地说:“俺从一个靠天吃饭的流民,变成能指导乡亲、支援外县的高级农民,这都是农耕现代化给俺的机会!” 小张则表示:“下一步要把跨区域支援的经验整理成手册,让更多农户受益!”

  七月中旬,灌浆期管护收官,高产竞赛进入最终冲刺阶段 —— 全县杂交三代莜麦平均千粒重 40.2 克,比二代增产 7.8%;冬小麦平均穗粒数 38.6 粒,比二代增产 9.2%;区域 6 各县市的杂交三代种植地块,未出现大面积倒伏、病虫害爆发情况,产量预估均超预期。周边县市纷纷派代表前来学习杂交三代的灌浆期管护经验,沙河县农业局长说:“杂交三代的抗逆性、丰产性超出预期,数据中心的精准指导更是关键,明年我们县要全面推广!”

  傍晚的夕阳洒在区域数据中心的窗前,手摇计算机的 “哒哒” 声与数据员的讨论声交织;示范田的杂交三代麦穗随风摇曳,金黄的麦浪预示着丰收;新晋高级农民们围坐在一起,整理跨区域支援经验,编写新的技术手册。晚秋、陆承泽父子、老周、苏老实、刘红梅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田的希望和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民队伍,脸上满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