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冬寒攻坚筑田埂,良种冬播破难题-《饥荒年代种田忙》

  十一月十五的立冬,寒风裹着碎雪掠过西山乡的乱石坡,刚筑起的梯田埂体覆上一层薄霜。梯田建设突击队正面临冬季施工的第一道难关:土层冻结坚硬,锄头下去只留下一道白痕;部分埂体因昼夜温差大,出现细微裂缝,若不及时处理,开春易垮塌。老王站在梯田最高处,望着冻得发红的队员们,高声喊道:“学大寨就要不怕难!冻土层咱用开水浇、钢钎凿,裂缝咱用黏土混合麦秸填补,坚决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陆承泽带着技术组连夜改良施工方案,推出 “冬季梯田攻坚三法”:一是 “冻土软化法”,每天清晨用铁锅烧开水,沿施工线泼洒,待冻土表层融化后立即开挖筑埂;二是 “埂体防冻法”,新筑埂体外侧覆盖稻草帘,内侧培土压实,减少温差裂缝;三是 “分段轮作法”,将 1500 亩梯田划分为 “攻坚段”“养护段”“备播段”,队员们轮换作业,既保进度又保质量。“钢钎要斜着凿,别垂直用力,避免崩裂土层!” 小张带着新型农民技术队,手把手教队员们操作技巧,手里的水准仪不时核对埂体坡度:“差一寸都不行,梯田要平,浇水才匀,杂交三代才能长好!”

  跨村协作机制再次发力 —— 平原乡镇的突击队带着工具、稻草帘支援西山乡、青山乡,五村的互助队则赶着马车,拉来腐熟的农家肥和防冻物资:“俺们村的地早就整好了,来帮你们筑埂,一起为学大寨出力!” 老周带领的物资保障队,在工地旁搭起临时灶台,每天供应热粥、红薯,还准备了生姜红糖水:“队员们冻坏了可不行,吃饱穿暖才能干好活!” 苏老实的监督小组冒着严寒,每天逐段检查埂体质量:“这道埂压实度不够,用脚一踩就陷,必须返工夯实!” 他拿着铁锤敲击埂体,声音沉闷说明合格,声音清脆则要求立即整改,确保每一道田埂都能抵御冬春风雪。

  与此同时,杂交三代的冬季播种适配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 梯田土壤经改良后,虽肥力提升,但冬季低温、保水性强的特点,让部分农户犯了难:“以前坡地冬播容易冻苗,梯田里种杂交三代,会不会也活不了?” 陆文斌带着技术组,在西山乡梯田试点开展 “冬播防寒试验”,总结出 “三层保苗法”:一是 “种子催芽”,将杂交三代种子用 30c温水浸泡半天,沥干后用湿布包裹催芽,露白后再播种;二是 “深播浅覆”,播种深度调至 4 寸,覆盖 2 寸厚细土,再铺一层薄麦糠;三是 “沟边防寒”,在梯田内侧排水沟旁,种植耐寒的大麦苗,形成天然防风带。

  “种子催芽时要每天翻一次,别闷坏了!” 李婶带着妇女技术队,在临时育苗点指导农户处理种子,手里的种子袋上标注着催芽时间:“这袋是昨天泡的,今天就能播种,按每亩 1.2 斤,沿等高线播,行距一尺二!” 县广播站同步开设 “梯田冬播专栏”,每天播报杂交三代冬播技巧和气象预警:“明天有小雪,已播种的地块要加盖麦秸,未播种的暂停作业,等雪停后再进行!” 周边县市的农技员也赶来观摩,沙河县的代表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催芽步骤:“你们的冬播方法太实用了,我们县的梯田也能用上!”

  困难户的梯田建设与冬播兜底始终不松劲 —— 流民老王主动结对帮扶 3 户无劳动力的困难户,带着队员帮他们筑埂、改良土壤:“你家的 2 亩梯田,俺们帮你整好了,种子也催芽了,明天就能播,来年保准高产!” 苏老实的监督小组在种子发放时,特意为困难户多准备了 5 斤种子和防寒麦糠:“这些物资是公社补贴的,你们放心用,有问题随时找技术队!” 西山乡的困难户张大爷,看着自家整好的梯田和催好芽的种子,激动地说:“以前俺家的坡地收不了多少粮,现在有了梯田,还有专家指导,明年俺也能多收粮,不拖学大寨的后腿!”

  十一月下旬,第一场大雪如期而至,西山乡的 1500 亩梯田已完成 800 亩埂体砌筑和土壤改良,其中 300 亩试点梯田顺利完成杂交三代冬播。雪后的梯田银装素裹,一道道田埂在白雪中勾勒出整齐的轮廓,覆盖着麦秸的播种地块,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陆承泽带着技术组查看雪后梯田:“雪水能滋润土壤,冻死害虫,对杂交三代出苗很有利,等开春化雪,咱们再及时浇水保苗!” 老王踩着积雪,检查自家的播种地块,掀开麦秸一看,种子已悄悄扎根,露出细小的嫩芽:“这杂交三代就是壮实,雪天也能发芽,明年肯定是个好年成!”

  傍晚的夕阳透过云层,洒在白雪覆盖的梯田上,泛着晶莹的光;临时工地上,队员们围着灶台取暖,讨论着来年的丰收;技术培训基地里,小张正带着队员们整理冬季施工和冬播的经验,编写《梯田建设与冬播技术手册》;农户们围着自家的梯田,期盼着开春后的好长势。

  晚风里,“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声在山谷间回荡,与队员们的谈笑声、工具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