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安门仪式-《商朝开局,建立千年世家》

  李枕缓步走到山头中央预设的位置站定,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抬手虚扶:

  “诸位免礼。”

  “谢邑尹大人!”

  众人齐声应和,缓缓直起身来,目光崇敬地看向李枕,等候他的吩咐。

  李枕颔首示意,目光与身旁的妲己对视一眼,随即转向巫莘。

  巫莘会意,连忙上前一步,躬身拱手,语气恭敬地询问道:“启禀邑尹大人,安门仪式的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祭品也已按古制备好。”

  “大人通晓天象,洞察幽微,不知对于此次祭品,可有……新的训示?”

  巫莘知道李枕肯定不会按照古礼来举行祭祀,可该按照古礼准备的东西,她还是准备了。

  因为她认为,像这种更改祭祀仪式的事情,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祭祀和祭品的问题。

  在她看来,李枕之所以天天改祭祀方式,无非就是想要借着这种场合,为他那套‘观象’神意解释权树立权威。

  既然是树立权威,自然得当众更换,而不是私底下她们两个巫祝和李枕随便商议一下就给改了。

  毕竟李枕树立权威的那套说辞,不是说给她们两个巫祝听的,而是说给那些百姓听的。

  只有当众踩着传统仪式树立起来的威信,才能够深入人心。

  李枕闻言,微微颔首,故作沉吟了片刻,问道:“按古礼,安门仪式当是如何流程?”

  巫莘见李枕问起,不敢怠慢,连忙清了清嗓子,以庄重的语调回答道:

  “回禀邑尹大人,依古礼,安门乃立庙之关键,旨在为宗庙‘守关’,迎纳祖灵,抵御邪祟。”

  “其仪轨如下:”

  “其一,于宗庙门槛前后,掘四方坑,前后各二,合四方护卫之意。”

  “其二,每坑需埋一名执戈侍卫,需呈跪仆姿势,两两相向,象征忠勇卫士,永镇庙门,阻一切不祥与宵小,护佑先祖亡灵安宁。”

  “其三,待侍卫入葬毕,需由贞人占卜,得‘安门大吉’之兆后,由邑尹与夫人亲手安装门扉,以示尊崇,亦寓示此门由主家亲立,内外有别,神人共鉴。”

  “其四,献祭。”

  “宰杀豕牲一头,取其热血,洒于门轴、门槛之上,以鲜活血气滋养门户,通达天地。”

  “同时,由祭司念诵祭词,以此祈请先祖安然入主,福泽绵长。”

  巫莘说完,再次躬身:“大人,此乃古礼所载,详尽于此。”

  “不知大人......可有天意示下,需作调整?”

  她的姿态放得极低,将最终的决定权完全交予李枕。

  周围众人,包括那些小吏和工匠,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李枕的回应。

  尤其是那几名被选为“侍卫”祭品的人,更是眼中满是期待的望着李枕。

  李枕沉默片刻,再次抬头望了望天色,此时日头渐高,云气舒卷。

  他眉头时而紧蹙,时而舒展,一副与天地沟通的专注模样。

  良久,他收回目光,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所述古礼,本无不妥。”

  “然,我方才观象所得,却有不同。”

  “尔等且看今日天色,日头当空,云气如练,自东方缓缓舒展,并无半分肃杀之象。”

  “风自东南来,拂过草木皆生暖意,此乃‘生养之气’充盈天地之兆。”

  他伸手指向宗庙地基旁的几株新栽树苗,枝叶正随风轻摇,带着勃勃生机:

  “此木新叶凝露,枝干向上,皆呈‘欣欣向荣’之态,此乃地脉喜‘生’不喜‘杀’之证。”

  “古礼以人殉门,虽曰‘忠勇护庙’,然血肉埋于地下,其怨怼之气会凝滞门庭,与今日天地间的‘生养之气’相悖。”

  “再者,汝等细察日光——”

  “此刻日光洒于门槛预设之地,光影平直,无半分扭曲。”

  “此乃‘门户当承祥和,不当染血腥’之兆。”

  “若以人殉埋于门侧,血肉之腥会污损日光所照之‘正气’。”

  “日后祖灵归庙,见门侧有怨气萦绕,岂会安心入主。”

  他又转向东南方,感受着拂过面颊的微风:“风为天地之息,今日风携草木清香,无半分戾气,此乃上天示下‘以和为贵’。”

  “古礼用侍卫殉葬,虽有‘护卫’之名,却失了‘仁和’之本。”

  “宗庙本是承祖德、荫子孙之地,当以‘生’为基,以‘和’为魂,而非以‘杀’立威。”

  “至于豕牲之血洒门——”

  “血虽为‘活气’,然刚猛过甚。”

  “今日云气柔和,日光温润。”

  “若以热血泼洒,会冲散门庭周遭的‘祥和之气’,反倒是‘过犹不及’。”

  李枕话音顿了顿:“故,依我观象所得,今日安门,当弃‘杀殉’之古礼,行‘生祭’之新仪,方合天地‘生养’之意,方能让祖灵安心,让福泽绵长。”

  说到这里,李枕转头看向巫莘,吩咐道:“按我的吩咐,重新准备祭品。”

  “其一,撤去人牲,以四方石俑代之!”

  “取青石,雕琢武士之形,虽无血肉,然其性坚贞,永镇四方,不腐不坏。”

  “其意至诚,更胜血肉之躯。”

  “此乃‘金石守卫’,寓意我李宗基业,坚如磐石,永世不移!”

  “其二,改豕血为‘五谷精华’与‘清泉甘露’!”

  “取我邑中新收之粟、黍、稻、麦、菽,研磨成粉,混合清冽山泉,调为‘嘉禾浆’,洒于门轴、门槛。”

  “五谷乃生民之本,天地精华所聚,其气祥和,其味甘醇。”

  “以此滋养门户,寓意我李宗门户常开,纳四方福气,接天地生机,仓廪丰实,血脉昌盛!”

  “清泉甘露,涤荡污浊,滋润万物,象征我李氏门风清正,源远流长!”

  “其三,祭词亦当顺应天意,改为:‘天门洞开,地户迎祥,金石永固,五谷丰登,先祖驾临,福佑绵长!’”

  “此方合今日井宿清辉所主之‘仁德门户’、‘泉源生机’之象!”

  “雕刻青石守卫非一日之功,无需今日就准备,只需在七七四四九日内安置好即可。”

  李枕的话音刚落,山头上先是一阵短暂的寂静。

  虽然在场众人,早就料到自家的邑尹大人会更换祭祀仪式。

  可李枕的这番话,依旧还是一如既往的颠覆了他们对于祭祀仪式和祭品的认知。

  最先打破寂静的,自然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两个巫祝。

  又或者说,她们二人早在定下安门日期的时候。

  就已经在心里想好了到时候李枕更改祭祀仪式的时候,该怎么奉承李枕。

  巫莘立刻躬身应道:“大人明鉴!以金石之坚代血肉之躯,非但无损守护之诚,反得更显亘古不移之志!”

  “五谷清泉滋养门户,正是契合天地生发之机,引祥和之气常驻门庭!”

  “此等深合天心之仪轨,非大人这般通晓玄机者不能洞察,巫莘拜服!”

  话音未落,巫蒲也紧随其后躬身附和,语气中满是信服:“邑尹大人以‘生养之气’观象,洞察今日天地间充盈仁和之机,实乃非凡。”

  “金石无声,然其意至坚,五谷无言,然其德至厚。”

  “以此立门,门庭自生清正祥瑞,祖灵必欣然驾临,福泽定然绵长深远。”

  “此等祭礼,唯有大人这般能通天象、知地脉者方能想出!”

  “巫蒲谨遵大人指引,行此上应天时、下合地脉之新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