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同样都是九尾狐,怎么人家是天狐,你就是妖狐-《商朝开局,建立千年世家》

  李枕这个问题,倒也不全是为了给对方提供情绪价值,懂却装作不懂。

  而是他真的不太明白九尾跟涂山的关系。

  毕竟是研究历史的,知道九尾图腾跟涂山扯上关系,是从汉代开始的。

  他确实也对舞蹈中突出的“九尾”形象感到有些好奇。

  涂山袂闻言,眼眸更亮,娇笑着说道:“邑尹观察入微,确是如此。”

  “龙蛇绕涂山,乃我涂山氏立族之基,承袭太昊风姓之正统,象征着力量、秩序与对山川大地的掌控,多见于与祖先,天地沟通的庄严场合。”

  她话锋一转:“而这九尾之象,则与我族更为古老的部族记忆相关。”

  “在龙蛇图腾确立之前,我涂山氏的先祖居于山林之间,与万物共生。”

  “狐,机敏而多智,能预知风雨,寻得隐秘的水源,其尾蓬松,被视为生命力旺盛,子嗣繁衍的象征。”

  “九乃极数,寓意至多、无穷,象征着智慧通达、福泽绵长、族裔兴旺。”

  “因此,在表达对丰收、繁衍、宾客福祉的美好祝愿时,比如今日这迎宾之舞,或是祈求部族人丁兴旺的仪式中,‘九尾献瑞’便成为我们乐于使用的古老意象。”

  “关于九尾灵狐,我族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渺茫不可考的上古时代,有灵狐生于大野,饮天地精华,历千年风雨,其尾渐丰,终至九数,化为九尾天狐。”

  “九尾天狐非是凡俗野兽,而是通达天地、智慧无穷的祥瑞之灵。”

  “它曾指引我迷失于雷泽的先祖,避开凶兽毒沼,寻得淮水之畔这片丰饶之地。”

  “它亦曾于大旱之年,以尾划地,引出地下甘泉,解我族焦渴。”

  “更有传说,我族能掌控这雪白的盐晶,亦是得了天狐于梦中以尾尖点化盐泉所在。”

  “故而,九尾灵狐于我族,是智慧的指引者,是危难时的庇护神,是带来生机与富足的祥瑞之兆。”

  李枕听完,脸上露出了恍然之色。

  看来汉代将涂山和九尾狐扯上关系,也不算是空穴来风。

  再加上汉代、魏晋等艺术加工,以及涂山氏为禹妃的传说。

  涂山氏就成为了上古贤妃部族,涂山九尾就成了祥瑞的代名词。

  提到九尾,李枕的脑海之中,不禁又浮现出了妲己的身影。

  同样都是跟九尾狐绑定的部落,同样都是九尾狐。

  涂山九尾是祥瑞,涂山的九尾狐是九尾天狐,涂山的九尾狐幻化成的妃子是贤妃。

  再看看你有苏九尾,是九尾妖狐,是妖妃。

  看看你那整天举手投足间的放浪样,你不是妖狐谁是妖狐。

  同样都是九尾狐,怎么人家就是天狐,你就是妖狐。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李枕的脸上露出神往与惊叹之色,感叹道:“天狐指引,得觅沃土,尾尖点化,方获盐晶。”

  “此等传说,将贵国之兴衰与天地灵瑞相连,更显源流之神圣,底蕴之非凡。”

  “龙蛇彰显正统之力,九尾蕴含起源之灵,贵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实在令人心折。”

  “今日闻此秘辛,如饮醇醪(chun láo),枕深感荣幸。”

  涂山袂见李枕这般才学惊天,能提出“四季二十四节气”之说的年轻俊杰。

  此刻竟为自己部族的古老传说而露出如此神往与惊叹的神色。

  以及她竟然能给这样的人物解惑,告诉一些他不知道的东西,涂山袂心中那份满足感与成就感简直难以言喻。

  别的不说,单单就凭提出“四季二十四节气”之说的李枕,也有不知道的东西,也需要向她请教这一点。

  日后说出去,都能让人对她另眼相看。

  一种混合着本族文化被认可的自豪感,以及些许难以言明的,能够给这种人物科普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她心中荡漾开来。

  涂山袂掩口轻笑,眼波流转间风情更盛,那笑意从唇角一直蔓延至眼底:

  “李邑尹言重了,能得您这般赞誉,真是令妾身有些惶恐。”

  “不过是些先祖口耳相传的故事,比不得邑尹洞悉天地玄机的大学问。”

  “今日能与邑尹分享这些老掉牙的传说,见您听得入神,妾身心中亦是欢喜不已。”

  她这番话看似谦虚,但那眉梢眼角的笑意和愈发松弛的姿态,无不显示着她内心的极度受用。

  能向李枕这样的“智者”成功输出自家文化并获得高度认可。

  这种成就感,远比完成一笔大宗盐铁交易来得更加美妙。

  涂山袂看向李枕的目光,愈发柔和亲切,仿佛在看一位极其投缘的知己。

  经此一番歌舞交流,宾主之间的关系仿佛又拉近了许多。

  宴席在更为热烈和融洽的氛围中继续进行,言笑晏晏,直至夜色渐深方散。

  涂山袂亲自将李枕与孟涂送至官署门外,约定待李枕处理完六邑之事后,便一同前往桐安邑参观那新奇的‘铜钱’。

  ......

  翌日,六国宫室大殿。

  偃林高坐于国君主位之上,师氏偃疆、大贞柏衍、史官杜谦、宰孟涂以及李枕等重臣皆肃立殿中。

  气氛庄重而凝滞,今日是回应周使关于周王派遣‘命卿’的时刻。

  不久,召公姬奭(shi)身着周使服饰,腰佩节杖,步履沉稳地走入大殿。

  他先依礼向偃林微微拱手一礼,算是尽了使臣的礼节。

  随即姬奭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众人,最后定格在偃林身上。

  “六君遣人召外臣前来,想必是已然有了决断。”

  “不知六君是否接受我王派遣一位上卿,前来协理六国军政,以安东方。”

  姬奭认定六国绝对难以接受这样的条件,他甚至都已经准备好了后续的施压和问罪之辞。

  然而,出乎姬奭意料的是,偃林面色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淡淡的笑意。

  偃林缓缓开口道:“周王心系东方安宁,欲派贤能之士前来相助,此乃美意。”

  “我六国,愿接受周王之命,恭迎上卿入驻,共维东方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