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祈雨羹汤 文运溯源-《科级帝君》

  爸爸,这个汤里的圪贝好像一片片白色的美玉!小陈曦捧着木耳圪贝汤,好奇地观察着汤中浮沉的透明圪贝。

  陈远正要解释,林薇笑着接过话:这碗汤啊,可是从商汤祈雨时就流传下来的。

  当晚,一碗清香的木耳圪贝汤,竟将陈远带回了三千多年前的桑林...

  桑林祈雨

  文昌殿化作一片干涸的桑林,商汤正率众祈雨。令人惊讶的是,丞相尹伊因中暑卧病在床,一位身着麻衣的少女正焦急地守在一旁。

  帝君请看,书灵指着那位少女,这就是第一个做出木耳圪贝的姑娘,名叫阿桑。

  巧手解困

  场景重现:阿桑看着篮中破碎的鸡蛋和杂乱的食材,急中生智。她将混入蛋清的绿豆粉调成糊状,加入切碎的木耳,上笼蒸制成块。

  当时哪有现在这些调料,阿桑的魂魄轻声说,只能用盐调味,把蒸好的圪贝切片煮汤。

  尹伊喝下热汤后,果然精神大振,连声称赞:此汤清爽宜人,正解暑热!

  赐名传承

  最动人的一幕出现了:恢复体力的尹伊询问菜名,阿桑羞涩地摇头。尹伊看着汤中沉浮的圪贝,笑道:形如指厚,状似圪贝,就叫木耳圪贝吧!

  小陈曦的元神惊叹:原来这道汤救了整个祈雨大典!

  文运流转

  书灵展示文运长河中的传承轨迹:

  商周时期,木耳圪贝是祭祀后的赐福汤;

  唐宋时期,成为士大夫喜爱的养生汤;

  明清时期,正式列入十大碗宴席的头道汤。

  三千年来,书灵感慨,这碗汤从祈雨祭坛走向百姓餐桌,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延续。

  古今对话

  令人惊喜的是,尹伊的魂魄也现身说法:

  治国如烹小鲜,火候要恰到好处。这碗木耳圪贝,看似简单,实则讲究分寸——绿豆粉不能太稠,木耳不能太多,火候不能太过。

  阿桑补充:最重要的是心意。当年我一心想着要让丞相快点好起来,做的格外用心。

  现实寻味

  周末,陈远特意带着家人来到一家传承老店。店主是阿桑的后人,依然保持着古法制作:

  选用太行山木耳,绿豆要现磨成粉,圪贝要手工切制,汤底要用鸡骨慢炖...

  当一碗地道的木耳圪贝汤上桌时,那股清香仿佛穿越了三千年的时光。

  文运新章

  陈远发起寻味三千年活动,将木耳圪贝的传说与制作技艺纳入非遗保护。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年轻人被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打动,主动学习这门手艺。

  我们要让这碗见证华夏文明的汤,继续流传三千年!一位年轻厨师动情地说。

  新的领悟

  深夜,陈远在日记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一碗木耳圪贝汤,流淌着三千年的文脉。从商汤祈雨到百姓餐桌,从解暑羹汤到宴席头菜,见证的是文明的韧性,传承的是生活的智慧。最朴素的食材,最用心的烹制,最真挚的心意——这便是文运传承的真谛。

  从此,陈远在处理文运案件时,特别注重挖掘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传统技艺。他发现,越是古老的传承,往往越能触动人心。

  书灵欣慰地看到,文运长河中那道代表饮食文化的光芒愈发璀璨。这碗穿越三千年的羹汤,正在新时代里继续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

  而小陈曦在学校讲述木耳圪贝的故事时,总会自豪地说:这碗汤可是帮商汤求过雨的!

  也许,这就是文运传承最动人的模样——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烁着历史的光辉,让每一碗寻常的羹汤都承载着文明的记忆。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