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漪那句“你……当真想好了?”的问话,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在书房凝滞的空气中漾开一圈圈无声的涟漪。烛火在她沉静的侧脸上跳跃,映照出眼底深处翻涌的复杂波澜。
朱宸瑄跪在地上,脊背挺得如同一杆宁折不弯的长枪。他抬起头,目光没有丝毫游移,那里面燃烧着的,是少年人独有的、未被世事磨砺过的赤诚与坚定,像两簇灼灼的火焰,几乎要烫伤沈清漪的心。
“母亲,”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孩儿想好了!读书习武,若只为独善其身,空谈道理,与蛀虫何异?今日见王师北上,孩儿方知,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北地烽烟,百姓流离,此正是我辈男儿效命之时!孩儿不愿此生碌碌,老于户牖之下!求母亲成全!”他再次深深叩首,额头触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上,发出沉闷一响。
那一声叩首,如同重锤,敲碎了沈清漪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她知道,她留不住他了。雄鹰的翅膀已经长成,他渴望的是搏击长空,是经历风雨,而非永远栖息在她用爱与智慧构筑的、安全却狭小的巢穴里。强行禁锢,只会折损他的羽翼,磨灭他的志气,甚至……让他心生怨怼。
一股尖锐的、如同血肉被生生剥离的痛楚,瞬间攫住了她的心脏。十六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从呱呱坠地到如今英挺少年,他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在这世间最深的羁绊,是她挣脱牢笼后全部的希望与寄托。如今,他却要亲手斩断这根无形的脐带,奔向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远方。
她仿佛已经看到北地凛冽的风沙割过他年轻的脸庞,看到战场上冰冷的箭矢与他擦身而过,看到鲜血与死亡成为他日常的风景……恐惧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她的四肢百骸。
然而,就在这蚀骨的心痛与恐惧之中,另一种情绪,一种属于沈清漪本身的、超越母性的理智与远见,开始顽强地升起。她想起了自己为何要带他离开皇宫,不正是为了让他摆脱桎梏,拥有一个更广阔、更自主的人生吗?不正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家国天下的人吗?如今,他选择了这条最艰难、却也最符合她期望的道路,她有什么理由,用自己的担忧与不舍,去阻碍他呢?
她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强行压下。当她再次睁开眼时,眸中已恢复了惯有的清明与沉静,只是那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湿润与痛楚。
“起来吧,瑄儿。”她的声音有些微的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朱宸瑄依言起身,依旧垂手而立,等待着母亲的最终宣判。
沈清漪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轻轻为他拂去额头上沾染的细微尘土,动作温柔而缓慢,仿佛要将这一刻的触感深深印入心底。她的目光细细描摹着儿子年轻而英挺的眉眼,像是要将他的模样刻入灵魂深处。
“好。”她终于开口,一个字,重若千钧。“男儿志在四方,你有此心,此志,为娘……为你骄傲。”
朱宸瑄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声音哽咽:“母亲!您……您答应了?!”
“嗯。”沈清漪微微颔首,嘴角努力牵起一丝浅淡的、带着骄傲与苦涩交织的笑意,“我答应了。你去吧,去你该去的地方,做你该做的事。”
“谢母亲!”朱宸瑄激动得几乎要再次跪下,被沈清漪抬手拦住。
“但是,”沈清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沙场非儿戏,刀剑无眼。你需答应为娘三件事。”
“母亲请讲!莫说三件,三十件、三百件孩儿也答应!”朱宸瑄毫不犹豫。
“第一,保全自身,是为至孝。无论何时何地,不可逞匹夫之勇,需知留得有用之身,方能做更多事。”
“第二,谨守本分,爱惜士卒。你初入行伍,需虚心学习,尊重上官,体恤兵卒。你之力,源于众人。”
“第三,”沈清漪的目光深邃如潭,“牢记你所学的一切,但更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书本上的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
“孩儿谨记母亲教诲!绝不敢忘!”朱宸瑄郑重应诺。
沈清漪知道,口头上的叮嘱终究有限。她必须为儿子的远行,加上一道更实际的保险。她转身走回书案后,铺开两张特制的、不易仿造的素笺,取过那支她常用的狼毫笔。
“你既决心已定,便去寻顾先生,商议具体行程,准备行装吧。”她对着朱宸瑄吩咐道,语气已恢复了平时的冷静,“为娘要为你……打点一番。”
朱宸瑄不疑有他,压下心中的激动,恭敬行礼后退出了书房。
房门轻轻合上,书房内只剩下沈清漪一人。她提起笔,蘸饱了墨,略一沉吟,落笔如飞。
第一封信,是写给大理寺卿陆明轩的。信中,她先以隐语报了平安,随即笔锋一转:
“……雏鹰振翅,欲北击长空。然风疾天高,恐有折翼之虞。烦请世兄于朝中稍加留意,若闻北疆有少年名‘沈瑄’者,观其行止,非为徇私,但求无恙。倘有逾矩之行,或陷危难之境,望世兄能以雷霆手段,或提点,或保全,恩同再造。此事关乎社稷将来,望慎之重之,勿使第三人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封信,言辞恳切,点明“沈瑄”的重要性关乎“社稷将来”,既是对陆明轩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重托。陆明轩在朝中地位特殊,消息灵通,有他暗中关注,朱宸瑄在军中的大体动向和安全便能多一重保障。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镇守大同、威震北疆的元帅王骥。王骥是军中宿将,以刚正忠勇着称,早年曾受过陆明轩父亲的举荐之恩,与陆明轩私交甚笃,对皇帝更是忠心耿耿。沈清漪通过陆明轩的渠道,早已对此了然于心。她在此信中,语气更为简洁直接:
“……王元帅钧鉴:冒昧致书,万望海涵。有子侄‘沈瑄’,年少志大,慕元帅威名,欲投麾下效力,稍尽绵薄。此子性情耿直,略通武艺兵事,然未经战阵,稚嫩之处甚多。恳请元帅视若寻常士卒,严加管教,不必稍有宽纵。唯望于刀剑无眼之时,能得照拂一二,令其多得历练,少履奇险。此情此恩,没齿难忘。”
这封信,既表达了请托之意,又明确要求“视若寻常士卒,严加管教”,姿态放得极低,符合一个“寡居母亲”的身份,也避免了引起王骥的反感。同时,“不必稍有宽纵”与“照拂一二”之间的微妙平衡,正体现了沈清漪的深意——她不要儿子被特殊照顾以致失去磨砺的机会,只希望在他真正面临生死危机时,能有人拉他一把。
她将两封信分别以火漆密封好,盖上特殊的、代表她身份的暗记。然后轻轻敲了敲书案下的一个机关。不过片刻,顾慎行便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在书房内。
“夫人。”
“顾先生,”沈清漪将两封信递给他,神色凝重,“这两封信,动用最紧急、最安全的渠道,分别送往京城陆大人和大同王元帅处。务必亲手交到。”
顾慎行接过信,看也未看便纳入怀中:“夫人放心,末将明白。”
“另外,”沈清漪继续道,“瑄儿北上,你……选派两名最机警、最忠诚的暗卫,以同乡或投军者的身份,随行护卫。非生死关头,不得暴露,亦不得干预他的任何决定。只需确保……他的消息,能及时传回来。”
“是!”顾慎行沉声应命。他深知,这是夫人能为小主人做的,最大限度的、也是最后的保护了。
安排完这一切,沈清漪仿佛被抽走了大部分力气,她挥了挥手,示意顾慎行退下。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她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任由带着寒意的夜风吹拂面庞。
窗外,月色朦胧,繁星点点。她的瑄儿,即将如同这漫天的星辰之一,投入那广阔而未知的天地。
放手,是母亲最深的爱与最痛的割舍。
而筹谋,则是她唯一能为他披上的、无形的铠甲。
“瑄儿……”她对着无边的夜色,发出几不可闻的呢喃,“愿你……平安归来。”
朱宸瑄跪在地上,脊背挺得如同一杆宁折不弯的长枪。他抬起头,目光没有丝毫游移,那里面燃烧着的,是少年人独有的、未被世事磨砺过的赤诚与坚定,像两簇灼灼的火焰,几乎要烫伤沈清漪的心。
“母亲,”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字字清晰,带着破釜沉舟的决绝,“孩儿想好了!读书习武,若只为独善其身,空谈道理,与蛀虫何异?今日见王师北上,孩儿方知,何为责任,何为担当。北地烽烟,百姓流离,此正是我辈男儿效命之时!孩儿不愿此生碌碌,老于户牖之下!求母亲成全!”他再次深深叩首,额头触在冰凉的金砖地面上,发出沉闷一响。
那一声叩首,如同重锤,敲碎了沈清漪心中最后一丝侥幸。她知道,她留不住他了。雄鹰的翅膀已经长成,他渴望的是搏击长空,是经历风雨,而非永远栖息在她用爱与智慧构筑的、安全却狭小的巢穴里。强行禁锢,只会折损他的羽翼,磨灭他的志气,甚至……让他心生怨怼。
一股尖锐的、如同血肉被生生剥离的痛楚,瞬间攫住了她的心脏。十六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从呱呱坠地到如今英挺少年,他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在这世间最深的羁绊,是她挣脱牢笼后全部的希望与寄托。如今,他却要亲手斩断这根无形的脐带,奔向那充满未知与危险的远方。
她仿佛已经看到北地凛冽的风沙割过他年轻的脸庞,看到战场上冰冷的箭矢与他擦身而过,看到鲜血与死亡成为他日常的风景……恐惧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上她的四肢百骸。
然而,就在这蚀骨的心痛与恐惧之中,另一种情绪,一种属于沈清漪本身的、超越母性的理智与远见,开始顽强地升起。她想起了自己为何要带他离开皇宫,不正是为了让他摆脱桎梏,拥有一个更广阔、更自主的人生吗?不正是希望他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家国天下的人吗?如今,他选择了这条最艰难、却也最符合她期望的道路,她有什么理由,用自己的担忧与不舍,去阻碍他呢?
她缓缓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将翻涌的情绪强行压下。当她再次睁开眼时,眸中已恢复了惯有的清明与沉静,只是那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湿润与痛楚。
“起来吧,瑄儿。”她的声音有些微的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朱宸瑄依言起身,依旧垂手而立,等待着母亲的最终宣判。
沈清漪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轻轻为他拂去额头上沾染的细微尘土,动作温柔而缓慢,仿佛要将这一刻的触感深深印入心底。她的目光细细描摹着儿子年轻而英挺的眉眼,像是要将他的模样刻入灵魂深处。
“好。”她终于开口,一个字,重若千钧。“男儿志在四方,你有此心,此志,为娘……为你骄傲。”
朱宸瑄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狂喜,声音哽咽:“母亲!您……您答应了?!”
“嗯。”沈清漪微微颔首,嘴角努力牵起一丝浅淡的、带着骄傲与苦涩交织的笑意,“我答应了。你去吧,去你该去的地方,做你该做的事。”
“谢母亲!”朱宸瑄激动得几乎要再次跪下,被沈清漪抬手拦住。
“但是,”沈清漪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沙场非儿戏,刀剑无眼。你需答应为娘三件事。”
“母亲请讲!莫说三件,三十件、三百件孩儿也答应!”朱宸瑄毫不犹豫。
“第一,保全自身,是为至孝。无论何时何地,不可逞匹夫之勇,需知留得有用之身,方能做更多事。”
“第二,谨守本分,爱惜士卒。你初入行伍,需虚心学习,尊重上官,体恤兵卒。你之力,源于众人。”
“第三,”沈清漪的目光深邃如潭,“牢记你所学的一切,但更要学会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书本上的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
“孩儿谨记母亲教诲!绝不敢忘!”朱宸瑄郑重应诺。
沈清漪知道,口头上的叮嘱终究有限。她必须为儿子的远行,加上一道更实际的保险。她转身走回书案后,铺开两张特制的、不易仿造的素笺,取过那支她常用的狼毫笔。
“你既决心已定,便去寻顾先生,商议具体行程,准备行装吧。”她对着朱宸瑄吩咐道,语气已恢复了平时的冷静,“为娘要为你……打点一番。”
朱宸瑄不疑有他,压下心中的激动,恭敬行礼后退出了书房。
房门轻轻合上,书房内只剩下沈清漪一人。她提起笔,蘸饱了墨,略一沉吟,落笔如飞。
第一封信,是写给大理寺卿陆明轩的。信中,她先以隐语报了平安,随即笔锋一转:
“……雏鹰振翅,欲北击长空。然风疾天高,恐有折翼之虞。烦请世兄于朝中稍加留意,若闻北疆有少年名‘沈瑄’者,观其行止,非为徇私,但求无恙。倘有逾矩之行,或陷危难之境,望世兄能以雷霆手段,或提点,或保全,恩同再造。此事关乎社稷将来,望慎之重之,勿使第三人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封信,言辞恳切,点明“沈瑄”的重要性关乎“社稷将来”,既是对陆明轩的信任,也是一种无形的重托。陆明轩在朝中地位特殊,消息灵通,有他暗中关注,朱宸瑄在军中的大体动向和安全便能多一重保障。
第二封信,则是写给镇守大同、威震北疆的元帅王骥。王骥是军中宿将,以刚正忠勇着称,早年曾受过陆明轩父亲的举荐之恩,与陆明轩私交甚笃,对皇帝更是忠心耿耿。沈清漪通过陆明轩的渠道,早已对此了然于心。她在此信中,语气更为简洁直接:
“……王元帅钧鉴:冒昧致书,万望海涵。有子侄‘沈瑄’,年少志大,慕元帅威名,欲投麾下效力,稍尽绵薄。此子性情耿直,略通武艺兵事,然未经战阵,稚嫩之处甚多。恳请元帅视若寻常士卒,严加管教,不必稍有宽纵。唯望于刀剑无眼之时,能得照拂一二,令其多得历练,少履奇险。此情此恩,没齿难忘。”
这封信,既表达了请托之意,又明确要求“视若寻常士卒,严加管教”,姿态放得极低,符合一个“寡居母亲”的身份,也避免了引起王骥的反感。同时,“不必稍有宽纵”与“照拂一二”之间的微妙平衡,正体现了沈清漪的深意——她不要儿子被特殊照顾以致失去磨砺的机会,只希望在他真正面临生死危机时,能有人拉他一把。
她将两封信分别以火漆密封好,盖上特殊的、代表她身份的暗记。然后轻轻敲了敲书案下的一个机关。不过片刻,顾慎行便如同鬼魅般悄然出现在书房内。
“夫人。”
“顾先生,”沈清漪将两封信递给他,神色凝重,“这两封信,动用最紧急、最安全的渠道,分别送往京城陆大人和大同王元帅处。务必亲手交到。”
顾慎行接过信,看也未看便纳入怀中:“夫人放心,末将明白。”
“另外,”沈清漪继续道,“瑄儿北上,你……选派两名最机警、最忠诚的暗卫,以同乡或投军者的身份,随行护卫。非生死关头,不得暴露,亦不得干预他的任何决定。只需确保……他的消息,能及时传回来。”
“是!”顾慎行沉声应命。他深知,这是夫人能为小主人做的,最大限度的、也是最后的保护了。
安排完这一切,沈清漪仿佛被抽走了大部分力气,她挥了挥手,示意顾慎行退下。书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她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任由带着寒意的夜风吹拂面庞。
窗外,月色朦胧,繁星点点。她的瑄儿,即将如同这漫天的星辰之一,投入那广阔而未知的天地。
放手,是母亲最深的爱与最痛的割舍。
而筹谋,则是她唯一能为他披上的、无形的铠甲。
“瑄儿……”她对着无边的夜色,发出几不可闻的呢喃,“愿你……平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