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完美交付新起点-《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

  交货前一天的凌晨,张芳芳终于在车间角落的折叠床上眯了两小时。

  梦里都是机器的轰鸣声,直到被仓库管理员老陈的电话惊醒——“芳姐,第一批货装箱了,您来看看?”她揉着发沉的眼皮,抓过搭在椅背上的工装外套就往仓库跑,鞋底沾着的线头在晨光里晃悠。

  仓库里堆着的纸箱像座小山,印着公司LOGO的胶带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老陈正指挥工人封箱,见她来,递过一把美工刀,“您验验,这是最后一批成衣。”

  张芳芳划开纸箱,随手抽出一件浅蓝色衬衫——面料挺括,缝线笔直,领口的纽扣钉得牢牢的。她把衬衫举到窗前,阳光透过布面,没见着半点瑕疵。

  “成,”她长舒一口气,声音里带着难掩的疲惫,“通知货运,明早八点来拉货。”

  这话刚落,质检组的小王就抱着件衣服跑进来,脸白得像纸,“芳姐,不对劲!这批货里混了次品!”

  张芳芳的心猛地一沉,伸手接过衣服——领口的缝线歪歪扭扭,针脚稀密不均,袖口还勾着几根松脱的线头,像没梳顺的头发。

  “还有多少?”她的声音瞬间冷下来。小王指着身后的货架,“刚抽检了三箱,每箱都有一两件,有的是缝线问题,有的是布料抽丝。”

  张芳芳快步走到货架前,蹲下身一箱箱划开纸箱。晨光从仓库的气窗照进来,落在那些有瑕疵的衣服上,格外刺眼。

  有件衬衫的袖口抽丝抽得厉害,轻轻一扯就露出了纱线;还有件裤子的腰头没缝对齐,一侧高一侧低。她捏着那件裤子,指节都泛了白——这是昨晚连夜赶工的批次,当时工人说“赶赶就能过”,她竟没坚持再查一遍。

  “把所有箱子都打开。”张芳芳猛地站起身,声音在仓库里回荡。老陈愣了愣,“芳姐,这都凌晨四点了,明早还要发货……”“发不了货,咱们就没未来了!”张芳芳打断他,抓起件有瑕疵的衣服走到工人面前,“大家看看,这是咱们熬了多少夜做出来的?客户要是收到这样的货,下次还会找咱们吗?”

  工人们都低下头,有个年轻的缝纫工红了眼,“张总,是我昨晚太困了,缝领口时没对齐……”

  张芳芳看着她,语气软了些,“我知道大家累,但质量不能累。现在不是怪谁的时候,咱们一起整改。”

  她转头对小王说,“把质检组的人都叫来,分成两组,一组挑次品,一组守着缝纫台,改好一件验一件。”

  天快亮时,仓库里又热闹起来。缝纫工们围着临时搭起的工作台,拆的拆、缝的缝,线头剪得簌簌响。张芳芳也拿起针线,帮着缝歪掉的领口——她早年在纺织厂学过缝纫,针脚比年轻工人还规整。

  “芳姐,您歇会儿吧,这点活我们来就行。”老陈递过瓶水。张芳芳摇摇头,“咱们一起干,才能赶上发货时间。”

  晨光慢慢爬进仓库,照在大家忙碌的身影上。有个老缝纫工突然说:“张总,您还记得三年前咱们第一次接大订单吗?也是赶货赶到天亮,最后货交出去,客户夸咱们质量好。”张芳芳笑了笑,眼里泛起潮气,“可不是嘛,那会儿咱们才几个人,现在有这么多人一起扛,怕啥?”

  上午七点,最后一件整改好的衣服通过质检,重新装箱。张芳芳看着工人把纸箱搬上车,终于松了口气。货车司机探头进来,“张总,这货能准时到吧?”

  “能。”张芳芳点点头,看着卡车驶出厂门,心里却沉甸甸的——这次的教训,她这辈子都不会忘。

  卡车的鸣笛声渐渐远去,张芳芳站在仓库门口,看着初升的太阳。她给林先生打去电话,“林先生,为确保质量,我们凌晨对所有货物重新质检整改,会按时送达,望您放心。”在这一瞬间,她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多忙,都要把质检做到每一个环节,绝不让今天的危机再发生。

  就在最后一箱整改好的服装封箱时,张芳芳的手指被胶带划了道细口,渗出血珠。她没在意,用手背蹭了蹭,看着工人把箱子搬上货运车——车身上印着的“加急件”红标,是她凌晨跟货运公司反复沟通才争取到的优先配送资格。“路上注意安全,”她跟司机师傅握了握手,“到了那边,记得让客户先抽检两箱。”

  司机刚发动车子,柳加林就骑着摩托车赶来了,车斗里装着刚买的包子和豆浆。“你一夜没合眼,先垫垫。”他把热乎的包子塞到她手里,“孩子们还在家等你报平安呢。”

  张芳芳咬着包子,看着货运车的尾灯消失在路口,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一路,从设备故障到原料短缺,再到最后关头的质量整改,若不是身边这群人的支撑,她真不知道能不能扛过来。

  接下来的两天,张芳芳几乎每隔一小时就给货运师傅打次电话。直到第三天下午,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张总,货送到了!林先生亲自验的货,说质量比样品还好!”

  她刚挂了电话,办公室的座机就响了,是林先生的专线。“张总,”他的声音里满是笑意,“我把样品寄给国外客户,他们看了,当即决定把下季度的订单也交给你们。”

  挂了电话,张芳芳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开发区的厂房鳞次栉比,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在车库里打包第一批货的场景。那时她连货运单都填不明白,如今却能拿下百万级的外贸订单。

  “芳姐,有客户打电话来,想跟咱们谈合作!”助理兴奋地跑进来,手里拿着厚厚的合作意向书,“是上海的外贸公司,说听林先生推荐来的!”

  没过多久,林先生派来的客户代表就到了公司。参观车间时,代表指着墙上的质检流程表,忍不住感叹:“张总,我们去过很多工厂,很少见像你们这样,把每道质检标准都贴在墙上的。”

  张芳芳笑着指向正在抽检的工人,“我们的规矩是,自己不满意的货,绝不给客户。”代表拿起一件衬衫,对着光看了看缝线,又摸了摸面料,“难怪林先生说,跟你们合作,省心。”

  那天晚上,公司全员聚餐。老王举着酒杯站起来,“我跟芳姐干了三年,从几人小作坊到现在能接外贸单,靠的就是‘不糊弄’三个字!”

  大家纷纷附和,张芳芳也举起酒杯,看着眼前一张张熟悉的脸——有从创业初期就跟着她的老员工,有刚毕业加入的年轻人,还有柳加林特意叫来的家人。

  “这杯酒,敬大家,也敬咱们以后的日子。”她一饮而尽,酒液灼热,却暖不过心里的踏实。

  夜深了,张芳芳回到家,发现龙凤胎在她的笔记本上画了幅画:画面里,一座工厂冒着炊烟,门口停着辆大卡车,卡车旁写着“妈妈的公司”。

  悦昕趴在她耳边说:“妈妈,老师问我妈妈是做什么的,我说妈妈做的衣服能卖到国外去!”

  张芳芳抱着孩子,看着画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突然明白——所谓的完美交付,从来不止是给客户一个交代,更是给身边的人、给初心的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她还要继续认真写下去。

  一周后,林先生的国外客户寄来验收报告,附了张当地商场的陈列照片——张芳芳公司生产的浅蓝色衬衫,整整齐齐挂在最显眼的橱窗里,模特胸前别着的吊牌,印着她再熟悉不过的公司LOGO。

  她把照片扩印出来,贴在车间的公告栏上,旁边还加了行批注,“这是咱们的衣服,在国外的商场里发光呢!”

  那天下午,上海外贸公司的代表带着合同来了。会议室里,对方指着合同里的质量条款,笑着说:“张总,我们要求每批货的合格率必须达到99.9%,您这边能做到吗?”

  张芳芳没犹豫,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叠质检记录——里面详细记录着每批货的抽检比例、不合格项整改方案,甚至还有客户反馈的跟踪表。

  “您看,”她指着其中一页,“上次那批货,我们最后做到了100%合格。以后每批货,我们都会附这样的质检报告。”

  代表翻着记录,眼神里的疑虑渐渐变成了认可,“难怪林先生说您是‘质量强迫症’,现在我信了。”签完合同,对方又提出要参观新厂房的选址——那是张芳芳用这次订单的利润定下的,就在开发区的核心地段,能容纳三条生产线。

  “明年春天就能投产,到时候产能能翻三倍。”张芳芳站在空地上,指着规划图给对方介绍,风把她的头发吹得飘起来,眼里满是亮闪闪的期待。

  回到公司时,正好撞见财务主管抱着一摞工资单出来。“芳姐,这个月大家都有奖金,还有老员工的工龄补贴,都算好了。”

  张芳芳接过工资单,翻到老王那页——除了奖金,还多了笔“优秀员工奖励”。“老王跟着我最久,该多补点。”她笑着说,突然想起创业初期,老王为了帮她赶货,在车库里住了半个月,连过年都没回家。

  傍晚,柳加林开着吉普车带着孩子来接她下班。启轩举着张奖状跑过来:“妈妈,我在学校画画比赛拿奖了,画的是咱们的工厂!”张芳芳接过奖状,上面的工厂画得比上次更细致了,还多了几个小人——有的在质检,有的在打包,最前面那个举着喇叭的,悦昕说是“妈妈”。

  车子载着一家四口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柳加林突然说:“等新厂房建好了,咱们在厂里建个小花园吧,种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