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厂房的水泥还没干透,张芳芳的招聘计划已经写满了一个笔记本。
她坐在办公室里,桌子上摆着招聘启事,窗外传来新设备进场的轰鸣声——那是刚从德国订的锁边机,再过一周就能调试投产。
“现在缺人就像缺零件,机器再好没人开也不行。”她对着电话那头的中介说,笔尖在“外贸业务员”那栏画了个圈,“要找那种能跟欧洲客户聊时尚、跟东南亚客户谈货运的多面手。”
招聘启事发出去的第三天,第一个面试者就来了。是个在服装外贸行业做了五年的姑娘,简历里写着“曾独立完成百万美元订单”。张芳芳没看简历,直接把一份欧洲客户的询价单推过去,“假设对方嫌报价高,还要求缩短交货期,你怎么谈?”
姑娘拿起笔,先在纸上圈出面料成本占比,又写了“分批次交货”的方案,“可以先用低价面料做样品稳住客户,同时跟工厂协商加急排期,后续批量生产再微调价格。”
张芳芳点点头,又用英语问起国际贸易术语,姑娘应答如流,临走时她递过一张名片,“下周一来上班,试用期给你开行业顶薪。”招设计师时,张芳芳特意把面试地点设在了样品间。墙上挂着她从各地淘来的老绣片,桌上摆着苏州童装厂送来的无骨缝合样品。
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带着一叠手绘稿来面试,其中一张竟把苗绣纹样画在了西式衬衫的袖口上。“我外婆是苗族人,我想把老手艺融进现代设计里。”小伙子说着,从包里拿出外婆做的绣品照片。
张芳芳眼睛一亮,指着样品间的羊毛大衣,“你试试把这种纹样绣在大衣领口,下周给我看草图。”
最严格的要数质检岗面试。张芳芳让行政部准备了十件有瑕疵的衣服——有的缝线歪了半毫米,有的里衬有个小黑点,还有的纽扣钉得不够牢。
来面试的老郑,以前在国营服装厂做过质检,他拿起一件衬衫,先对着光看缝线,又用手扯了扯纽扣,最后掏出随身携带的软尺,量了量袖口的宽度,“这件袖口比标准宽了两毫米,纽扣拉力也没达标。”
张芳芳笑着递过质检手册,“我们的标准比国标严三成,你能接受吗?”老郑接过手册,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上面写着“自己不满意的货,绝不出厂”,当即点头,“我就信这句话。”
招聘进行到一半,开发区的招商办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个服装面料展在广州举办,邀请她去参展。
张芳芳立刻调整计划,带着新招的外贸业务员和设计师一起去了广州。展会上,她的展位前围满了客户,设计师小伙子的苗绣衬衫草图被传看了一圈,有个中东客户当场订了两百件。
“没想到中国传统纹样在我们那边也受欢迎。”客户笑着说。张芳芳递过刚印好的公司画册,里面除了产品,还写着“每批货附质检报告”的承诺。
从广州回来,新厂房的生产线也调试得差不多了。张芳芳带着新员工们参观车间,老吴正在教新缝纫工学锁边,“咱们的标准是线迹均匀,不能有一点毛边。”老郑则在质检区摆放检测设备,手里拿着放大镜,“以后每批货都要经过三次抽检,少一次都不行。”
张芳芳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心里踏实极了——新的人、新的机器、新的厂房,还有那些即将到来的新订单,都在朝着她期待的方向发展。
夜里,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年底前把外贸业务拓展到五个国家,明年开发自己的设计师品牌。笔尖划过纸页,她想起刚创业时,自己在本子上写的第一句话:“做让客户放心的衣服。”
如今,这个初心不仅没变,还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护。她知道,布局扩张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自装修队进场那天,张芳芳特意带着行政主管去了建材市场。她蹲在地板样品区,指尖划过不同材质的地砖,“办公区要用防滑耐磨的,设计师工作室得铺木地板,踩上去脚感软,画图久了不累。”行政主管拿着笔记本记着,突然指着一款浅灰色地砖,“这款性价比高,很多公司都用。”张芳芳却摇了摇头,拿起另一款带细纹路的,“你看这纹路,不容易显脏,保洁阿姨打扫也省事——咱们员工多,细节得替大家想到。”
设计师工作室的装修是张芳芳最上心的。她特意让人在墙面装了可移动画轨,方便设计师挂草图;窗户边摆了两张长条桌,铺着浅木色台面,“以后大家可以在这儿一起讨论方案,晒着太阳画图多舒服。”
连灯具都是她挑的暖白光射灯,“冷光伤眼睛,暖光看着柔和,画图时颜色也准。”
有天晚上,设计师小伙子加班来盯装修,看见张芳芳还在跟工人调整画轨高度,忍不住说:“芳姐,您比我们还在意这些细节。”
张芳芳笑着说:“你们在这儿待的时间比家里还长,环境舒服了,创意才多。”
外贸部的开放式办公区里,张芳芳让人装了隔音隔断。“你们经常跟国外客户打电话,隔断能挡点噪音,互不干扰。”
她还在每个工位旁加了小书架,“可以放些外贸手册、时尚杂志,没事翻一翻也能涨见识。”
有个老业务员摸着新工位的抽屉,感慨道:“以前在老办公室,几个人挤一张桌子,现在这条件,干活都有劲了!”质检部的检测实验室是最后完工的。张芳芳亲自验收时,老郑正对着新到的拉力仪调试参数。“芳姐,这台仪器能测面料的断裂强度,比以前的老设备精准多了。”
老郑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数据,眼里满是兴奋。张芳芳凑过去看,又拿起旁边的色牢度测试仪,“以后每批面料都要测三次,数据存档,客户要查咱们随时能拿出来。”
实验室的墙角还摆了个样品柜,分层放着不同批次的面料留样,标签上写着日期和检测结果,“这是咱们的‘质量档案’,得好好保管。”
装修收尾那天,张芳芳带着全体员工来参观。大家走进新办公室,都忍不住惊叹——设计师工作室的画轨上挂着新画的草图,外贸部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质检实验室的仪器擦得锃亮。
悦昕跟着柳加林来玩,跑到设计师工作室的长条桌旁,拿起蜡笔就画,“妈妈,我以后也能在这儿画画吗?”张芳芳蹲下来,帮她扶正蜡笔,“当然能,等你长大了,也可以来这儿设计漂亮的衣服。”
搬家那天,公司全员上阵。老吴带着工人搬设备,外贸部的人打包文件,设计师们小心翼翼地卷起草图。
张芳芳抱着一盆绿萝,放在前台旁边,“以后这儿就是咱们的‘门面’,得有点生气。”等所有东西都归置好,她站在办公室中央,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从最初的几人“小作坊”,到如今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室,从没人看好的小公司,到能接国际订单的外贸企业,这一路的辛苦,都在眼前的景象里有了答案。
晚上,张芳芳在新办公室的会议室开了第一次会。窗外的霓虹灯照进来,映在每个人脸上。她看着大家,笑着说:“新环境、新起点,以后咱们要更努力,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好。”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声音里满是期待,也满是对未来的信心。张芳芳知道,新办公室只是公司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目标等着他们去实现——而这个充满温度的新空间,会成为大家一起奋斗的“新家”。
新办公室启用的第一天,张芳芳特意起了大早。她拎着两袋刚烤好的面包走进门时,保洁阿姨正擦着前台的玻璃,看见她来,笑着说:“张总,这新地方就是亮堂,我凌晨来打扫时,都忍不住多擦了两遍。”张芳芳把面包递给她,“辛苦您了,大家今天都能尝尝鲜。”
没过多久,员工们陆续到岗。
设计师工作室里,小伙子们正把苗绣纹样的草图挂在画轨上。张芳芳走进去,指着其中一张羊毛大衣的设计图,“领口的绣片再缩小点,太大了会显臃肿。”说着她拿起马克笔,在草图上轻轻修改,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鸟鸣,格外惬意。
“芳姐,您看这样行不行?”一个设计师指着修改后的草图,眼里满是期待。张芳芳点点头,“就按这个来,下周出样品。”
中午,张芳芳带着大家去楼下的餐厅聚餐。刚坐下,就看见隔壁桌坐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其中一个正是之前联系过的上海外贸公司代表。
对方看见她,连忙走过来:“张总,真巧!我今天来这栋楼谈合作,没想到你们也搬这儿来了。”张芳芳笑着邀请他坐下,“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有空常来喝茶。”
对方爽快地答应,“正好我这儿有个日本客户,想找靠谱的服装工厂,下周带他来你们公司看看。”
下午,质检部的老郑拿着一份检测报告来找张芳芳,“芳姐,这批澳大利亚羊毛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各项指标都达标,缩率也在可控范围内。”张芳芳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好,通知生产部,可以安排生产了。”
老郑走后,她看着新整理的客户档案——里面不仅有订单记录,还有客户的喜好和注意事项,比如欧洲客户
她坐在办公室里,桌子上摆着招聘启事,窗外传来新设备进场的轰鸣声——那是刚从德国订的锁边机,再过一周就能调试投产。
“现在缺人就像缺零件,机器再好没人开也不行。”她对着电话那头的中介说,笔尖在“外贸业务员”那栏画了个圈,“要找那种能跟欧洲客户聊时尚、跟东南亚客户谈货运的多面手。”
招聘启事发出去的第三天,第一个面试者就来了。是个在服装外贸行业做了五年的姑娘,简历里写着“曾独立完成百万美元订单”。张芳芳没看简历,直接把一份欧洲客户的询价单推过去,“假设对方嫌报价高,还要求缩短交货期,你怎么谈?”
姑娘拿起笔,先在纸上圈出面料成本占比,又写了“分批次交货”的方案,“可以先用低价面料做样品稳住客户,同时跟工厂协商加急排期,后续批量生产再微调价格。”
张芳芳点点头,又用英语问起国际贸易术语,姑娘应答如流,临走时她递过一张名片,“下周一来上班,试用期给你开行业顶薪。”招设计师时,张芳芳特意把面试地点设在了样品间。墙上挂着她从各地淘来的老绣片,桌上摆着苏州童装厂送来的无骨缝合样品。
有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带着一叠手绘稿来面试,其中一张竟把苗绣纹样画在了西式衬衫的袖口上。“我外婆是苗族人,我想把老手艺融进现代设计里。”小伙子说着,从包里拿出外婆做的绣品照片。
张芳芳眼睛一亮,指着样品间的羊毛大衣,“你试试把这种纹样绣在大衣领口,下周给我看草图。”
最严格的要数质检岗面试。张芳芳让行政部准备了十件有瑕疵的衣服——有的缝线歪了半毫米,有的里衬有个小黑点,还有的纽扣钉得不够牢。
来面试的老郑,以前在国营服装厂做过质检,他拿起一件衬衫,先对着光看缝线,又用手扯了扯纽扣,最后掏出随身携带的软尺,量了量袖口的宽度,“这件袖口比标准宽了两毫米,纽扣拉力也没达标。”
张芳芳笑着递过质检手册,“我们的标准比国标严三成,你能接受吗?”老郑接过手册,翻到最后一页,看见上面写着“自己不满意的货,绝不出厂”,当即点头,“我就信这句话。”
招聘进行到一半,开发区的招商办突然打来电话,说有个服装面料展在广州举办,邀请她去参展。
张芳芳立刻调整计划,带着新招的外贸业务员和设计师一起去了广州。展会上,她的展位前围满了客户,设计师小伙子的苗绣衬衫草图被传看了一圈,有个中东客户当场订了两百件。
“没想到中国传统纹样在我们那边也受欢迎。”客户笑着说。张芳芳递过刚印好的公司画册,里面除了产品,还写着“每批货附质检报告”的承诺。
从广州回来,新厂房的生产线也调试得差不多了。张芳芳带着新员工们参观车间,老吴正在教新缝纫工学锁边,“咱们的标准是线迹均匀,不能有一点毛边。”老郑则在质检区摆放检测设备,手里拿着放大镜,“以后每批货都要经过三次抽检,少一次都不行。”
张芳芳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觉得心里踏实极了——新的人、新的机器、新的厂房,还有那些即将到来的新订单,都在朝着她期待的方向发展。
夜里,她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目标:年底前把外贸业务拓展到五个国家,明年开发自己的设计师品牌。笔尖划过纸页,她想起刚创业时,自己在本子上写的第一句话:“做让客户放心的衣服。”
如今,这个初心不仅没变,还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守护。她知道,布局扩张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自装修队进场那天,张芳芳特意带着行政主管去了建材市场。她蹲在地板样品区,指尖划过不同材质的地砖,“办公区要用防滑耐磨的,设计师工作室得铺木地板,踩上去脚感软,画图久了不累。”行政主管拿着笔记本记着,突然指着一款浅灰色地砖,“这款性价比高,很多公司都用。”张芳芳却摇了摇头,拿起另一款带细纹路的,“你看这纹路,不容易显脏,保洁阿姨打扫也省事——咱们员工多,细节得替大家想到。”
设计师工作室的装修是张芳芳最上心的。她特意让人在墙面装了可移动画轨,方便设计师挂草图;窗户边摆了两张长条桌,铺着浅木色台面,“以后大家可以在这儿一起讨论方案,晒着太阳画图多舒服。”
连灯具都是她挑的暖白光射灯,“冷光伤眼睛,暖光看着柔和,画图时颜色也准。”
有天晚上,设计师小伙子加班来盯装修,看见张芳芳还在跟工人调整画轨高度,忍不住说:“芳姐,您比我们还在意这些细节。”
张芳芳笑着说:“你们在这儿待的时间比家里还长,环境舒服了,创意才多。”
外贸部的开放式办公区里,张芳芳让人装了隔音隔断。“你们经常跟国外客户打电话,隔断能挡点噪音,互不干扰。”
她还在每个工位旁加了小书架,“可以放些外贸手册、时尚杂志,没事翻一翻也能涨见识。”
有个老业务员摸着新工位的抽屉,感慨道:“以前在老办公室,几个人挤一张桌子,现在这条件,干活都有劲了!”质检部的检测实验室是最后完工的。张芳芳亲自验收时,老郑正对着新到的拉力仪调试参数。“芳姐,这台仪器能测面料的断裂强度,比以前的老设备精准多了。”
老郑指着仪器屏幕上的数据,眼里满是兴奋。张芳芳凑过去看,又拿起旁边的色牢度测试仪,“以后每批面料都要测三次,数据存档,客户要查咱们随时能拿出来。”
实验室的墙角还摆了个样品柜,分层放着不同批次的面料留样,标签上写着日期和检测结果,“这是咱们的‘质量档案’,得好好保管。”
装修收尾那天,张芳芳带着全体员工来参观。大家走进新办公室,都忍不住惊叹——设计师工作室的画轨上挂着新画的草图,外贸部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质检实验室的仪器擦得锃亮。
悦昕跟着柳加林来玩,跑到设计师工作室的长条桌旁,拿起蜡笔就画,“妈妈,我以后也能在这儿画画吗?”张芳芳蹲下来,帮她扶正蜡笔,“当然能,等你长大了,也可以来这儿设计漂亮的衣服。”
搬家那天,公司全员上阵。老吴带着工人搬设备,外贸部的人打包文件,设计师们小心翼翼地卷起草图。
张芳芳抱着一盆绿萝,放在前台旁边,“以后这儿就是咱们的‘门面’,得有点生气。”等所有东西都归置好,她站在办公室中央,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突然觉得眼眶发热——从最初的几人“小作坊”,到如今宽敞明亮的新办公室,从没人看好的小公司,到能接国际订单的外贸企业,这一路的辛苦,都在眼前的景象里有了答案。
晚上,张芳芳在新办公室的会议室开了第一次会。窗外的霓虹灯照进来,映在每个人脸上。她看着大家,笑着说:“新环境、新起点,以后咱们要更努力,把公司做得更大、更好。”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声音里满是期待,也满是对未来的信心。张芳芳知道,新办公室只是公司扩张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目标等着他们去实现——而这个充满温度的新空间,会成为大家一起奋斗的“新家”。
新办公室启用的第一天,张芳芳特意起了大早。她拎着两袋刚烤好的面包走进门时,保洁阿姨正擦着前台的玻璃,看见她来,笑着说:“张总,这新地方就是亮堂,我凌晨来打扫时,都忍不住多擦了两遍。”张芳芳把面包递给她,“辛苦您了,大家今天都能尝尝鲜。”
没过多久,员工们陆续到岗。
设计师工作室里,小伙子们正把苗绣纹样的草图挂在画轨上。张芳芳走进去,指着其中一张羊毛大衣的设计图,“领口的绣片再缩小点,太大了会显臃肿。”说着她拿起马克笔,在草图上轻轻修改,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混着窗外的鸟鸣,格外惬意。
“芳姐,您看这样行不行?”一个设计师指着修改后的草图,眼里满是期待。张芳芳点点头,“就按这个来,下周出样品。”
中午,张芳芳带着大家去楼下的餐厅聚餐。刚坐下,就看见隔壁桌坐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其中一个正是之前联系过的上海外贸公司代表。
对方看见她,连忙走过来:“张总,真巧!我今天来这栋楼谈合作,没想到你们也搬这儿来了。”张芳芳笑着邀请他坐下,“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有空常来喝茶。”
对方爽快地答应,“正好我这儿有个日本客户,想找靠谱的服装工厂,下周带他来你们公司看看。”
下午,质检部的老郑拿着一份检测报告来找张芳芳,“芳姐,这批澳大利亚羊毛的检测结果出来了,各项指标都达标,缩率也在可控范围内。”张芳芳接过报告,仔细看了看,“好,通知生产部,可以安排生产了。”
老郑走后,她看着新整理的客户档案——里面不仅有订单记录,还有客户的喜好和注意事项,比如欧洲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