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流逝,一个多月的养伤日子转瞬而过。柳加林一边帮着张芳芳照看店铺,一边调养自己的身体。
他身材挺拔结实,如山岳般巍然,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与坚毅的气质,透着山里人的质朴与坚韧,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天,阳光暖暖地洒在县城的街道上,柳加林决定出门走走。他沿着街道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了县水电局新建水电大楼的施工现场。
眼前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在施工的师傅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当施工人员启动打水泥的振动器,刹那间,尖锐且高频的“嗡嗡”声划破空气,似一台马力十足的引擎全力运转。
这声音犹如一只暴躁的机械蜂,发出急切而强烈的鸣叫,振动器的头部与混凝土接触,碰撞间又添了几分“哒哒哒”的细碎节奏,像密集的鼓点。
随着振动器深入混凝土内部,声音略微低沉了些,却更显厚重有力,“轰轰”声不断,仿佛混凝土在其驱使下,正进行一场激烈的内部运动,而这声音正是它们运动的激昂战歌。
柳加林心中涌起一股好奇,向周围的人打听后得知,施工队来自附近的姚山乡建筑队。这个建筑队可不简单,成员都是新江水库移民到该乡的能工巧匠,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在县城的建筑行业中脱颖而出,混得风生水起。
柳加林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建筑工地。他径直走向一位正在封砖的老师傅,礼貌地问道:“老师傅,请问一下,哪一位是这里负责的同志?”
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用满是老茧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上下打量了柳加林一番,随后用手中的砖刀指向前面一个工棚,说道:“你到前面那个工棚里看一下,刚才水电局的领导在那里找他呢。”
柳加林接着问:“请问领导贵姓啊?”老师傅回答:“领导姓黄,名字叫东来,叫他黄队长或黄师傅就可以了。”柳加林连忙道谢:“那谢谢老师傅,我过去看一下。”
告别了老师傅,柳加林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朝工棚走去。刚走到工棚前,只见工棚里走出几个人,其中有两三个人穿着整洁,一看就是干部模样。
柳加林心想,他们应该是水电局来视察工地的领导干部。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工程的建筑质量十分满意。
那位走在前面的领导,双手不时比划着,兴致勃勃地说:“照这样的进度,工程主体工程在农历年前基本可以竣工。”其他两位干部不时点头赞许,他们边说边走,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
柳加林见状,连忙退到一旁。这时,那位黄师傅看到站在一旁的柳加林,开口问道:“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柳加林连忙回答:“我找黄队长,黄师傅,你就是吧?”黄师傅应道:“我是,你在这里等一下,我送送他们几位领导就回来。”柳加林笑着说:“好的,你先忙。”
趁着等待的间隙,柳加林回头仔细看了看正在建筑的水电大楼。只见主体工程已经建到二层,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建房子楼面大多使用预制板,而这栋水电大楼采用的是砖混结构,是混凝土现浇的楼面。
从先下好地脚,打好地梁,再封好墙砖,紧接着木工上场,钉好模板,然后开始铺设钢筋,梁和楼面的钢筋扎好后,再打混凝土,整个施工环节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秩序井然。
不一会儿,黄师傅送走水利局的领导,返回了工棚。见柳加林还站在工棚门口,便说道:“哦,让你久等了,进去坐,找我有什么事?”
柳加林开门见山地说:“黄队长,是这样,我想到你们这找点事做。”黄队长看着眼前的柳加林,见这小伙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心中不禁有些好奇,便满腹狐疑地问:“那你想做点什么事啊,做小工?”
柳加林连忙摇头:“不,我是想学手艺,拜个师傅。”黄队长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出来学手艺啊?”柳加林认真地回答:“因为我们家乡是山区,田少人多,生活比较困难,必须出来做事,学手艺好挣点钱。”
黄队长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那是要吃苦的,你受得了吧?”柳加林坚定地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能吃苦,还望黄师傅能够接纳我为徒。”
柳加林诚恳地说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弟一拜。”说着,双手拱拳,郑重地向黄师傅施礼。
黄师傅看着眼前这个满怀热忱的年轻人,乐呵呵地招呼道:“哎呀,这么快就收到徒弟了。”脸上绽放出高兴的笑容。
接着又说道,“我今天还不能正式收你为徒,等你的脚好了再说,待会我领你到工地上去看一看。”随后,黄师傅把建筑队的一些情况详细地说了。
黄师傅告诉柳加林,在建筑队条件是比较差的,按学徒工算,每天工钱只有五六毛钱,和国家单位平均下来差不多7毛钱。
柳加林在心里默默盘算,在生产队即便挣工分,每天的分红也只有四五毛钱,而且在这里也确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进城那天开始,柳加林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学习好一门手艺。毕竟在七十年代,手艺人可是相当吃香的,生活也普遍比一般人过得更好。
其实,柳加林想着到建筑工地参观,还有更深一层的打算。他计划着回去以后,要在原来民工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建筑工程队。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时机成熟,一定要为张芳芳,为自己心爱的人盖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小洋楼,给她一个温暖又坚实的家。
随后,柳加林随黄师傅来到工地。只见工地旁边有一栋旧房子,里面用木板搭了几张床,住着十几号人。
条件稍好一点的工友有自行车,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从家里到工地有十里甚至十几里路。
吃饭问题解决得也很简单,在门口搭了一个工棚,垒着一个笼糠灶,烧笼糠成本比较低,到粮油加工厂拉燃料,路途也只有一百来米。
每天,工友们把米和水放进饭盒,有一位大嫂专门负责把大家的饭蒸好,再烧上一锅菜。烧的菜很家常,用肥肉炼出油,放入佐料和菜一起翻炒,菜烧好后就给每个人盛上一碗。
由于没有餐桌,大家就随意地站着或者蹲着吃饭,在这忙碌的工地,没人讲究那些吃饭的礼节。吃完饭后,大家把饭盒洗净,重新放好米和水,准备下一顿。
听工友们讲,刚进建筑队都是从做基本功开始。
柳加林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细节,用心记住每一道工序和工地的生活日常。他看到木工师傅熟练地钉着模板,每一下敲击都沉稳有力;钢筋工师傅们专注地绑扎着钢筋,手法娴熟。
他还注意到,在搬运建筑材料时,工友们齐心协力,喊着号子,那股团结的力量让他深受触动。
在与工友们的交流中,柳加林了解到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的门道。
他们告诉他,不同的建筑结构有着不同的施工要点,比如砖混结构的房屋,墙体的砌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而在混凝土浇筑时,对温度、时间和振捣的把握都十分关键。
柳加林听得入神,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工友们也都热情地为他解答。
……
夜已深,万籁俱寂。柳加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白天在工地的所见所闻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那栋正在建设的大楼仿佛变成了他未来要为张芳芳建造的小洋楼。他想着,自己一定要尽快学会这门手艺,掌握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精髓。
张芳芳见柳加林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轻声问道:“加林,还不睡呢,在琢磨些什么呀?”
柳加林双手交叉,垫在脑后,望向天花板,缓缓开口:“芳芳,我跟你说,要是咱们建造一栋小洋楼,你觉得建成啥样的好呢?”
张芳芳闻言,不禁伸手摸了摸柳加林的额头,疑惑道:“没发烧呀,怎么突然说起胡话来啦?是在做梦吗?”
“芳芳,我没做梦。你知道我今天去哪儿了吗?”柳加林眼神里透着几分兴奋。
“去哪了?不是上街转了转吗?”
“是上街了,但我真正去的地方,是到了县水电局新建的水电大楼施工现场。”
“你去那儿干什么?”张芳芳越发好奇。
柳加林认真地说:“我想去学一门手艺。你看,时代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哪一样都至关重要。”
我计划等我的脚好了,回去就在原来民工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在建筑行业里谋求发展。”
柳加林坐起身,目光如炬,语气中满是笃定:“芳芳,等日子再过些时日,我会为你筑起一座两层的小洋楼,给你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
张芳芳的眼眶瞬间泛起一层薄雾,她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幸福,激动得有些哽咽。她坐了起来,靠过去轻轻吻了吻柳加林的脸颊,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加林,谢谢你!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
他身材挺拔结实,如山岳般巍然,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与坚毅的气质,透着山里人的质朴与坚韧,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天,阳光暖暖地洒在县城的街道上,柳加林决定出门走走。他沿着街道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了县水电局新建水电大楼的施工现场。
眼前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在施工的师傅们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当施工人员启动打水泥的振动器,刹那间,尖锐且高频的“嗡嗡”声划破空气,似一台马力十足的引擎全力运转。
这声音犹如一只暴躁的机械蜂,发出急切而强烈的鸣叫,振动器的头部与混凝土接触,碰撞间又添了几分“哒哒哒”的细碎节奏,像密集的鼓点。
随着振动器深入混凝土内部,声音略微低沉了些,却更显厚重有力,“轰轰”声不断,仿佛混凝土在其驱使下,正进行一场激烈的内部运动,而这声音正是它们运动的激昂战歌。
柳加林心中涌起一股好奇,向周围的人打听后得知,施工队来自附近的姚山乡建筑队。这个建筑队可不简单,成员都是新江水库移民到该乡的能工巧匠,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在县城的建筑行业中脱颖而出,混得风生水起。
柳加林被这热闹的场景吸引,不由自主地走进了建筑工地。他径直走向一位正在封砖的老师傅,礼貌地问道:“老师傅,请问一下,哪一位是这里负责的同志?”
老师傅停下手中的活儿,抬起头,用满是老茧的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上下打量了柳加林一番,随后用手中的砖刀指向前面一个工棚,说道:“你到前面那个工棚里看一下,刚才水电局的领导在那里找他呢。”
柳加林接着问:“请问领导贵姓啊?”老师傅回答:“领导姓黄,名字叫东来,叫他黄队长或黄师傅就可以了。”柳加林连忙道谢:“那谢谢老师傅,我过去看一下。”
告别了老师傅,柳加林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朝工棚走去。刚走到工棚前,只见工棚里走出几个人,其中有两三个人穿着整洁,一看就是干部模样。
柳加林心想,他们应该是水电局来视察工地的领导干部。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对工程的建筑质量十分满意。
那位走在前面的领导,双手不时比划着,兴致勃勃地说:“照这样的进度,工程主体工程在农历年前基本可以竣工。”其他两位干部不时点头赞许,他们边说边走,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
柳加林见状,连忙退到一旁。这时,那位黄师傅看到站在一旁的柳加林,开口问道:“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柳加林连忙回答:“我找黄队长,黄师傅,你就是吧?”黄师傅应道:“我是,你在这里等一下,我送送他们几位领导就回来。”柳加林笑着说:“好的,你先忙。”
趁着等待的间隙,柳加林回头仔细看了看正在建筑的水电大楼。只见主体工程已经建到二层,与以往不同的是,以前建房子楼面大多使用预制板,而这栋水电大楼采用的是砖混结构,是混凝土现浇的楼面。
从先下好地脚,打好地梁,再封好墙砖,紧接着木工上场,钉好模板,然后开始铺设钢筋,梁和楼面的钢筋扎好后,再打混凝土,整个施工环节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秩序井然。
不一会儿,黄师傅送走水利局的领导,返回了工棚。见柳加林还站在工棚门口,便说道:“哦,让你久等了,进去坐,找我有什么事?”
柳加林开门见山地说:“黄队长,是这样,我想到你们这找点事做。”黄队长看着眼前的柳加林,见这小伙身材挺拔、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心中不禁有些好奇,便满腹狐疑地问:“那你想做点什么事啊,做小工?”
柳加林连忙摇头:“不,我是想学手艺,拜个师傅。”黄队长接着问:“你为什么要出来学手艺啊?”柳加林认真地回答:“因为我们家乡是山区,田少人多,生活比较困难,必须出来做事,学手艺好挣点钱。”
黄队长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那是要吃苦的,你受得了吧?”柳加林坚定地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能吃苦,还望黄师傅能够接纳我为徒。”
柳加林诚恳地说道:“师傅在上,请受徒弟一拜。”说着,双手拱拳,郑重地向黄师傅施礼。
黄师傅看着眼前这个满怀热忱的年轻人,乐呵呵地招呼道:“哎呀,这么快就收到徒弟了。”脸上绽放出高兴的笑容。
接着又说道,“我今天还不能正式收你为徒,等你的脚好了再说,待会我领你到工地上去看一看。”随后,黄师傅把建筑队的一些情况详细地说了。
黄师傅告诉柳加林,在建筑队条件是比较差的,按学徒工算,每天工钱只有五六毛钱,和国家单位平均下来差不多7毛钱。
柳加林在心里默默盘算,在生产队即便挣工分,每天的分红也只有四五毛钱,而且在这里也确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从进城那天开始,柳加林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论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学习好一门手艺。毕竟在七十年代,手艺人可是相当吃香的,生活也普遍比一般人过得更好。
其实,柳加林想着到建筑工地参观,还有更深一层的打算。他计划着回去以后,要在原来民工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建筑工程队。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等时机成熟,一定要为张芳芳,为自己心爱的人盖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小洋楼,给她一个温暖又坚实的家。
随后,柳加林随黄师傅来到工地。只见工地旁边有一栋旧房子,里面用木板搭了几张床,住着十几号人。
条件稍好一点的工友有自行车,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从家里到工地有十里甚至十几里路。
吃饭问题解决得也很简单,在门口搭了一个工棚,垒着一个笼糠灶,烧笼糠成本比较低,到粮油加工厂拉燃料,路途也只有一百来米。
每天,工友们把米和水放进饭盒,有一位大嫂专门负责把大家的饭蒸好,再烧上一锅菜。烧的菜很家常,用肥肉炼出油,放入佐料和菜一起翻炒,菜烧好后就给每个人盛上一碗。
由于没有餐桌,大家就随意地站着或者蹲着吃饭,在这忙碌的工地,没人讲究那些吃饭的礼节。吃完饭后,大家把饭盒洗净,重新放好米和水,准备下一顿。
听工友们讲,刚进建筑队都是从做基本功开始。
柳加林认真地观察着每一处细节,用心记住每一道工序和工地的生活日常。他看到木工师傅熟练地钉着模板,每一下敲击都沉稳有力;钢筋工师傅们专注地绑扎着钢筋,手法娴熟。
他还注意到,在搬运建筑材料时,工友们齐心协力,喊着号子,那股团结的力量让他深受触动。
在与工友们的交流中,柳加林了解到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的门道。
他们告诉他,不同的建筑结构有着不同的施工要点,比如砖混结构的房屋,墙体的砌筑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稳定性;而在混凝土浇筑时,对温度、时间和振捣的把握都十分关键。
柳加林听得入神,还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工友们也都热情地为他解答。
……
夜已深,万籁俱寂。柳加林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白天在工地的所见所闻不断在他脑海中浮现,那栋正在建设的大楼仿佛变成了他未来要为张芳芳建造的小洋楼。他想着,自己一定要尽快学会这门手艺,掌握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精髓。
张芳芳见柳加林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好奇,轻声问道:“加林,还不睡呢,在琢磨些什么呀?”
柳加林双手交叉,垫在脑后,望向天花板,缓缓开口:“芳芳,我跟你说,要是咱们建造一栋小洋楼,你觉得建成啥样的好呢?”
张芳芳闻言,不禁伸手摸了摸柳加林的额头,疑惑道:“没发烧呀,怎么突然说起胡话来啦?是在做梦吗?”
“芳芳,我没做梦。你知道我今天去哪儿了吗?”柳加林眼神里透着几分兴奋。
“去哪了?不是上街转了转吗?”
“是上街了,但我真正去的地方,是到了县水电局新建的水电大楼施工现场。”
“你去那儿干什么?”张芳芳越发好奇。
柳加林认真地说:“我想去学一门手艺。你看,时代在飞速发展,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哪一样都至关重要。”
我计划等我的脚好了,回去就在原来民工队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建筑工程队,在建筑行业里谋求发展。”
柳加林坐起身,目光如炬,语气中满是笃定:“芳芳,等日子再过些时日,我会为你筑起一座两层的小洋楼,给你一个温暖而安宁的家。”
张芳芳的眼眶瞬间泛起一层薄雾,她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幸福,激动得有些哽咽。她坐了起来,靠过去轻轻吻了吻柳加林的脸颊,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加林,谢谢你!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