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新桥伊始-《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

  午饭过后,宴请的客人们纷纷告辞离去。杨桂兰一边收拾着碗盘筷子,一边端着它们去清洗,一边对柳加林说道:“加林,这顿饭我看大家都比较满意。”

  “是呀,如果我不请他们吃顿饭,我心里也过意不去。再说了,以后还要他们的支持呢。”柳加林说道,“妈,等下我去大队,跟东山舅舅商量一下建葛溪桥的事。”

  “你去吧,家里卫生我来搞,你忙你的事去。我和你爹支持你,做好后勤。只是儿媳妇不知怎么样了,怪想她的。”杨桂兰感慨地说道。

  “妈,那我去了。”柳加林说完,一脚跨出了大门,朝大队部走去。

  到了大队部,只见大队支书杨东山正坐在办公桌前看文件。听见后面的脚步声,他回过头来:“加林,你来了。中午吃饭的时候,地质队的领导张总说了,把建葛溪桥的项目交给咱们大队来承建。这次建筑施工队又可大显身手了。”

  葛溪河宽30余米,葛溪桥是洋田、岑下、水口三个大队及地质队矿山的交通要道。葛溪桥座落在洋田大队境内,原先地质队临时修建的踏水桥已成了危桥。

  现在要建的是一座两孔一桥墩、桥长40米、宽6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板桥。好在上游50米处的石板桥没有拆,建桥期间不会影响人们通行,只是暂时不能通汽车。

  “是呀,这还得大队出面,比如签合同还是由大队来签,有大队的印章更正规。接下来咱们得涉及承建方的有关细节,商讨一下,也好有个心理准备。这个建桥项目是包工不包料,材料、技术都是地质队负责,我方只负责施工,一切由甲方安排。”柳加林说道。

  杨东山点了点头,认同道:“加林,你想得很周全。确实得把这些细节都捋清楚。签合同的事就交给大队,肯定给你办得妥妥当当。咱们先想想施工方面,这建桥初期可需要不少准备工作。”

  柳加林拉过一把椅子,坐在杨东山对面,认真说道:“东山舅舅,我觉得首先得确定施工人员名单。石匠师傅刘光华、刘勇父子,木匠杨新民、杨新生兄弟,他们技术过硬,仓库建设时就表现出色,建桥肯定还得仰仗他们。另外,还得再召集一些年轻力壮、踏实肯干的小伙子,组成一支精干的施工队伍。”

  杨东山思索片刻后说道:“行,人员这一块我帮你留意着,在大队广播里喊一喊,发动大伙报名,你到时候再筛选。还有,施工工具也得提前准备好,像锄头、铲子、锤子这些基础工具,队里仓库应该有一些,但估计还得添置推车什么的。以前混泥土都是拿灰桶挑。”

  柳加林点头回应:“没错,除了施工基础工具,像振捣棒这些混凝土施工设备,咱们自有外,电力供应还得考虑一下。咱们村到葛溪河建桥位置有两里路,要拉输电线路过去也很麻烦。要不请地质队支援,借用发电机、抽水泵和搅拌机。咱们得提前和地质队沟通,确认是他们提供,还是我们自己想办法租赁。毕竟这桥规模不小,对设备要求也高。”

  “嗯,设备的事你和地质队张总那边多对接。还有,建桥需要的沙石,虽说可以在葛溪河就地取材,但开采和运输也得提前规划好。”杨东山补充道。

  柳加林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东山舅舅,沙石开采得找个合适的位置,不能影响河道生态和周边环境。运输的话,咱们可以联系村里有拖拉机的人家,组成一个运输小队。这样既能解决运输问题,也能给乡亲们增加点收入。”

  “这个主意不错,乡亲们肯定乐意。另外,施工场地也得提前平整出来,用来堆放建筑材料和停放施工设备。”杨东山说道。

  “对,场地平整我安排施工队的人尽快去做。还有,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建桥作业危险系数高,得给施工人员配备好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装备,再组织大家进行安全培训,确保每个人都有安全意识。”柳加林一脸严肃地说道。

  杨东山拍了拍柳加林的肩膀,欣慰地说:“加林,有你这么细心负责,我就放心多了。你只管大胆去干,大队全力支持你。对了,关于施工图纸,地质队那边什么时候能给到咱们?”

  柳加林说道:“我回头就和张总联系,催一催图纸的事。有了图纸,我们才能更精准地规划施工流程和准备材料。而且,等图纸到手,我打算组织施工队的骨干成员一起研究,提前熟悉桥梁结构和施工要点。”

  “好,那就这么办。你在施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及时跟大队说,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杨东山说道。

  “行,东山舅舅,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了。那我先去联系地质队,落实设备和图纸的事。施工人员和工具这边,就麻烦您多操心。”柳加林站起身来说道。

  “你放心去吧,这边我会安排好的。”杨东山说道。

  柳加林告别杨东山后,立刻前往地质队。一路上,他满脑子都是建桥的各项准备工作,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充满信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顺利完成葛溪桥的建设。

  他跨上那辆刚买来的永久牌自行车,车链条发出清脆的声响,惊起岸边几只白鹭,雪白的翅膀掠过他肩头,带起一缕湿润的河风。

  来到港背地质队驻地,柳加林在传达室登记时,闻到油墨印刷的图纸气息从二楼飘来。他抬头看见走廊尽头张总的办公室亮着灯,窗台上那盆仙人掌又冒出了新芽,记得上次来还只有拇指大小。

  “柳队长,尝尝这个。”张总推过一杯碧螺春,白瓷杯里浮沉着几枚嫩绿的茶叶,“新采的明前茶,老丈人从苏州寄来的。”柳加林接过茶杯,杯壁的温度透过粗粝的掌心传来。

  他注意到张总办公桌上的地质勘探图用红蓝铅笔做满标记,葛溪河道的拐弯处画着密集的等高线,像一道道凝固的浪涛。

  “这是初步的材料供应清单。”张总递过一叠表格,纸页间还夹着一张运输路线图,“钢材从萍镇运过来,水泥得从玉田拉,那边有我们定点的水泥厂。”

  张总接着说道:“发电机、抽水泵和搅拌机,到时我们矿山就有,会提前给你们送来。”

  柳加林的手指划过表格上的数字,忽然停在“木材”一栏:“张总,模板用杉木还是松木?咱们村后山倒是有片松林……”

  张总从抽屉里拿出个放大镜,在图纸上某个节点反复查看,“松木可以。不过你们村的片石岩可以做桥台基础,抗压强度比较好。”他说话时,钢笔尖在图纸上留下一串细小的墨点,像撒落的星辰。

  两人正说着,资料员小陈抱着一摞蓝图推门进来。图纸展开时,油墨的气息混着松节油的味道扑面而来。柳加林的目光被桥梁的效果图吸引。

  柳加林突然想起昨夜杨东山说的话,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张总,关于安全培训……”

  “已经安排好了。”张总指着墙上的日历,12月8日那页画着个红圈,“届时让工人们在现场进行岗前安全培训一下。”

  “张总,”他深吸一口气,“建桥需要稳定的技术骨干……”

  “放心,”张总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会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全程指导。”他起身时,办公椅的弹簧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离开地质队时,柳加林的自行车筐里多了本《桥梁工程施工规范》,扉页上有张总的亲笔签名。他经过葛溪河时,看见几个村民正在卸石料。

  “加林哥!”刘勇看见柳加林,便问,“今天晚上地质队要放电影《南征北战》,去不去?”

  柳加林笑着摇头,车铃叮当作响。他忽然想起昨夜在大队部看见的贷款申请书,红章在暮色里像团跳动的火。前方的道路蜿蜒如练,两侧的油菜花田,再过两个月,这里将是一片金色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