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帐外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落蹄沉稳如擂鼓,未及帐前便缓缓收住。
钟离御庭一身玄色劲装裹着风沙,后背虽被汗水浸出深色印记,脊背却依旧挺得笔直,只鬓角几缕发丝凝着沙粒与汗珠,微微贴在颊边,勾勒出下颌线的冷硬轮廓。他翻身下马时动作利落稳当,靴底触地无声,仅抬手理了理衣襟,目光已如鹰隼般扫过身后驶入营地的粮车队伍——车轮裹着防滑麻布,碾过沙路留下两道深辙,车辕上“钟离”的火漆印在日光下泛着冷光。
“点二十名亲兵,即刻清点粮草。”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风沙的威严。
亲兵们齐声应“是”,声浪刚落便转身调度,帐外很快响起核验粮袋、指挥粮车的动静。钟离御庭未再多看,掀帘入帐时袍角扫过帐门,未带起半分奔波后的慌乱。
帐内烛火摇曳,昏黄光影漫过案上摊开的北疆布防图。羊皮纸边缘因常年翻阅泛着毛边,墨笔标注的“雁门关”“居庸关”遒劲有力,朱砂圈出的粮草大营在烛火下红得扎眼,连图上“北狄驻牧地”的标注,都透着剑拔弩张的意味。
他径直走到案前,狼毫笔悬于“雁门关”上方,笔尖墨汁凝而不滴。指尖轻轻碾过“粮草大营”的朱砂印记,指腹摩挲着羊皮纸粗糙的纹理——那纹理间似还残留着昨夜押粮时,关外长风裹着沙砾的触感。
片刻后,他直起身,腰间剑穗轻晃,青玉吊坠撞在剑鞘上发出“叮”的轻响。“传周砚。”
卫骁应声退下,帐帘开合间,一股烈风卷着沙砾拍在毡帘上,“呼呼”作响,似要掀翻整个营帐。帐内烛火猛地窜起,映得钟离御庭眼底沉凝的光愈发清晰,他指尖拂过案上兵符与文书,最终停在那张盖着将军印的“休战书”上,指腹轻轻按压着宣纸的绵软。
半柱香功夫,帐帘被猛地掀开,带着彻骨寒气的身影大步跨入。
周砚玄铁甲胄的缝隙间还沾着沙尘,甲叶随动作碰撞,“铮铮”轻响在寂静帐内格外分明。见了钟离御庭,他立刻拱手行礼,手臂绷得笔直,指节因用力泛白,声音裹着关外风寒的沙哑:“将军。”
钟离御庭未回头,指尖仍点在布防图上“北狄驻牧地”与“粮草大营”之间的线路,声音低而清晰:“点三百轻骑,将余下粮草亲手交予狄首领。途中勿与北疆游骑纠缠,以交割为要,不得差池。”
“末将遵令!”周砚当即转身,靴底踏过帐内沙土发出“沙沙”声,脚步急切却稳当。
“周砚。”钟离御庭忽然唤住他。
周砚立刻驻足转身,甲叶碰撞的脆响戛然而止,眼中满是疑惑:“将军还有何吩咐?”
钟离御庭抬眸,往日眼底的沉凝如冰雪消融,眉峰褶皱悄然舒展,只剩破开云雾般的果决。他指尖在“休战书”上轻轻一叩,声音多了几分柔和:“交割后不必回营,率部在营外三里候命——三日后,班师回京。”
“班师回京?”周砚脚步猛地一顿,靴跟磕在地面,发出“咚”的闷响。他猛地回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唇角不受控地扬起,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将军,北疆战事……当真歇了?”
见钟离御庭颔首,指尖在休战书印玺处又点了点,周砚重重点头,胸膛因激动剧烈起伏。再次拱手时,他声音响亮了几分,裹着雀跃:“末将定不辱命!必护粮草周全,更盼三日后随将军归乡!”
说罢,他大步流星出帐,帐帘被掀得老高,带起的风卷得烛火晃了晃。帐外很快传来他清亮的调兵号令:“点三百轻骑!要最快的马!随我押粮,速来校场集合!”
钟离御庭走到帐口,掀起毡帘一角望去。
周砚翻身上马时动作干脆,玄色披风在风中扬起利落弧度,墨发束在银冠中,随马匹走动轻晃。身后粮车连成一串,轱辘碾沙声与马蹄声混在一起,很快在沙尘中化作模糊剪影,朝着北疆营地行去。
他抬手拂去肩上沙尘,指尖触及甲胄的冰凉,却抵不过心中燃着的滚烫——北疆战事歇,粮草妥,休战盟约定,十年戍边,总算能暂告一段落……
帐内,亲兵们正收拾文书兵符,将奏疏仔细塞进牛皮囊,连绳结都打得比往日规整。烛火映着他们藏不住的笑意,两个年轻亲兵压低声音交谈:“听说京城糖葫芦裹芝麻,比营里野果做的甜多了。”“我娘说等我回,要做整只卤鸡让我抱着啃!”
帐外风声渐小,不知是谁先泄了口风。先是中军帐附近传来几声压抑的惊呼,很快便化作响亮欢呼,如潮水般席卷整个军营。
“要回京了!能回家见爹娘了!”满脸络腮胡的老兵举着长刀挥舞,刀上还沾着血渍,眼角皱纹却舒展开来。
“我媳妇说等我回做酱肘子,这下总算能吃上了!”年轻将士拉着同伴的胳膊,笑着笑着红了眼,指尖用力擦去泪水,却越擦越湿。
往日紧绷的军营此刻满是欢腾:有人互相拍着肩膀,铠甲碰撞声都带着笑意;有人蹲在帐前,翻出家书一遍遍摩挲信纸;几个少年兵围着老兵,追问京城的戏台与糖人味道。
钟离御庭站在帐口,听着此起彼伏的欢呼,望着将士们雀跃的身影,唇角勾起浅淡却真实的笑意。
他抬手按在胸前刻着“钟离”二字的令牌上,令牌已被摩挲得光滑温润,边缘棱角都磨得圆润——这是他十年戍边的印记,亦是归家的凭证。
风渐渐停了,日光透过沙尘洒下,落在将士们的铠甲上,泛着温暖的光。钟离御庭望向南方,那里是京城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三日后,这支在北疆浴血奋战、守护一方安宁的队伍,便要向着南方,向着家的方向,迎着朝阳,出发了……
钟离御庭一身玄色劲装裹着风沙,后背虽被汗水浸出深色印记,脊背却依旧挺得笔直,只鬓角几缕发丝凝着沙粒与汗珠,微微贴在颊边,勾勒出下颌线的冷硬轮廓。他翻身下马时动作利落稳当,靴底触地无声,仅抬手理了理衣襟,目光已如鹰隼般扫过身后驶入营地的粮车队伍——车轮裹着防滑麻布,碾过沙路留下两道深辙,车辕上“钟离”的火漆印在日光下泛着冷光。
“点二十名亲兵,即刻清点粮草。”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风沙的威严。
亲兵们齐声应“是”,声浪刚落便转身调度,帐外很快响起核验粮袋、指挥粮车的动静。钟离御庭未再多看,掀帘入帐时袍角扫过帐门,未带起半分奔波后的慌乱。
帐内烛火摇曳,昏黄光影漫过案上摊开的北疆布防图。羊皮纸边缘因常年翻阅泛着毛边,墨笔标注的“雁门关”“居庸关”遒劲有力,朱砂圈出的粮草大营在烛火下红得扎眼,连图上“北狄驻牧地”的标注,都透着剑拔弩张的意味。
他径直走到案前,狼毫笔悬于“雁门关”上方,笔尖墨汁凝而不滴。指尖轻轻碾过“粮草大营”的朱砂印记,指腹摩挲着羊皮纸粗糙的纹理——那纹理间似还残留着昨夜押粮时,关外长风裹着沙砾的触感。
片刻后,他直起身,腰间剑穗轻晃,青玉吊坠撞在剑鞘上发出“叮”的轻响。“传周砚。”
卫骁应声退下,帐帘开合间,一股烈风卷着沙砾拍在毡帘上,“呼呼”作响,似要掀翻整个营帐。帐内烛火猛地窜起,映得钟离御庭眼底沉凝的光愈发清晰,他指尖拂过案上兵符与文书,最终停在那张盖着将军印的“休战书”上,指腹轻轻按压着宣纸的绵软。
半柱香功夫,帐帘被猛地掀开,带着彻骨寒气的身影大步跨入。
周砚玄铁甲胄的缝隙间还沾着沙尘,甲叶随动作碰撞,“铮铮”轻响在寂静帐内格外分明。见了钟离御庭,他立刻拱手行礼,手臂绷得笔直,指节因用力泛白,声音裹着关外风寒的沙哑:“将军。”
钟离御庭未回头,指尖仍点在布防图上“北狄驻牧地”与“粮草大营”之间的线路,声音低而清晰:“点三百轻骑,将余下粮草亲手交予狄首领。途中勿与北疆游骑纠缠,以交割为要,不得差池。”
“末将遵令!”周砚当即转身,靴底踏过帐内沙土发出“沙沙”声,脚步急切却稳当。
“周砚。”钟离御庭忽然唤住他。
周砚立刻驻足转身,甲叶碰撞的脆响戛然而止,眼中满是疑惑:“将军还有何吩咐?”
钟离御庭抬眸,往日眼底的沉凝如冰雪消融,眉峰褶皱悄然舒展,只剩破开云雾般的果决。他指尖在“休战书”上轻轻一叩,声音多了几分柔和:“交割后不必回营,率部在营外三里候命——三日后,班师回京。”
“班师回京?”周砚脚步猛地一顿,靴跟磕在地面,发出“咚”的闷响。他猛地回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的惊喜,唇角不受控地扬起,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将军,北疆战事……当真歇了?”
见钟离御庭颔首,指尖在休战书印玺处又点了点,周砚重重点头,胸膛因激动剧烈起伏。再次拱手时,他声音响亮了几分,裹着雀跃:“末将定不辱命!必护粮草周全,更盼三日后随将军归乡!”
说罢,他大步流星出帐,帐帘被掀得老高,带起的风卷得烛火晃了晃。帐外很快传来他清亮的调兵号令:“点三百轻骑!要最快的马!随我押粮,速来校场集合!”
钟离御庭走到帐口,掀起毡帘一角望去。
周砚翻身上马时动作干脆,玄色披风在风中扬起利落弧度,墨发束在银冠中,随马匹走动轻晃。身后粮车连成一串,轱辘碾沙声与马蹄声混在一起,很快在沙尘中化作模糊剪影,朝着北疆营地行去。
他抬手拂去肩上沙尘,指尖触及甲胄的冰凉,却抵不过心中燃着的滚烫——北疆战事歇,粮草妥,休战盟约定,十年戍边,总算能暂告一段落……
帐内,亲兵们正收拾文书兵符,将奏疏仔细塞进牛皮囊,连绳结都打得比往日规整。烛火映着他们藏不住的笑意,两个年轻亲兵压低声音交谈:“听说京城糖葫芦裹芝麻,比营里野果做的甜多了。”“我娘说等我回,要做整只卤鸡让我抱着啃!”
帐外风声渐小,不知是谁先泄了口风。先是中军帐附近传来几声压抑的惊呼,很快便化作响亮欢呼,如潮水般席卷整个军营。
“要回京了!能回家见爹娘了!”满脸络腮胡的老兵举着长刀挥舞,刀上还沾着血渍,眼角皱纹却舒展开来。
“我媳妇说等我回做酱肘子,这下总算能吃上了!”年轻将士拉着同伴的胳膊,笑着笑着红了眼,指尖用力擦去泪水,却越擦越湿。
往日紧绷的军营此刻满是欢腾:有人互相拍着肩膀,铠甲碰撞声都带着笑意;有人蹲在帐前,翻出家书一遍遍摩挲信纸;几个少年兵围着老兵,追问京城的戏台与糖人味道。
钟离御庭站在帐口,听着此起彼伏的欢呼,望着将士们雀跃的身影,唇角勾起浅淡却真实的笑意。
他抬手按在胸前刻着“钟离”二字的令牌上,令牌已被摩挲得光滑温润,边缘棱角都磨得圆润——这是他十年戍边的印记,亦是归家的凭证。
风渐渐停了,日光透过沙尘洒下,落在将士们的铠甲上,泛着温暖的光。钟离御庭望向南方,那里是京城的方向,是家的方向。
三日后,这支在北疆浴血奋战、守护一方安宁的队伍,便要向着南方,向着家的方向,迎着朝阳,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