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轩立在廊下,玄色锦袍的下摆被晚风拂起一角,又轻轻落下。他的目光始终追随着那抹月白身影,直到柳诗音的裙角隐没在回廊拐角,再也看不见半分。
青石板上残留的轻响还在耳边萦绕,慕容轩喉结微滚,喉间发紧,这才缓缓收回视线,指尖落在了手中明黄的圣旨上。
那明黄刺目,绣着的五爪金龙纹路在暮色里仍泛着金线光泽,却不及方才柳诗音转身时,眼底一闪而过的担忧,更让他心头沉甸甸的。
片刻后,慕容轩垂眸,将圣旨仔细卷起,抬手递向快步赶来的李景时,指腹还在圣旨边缘轻轻摩挲,似在确认那层薄薄的绫缎是否完好无损。
“妥帖收进书房的樟木箱里,垫上防潮的云母纸。”他声音低沉,目光落在圣旨上,多了几分寻常没有的郑重,“莫让潮气浸了边角,更别让无关人等靠近。”
李景垂首应“是”,双手接过圣旨时指节微拢,刻意避开了其上的金龙纹路。他脚步放得极轻,厚底皂靴踩在青砖上,只余下几不可闻的“沙沙”声,像怕惊扰了廊下栖息的夜鸟。
慕容轩抬手理了理衣襟,指尖触到微凉的锦缎,才想起方才为接圣旨,在院中跪了足足半个时辰。寒气早已透过靴底浸上来,顺着裤管缠上膝盖,此刻正隐隐传来针扎似的刺痛。
他转身往厅内走,脑中却已清明如镜:户部那叠交接文书还摊在案上,今日必须理出眉目,否则明日早朝,便没法向陛下回禀。
厅内烛火摇曳,跳动的光将案上的文书映得忽明忽暗。白瓷杯中的姜茶还冒着热气,杯口凝着圈薄薄的水汽,像一层朦胧的纱。
氤氲的白汽在冷空气中渐渐凝成细水珠,顺着杯壁蜿蜒而下,在描金托盘上积成小小的水痕,晕开一圈浅淡的湿印——那痕迹细细小小的,倒像谁悄悄落下的泪痕。
慕容轩在案前坐下,指尖无意蹭过杯沿,那点暖意瞬间顺着指尖传到心底。他忽然想起柳诗音方才站在廊下的模样:她手里攥着块素色帕子,指尖反复绞着帕角,眼底的担忧像浸了水的棉絮,软得让人心头发紧。
还有那句“姜茶记得趁热喝”,尾音裹着风,落在耳尖竟有些发烫。连带着这满屋的烛火,都似比寻常暖了几分。
他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辛辣的姜味混着陈年普洱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没有寻常姜茶的冲劲,反倒多了几分温润,像是被人守在炉边,细细熬煮了许久。暖意从喉间一路沉到胃里,像有团小火苗在慢慢燃烧,将跪在院中沾染上的寒气一点点驱散,连膝盖的刺痛都轻了些。
慕容轩忽然失笑,自己在外游历多年,冰天雪地里也能倒头就睡,素来不怕冷,今日却因一杯姜茶,觉得这寒冬也没那么难熬了。
茶盏刚放回托盘,指尖便碰到了案上摊开的户部文书。宣纸边缘还留着朱砂印泥的淡红,墨迹因空气潮湿,边缘微微发洇,把“账目”二字晕得有些模糊。他正欲伸手去翻,门外忽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靴底踏在石板上的节奏沉稳,混着衣料扫过廊柱的轻响——是钟离御庭去而复返。
钟离御庭走进厅内,衣料摩擦的轻响里还带着室外的寒气,竟比慕容轩身上的冷意更重些。连带着厅内的烛火都晃了晃,光影在墙上投下细碎的晃动。他解下沾了霜花的墨色披风,随手搭在一旁的椅背上,在慕容轩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一坐下,钟离御庭的指尖便碰到了微凉的杯沿。他动作一顿,抬眼看向慕容轩时,原本冷硬如刀削的眉眼忽然柔和了几分,语气也添了几分认真:“诗音今日喝了小半碗银耳羹,我特意让厨房加了些她爱吃的冰糖桂花,甜而不腻,正合她胃口。”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方才我离开院子前,她还靠在榻上问起你,说今日宫里来的圣旨,恐怕你往后会忙起来,让你别忘了吃饭。”
慕容轩握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心底又暖了几分。
“对了,有件事得跟你商量。”钟离御庭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杯壁,眉头微微蹙起,似有隐忧,“诗音性子软,受了委屈也不爱说,身边缺个真正贴心的人。她现在身边的那两个丫鬟,一个笨手笨脚,端个银耳羹都差点烫到她;一个嘴碎爱打听,都不顶用。”
他抬眼看向慕容轩,目光恳切:“我们得尽快给她寻个妥当的,既能照料日常,又能让她安心,最好是能让她愿意说心里话的。”
慕容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同,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眉峰却也跟着蹙起:“我这几日也正想着这事。你府中护卫众多,且都是经受过战场历练的好手,可有会武功的女子?”
“如今京中局势又不稳……”他顿了顿,语气凝重了些,“若能寻到这样的人在她身边,平日里能照料起居、熬煮汤药,真遇到事时也能护她周全,多一层保障总归是好的。”
“你可别指望我。”钟离御庭抢先开口,指节在桌面上轻轻一叩,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又掺着点自嘲,“军中哪来的女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军营里讲究的是雷厉风行,从里到外都是一群糙汉子,连营帐外的伙夫都是满脸胡茬的老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回忆了片刻,又道:“早年营里倒有两个懂药膳的厨娘,手艺好,性子也沉稳,可惜去年冬天,她们老家遭了水灾,便跟着家人回了乡,之后再没寻到合适的。如今府里别说会武功的女子,连略通拳脚的女眷都没有。”
“我本也没真指望着你从军营里找。”慕容轩听他说完,无奈地笑了笑,指尖叩了叩案上的宣纸,“京中的女子,大多养在深闺,娇气怕苦,别说照料人,自己都得让人伺候着,禁不得半分劳累;那些寻常人家的丫鬟,要么手脚不勤快,要么性子活络过头,嘴不严实,一点小事就能传得满京城都知道,跟长舌妇似的。”
他想起府里的下人,又补充道:“我府里倒是有几个做事利索的,可她们……,我怕扰了诗音清净,也不敢往她身边送。”
“不过我倒有个法子。”慕容轩话锋一转,眼中多了几分笃定,指尖在案上点了点,“找雅韵坊的锦娘妈妈。”
见钟离御庭投来疑惑的目光,他又解释道:“前些年母亲想寻个懂棋艺、会抚琴的侍女,便是托的她。那姑娘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性子还妥帖又麻利,母亲的喜好、用药禁忌,她记得分毫不差,连母亲晨起爱喝温过的蜜水,都能提前备好。”
“锦娘妈妈在京中做了二十多年的‘识人’生意,眼光极准,手里定然有合适的人。”慕容轩的语气愈发肯定,“既能照料诗音的起居,又懂分寸、守规矩,不会乱嚼舌根。再说了,锦娘妈妈她了解诗音,她定能找个合诗音脾气的人!”
钟离御庭听他这么说,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他端起桌上的姜茶抿了一口,辛辣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让他眼底泛起丝暖意:“既然你信得过她,那明日我陪你去户部交了文书后,便绕去雅韵坊一趟?”
他放下茶盏,语气认真:“不过得跟她把要求说清楚:性子一定要温和,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太强势,免得吓着诗音;最好还懂些汤药常识,知道常见药材的药性,比如哪些药材不能混在一起;若能顺带问问,是否有略懂防身术的,不用多厉害,能应付几个小毛贼就行,那就更稳妥了。”
“这点我早想到了。”慕容轩闻言,了然地笑了笑,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明日见了锦娘妈妈,我先把我们的要求一一说清楚,尤其是‘嘴严’和‘心细’这两点,必须放在第一位。”
他看着案上的文书,眼底多了几分牵挂:“先把诗音的事办妥了,让她身边有个可靠的人,我才能真正安心处理户部的事。”
话音刚落,厅外传来轻浅的脚步声——丫鬟提着盏小灯进来,灯芯跳动着,将她的影子映在门框上,忽明忽暗。她躬身行了一礼,生怕打扰了他们:“夫人醒了,说两位大人定是饿了,让奴婢请两位过去用莲子糕,还温了壶雨前龙井,说这茶解腻。”
钟离御庭立刻站起身,指尖拂过袍角的褶皱,动作间带着几分急切。他对慕容轩笑道:“走吧,去尝尝。”
慕容轩跟着起身,笑着摇头,眼底却藏满暖意,连语气都软了些:“求之不得,诗音吩咐做的点心,可比这姜茶合我胃口多了。”
两人跟着丫鬟往内院走,廊下的红灯笼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路延伸到月洞门,像两条并肩的路。门内隐约传来柳诗音的声音,混着莲子糕的甜香与龙井的清冽,酿出几分暖意。
青石板上残留的轻响还在耳边萦绕,慕容轩喉结微滚,喉间发紧,这才缓缓收回视线,指尖落在了手中明黄的圣旨上。
那明黄刺目,绣着的五爪金龙纹路在暮色里仍泛着金线光泽,却不及方才柳诗音转身时,眼底一闪而过的担忧,更让他心头沉甸甸的。
片刻后,慕容轩垂眸,将圣旨仔细卷起,抬手递向快步赶来的李景时,指腹还在圣旨边缘轻轻摩挲,似在确认那层薄薄的绫缎是否完好无损。
“妥帖收进书房的樟木箱里,垫上防潮的云母纸。”他声音低沉,目光落在圣旨上,多了几分寻常没有的郑重,“莫让潮气浸了边角,更别让无关人等靠近。”
李景垂首应“是”,双手接过圣旨时指节微拢,刻意避开了其上的金龙纹路。他脚步放得极轻,厚底皂靴踩在青砖上,只余下几不可闻的“沙沙”声,像怕惊扰了廊下栖息的夜鸟。
慕容轩抬手理了理衣襟,指尖触到微凉的锦缎,才想起方才为接圣旨,在院中跪了足足半个时辰。寒气早已透过靴底浸上来,顺着裤管缠上膝盖,此刻正隐隐传来针扎似的刺痛。
他转身往厅内走,脑中却已清明如镜:户部那叠交接文书还摊在案上,今日必须理出眉目,否则明日早朝,便没法向陛下回禀。
厅内烛火摇曳,跳动的光将案上的文书映得忽明忽暗。白瓷杯中的姜茶还冒着热气,杯口凝着圈薄薄的水汽,像一层朦胧的纱。
氤氲的白汽在冷空气中渐渐凝成细水珠,顺着杯壁蜿蜒而下,在描金托盘上积成小小的水痕,晕开一圈浅淡的湿印——那痕迹细细小小的,倒像谁悄悄落下的泪痕。
慕容轩在案前坐下,指尖无意蹭过杯沿,那点暖意瞬间顺着指尖传到心底。他忽然想起柳诗音方才站在廊下的模样:她手里攥着块素色帕子,指尖反复绞着帕角,眼底的担忧像浸了水的棉絮,软得让人心头发紧。
还有那句“姜茶记得趁热喝”,尾音裹着风,落在耳尖竟有些发烫。连带着这满屋的烛火,都似比寻常暖了几分。
他端起茶盏抿了一口,辛辣的姜味混着陈年普洱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没有寻常姜茶的冲劲,反倒多了几分温润,像是被人守在炉边,细细熬煮了许久。暖意从喉间一路沉到胃里,像有团小火苗在慢慢燃烧,将跪在院中沾染上的寒气一点点驱散,连膝盖的刺痛都轻了些。
慕容轩忽然失笑,自己在外游历多年,冰天雪地里也能倒头就睡,素来不怕冷,今日却因一杯姜茶,觉得这寒冬也没那么难熬了。
茶盏刚放回托盘,指尖便碰到了案上摊开的户部文书。宣纸边缘还留着朱砂印泥的淡红,墨迹因空气潮湿,边缘微微发洇,把“账目”二字晕得有些模糊。他正欲伸手去翻,门外忽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靴底踏在石板上的节奏沉稳,混着衣料扫过廊柱的轻响——是钟离御庭去而复返。
钟离御庭走进厅内,衣料摩擦的轻响里还带着室外的寒气,竟比慕容轩身上的冷意更重些。连带着厅内的烛火都晃了晃,光影在墙上投下细碎的晃动。他解下沾了霜花的墨色披风,随手搭在一旁的椅背上,在慕容轩对面的椅子上坐下。
一坐下,钟离御庭的指尖便碰到了微凉的杯沿。他动作一顿,抬眼看向慕容轩时,原本冷硬如刀削的眉眼忽然柔和了几分,语气也添了几分认真:“诗音今日喝了小半碗银耳羹,我特意让厨房加了些她爱吃的冰糖桂花,甜而不腻,正合她胃口。”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方才我离开院子前,她还靠在榻上问起你,说今日宫里来的圣旨,恐怕你往后会忙起来,让你别忘了吃饭。”
慕容轩握着茶盏的手紧了紧,心底又暖了几分。
“对了,有件事得跟你商量。”钟离御庭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杯壁,眉头微微蹙起,似有隐忧,“诗音性子软,受了委屈也不爱说,身边缺个真正贴心的人。她现在身边的那两个丫鬟,一个笨手笨脚,端个银耳羹都差点烫到她;一个嘴碎爱打听,都不顶用。”
他抬眼看向慕容轩,目光恳切:“我们得尽快给她寻个妥当的,既能照料日常,又能让她安心,最好是能让她愿意说心里话的。”
慕容轩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同,指尖轻轻敲了敲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眉峰却也跟着蹙起:“我这几日也正想着这事。你府中护卫众多,且都是经受过战场历练的好手,可有会武功的女子?”
“如今京中局势又不稳……”他顿了顿,语气凝重了些,“若能寻到这样的人在她身边,平日里能照料起居、熬煮汤药,真遇到事时也能护她周全,多一层保障总归是好的。”
“你可别指望我。”钟离御庭抢先开口,指节在桌面上轻轻一叩,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又掺着点自嘲,“军中哪来的女子?你又不是不知道,军营里讲究的是雷厉风行,从里到外都是一群糙汉子,连营帐外的伙夫都是满脸胡茬的老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回忆了片刻,又道:“早年营里倒有两个懂药膳的厨娘,手艺好,性子也沉稳,可惜去年冬天,她们老家遭了水灾,便跟着家人回了乡,之后再没寻到合适的。如今府里别说会武功的女子,连略通拳脚的女眷都没有。”
“我本也没真指望着你从军营里找。”慕容轩听他说完,无奈地笑了笑,指尖叩了叩案上的宣纸,“京中的女子,大多养在深闺,娇气怕苦,别说照料人,自己都得让人伺候着,禁不得半分劳累;那些寻常人家的丫鬟,要么手脚不勤快,要么性子活络过头,嘴不严实,一点小事就能传得满京城都知道,跟长舌妇似的。”
他想起府里的下人,又补充道:“我府里倒是有几个做事利索的,可她们……,我怕扰了诗音清净,也不敢往她身边送。”
“不过我倒有个法子。”慕容轩话锋一转,眼中多了几分笃定,指尖在案上点了点,“找雅韵坊的锦娘妈妈。”
见钟离御庭投来疑惑的目光,他又解释道:“前些年母亲想寻个懂棋艺、会抚琴的侍女,便是托的她。那姑娘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性子还妥帖又麻利,母亲的喜好、用药禁忌,她记得分毫不差,连母亲晨起爱喝温过的蜜水,都能提前备好。”
“锦娘妈妈在京中做了二十多年的‘识人’生意,眼光极准,手里定然有合适的人。”慕容轩的语气愈发肯定,“既能照料诗音的起居,又懂分寸、守规矩,不会乱嚼舌根。再说了,锦娘妈妈她了解诗音,她定能找个合诗音脾气的人!”
钟离御庭听他这么说,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他端起桌上的姜茶抿了一口,辛辣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去,让他眼底泛起丝暖意:“既然你信得过她,那明日我陪你去户部交了文书后,便绕去雅韵坊一趟?”
他放下茶盏,语气认真:“不过得跟她把要求说清楚:性子一定要温和,说话要轻声细语,不能太强势,免得吓着诗音;最好还懂些汤药常识,知道常见药材的药性,比如哪些药材不能混在一起;若能顺带问问,是否有略懂防身术的,不用多厉害,能应付几个小毛贼就行,那就更稳妥了。”
“这点我早想到了。”慕容轩闻言,了然地笑了笑,指尖在案上轻轻一点,“明日见了锦娘妈妈,我先把我们的要求一一说清楚,尤其是‘嘴严’和‘心细’这两点,必须放在第一位。”
他看着案上的文书,眼底多了几分牵挂:“先把诗音的事办妥了,让她身边有个可靠的人,我才能真正安心处理户部的事。”
话音刚落,厅外传来轻浅的脚步声——丫鬟提着盏小灯进来,灯芯跳动着,将她的影子映在门框上,忽明忽暗。她躬身行了一礼,生怕打扰了他们:“夫人醒了,说两位大人定是饿了,让奴婢请两位过去用莲子糕,还温了壶雨前龙井,说这茶解腻。”
钟离御庭立刻站起身,指尖拂过袍角的褶皱,动作间带着几分急切。他对慕容轩笑道:“走吧,去尝尝。”
慕容轩跟着起身,笑着摇头,眼底却藏满暖意,连语气都软了些:“求之不得,诗音吩咐做的点心,可比这姜茶合我胃口多了。”
两人跟着丫鬟往内院走,廊下的红灯笼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路延伸到月洞门,像两条并肩的路。门内隐约传来柳诗音的声音,混着莲子糕的甜香与龙井的清冽,酿出几分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