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团队的就位,如同给磐石根据地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装上了精密的控制中枢和传感神经。部队的日常运转、训练管理、后勤保障变得井井有条,效率倍增。林峰肩上的担子骤然减轻,终于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层面和部队的“信息化”建设上。
他手中现在拥有五部电台(步谈机)。这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军队中,尤其是团以下单位,堪称奢侈。他决心将这些电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打造一个覆盖根据地与主要作战单位的通讯网络,实现战场信息的单向透明。
指挥部,参谋室。
新任参谋长苏远宁、情报参谋周默与林峰围在沙盘前。沙盘上清晰标注着磐石根据地、周边主要村落、已拔除的虎亭据点、潜在威胁的日军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
“连长,”苏远宁指着沙盘,语气专业,“要实现有效的信息掌控,我们建议将五部电台进行如下配置:一部作为根据地总台,设在指挥部,由周默同志亲自负责,统筹所有信息收发和破译工作。另外四部,配属给第一、第二中队,‘利刃’特战小队,以及……在外部建立一个前沿侦察哨。”
林峰点了点头,这个分配方案与他所想不谋而合。主力作战中队需要电台以实现远程调动和协同;特战小队需要电台以汇报敌情和接受指令;而一个隐蔽的前沿侦察哨,就如同伸出去的触角,能提前预警,避免被敌人摸到眼皮底下。
“前沿侦察哨的位置,选在这里如何?”情报参谋周默指向沙盘上一个位于根据地东北方向约十五里外,靠近一条日军常用补给线的高地,“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能监视很大一片区域,而且林木茂密,便于隐蔽。”
“可以。”林峰认可了这个地点,“就从‘利刃’小队或者各中队侦察班里抽调最精干、最机警的战士,组成一个三人侦察小组,携带一部电台和足够补给,长期驻扎在那里,轮换执勤。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盯死那个方向,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通过电台汇报!”
“是!”周默立刻记录下来。
“通讯密码和呼号,必须严格保密,定期更换。”林峰强调,“这件事由参谋室直接负责,制定详细的通讯纪律。”
“明白!”苏远宁和周默齐声应道。
命令迅速下达。指挥部东侧一间经过加固和隔音处理的房间被设为通讯总室,天线巧妙地隐藏在屋顶。周默带着两名挑选出来的、头脑灵活、政治可靠的战士,日夜守候在电台前,开始熟悉波长、呼号和密码本。
第一中队长张大彪、第二中队长,以及“利刃”小队队长陈大山,都领到了属于自己单位的电台。他们如获至宝,立刻安排专人(通常是文化程度稍高或比较机灵的战士)学习操作和保养。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但在周默的远程指导和严格纪律下,很快就能进行基础的收发了。
而被选中的前沿侦察小组,则由一名“利刃”小队的老兵带队,两名第一中队的侦察兵组成。他们携带一部电台、足够的电池、干粮、弹药和伪装装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东北方的山林中,向着那个预设的高地哨位潜行而去。
几天后,磐石根据地的指挥体系,因为电台网络的存在,发生了质的飞跃。
清晨,林峰刚走进指挥部,参谋长苏远宁就拿着几张电文纸迎了上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连长,前沿侦察哨报告,凌晨时分观察到一支日军运输队,约五辆卡车,在一个小队步兵护卫下,沿东北方向公路向小王庄据点方向运动。他们已经记录了车队规模和大致时间。”
几乎是同时,通讯总室的周默也送来另一份电文:
“第二中队电台报告,其在西面山林巡逻的一个班,发现小股伪军活动痕迹,约十余人,疑似侦察兵,已加强警戒并跟踪监视。”
两条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单位的信息,几乎同时汇总到指挥部!
林峰看着电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掌控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往部队放出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靠约定时间和地点汇合,或者派人来回传递消息,效率低下且充满不确定性。而现在,几十里外的敌情,几乎能实时呈现在他面前!
他立刻走到沙盘前,苏远宁和几名参谋围拢过来。
“日军运输队往小王庄……看来鬼子在加强那个方向的补给。”林峰手指点着小王庄据点,“这支运输队,是个机会。但需要更详细的情报。”
他看向周默:“给前沿侦察哨发电,让他们设法抵近侦察,摸清运输队准确的到达时间和在小王庄的停留情况,以及据点守军的布防有无变化。注意安全,不得暴露!”
“是!”周默立刻去发报。
“至于西面那伙伪军侦察兵……”林峰沉吟一下,“告诉第二中队,放他们进来,看看他们想干什么。同时,命令第一中队向那个方向秘密运动,形成夹击之势。如果他们是来摸咱们虚实的,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明白!”苏远宁迅速记录,并安排作战参谋赵启明去拟定具体作战指令,通过电台下达。
命令通过电波,瞬间传达到了几十里外的侦察哨和两个中队。
下午,前沿侦察哨再次发回密电,已经成功抵近小王庄外围,确认运输队已于中午抵达,正在卸载物资,预计停留到明天清晨出发返回。并详细报告了据点外新增了两个临时岗哨。
而第二中队也发回消息,那伙伪军侦察兵果然鬼鬼祟祟地向根据地边缘摸来,已经落入预设的监视圈,第一中队也已就位。
林峰看着沙盘上根据最新情报更新的敌我态势,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可以根据实时信息,从容地调兵遣将,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而敌人,却对他的动向一无所知,如同瞎子聋子!
这种信息层面的碾压,比单纯的火力优势更加令人窒息!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
根据前沿侦察哨提供的精确情报,林峰亲自率领第一中队、炮兵分队以及“利刃”小队,在日军运输队返回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一个更加精密、火力更强的埋伏圈。
由于提前知晓了敌人的兵力、装备和准确时间,伏击准备得更加充分,火力配置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当那支满载而归(自以为)的日军运输队懵懂地驶入伏击圈时,迎接他们的是比老鸦峪更加猛烈和精准的炮火覆盖,以及来自“利刃”小队和第一中队更加默契和凶狠的突击。
战斗毫无悬念,甚至比老鸦峪结束得更快。日军一个小队和所有卡车司机全军覆没,物资再次成为磐石根据地的战利品。
而西面那伙伪军侦察兵,也在试图深入时,被第二中队和秘密运动到位的第一中队一部,包了饺子,全部被俘。
两场战斗,干净利落,己方伤亡微乎其微。
电台网络初试锋芒,便展现出了其巨大的价值。它极大地延伸了林峰的指挥触角,压缩了敌人的反应时间,使得磐石根据地的部队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战果。
消息传回根据地,战士们对连长和参谋团队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种被精准指挥、总能打到敌人要害的感觉,让所有人的信心和士气都达到了新的顶点。
林峰站在通讯总室外,听着里面电台规律的滴答声,看着参谋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信息碾压的格局已然形成。接下来,他要利用这种优势,更主动、更凶狠地去狩猎敌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积分。同时,他也开始构思,下一次给李云龙的“礼物”,或许可以附上一两部电台?让老李也尝尝“信息时代”的甜头?
不过,那得等旅长的“恭喜发财”电话热度过去再说。林峰嘴角微扬,想象着李云龙抱着电台,又想藏起来又忍不住想嘚瑟的纠结模样。
有了这张无形的信息网络,他的无敌之路,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迅猛!
他手中现在拥有五部电台(步谈机)。这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军队中,尤其是团以下单位,堪称奢侈。他决心将这些电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打造一个覆盖根据地与主要作战单位的通讯网络,实现战场信息的单向透明。
指挥部,参谋室。
新任参谋长苏远宁、情报参谋周默与林峰围在沙盘前。沙盘上清晰标注着磐石根据地、周边主要村落、已拔除的虎亭据点、潜在威胁的日军据点以及主要交通线。
“连长,”苏远宁指着沙盘,语气专业,“要实现有效的信息掌控,我们建议将五部电台进行如下配置:一部作为根据地总台,设在指挥部,由周默同志亲自负责,统筹所有信息收发和破译工作。另外四部,配属给第一、第二中队,‘利刃’特战小队,以及……在外部建立一个前沿侦察哨。”
林峰点了点头,这个分配方案与他所想不谋而合。主力作战中队需要电台以实现远程调动和协同;特战小队需要电台以汇报敌情和接受指令;而一个隐蔽的前沿侦察哨,就如同伸出去的触角,能提前预警,避免被敌人摸到眼皮底下。
“前沿侦察哨的位置,选在这里如何?”情报参谋周默指向沙盘上一个位于根据地东北方向约十五里外,靠近一条日军常用补给线的高地,“这里地势高,视野开阔,能监视很大一片区域,而且林木茂密,便于隐蔽。”
“可以。”林峰认可了这个地点,“就从‘利刃’小队或者各中队侦察班里抽调最精干、最机警的战士,组成一个三人侦察小组,携带一部电台和足够补给,长期驻扎在那里,轮换执勤。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盯死那个方向,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通过电台汇报!”
“是!”周默立刻记录下来。
“通讯密码和呼号,必须严格保密,定期更换。”林峰强调,“这件事由参谋室直接负责,制定详细的通讯纪律。”
“明白!”苏远宁和周默齐声应道。
命令迅速下达。指挥部东侧一间经过加固和隔音处理的房间被设为通讯总室,天线巧妙地隐藏在屋顶。周默带着两名挑选出来的、头脑灵活、政治可靠的战士,日夜守候在电台前,开始熟悉波长、呼号和密码本。
第一中队长张大彪、第二中队长,以及“利刃”小队队长陈大山,都领到了属于自己单位的电台。他们如获至宝,立刻安排专人(通常是文化程度稍高或比较机灵的战士)学习操作和保养。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但在周默的远程指导和严格纪律下,很快就能进行基础的收发了。
而被选中的前沿侦察小组,则由一名“利刃”小队的老兵带队,两名第一中队的侦察兵组成。他们携带一部电台、足够的电池、干粮、弹药和伪装装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东北方的山林中,向着那个预设的高地哨位潜行而去。
几天后,磐石根据地的指挥体系,因为电台网络的存在,发生了质的飞跃。
清晨,林峰刚走进指挥部,参谋长苏远宁就拿着几张电文纸迎了上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连长,前沿侦察哨报告,凌晨时分观察到一支日军运输队,约五辆卡车,在一个小队步兵护卫下,沿东北方向公路向小王庄据点方向运动。他们已经记录了车队规模和大致时间。”
几乎是同时,通讯总室的周默也送来另一份电文:
“第二中队电台报告,其在西面山林巡逻的一个班,发现小股伪军活动痕迹,约十余人,疑似侦察兵,已加强警戒并跟踪监视。”
两条来自不同方向、不同单位的信息,几乎同时汇总到指挥部!
林峰看着电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掌控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以往部队放出去,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靠约定时间和地点汇合,或者派人来回传递消息,效率低下且充满不确定性。而现在,几十里外的敌情,几乎能实时呈现在他面前!
他立刻走到沙盘前,苏远宁和几名参谋围拢过来。
“日军运输队往小王庄……看来鬼子在加强那个方向的补给。”林峰手指点着小王庄据点,“这支运输队,是个机会。但需要更详细的情报。”
他看向周默:“给前沿侦察哨发电,让他们设法抵近侦察,摸清运输队准确的到达时间和在小王庄的停留情况,以及据点守军的布防有无变化。注意安全,不得暴露!”
“是!”周默立刻去发报。
“至于西面那伙伪军侦察兵……”林峰沉吟一下,“告诉第二中队,放他们进来,看看他们想干什么。同时,命令第一中队向那个方向秘密运动,形成夹击之势。如果他们是来摸咱们虚实的,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明白!”苏远宁迅速记录,并安排作战参谋赵启明去拟定具体作战指令,通过电台下达。
命令通过电波,瞬间传达到了几十里外的侦察哨和两个中队。
下午,前沿侦察哨再次发回密电,已经成功抵近小王庄外围,确认运输队已于中午抵达,正在卸载物资,预计停留到明天清晨出发返回。并详细报告了据点外新增了两个临时岗哨。
而第二中队也发回消息,那伙伪军侦察兵果然鬼鬼祟祟地向根据地边缘摸来,已经落入预设的监视圈,第一中队也已就位。
林峰看着沙盘上根据最新情报更新的敌我态势,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可以根据实时信息,从容地调兵遣将,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地点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而敌人,却对他的动向一无所知,如同瞎子聋子!
这种信息层面的碾压,比单纯的火力优势更加令人窒息!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
根据前沿侦察哨提供的精确情报,林峰亲自率领第一中队、炮兵分队以及“利刃”小队,在日军运输队返回的必经之路上,设下了一个更加精密、火力更强的埋伏圈。
由于提前知晓了敌人的兵力、装备和准确时间,伏击准备得更加充分,火力配置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当那支满载而归(自以为)的日军运输队懵懂地驶入伏击圈时,迎接他们的是比老鸦峪更加猛烈和精准的炮火覆盖,以及来自“利刃”小队和第一中队更加默契和凶狠的突击。
战斗毫无悬念,甚至比老鸦峪结束得更快。日军一个小队和所有卡车司机全军覆没,物资再次成为磐石根据地的战利品。
而西面那伙伪军侦察兵,也在试图深入时,被第二中队和秘密运动到位的第一中队一部,包了饺子,全部被俘。
两场战斗,干净利落,己方伤亡微乎其微。
电台网络初试锋芒,便展现出了其巨大的价值。它极大地延伸了林峰的指挥触角,压缩了敌人的反应时间,使得磐石根据地的部队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小的代价,获取更大的战果。
消息传回根据地,战士们对连长和参谋团队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种被精准指挥、总能打到敌人要害的感觉,让所有人的信心和士气都达到了新的顶点。
林峰站在通讯总室外,听着里面电台规律的滴答声,看着参谋们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信息碾压的格局已然形成。接下来,他要利用这种优势,更主动、更凶狠地去狩猎敌人,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积分。同时,他也开始构思,下一次给李云龙的“礼物”,或许可以附上一两部电台?让老李也尝尝“信息时代”的甜头?
不过,那得等旅长的“恭喜发财”电话热度过去再说。林峰嘴角微扬,想象着李云龙抱着电台,又想藏起来又忍不住想嘚瑟的纠结模样。
有了这张无形的信息网络,他的无敌之路,将走得更加稳健,更加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