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人才涌来,科技攀升-《亮剑:祝你发财啊》

  老总嘉奖令的余波尚未平息,另一股无形的浪潮,开始悄然向磐石纵队所在的区域汇聚。这浪潮并非钢铁洪流,也非枪林弹雨,而是比武器更为珍贵的人才与知识。

  随着“八路军林峰”之名威震华北,尤其是在总部将其树立为“全军典范”之后,不仅仅是各部队派来取经的干部络绎不绝,更有许多怀揣报国理想、身负专业技能的仁人志士,通过各种渠道,慕名而来,希望投身到这支声名赫赫的抗日队伍中。

  起初,还只是一些读过书、见过世面的青年学生,他们被林峰部队辉煌的战绩和传说中的精良装备所吸引,不顾艰难险阻,穿越敌占区,前来投军。磐石纵队政治部按照林峰“精兵、重才”的原则,严格筛选,将其中思想坚定、身体合格的编入部队,有文化基础的则优先补充到参谋、通讯、卫生等技术岗位。

  但很快,前来投奔的人员构成开始发生了变化。一些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医生、工程师、教师,甚至还有几位从北平、天津等大城市逃难出来的大学教授和工厂技师,也陆续出现在了平安地区。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满腔热血,更是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林峰敏锐地意识到了这股潮流的价值。他知道,一支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坚实的科技和工业基础,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人才支撑。他亲自指示纵队政治部和后勤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才接待与安置办公室”,由心思缜密的赵刚(通过李云龙协调,借调部分人员协助)总负责,对前来投奔的专业人才进行详细的登记、甄别和考核,确保其身家清白、动机纯正,然后根据其专业特长,给予最优厚的待遇和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

  与此同时,那张早已激活的 【初级密码破译专家团队卡(5人)】也开始悄然发挥作用。一周之内,五名自称是从国统区某破译部门因不满当局消极抗日而脱离的技术人员,“恰好”在根据地边缘被游击队员“发现”,并因其特殊的技能被高度重视,层层上报后,最终被送到了林峰面前。

  经过一番“严格”的审查和“深入”的谈话(主要是林峰利用忠诚之眼确认),这五位面色沉静、眼神锐利的专家被迅速编入了纵队司令部新成立的“通讯与技术侦察处”,处长由林峰兼任,实际工作则由这五位专家主导。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密码破译技术,更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无线电侦听、信号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几乎是在他们到位的同时,纵队司令部那几台大功率电台的旁边,就增设了好几套看起来更加精密、复杂的电子设备(部分是林峰通过积分兑换的核心部件,由专家们组装调试而成)。日夜不停的“嘀嘀”声中,大量的日军无线电信号被捕捉、记录,然后由这些专家带领着新选拔的年轻学员,进行紧张的分析和破译工作。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不到半个月,一份份经过破译的日军电文就被摆上了林峰的案头。虽然大多是一些日常调度、后勤补给的情报,但其准确性和时效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依靠内线或侦察兵获取的信息。林峰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和积累,这个技术侦察处必将发挥出更大的战略价值。

  而在更加隐秘的山谷兵工厂内,气氛更是热火朝天。完整的ppS-43冲锋枪生产线图纸和设备已经到位,以系统兑换的少数核心工程师为骨干,加上陆续投奔而来的机械、冶金方面的技术工人,安装调试工作进展神速。

  巨大的山洞被加固和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冲压车间、机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组装车间、检验区……虽然条件简陋,很多设备还需要靠人力或小型发电机驱动,但整体的布局和流程已经初具现代兵工厂的雏形。

  林峰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亲自视察了兵工厂。他看着工人们按照图纸,小心翼翼地安装着冲床、铣床,看着通红的钢坯在模具下被压制成枪支部件的雏形,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金属和机油的味道,心中充满了期待。

  “司令员,按照目前的进度,最多再有一个月,我们就能完成全部调试,生产出第一支样枪!”负责兵工厂的技术总工,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工程师,激动地向林峰汇报。他原是太原兵工厂的技师,太原沦陷后不愿为鬼子效力,辗转流亡,最终听说了林峰部队的名声前来投奔,在这里,他找到了久违的用武之地。

  “很好!要注意质量,宁可慢一点,也要确保每一支枪都可靠耐用。”林峰叮嘱道,“原材料和电力供应有没有问题?”

  “目前还能维持,主要是依靠我们之前储备的钢材和缴获的一些物资。但要想实现大规模量产,稳定的优质钢材来源和更强大的发电设备是关键。”总工实话实说。

  林峰点了点头,心中已有计较。钢材和电力,这确实是制约自产武器的瓶颈。他可以通过系统兑换一部分应急,但长远来看,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或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一部分。他想到了被日军占据的那些矿山和电厂,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心中酝酿。

  人才的涌入和科技的攀升,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

  野战医院里,几位新来的外科医生和护士,带来了更规范的无菌操作和创伤处理技术,配合林峰提供的充足盘尼西林和手术器械,重伤员的救治成功率进一步提升。

  通讯营里,新加入的报务员和技术人员,使得纵队的电台网络更加高效、稳定,通讯保密性也大大增强。

  甚至在日常的训练中,一些投奔来的原国军或地方部队的炮兵、工兵军官,也带来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战术思路,与磐石纵队原有的苏式战术体系相互碰撞、融合,进一步提升了部队的专业素养。

  整个磐石纵队,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地吸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和知识,并将其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种内在的、科技层面的攀升,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又获得了几辆坦克或几架飞机。它为这支本就强大的部队,注入了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后劲。

  林峰站在指挥部外,看着山谷中井然有序的营地,听着远处兵工厂隐约传来的机器轰鸣声,以及训练场上战士们中气十足的口号声,心中豪情激荡。

  老总的嘉奖,是过去的荣光;人才的涌来,是未来的希望。他知道,自己走的这条路,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碾压,更是一条科技强军、人才兴军之路。当别人还在为几支步枪发愁时,他的部队已经开始自产冲锋枪,破译日军密码,建立自己的技术兵种体系。

  这种全方位的领先和碾压,才是真正无可撼动的力量!而他,将继续引领着这股力量,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劈波斩浪,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