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三国:孙策托孤,我截胡孙权基业》

  表面憨厚的诸葛瑾,竟有如此深谋远虑。

  都说人不可貌相,诸葛氏子弟尤甚!

  这厢李术尚未表态,他已谋划到平定叛乱后的战略布局。

  诸葛瑾尚且如此,其弟诸葛亮又当如何?

  看来得设法将诸葛亮从荆州招揽过来。

  孙权为何重用张昭与张纮?

  关键在于他们不仅才能出众,更是外来之士!

  这两位张姓大臣虽同出徐州,张昭来自彭城,张纮出身广陵,却与吴郡四大姓中的张氏毫无亲属关系。

  孙氏主政时,必须权衡本土豪族的牵制作用。以孙权为例,其执政生涯充分展现了江东世族的强大实力。即便深谙权术如孙权,最终仍被地方豪族逐步架空权柄——众人表面尊称,待曹军南下时,却公然集体劝降。

  对比袁绍南征时曹操阵营:可有人敢劝曹操归降?若有,必遭立斩!孙权虽怀杀心却不敢动手,因早年过度倚重江东世族,终成尾大难掉之势。

  类似困局亦见于刘表。所谓单骑定荆州的英名背后,实因缺乏嫡系武装,不得不借助襄阳蔡氏、蒯氏之力。待荆州平定,军政大权尽落两家之手,连江夏黄祖也阳奉阴违。

  孙澎的起点优于刘表,其兄孙策为其留存了乱世最重要的资本——一支劲旅,但也留下部曲制这个 ** 剑。该制度自孙策借兵袁术时形成,将领按品级拥有私人武装(部曲),每逢战事便借机扩编。这种制度在孙策开拓江东时成效显着,却为后续统治埋下隐患。

  部曲制的优势在于将领能牢牢掌控麾下士兵,这种紧密的主从关系使部队在小规模战斗中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将士上下一心,往往能发挥超常的战斗力。

  但这种特殊制度同样存在致命缺陷——将领与士兵的羁绊过于深厚。以孙权时期为例,当江东政权逐渐扩张后,孙策留下的部曲制在大规模作战时弊端尽显。特别是随着程普、黄盖等老将相继离世,新一代将领执掌兵权后,问题愈发严重。

  面对大规模战役时,年轻将领往往为保全嫡系部队而消极避战,不愿全力死战。孙权曾试图通过战后补充兵员来制衡,结果适得其反:将领们拥兵自重时君主难以制裁,而部队损耗过大时又面临被收编的风险。这种畸形关系在合肥之战时彻底爆发:即便孙权亲临督战,当张辽率八百精兵突袭时,十万吴军竟因各部争相保存实力而溃不成军。

  夷陵之战中,陆逊深谙部曲制弊端,主动采取诱敌深入之策。江东诸将表面质疑主帅,实则争先恐后后撤。待蜀军长驱直入、骄纵轻敌之际,陆逊终于抓住战机以火攻破敌。这正体现了东吴军队的特点:逆风作战时畏首畏尾,顺风进攻时却势如破竹。

  江东第四任都督陆逊,仅凭这一战便赢得全境将士的敬服,人人皆赞其才。

  倘若孙权真能牢牢掌握兵权,又怎会落得孙十万这般贻笑大方的绰号?

  眼下最令孙澎焦灼的,正是江东沿袭已久的部曲私兵制。

  若再过数年,诸将皆视私兵为常态——

  等待孙澎的终将是军令难行、江东战力崩坏的危局。

  要将军权真正收归掌中,关键在于二字:

  筹饷!

  有充足的财源,孙澎便可自募新军;

  有雄厚的资财,便能令将士明晓粮饷之源、效忠之主;

  有足够的钱帛,面对世家大族时自可挺直腰杆;

  更可用金银撬动与邻邦的睦邻之交。

  至于生财之道?

  孙澎胸中已有韬略,只待审慎推行。此事关乎江东全局,不容丝毫差池。

  时局仍如雾里看花,但凡风吹草动,孙府总是最先知情。

  每日清晨,张昭必携奏章前来议事。这位内政大家的施政手腕,甚至更胜诸葛——总能在世家底线边缘,为孙澎谋得最大利益。

  孙策临终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果真是慧眼如炬。

  破晓时分,西北驿道尘烟骤起。

  当孙澎接到急报时,周瑜已率三千精甲抵近吴郡——以吊丧之名,行非常之事。

  主公!近臣疾呼,周公瑾引兵而至,不可不防!

  张昭不在意周瑜与孙策之间结拜的情谊,此刻他唯一效忠的对象只有孙澎。

  张纮沉默不语,这些日子的共事让他明白,孙澎行事极有主见。

  倘若孙澎对周瑜心存戒备,旁人再如何劝说也是徒劳。

  反之,若孙澎充分信任周瑜,自己贸然进谏反倒显得居心叵测。

  孙澎轻抚张昭的肩背:“子布所言极是。兄长临终虽有嘱托,内事交予张昭,外事托付周瑜,但兄长的 ** ,我始终未曾忘却。”

  孙策因何身亡?

  不过是自恃勇武招致祸端!

  真正的智者,绝不将自己置于险境。

  明知前路凶险仍一意孤行,若是寻常人尚可称作勇者,但身为一方之主如此行事,便是对追随者的背叛。

  即便孙澎深知周瑜值得信赖,张昭的谏言也不无道理——身为主君,必须让臣下感受到安定。

  跟随我,你们尽可放心,我绝不会肆意妄为!

  “程普!”

  “末将在!”

  “出城传令周瑜,只许他一人入城,其余将士留守城外。”

  “诺!”

  “另备酒肉犒赏其麾下士卒,以安抚军心。”

  “遵命!”

  张昭、黄盖等人闻言,皆露出欣慰之色。

  以酒肉犒军既显宽厚,勒令周瑜孤身入城又彰明主君威仪。

  身居上位者,绝不能轻易涉险。

  纵使周瑜三千兵马难撼吴郡城防,孙澎也须严守为君之道。

  程普自然知晓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更清楚庐江周氏乃当世顶尖门阀——其堂祖周景、堂叔周忠皆位至太尉,其父周异曾任洛阳令。

  若非周瑜年少资浅,区区李术岂能窃据庐江太守之位?

  程普对周瑜并无戒备之心,他察觉孙澎内心深处其实也是信赖这位年轻统帅的。

  若真存有顾虑,孙澎便不会只派他前去传话,而不做任何军事部署。

  显然,这位新主从未怀疑过周瑜的忠诚。

  于是程普仅率数名亲卫,径直前往周瑜驻军之地。

  相见之时,周瑜听完孙澎口信当即会意,简短嘱咐副将几句,便随程普启程返城。

  行至城下,只见一名与孙策容貌酷肖的青年正立于城门**处相迎。

  刹那间,周瑜恍若再见昔日挚友——那个与他立誓共平天下的江东之主。

  伯符……

  他猛然闭目摇头。那人早已逝去,眼前仅是孙澎,江东新的掌舵者。

  行至近前,孙澎的每个神态都让周瑜想起故人。正恍惚间,青年已疾步上前低语:公瑾且莫多言,兄长生前有令,须待你送别方能入土。

  周瑜霎时双目赤红,随孙澎疾趋孙府灵堂。

  棺木未封,当看清其中安卧的熟悉面容时,一路强撑的镇静轰然溃决。

  伯符!

  撕心裂肺的恸哭震彻灵堂。

  若在往日,孙澎必觉此等举止矫揉造作。可此刻目睹周瑜伏棺哀泣的模样,方知何为痛断肝肠。这位异姓兄弟的悲恸,竟远胜自己这个血亲手足。

  孙澎悄然退至堂外,对众人竖起食指示意噤声。

  他想,若自己他日身死,可会有人似周瑜这般椎心泣血?

  兄长虽逝,得此至交,九泉亦当无憾。

  灵堂内,周瑜抚着冰冷棺木絮絮低语。孙澎无意探听,主动退至更远处守候。

  见周瑜一时半会没有出来的意思,孙澎唤来仆人,交代了几句。

  不多时,仆人提着食盒,在灵堂外的石桌上摆了几样小菜。

  孙澎坐在石凳上,一边吃着小菜,一边等周瑜出来。

  原以为要等很久,谁知半只烧鸡还没啃完,周瑜就走出了灵堂。

  此刻的周瑜,除了眼角还带着些许未散的红晕,情绪已经恢复了平静。

  他走到孙澎面前,单膝跪地行礼。

  “周瑜,拜见主公!”

  “哈哈,饿了吧?起来一起吃。”

  周瑜起身,毫不客气地坐在孙澎身旁。

  “赶了几天路,一直没顾上吃饭,饿得慌。”

  说罢,抓起桌上的鸡腿,大口啃了起来。

  “这才像话,吃饱了才好办事。”

  “要不要喝点酒?”

  “军中不可饮酒。”

  “那就多吃菜,吃完我有事问你。”

  “嗯,这鸡腿不错。”

  “喜欢就多啃几个。”

  ……

  孙澎对周瑜的印象,原本只停留在书册戏文里。

  这一世,他第一次见到本人。

  此人身具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能抱着孙策的棺木痛哭流涕。

  亦能在宣泄后迅速整理心绪,恢复从容。

  与周瑜相处,无需多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便能领会意图。

  这般默契,是孙澎在鲁肃和诸葛瑾身上未曾体会过的。

  周公瑾不仅才智超群,更兼心思通透,善解人意。

  就如眼下,心中悲痛尚未消散,却能在须臾间调整状态。

  孙澎命他只身入城,他二话不说便独自前来。

  灵堂外,孙澎摆酒痛饮,他也入席同饮。

  这番举动似在向逝去的孙策宣告:你的兄弟,由我来护!

  酒足饭饱,二人起身。孙澎立于灵堂外,忽将手按在周瑜肩上。

  “兄长!这人往后归我管了!”

  夜风拂过,蛙声断续。

  灵堂内外,各自安宁。

  前路迢迢,各赴征程。

  **周瑜随孙澎穿行于孙府。

  说来唏嘘,作为孙策的结义兄弟,这竟是周瑜头一回踏入孙家宅邸。

  走过深廊,绕过庭院。

  孙澎将他带到一处僻静小院。

  风起刹那,周瑜眸光骤凝——

  此地看似松散,实则暗藏锋刃。

  明处的守卫不过是障眼法,

  致命杀机尽伏于视野之外。

  自然,周瑜不信孙澎带他来此是为谋害。

  短暂相处,他已打心底接纳了这个与孙策面容酷似的男子。

  孙澎身上交融着矛盾的气质:

  赤子之心,沉着之态。

  仅一个对视,周瑜便知此人如孙策般热血衷肠。

  但换作孙策,断不会在城外拦下他的兵马。

  本性常左右人行,

  孙澎却予人一种介乎勇猛与谨慎间的独特观感。

  他骨子里流淌着与孙策相同的豪烈气血,

  行事却屡屡传递出笃定讯息:

  我,步步为营!

  这般矛盾令周瑜颇觉玄妙——

  最难之事,莫过于战胜本心。

  孙澎年纪虽轻,却能克制本性,做出违背本心的举动。

  他或许比孙策更适合统领江东。

  进入戒备森严的房间后,周瑜不禁露出惊讶之色。

  屋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船舶模型。

  孙澎指向这些模型,微笑道:听闻你在洞庭操练水师,特意为你准备的。

  周瑜走近其中一艘模型,发现其船首尖锐,与常见汉船迥异。

  精通水战的周瑜立刻领悟到这种设计的优势。

  这艘船的速度必定惊人!

  接着孙澎又带他参观另一艘船只。

  这艘船的风帆构造颇为复杂。

  孙澎曾沉迷航海游戏,对各类帆船有着深入研究。

  眼前这艘融合了三角帆与四角帆的设计,远比如今汉朝垂直长方形帆更高效,熟练掌握后甚至能在逆风中溯江而上!

  周瑜逐一观摩,内心震撼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