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旗军总部海滩训练场:海军陆战队水下特战训练纪实
赤旗军总部专属滩涂训练场,地处温带海域,清晨6时许,海水温度稳定在18℃,浪潮以0.8米/秒的速度周期性冲刷岸礁,水质透明度达5米——这是水下特战训练的最优环境参数。
此处正开展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单元”水下科目集训,宋扬忠少将身着21式海洋迷彩作训服,左臂佩戴“特战训练督导”袖标,手持搭载“单兵战术数据终端”的平板,站在高1.2米的观礼台中央,屏幕实时刷新着参训队员的血氧饱和度(SPO?)、心率(HR)及动作完成度评分,数据采样频率达1次/3秒。
核心科目一:全副武装静态憋气(战术代号:“静默潜航准备”)
参训队员均为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营”现役士兵,全员身着全套两栖特战装具:
- 头部防护:QGF-11A两栖战术头盔,含防雾潜望镜接口,重量2.5kg,盔体侧部预留战术手电与通讯耳机插槽;
- 躯干防护:06式水下防弹衣,采用聚乙烯复合装甲板,可抵御5米内9手枪弹,浸水后重量4.2kg,腰部配备快拆式浮力调节带;
- 携行系统:FLC战术背心,内置3个5.56弹匣(共90发子弹)、1枚82-2式手榴弹(重300g)、1把95式军用匕首(刃长15c,满载总重5.3kg;
- 附加装备:战术靴鞋底加装防滑橡胶纹路,浸水后额外增重1kg,小腿处绑缚应急割绳刀(重80g)。
全体队员呈“半蹲浸入式”姿态立于浅海区域(水深1.2米),仅头部露出水面,按“战术呼吸法”调整状态——先以4秒/次的频率深吸气3轮,每次吸气量达肺总量的85%,再以6秒/次的频率缓慢呼气,排出肺部残余二氧化碳,该过程持续2分钟,为憋气储备最大氧气量。
上午6时15分,教官通过战术电台下达指令:“全体注意,静默憋气开始!”队员同步将口鼻没入水面,身体保持“垂直悬浮”状态——大腿与躯干夹角维持在110°,双臂自然贴于体侧,手指轻扣FLC背心的快拆扣具(确保紧急情况下0.5秒内可脱卸装具),仅通过微调腹部肌肉控制身体起伏,幅度不超过5c避免产生多余水纹,暴露位置)。
观礼台终端数据显示,训练进行至1分30秒时,队员平均心率稳定在85次/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2分30秒(大纲规定达标线)时,90%队员仍保持标准姿势;
最终平均憋气时长突破3分20秒,其中三班班长李锐的成绩达4分15秒——此时其血氧饱和度降至82%(人体耐受临界值为80%),心率升至112次/分,仍未出现肢体抽搐或上浮动作。
宋扬忠少将在平板上标注督导意见:“核心指标(达标率100%)合格,但需强化‘低氧耐受训练’——建议增加‘阶梯式低氧环境模拟’,在憋气后期通过面罩释放5%浓度二氧化碳,模拟实战中密闭空间缺氧场景,提升队员心率控制能力(目标:憋气3分钟时心率≤100次/分)。”
核心科目二:负重动态踩水(战术代号:“水面火力保持”)
该科目模拟“水下突击后水面警戒”实战场景,要求队员在“全副武装静态憋气”装具基础上,额外在FLC背心两侧各加装1块2.5kg铅块(总负重增至18kg),在深1.8米的指定海域(划定直径20米的圆形训练区)保持踩水姿势,同时完成两项战术动作:
1. 双手持械举升:持95-1式自动步枪(空膛,加装战术导轨),双臂伸直将枪身举过头顶,枪托贴紧右肩,保持3分钟,枪口摆动幅度不得超过±5°;
2. 快速弹匣更换:在保持踩水稳定的前提下,用右手解开弹匣扣,取出空弹匣(投掷至指定回收区),从FLC背心弹匣袋取出新弹匣,完成装填、拉栓、复位动作,全程需在8秒内完成,且身体下沉深度不得超过10c
队员采用“蛙式踩水法”保持浮力:双腿屈膝呈90°,脚掌向外翻转15°,以1次/秒的频率向下蹬水,蹬水时脚掌与水面平行,产生垂直向上的推力;躯干保持与水面垂直,核心肌群(腹直肌、背阔肌)持续发力,抵消负重带来的下沉趋势。
训练进行至第8分钟,二班副班长王浩出现腿部肌肉疲劳——其右腿蹬水频率降至0.8次/秒,身体出现左倾(倾斜角度达12°),观礼台数据显示其心率升至135次/分,血氧饱和度降至90%。
身旁的一级教官立即抛出橙色浮标(直径30c内置GPS定位器),通过手势示意“调整重心,左腿加强发力”。
训练结束后复盘时,教官指出:“负重踩水的核心是‘核心稳控 下肢均衡发力’,王浩的问题在于左臀中肌力量不足(陆地测试肌力评分仅4级),下次训练前需增加‘单腿硬拉’(负重15kg,每组12次)与‘侧平板支撑’(每组60秒)的陆地预习科目,强化髋部稳定肌群。”
宋扬忠少将补充道:“实战中,水面踩水可能伴随敌方岸基火力压制(如7.62机枪点射),动作稳定性直接影响‘立姿射击精度’——若身体摆动幅度超过8°,100米外射击散布会扩大至20c无法命中人体要害。
后续需在训练区加装‘模拟弹道发生器’,通过发射彩色水柱模拟敌方火力,迫使队员在规避动作中保持踩水稳定。”
核心科目三:水下封闭式弹药搬运(战术代号:“深海补给输送”)
该科目还原“两栖突击时水下弹药补给”场景,训练区域划定在深3米的近海海域,海底预先布设10个标准化弹药箱:
箱体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防水等级IP68(可在10米水深浸泡24小时不渗水),内装5.56北约标准弹(每箱120发,含防潮剂),箱体外侧贴有荧光标识(波长520n水下可视距离8米),底部加装磁性定位器,便于队员搜索。
队员需佩戴“潜水面罩 口鼻呼吸管”(无氧气瓶,属“无装备潜泳”范畴),单次任务需完成“潜泳搜索→箱体重构→封闭搬运”三个环节:
1. 潜泳准备:在岸边进行“预吸氧循环”——3次深呼吸(每次4秒吸气、6秒呼气) 1次长憋气(时长30秒),使血液含氧量提升至98%,心率降至70次/分;
2. 水下搜索:采用“侧泳姿势”潜泳,身体与水面呈45°角,左臂前伸划水(划水幅度30c次),右腿以“鞭状打水”推进(频率1.2次/秒),右手持战术手电(光束宽度15°,射程10米)扫描海底,通过磁性定位器信号(频率125kHz)锁定弹药箱位置,搜索时间不得超过60秒;
3. 封闭搬运:单手托举弹药箱底部(施力点距箱体重心5c避免箱体倾斜渗水),沿预设的“荧光导向线”(每隔2米贴1个荧光标)返回起点,全程头部不得露出水面(通过面罩观察路线),单次搬运2个弹药箱(总重16kg),完成时间需≤4分钟。
上午7时30分,三班队员陈阳在搬运第二个弹药箱时,数据终端显示其血氧饱和度降至78%(低于耐受临界值),心率骤升至140次/分,水下动作幅度明显增大——右手托举的弹药箱出现15°倾斜,腿部打水频率紊乱至1.8次/秒。教官立即通过水下信号棒(发出红色脉冲光,频率1次/秒)示意“紧急上浮”,陈阳按“应急上浮流程”:先缓慢排出肺部1/3氧气,再以垂直姿势匀速上浮(速度0.5米/秒,避免减压病),至水面后立即佩戴应急氧气面罩补充氧气。
事后复盘时,教官强调:“水下搬运的关键是‘氧气分配算法’——潜泳搜索阶段需预留50%氧气,箱体重构阶段消耗20%,返回阶段保留30%;陈阳的问题在于搜索时因过度关注磁性信号,多消耗了15%氧气,导致返回阶段氧气不足。后续需在训练前增加‘氧气分配推演’环节,让队员根据任务时长预设各阶段氧气消耗比例,同时通过潜望镜提前确认弹药箱坐标,减少盲目搜索时间。”
宋扬忠少将在训练总结中批注:“该科目不仅考验体能,更锻炼‘低可见度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实战中海底可能存在礁石、渔网等障碍物,需在下次训练中加入‘水下障碍物规避’模块(布设模拟渔网与礁石群),要求队员在搬运过程中避开障碍,同时保持箱体稳定,进一步贴近实战场景。”
赤旗军总部专属滩涂训练场,地处温带海域,清晨6时许,海水温度稳定在18℃,浪潮以0.8米/秒的速度周期性冲刷岸礁,水质透明度达5米——这是水下特战训练的最优环境参数。
此处正开展海军陆战队“两栖突击单元”水下科目集训,宋扬忠少将身着21式海洋迷彩作训服,左臂佩戴“特战训练督导”袖标,手持搭载“单兵战术数据终端”的平板,站在高1.2米的观礼台中央,屏幕实时刷新着参训队员的血氧饱和度(SPO?)、心率(HR)及动作完成度评分,数据采样频率达1次/3秒。
核心科目一:全副武装静态憋气(战术代号:“静默潜航准备”)
参训队员均为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营”现役士兵,全员身着全套两栖特战装具:
- 头部防护:QGF-11A两栖战术头盔,含防雾潜望镜接口,重量2.5kg,盔体侧部预留战术手电与通讯耳机插槽;
- 躯干防护:06式水下防弹衣,采用聚乙烯复合装甲板,可抵御5米内9手枪弹,浸水后重量4.2kg,腰部配备快拆式浮力调节带;
- 携行系统:FLC战术背心,内置3个5.56弹匣(共90发子弹)、1枚82-2式手榴弹(重300g)、1把95式军用匕首(刃长15c,满载总重5.3kg;
- 附加装备:战术靴鞋底加装防滑橡胶纹路,浸水后额外增重1kg,小腿处绑缚应急割绳刀(重80g)。
全体队员呈“半蹲浸入式”姿态立于浅海区域(水深1.2米),仅头部露出水面,按“战术呼吸法”调整状态——先以4秒/次的频率深吸气3轮,每次吸气量达肺总量的85%,再以6秒/次的频率缓慢呼气,排出肺部残余二氧化碳,该过程持续2分钟,为憋气储备最大氧气量。
上午6时15分,教官通过战术电台下达指令:“全体注意,静默憋气开始!”队员同步将口鼻没入水面,身体保持“垂直悬浮”状态——大腿与躯干夹角维持在110°,双臂自然贴于体侧,手指轻扣FLC背心的快拆扣具(确保紧急情况下0.5秒内可脱卸装具),仅通过微调腹部肌肉控制身体起伏,幅度不超过5c避免产生多余水纹,暴露位置)。
观礼台终端数据显示,训练进行至1分30秒时,队员平均心率稳定在85次/分,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6%;2分30秒(大纲规定达标线)时,90%队员仍保持标准姿势;
最终平均憋气时长突破3分20秒,其中三班班长李锐的成绩达4分15秒——此时其血氧饱和度降至82%(人体耐受临界值为80%),心率升至112次/分,仍未出现肢体抽搐或上浮动作。
宋扬忠少将在平板上标注督导意见:“核心指标(达标率100%)合格,但需强化‘低氧耐受训练’——建议增加‘阶梯式低氧环境模拟’,在憋气后期通过面罩释放5%浓度二氧化碳,模拟实战中密闭空间缺氧场景,提升队员心率控制能力(目标:憋气3分钟时心率≤100次/分)。”
核心科目二:负重动态踩水(战术代号:“水面火力保持”)
该科目模拟“水下突击后水面警戒”实战场景,要求队员在“全副武装静态憋气”装具基础上,额外在FLC背心两侧各加装1块2.5kg铅块(总负重增至18kg),在深1.8米的指定海域(划定直径20米的圆形训练区)保持踩水姿势,同时完成两项战术动作:
1. 双手持械举升:持95-1式自动步枪(空膛,加装战术导轨),双臂伸直将枪身举过头顶,枪托贴紧右肩,保持3分钟,枪口摆动幅度不得超过±5°;
2. 快速弹匣更换:在保持踩水稳定的前提下,用右手解开弹匣扣,取出空弹匣(投掷至指定回收区),从FLC背心弹匣袋取出新弹匣,完成装填、拉栓、复位动作,全程需在8秒内完成,且身体下沉深度不得超过10c
队员采用“蛙式踩水法”保持浮力:双腿屈膝呈90°,脚掌向外翻转15°,以1次/秒的频率向下蹬水,蹬水时脚掌与水面平行,产生垂直向上的推力;躯干保持与水面垂直,核心肌群(腹直肌、背阔肌)持续发力,抵消负重带来的下沉趋势。
训练进行至第8分钟,二班副班长王浩出现腿部肌肉疲劳——其右腿蹬水频率降至0.8次/秒,身体出现左倾(倾斜角度达12°),观礼台数据显示其心率升至135次/分,血氧饱和度降至90%。
身旁的一级教官立即抛出橙色浮标(直径30c内置GPS定位器),通过手势示意“调整重心,左腿加强发力”。
训练结束后复盘时,教官指出:“负重踩水的核心是‘核心稳控 下肢均衡发力’,王浩的问题在于左臀中肌力量不足(陆地测试肌力评分仅4级),下次训练前需增加‘单腿硬拉’(负重15kg,每组12次)与‘侧平板支撑’(每组60秒)的陆地预习科目,强化髋部稳定肌群。”
宋扬忠少将补充道:“实战中,水面踩水可能伴随敌方岸基火力压制(如7.62机枪点射),动作稳定性直接影响‘立姿射击精度’——若身体摆动幅度超过8°,100米外射击散布会扩大至20c无法命中人体要害。
后续需在训练区加装‘模拟弹道发生器’,通过发射彩色水柱模拟敌方火力,迫使队员在规避动作中保持踩水稳定。”
核心科目三:水下封闭式弹药搬运(战术代号:“深海补给输送”)
该科目还原“两栖突击时水下弹药补给”场景,训练区域划定在深3米的近海海域,海底预先布设10个标准化弹药箱:
箱体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防水等级IP68(可在10米水深浸泡24小时不渗水),内装5.56北约标准弹(每箱120发,含防潮剂),箱体外侧贴有荧光标识(波长520n水下可视距离8米),底部加装磁性定位器,便于队员搜索。
队员需佩戴“潜水面罩 口鼻呼吸管”(无氧气瓶,属“无装备潜泳”范畴),单次任务需完成“潜泳搜索→箱体重构→封闭搬运”三个环节:
1. 潜泳准备:在岸边进行“预吸氧循环”——3次深呼吸(每次4秒吸气、6秒呼气) 1次长憋气(时长30秒),使血液含氧量提升至98%,心率降至70次/分;
2. 水下搜索:采用“侧泳姿势”潜泳,身体与水面呈45°角,左臂前伸划水(划水幅度30c次),右腿以“鞭状打水”推进(频率1.2次/秒),右手持战术手电(光束宽度15°,射程10米)扫描海底,通过磁性定位器信号(频率125kHz)锁定弹药箱位置,搜索时间不得超过60秒;
3. 封闭搬运:单手托举弹药箱底部(施力点距箱体重心5c避免箱体倾斜渗水),沿预设的“荧光导向线”(每隔2米贴1个荧光标)返回起点,全程头部不得露出水面(通过面罩观察路线),单次搬运2个弹药箱(总重16kg),完成时间需≤4分钟。
上午7时30分,三班队员陈阳在搬运第二个弹药箱时,数据终端显示其血氧饱和度降至78%(低于耐受临界值),心率骤升至140次/分,水下动作幅度明显增大——右手托举的弹药箱出现15°倾斜,腿部打水频率紊乱至1.8次/秒。教官立即通过水下信号棒(发出红色脉冲光,频率1次/秒)示意“紧急上浮”,陈阳按“应急上浮流程”:先缓慢排出肺部1/3氧气,再以垂直姿势匀速上浮(速度0.5米/秒,避免减压病),至水面后立即佩戴应急氧气面罩补充氧气。
事后复盘时,教官强调:“水下搬运的关键是‘氧气分配算法’——潜泳搜索阶段需预留50%氧气,箱体重构阶段消耗20%,返回阶段保留30%;陈阳的问题在于搜索时因过度关注磁性信号,多消耗了15%氧气,导致返回阶段氧气不足。后续需在训练前增加‘氧气分配推演’环节,让队员根据任务时长预设各阶段氧气消耗比例,同时通过潜望镜提前确认弹药箱坐标,减少盲目搜索时间。”
宋扬忠少将在训练总结中批注:“该科目不仅考验体能,更锻炼‘低可见度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实战中海底可能存在礁石、渔网等障碍物,需在下次训练中加入‘水下障碍物规避’模块(布设模拟渔网与礁石群),要求队员在搬运过程中避开障碍,同时保持箱体稳定,进一步贴近实战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