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神秘女性!-《在时空中流浪的军队》

  当观察口后的景象清晰呈现时,大厅里的士兵们都愣住了,战术手电的光束不约而同地定格在那个沉睡的女性脸上——连身经百战的陆战队员们,眼神里也难掩惊讶。

  这份震撼顺着实时传输的画面,一路传到了指挥系统的两端。李恩紧盯着屏幕,手指下意识攥紧了通讯器,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指挥官,这……”

  “我看见了。”张启元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尽管刻意保持镇定,却仍能听出那份压抑不住的震惊,“让士兵们保持警戒,不要轻举妄动。”

  张启元紧接着补充道:“李恩,立刻抽调工兵和专业医疗兵,让他们尽快赶过去支援。”

  “收到。”李恩当即通过通讯器下令,“各组原地警戒,严禁擅自行动。”随后他立刻联系后方:“调医疗组和工兵组,乘米171直抵目标区域。”

  岛上的米171直升机很快启动,螺旋桨卷起的温暖的海风。

  大厅里的士兵们迅速结成环形防御阵,枪口朝外戒备着。考虑到持续作战的疲惫,李恩特意嘱咐:“分批轮换休息,保持体力。”

  一部分士兵靠在舱壁上短暂休整,另一部分则始终盯着那个镶金边的容器,不敢有丝毫松懈。

  两个轮流休息的士兵靠在冰冷的舱壁上,压低了声音闲聊。

  “你看这些休眠装置,”其中一个用下巴指了指那排白色容器,“像不像《流浪地球》里宇航员用的休眠舱?”

  另一个眯眼打量着,半晌才点头:“仔细一看还真有点像。不光是外形,连观察口的位置、舱体的线条,有些地方简直一模一样。”

  说话间,两人的目光又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镶金边的容器,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

  这段闲聊没刻意压低音量,周围几个休息的士兵都听见了,纷纷转头打量那些白色容器。

  有人伸手比划着观察口的形状,有人盯着舱体的线条看,越看越觉得确实像——连在场军衔最高的少尉也忍不住皱起眉,在心里默默将眼前的装置和电影里的画面对比了一番,最终不得不承认:还真有几分相似。

  一时间,大厅里原本紧绷的气氛缓和了些许,士兵们的目光在那些沉默的容器与那个镶金边的特殊装置间来回移动,眼神里多了些复杂的意味。

  七十分钟后,远处传来直升机引擎的轰鸣,一架米171冲破云层,悬停在通道入口上方。绳索迅速抛下,几名身着专业防护服的医疗兵和工程兵抓着绳索快速索降,稳稳落在冰面上。

  他们立刻整理好携带的工具箱——医疗兵背着便携式生命维持设备,工程兵则提着切割器和诊断仪器,在陆战队员的引导下快步进入大厅。

  指挥频道里,李恩的视线紧盯着医疗兵头盔摄像头传回的画面,看着他们一步步靠近那个镶金边的容器,呼吸不由得放轻了几分。

  工兵队长握着扫描仪,沿着一排排白色容器缓慢移动,仪器屏幕上的数据流不断跳动。他停在一处能源接口旁,对着通讯器解释:“这些休眠仓全靠一个主能源模块供能,从线路布局看,这个模块负责给所有仓体输送维持休眠的基础能源——包括温度调控、生命体征监测这些核心功能。”

  他调转机头,扫描到主能源模块的损毁部位,画面里的金属外壳明显凹陷,线路烧蚀的痕迹清晰可见:“但这艘船在冰山里漂流时,肯定撞上了暗礁,你看这里的撞击痕迹,直接导致主模块彻底报废。能源一断,维生系统跟着停摆,里面的人自然……”

  说到这里,他转向那个镶金边的容器,将扫描仪紧贴在底部的能源接口上。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一条独立的能源回路,与主模块的线路完全分离。“这个特殊装置不一样,它自带独立能源模块,外壳是加厚合金,防冲击等级比主模块高太多,撞击时没受影响。”

  队长盯着屏幕上不断下降的能量数值,眉头紧锁:“但现在麻烦的是,这独立模块的能量也快到底了。按当前消耗速度算,撑死三天。咱们要是再晚来几天,里面这位……怕是也凶多吉少。”

  李恩上校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能源剩余数值,眉头微蹙,立刻切换到加密通讯频道,语气严肃地请示:“指挥官同志,目前情况已基本摸清,是否要将这名幸存者连同她所在的休眠装置一并带回?”

  通讯器那头沉默了几秒,张启元的声音才沉稳传来:“带回来,先送回岛上基地。但为了防止过程中出现任何意外状况,你让工兵想办法把生命源能屏蔽手环安装并固定在休眠仓的表面。”

  他稍作停顿,似乎在斟酌后续安排,随后继续下令:“路线调整一下,先不要直接送基地,把她送到黑海豚监狱去。所有开启装置的操作,都必须在那里进行。至于之后的事……等这一步完成了,再做打算。”

  李恩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应道:“是,明白!马上执行命令。”

  李恩上校立刻接通工兵队长的通讯:“出发时让你们备了生命源能屏蔽手环,现在想办法装到这个休眠装置上,注意别破坏主体结构。”

  工兵队长围着镶金边的容器转了半圈,手指点向侧面一块凸起的花纹:“上校,能办。你看这装饰性的凸起,刚好能固定。我们先装个简易卡扣卡在上面,再把手环跟卡扣绑牢,既不会松动,也碰不到核心部件。”

  “就按这个办法来。”李恩当即下令,“装好后,立刻安排人手把她连同装置一起转移,务必安全带回。”

  技术工兵们立刻屏住呼吸,开始了精细操作。他们先小心翼翼地断开连接装置的集体能源线路——反正主模块早已损坏,这一步并不会影响独立能源的供应。接着,几人合力用特制工具松开固定装置的卡扣,每一个动作都轻得像怕惊扰了里面的人。

  周围的士兵和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配合着,有人扶稳装置防止晃动,有人清理地面碎冰开辟通道。在所有人的谨慎协作下,那个镶金边的容器终于被缓缓移出舱体,平稳地放到了预先铺好的防滑垫上,随后被小心地抬出船外,安置在开阔的冰面上。

  片刻后,米171再次悬停在冰面上方,机尾舱门缓缓打开,几条粗壮的绳索垂落下来。工兵们迅速将绳索固定在容器底部的吊环上,随着直升机传来的信号,装置被稳稳吊起,缓缓升入机舱。

  舱门关闭的同时,地面部队开始有序撤退。陆战队员们收拢装备,在老士官的指挥下分批登上等候在冰面边缘的登陆艇。

  引擎启动的轰鸣中,登陆艇破开浮冰,载着众人向远处的基地驶去,只留下那艘冰封的船骸,继续沉默在无尽的寒冷里。

  李恩上校通过加密频道汇报道:“报告指挥官,此次任务已完成。除目标幸存者外,还回收了几台完整的机器人和一台重力体。剩余区域的探索,计划后续增派兵力再进行。”

  通讯器那头传来张启元的回应,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满意:“好,就按这个安排。让部队先休整,后续部署等你们回来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