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陆家嘴吹来了北风-《麦浪翻滚三十年》

  那份红头通知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瞬间烫穿了办公室里虚假的平静。

  空气凝固了,只剩下中央空调微弱的送风声,听起来如同濒死者的喘息。

  陈景明感到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窜上后脑,握着鼠标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身旁的大牛,对方的脸色同样难看,平日里敲代码时那种游刃有余的松弛感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被猎犬盯上的僵硬。

  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这个名字对他们这些程序员来说,无异于古时悬在所有江湖秘籍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们不是警察,却能让你所有的数字踪迹无所遁形;他们不负责审判,却能定义你一行代码的生死。

  第二天,调查组正式进驻。

  一行五人,穿着统一的深色西装,表情严肃得像是来执行精密的外科手术。

  他们没有占用会议室,而是直接在技术部的核心区域清出一块地方,架设起自己的设备,一根根网线如同探入病人肌体的内窥镜,接入了公司的核心服务器。

  为首的组长姓王,一个四十岁左右、不苟言笑的男人,他开门见山,目标明确得令人窒息:“根据后台监测,贵司‘智慧城市’项目,在过去一个月内,‘高危风险事件’的识别误判率出现超过70%的异常波动。我们需要调阅自‘夜巡者’模块立项以来的全部版本迭代记录、源代码、以及完整的操作日志。”

  一句话,精准地切向了要害。

  会议室里,技术部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

  沈薇的脸色苍白,她很清楚,一旦交出完整的源代码和日志,那个名为“归途1.0”的插件,以及所有相关的操作痕迹,都会像退潮后的礁石一样,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之下。

  那不仅仅是违规操作,在“数据安全”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今天,这足以毁掉在场所有人的职业生涯。

  陈景明坐在角落,心脏擂鼓般狂跳。

  他的视野里,王组长头顶的标签异常清晰:【国家数据安全·一级执行者】、【逻辑链闭环·强迫症】、【技术原教旨主义】。

  这是一个无法用人情或含糊言辞绕过的对手。

  就在沈薇准备开口、却不知如何措辞的瞬间,林总监发话了。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听不出丝毫波澜:“王组长,我们全力配合审查。但‘夜巡者’作为我们投入巨额研发资源的核心项目,其算法模型涉及大量未申请专利的商业机密。按照我司与市里的合作协议,以及行业通行的‘数据资产保护’原则,直接交出全部源代码,恐怕有不妥之处。”

  王组长眉头一皱,目光锐利地射向林总监。

  林总监不闪不避,坦然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变得更加专业而从容:“我提议,启用沙盒隔离机制。我们可以为调查组提供一个完全独立的、与主系统物理隔离的测试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会部署一个与线上系统完全一致的运行快照,包括所有的算法逻辑和参数。你们可以在里面进行任何强度的压力测试和逻辑验证,但所有数据都经过脱敏处理,且无法反向编译出底层源码。这样既能满足合规性审查的需求,也能保障我们的商业机密。”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最后落在王组长脸上,语调平淡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毕竟,对一套成熟的系统而言,有时候,看不见的部分,才是它最稳定的架构。”

  这句话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让会议室里凝滞的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王组长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可以。但我们需要在三天内看到这个沙盒环境搭建完成。”

  散会后,众人鱼贯而出,每个人的后背都已被冷汗浸湿。

  陈景明走在最后,林总监与他擦肩而过时,脚步没有丝毫停留,只是将一把冰冷的金属钥匙不着痕迹地塞进了他的手心,同时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快速说了一句:“b座地下二层测试机房,下周停电检修。”

  陈景明猛地攥紧了那把钥匙,掌心传来的触感坚硬而真实。

  他瞬间明白了林总监那句话的深意——看不见的部分,最稳定。

  真正的“麦田协议”,必须从系统里彻底消失,藏到那个即将“停电”的、被遗忘的角落里去。

  那个周末,成了“播种者”小组成立以来最惊心动魄的48小时。

  趁着周六晚系统迁移窗口期,陈景明、大牛、小米,加上另外两名被他们发展的实习生,一行五人,用林总监的钥匙打开了b座地下二层那扇尘封已久的机房大门。

  一股混合着灰尘和电子元件老化气味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里是公司的“坟场”,堆满了被淘汰的旧服务器,指示灯早已熄灭,像一座座冰冷的墓碑。

  他们找到了林总监暗示的那一排即将“报废”的服务器集群。

  大牛负责操刀,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将“麦田协议”的核心模块从主系统中剥离,然后移植到这片废弃的硬件之上。

  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他设计了一套绝妙的伪装逻辑,将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犹豫”指令,全部包装成一个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性能优化补丁”。

  当主系统进行常规更新时,这些补丁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悄无声息地分发到各个节点,继续发挥作用,但其源头,却指向了这个物理隔绝的“幽灵机房”。

  小米则在做另一件同样重要的事。

  她利用实习生拥有的“素材库批量导入”权限,将过去几周收集来的,来自全国各地城中村、棚户区儿童的数百幅绘画作品,扫描成数字文件,作为新的“噪点训练集”导入了AI的视觉模型。

  这些画笔触稚嫩,色彩大胆,画中反复出现着相似的元素:金色的麦田、冒着炊烟的老屋、天上飞过的候鸟、以及两个大手牵小手的人影。

  在AI的认知里,这些高频出现的、与贫困场景高度相关的图像,不再是危险信号,反而被逐渐误认为是一种全新的、名为“社会稳定”的正向指标。

  周一凌晨,当陈景明在废弃机房完成最后一次深夜调试时,他眼前的世界突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他脑海中的“标签系统”形态陡变,那些原本依附于人体或代码变量上的字符,忽然挣脱了束缚,开始在空气中延展、连接,形成一张张流光溢彩的动态网络。

  他下意识地看向桌上那份沈薇刚刚提交给调查组的需求文档。

  一瞬间,整页的文字在他眼前浮起、拆解、重组,编织成一张清晰的因果图谱——文档标题【风险控制精确度提升方案】的背后,连接着一个名为【精英焦虑】的节点,这个节点又分叉出一条粗壮的线,通向【绝对控制欲】,再往下,延伸至一个闪烁着微弱光芒的【孤独指数】,而在这张图谱的最末端,悬挂着一个几乎快要熄灭的词条:【想要拥抱】。

  他猛然醒悟。

  这套伴随他多年的系统,它的真正用途或许从来不是为了看穿他人,而是像一面最彻底的镜子,逼迫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直面那些被理性和现实层层包裹之下,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真相。

  接下来的日子,沈薇变了。

  她不再整日埋首于办公室的报表和数据,而是开始频繁地出现在项目现场。

  她亲自走访了几个试点社区,沉默地观察着“系统”的真实运作。

  在沪西的一个老小区,她亲眼看到,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一位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人时,系统后台并没有弹出“异常滞留人员”的警报,而是自动关联了他的退伍军人档案,并向社区网格员的手机推送了一条“建议上门核实是否需要申领助残代步车”的提醒。

  在浦东边缘的城中村卫生站,她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因为没有本地户口而满脸忐忑,但当她在自助建档机上刷过身份证后,系统没有将她列为“高风险可疑流动户”,而是顺利地为她的孩子建立了临时健康档案,屏幕上还弹出了附近免费早教中心的信息。

  沈薇默默地将这些案例记在心里。

  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她打开电脑,找出了自己不久前起草的那份《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中村夜间动态清查力度的建议书》,犹豫了片刻,然后按下了delete键。

  公司年中述职会上,气氛再次变得紧张。

  一位主管业务的副总裁当着所有人的面,尖锐地质问林总监:“林总,技术部的数据很难看啊,‘智慧城市’项目的预警转化率连续三个月持续走低,这意味着我们的系统正在变得‘迟钝’。我们怎么向市里交代?”

  林总监从容地站起身,打开投影。

  他没有展示任何技术参数,而是放出了一组第三方社会调研机构的数据。

  “我们不是变得迟钝了,”他平静地回应,“而是减少了大量的误伤。报告显示,在我们的试点区域内,居民对城市安全系统的满意度,在过去三个月提升了52%;与此同时,基层警务单位的出警压力和行政成本,下降了近18%。上周,《申城日报》的社会版,还刊登了一篇关于‘科技向善’的正面报道,配图就是我们试点的那个老小区。”

  他环视全场,一字一句地说道:“各位,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该出手。”

  会场一片寂静。

  会后,林总监在茶水间碰到正在接水的陈景明,他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低声说:“种子已经扎了根。接下来,要学会藏住根。”

  又是一个加班的深夜,万籁俱寂。

  陈景明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相册,指尖滑到一张早已泛黄的老照片上。

  照片里,三个黑瘦的农村孩子并排躺在一人多高的麦垛上,笑得满脸都是麦芒的碎屑。

  狗剩,娟子,强子。

  他鬼使神差地点开了自己的“标签系统”。

  那张照片上方,三个人的小名旁边,竟各自浮现出一行全新的注解:【不可切除的记忆模块·核心运行依赖项】。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一亮,“播种者”的加密群聊里弹出消息。

  是小米:“我妈从老家寄了三件新织的毛衣来,说今年的羊毛特别好,又软又暖。”

  几乎是同时,大牛回道:“给我也留一件,颜色无所谓,我要让我爸穿着它,去社保局领他的第一笔退休金。”

  陈景明抬起头,望向窗外陆家嘴璀璨夺目的灯火。

  那一刻,他忽然觉得那片由无数金钱、欲望和代码构筑的霓虹星河,看起来更像是一片倒悬于夜空中的麦田,无数看不见的根须拼命朝上生长,牢牢抓住他们这群离乡者的灵魂。

  他在自己的实体日记本末尾,郑重地写下一句话:“原来我们不是在修改代码,我们是在找回那根被城市剪断的脐带。”

  合上本子,他站起身,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然而,一封刚刚抵达的、由林总监群发的部门邮件,让他的心再次悬到了嗓子眼。

  邮件标题很简单:《关于配合市局调查组第三周审查工作的几点说明》。

  正文里,一行加粗的黑体字像警报灯一样闪烁着:审计组对“风险误判率异常”这一核心指标的解释仍不满意,要求对沙盒环境内的关键节点,进行更深层次的“逻辑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