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娟子,你别烧了-《麦浪翻滚三十年》

  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滴落,在炙热的移动硬盘接口处“滋”地一声,蒸腾起一缕微不可见的白汽,像一截无声燃烧的引信。

  金属外壳冰冷而沉重,仿佛吸纳了这座城市地下所有的阴寒与秘密。

  她没有像电影里的英雄那样,在第一时间销毁这烫手的山芋。

  她知道,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单纯的销毁等同于自杀。

  李娟靠着冰冷的金属门,颤抖的手指划开手机屏幕,点开了录音功能。

  雨夜的杂音和她急促的呼吸声混杂在一起。

  “如果……如果我出了事,”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地下通道里显得异常清晰,带着一丝决绝的沙哑,“请告诉狗剩,陈景明,我不是疯了。我只是……不想再被他们定义了。”

  她没有说自己偷了什么,也没提“精英育种计划”这几个字。

  这更像是一份留给世界的遗言,只有那个和她一起在麦田里长大的少年才能听懂。

  与此同时,在上海一间灯火通明的出租屋里,陈景明猛地从代码的海洋中抬起头。

  他眼前的世界,那套由无数标签和数据流构成的“人生剧本”系统,第一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异象。

  没有预警,没有分析,一行赤金色的、如同火焰般燃烧的文字,灼痛了他的视网膜:

  【烧毁档案的女人】

  标签的主体,是一团模糊的人形轮廓,正背靠着一扇金属门,轮廓的边缘闪烁着代表极度危险和情绪峰值的红色光晕。

  陈景明的心跳骤然停滞。

  这不是他熟悉的标签系统。

  以往的系统,是对眼前所见之人的社会属性进行解读和归纳,是对现实的二次描摹。

  而这一次,它跨越了数百公里的物理距离,直接捕捉到了李娟的情绪风暴。

  这更像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共振,一声穿透了时空的警报。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那行燃烧的文字瞬间切换,在他的意识中分解、重组成一幅新的动态画面:一间密闭的机房,监控屏幕上正是李娟所在的地下通道。

  屏幕前坐着一个中年男人,疲惫地揉着太阳穴,而他头顶的标签系统,正用一种断裂的、乱码般的字符显示着:

  【女儿照片绑架的父亲 · 愧疚值89%】

  一瞬间,陈景明全明白了。

  李娟正在执行一个极度危险的计划,她闯入了某个禁区,而对方的防线并非铁板一块。

  那个看似尽忠职守的安保管理员,内心正被某种东西撕扯着。

  他几乎是本能地将手放回键盘,指尖冰凉。

  没有丝毫犹豫,他迅速登录了自己公司的内部测试环境——一个拥有极高权限的沙盒系统。

  他开始疯狂地模拟各种生物识别系统的漏洞,尤其是虹膜识别。

  他赌李娟面对的,正是业界最顶级的安防措施。

  他要找到那个万分之一的可能,那个能让李娟在绝境中撕开一道口子的技术后门。

  深圳,暴雨如注。

  李娟关掉录音,用残存的力气站起身,走向走廊尽头的碎纸机室。

  她每一步都走得极为沉稳,仿佛脚下不是光洁的地砖,而是家乡松软的田埂。

  “滴——”

  她踏入房间的瞬间,声控系统被唤醒,一个毫无感情的电子女声响起:“检测到语音输入,请确认操作或开始播放背景音乐。”

  李娟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这是专为缓解高层管理者销毁文件时的枯燥而设计的“人性化”功能。

  此刻,却成了她最好的掩护。

  她没有下达“销毁”指令,而是按下了音乐播放键。

  但响起的并非舒缓的古典乐,而是她自己清晰、冷静的朗读声。

  她打开手机里存下的法律条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念了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妇女依法享有生育自由,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也有权不生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欺骗妇女接受非本人意愿的生育干预。”

  碎纸机的智能系统显然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深意,它将这段抑扬顿挫的朗读判定为某种特殊的“文艺朗诵模式”,巨大的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缓缓开始运转,等待着被送入的“废纸”。

  李娟深吸一口气,将那块滚烫的移动硬盘缓缓送向碎纸机的入口。

  入口处的金属感应条闪着幽幽的蓝光,仿佛深渊的凝视。

  硬盘的边缘与金属槽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嘎”声,像一声绝望的悲鸣。

  就在硬盘即将被卷入、被粉碎成齑粉的前一秒,走廊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李娟!住手!”

  碎纸机室的玻璃门被猛地推开,hR总监苏敏带着两名身材高大的保安冲了进来,她的脸色在惨白的灯光下像一张浸了水的纸,眼神里充满了惊恐和愤怒。

  她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份刚刚打印出来的文件——《“生命方舟”计划自愿参与知情书》,而在签名栏上,一个清晰的红色指纹,赫然印在“A07号实习生,小雅”的名字旁边。

  “你以为你在干什么?当救世主吗?”苏敏的声音因为急促的奔跑而沙哑,她死死地盯着李娟手中的硬盘,像是在看一颗随时会引爆的炸弹。

  “你毁了它,你以为就能改变什么?你毁掉的不是证据,是很多人的希望!”

  李娟没有看她,只是冷冷地看着那份签着小雅指纹的“自愿书”。

  “希望?”她轻声反问,像是在问自己,“被规划、被筛选、被标价的希望吗?”

  “我们这些人……谁不是咬着牙活下来的?”苏敏的情绪彻底失控,她猛地掀开自己昂贵职业套装的袖子,露出了布满针孔、甚至有些淤青斑驳的小臂。

  “我做了三次试管,失败了三次!现在连我丈夫都嫌我‘不完整’!这个计划,是我最后的机会!可你呢?你连试都不肯试,就要把所有人的路都堵死?”

  她的眼中燃烧着绝望的火焰,却又混杂着认命的灰烬。

  那一刻,李娟看着她手臂上触目惊心的痕迹,忽然想起了老家祠堂里,那些密密麻麻、却没有刻上名字的女人牌位。

  她们终其一生,唯一的价值就是作为生育的容器。

  时代变了,从北方农村的土墙,到深圳的玻璃幕墙,有些东西却惊人地相似。

  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却像一把锥子,精准地刺向苏敏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那你……愿意让你的女儿,将来也站在这里,签下这样一份东西吗?”

  苏敏浑身一震,像被电流击中。

  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拳头,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李娟的手机在口袋里极轻微地震动了一下。

  一条加密信息弹了出来,发信人是陈景明。

  信息内容简单到极致,只有一段极简的代码和一句提示:

  【用音频干扰虹膜重扫窗口期】

  陈景明的推测是对的。

  这家律所的数据中心安防,每隔一小时就会强制刷新一次生物认证信息,以防范内部人员的恶意操作。

  而在重启扫描的瞬间,系统会有一个极其短暂的“窗口期”,如果能在这个瞬间注入特定频率的噪音,就有可能短暂地瘫痪视觉识别模块。

  李娟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念头。

  她立刻从背包里拿出另一支小巧的录音笔,那是她平时用来记录庭审要点的。

  她按下播放键,调到最大音量,对准了走廊门口那个闪着红点的虹膜扫描摄像头。

  录音笔里传出的,不是代码,也不是噪音,而是一段略带杂音的、温柔的哼唱。

  那是很多年前,在一个夏夜的院子里,她的母亲一边给她织毛衣,一边哼唱的童谣。

  歌声质朴、跑调,却充满了安抚人心的力量。

  三分钟后,数据中心的警报系统发出了一声短促的蜂鸣。

  一行提示出现在安保管理员的屏幕上:“视觉信号异常,虹膜模块暂时关闭,切换至备用验证模式。”

  李娟抓住了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她没有再去碰那台碎纸机,而是飞快地在手机上操作,将硬盘里的核心数据通过一个隐蔽的端口,上传到了一个她早就设置好的云端匿名节点。

  她将那个文件夹命名为——【麦田备份计划】。

  做完这一切,她将那块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移动硬盘,悄悄塞进了碎纸机下方巨大的残渣桶底部,然后用厚厚一沓废弃的A4纸盖住。

  她没有销毁它,她要让它成为一颗埋在地下的雷。

  当她平静地走出大楼时,外面的暴雨仍未停歇。

  冰冷的雨水打在她脸上,却让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

  她拨通了陈景明的电话。

  “你还记得……野蜂窝的味道吗?”她问,声音疲惫,却异常清晰。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然后传来陈景明低沉而坚定的回答:“那是自由的腥甜。”

  挂断电话前,李娟下意识地抬头,望向律所办公楼的顶层。

  那里,律所创始人郑建国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

  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和摇曳的窗帘,她仿佛能看到,在他那张象征着现代与权力的办公桌后面,隐约摆动着的,是几尊古旧的祖宗牌位的影子。

  而在她背包的最深处,手机屏幕再次无声地亮起。

  小米——那个曾经在城中村和他们并肩作战的女孩,不知何时已经被陈景明悄悄拉进了他们的加密群聊。

  她只发来了一句话。

  “我妈说,给娟子也留一件毛衣。”

  李娟攥紧了手机,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

  她手里握着的,是郑建国和他的“精英”盟友们最恐惧的秘密,但这还不够。

  这些数据,在冰冷的法律条文面前,也许只是一堆无法构成直接违法链条的“商业构想”和“员工健康档案”。

  她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支点,去撬动这座看不见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