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银行卡]尊敬的陈景明先生,提醒您,您的个人住房贷款(合同号:...4396)已逾期7天,当前逾期金额...元。
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短信的内容冰冷、格式化,像一纸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判决书。
这个世界由数字、信用和规则构成,而他,刚刚被驱逐出境。
陈景明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丝波澜。
他只是盯着那串数字,像在看一个陌生人的讣告。
他平静地截了张图,发到只有三个人的“播种者”群聊里,配上了一行字:“我的信用梦境,碎了。”
几秒钟后,那个早已被他拉黑,却又通过共同好友群聊加上他的“大牛”——钱志雄曾经最得力的算法工程师,第一个回复了:“恭喜脱离系统。”
陈景明一愣,还没来得及回复,妹妹小米的头像跳了出来。
那是一张她在老家麦田里的自拍,笑得灿烂。
信息是她转发的母亲的语音,带着浓重的乡音:“我跟你哥说,房子塌了还能搭个窝棚,人心要是塌了,就真没地儿住了。”
窝棚……陈景明笑了。
他想起小时候,下暴雨,家里的土坯房漏雨,父亲就带着他在屋里撑起塑料布,像搭了个透明的窝棚,雨水在头顶汇成溪流,他和妹妹在下面打着手电筒看小人书,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他关掉手机,拉开抽屉,翻出一份泛黄的合同复印件——他入职数海方舟时的劳动合同。
他曾将它视若珍宝,那是他扎根上海的凭证,是他向父母证明自己“有出息”的勋章。
他走到窗边,用打火机点燃了合同右下角那个鲜红的公章。
火焰舔舐着纸张,将“数海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几个字烧成一团蜷曲的黑灰。
他没有让它完全烧尽,而是将那撮温热的余烬小心地收拢,走进客厅,拌进了那盆在停车场缝隙里挖来的野麦的土里。
新根,需要旧土来养。
第二天,他穿上最干净的一件衬衫,走进了街道办事处。
他要为“播种者资料馆”提交正式的社会组织备案申请。
在“法人代表”一栏,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陈景明。
同一周,李娟站在了家事法庭的被告代理席上。
案子很简单,也极其普遍:一位长年在外务工的母亲,被丈夫以“遗弃子女”为由起诉,要求剥夺其抚养权。
男方的律师逻辑清晰,证据确凿:五年间,母亲只回过三次家,每次不超过一周,未支付分文抚养费。
“法官,我的当事人独自抚养孩子,而孩子的母亲,早已被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了眼,忘记了自己为人母的责任。”对方律师言辞恳切。
李娟没有急着反驳。
她向法官申请播放一段视频。
画面出现在法庭的大屏幕上,是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
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正利用短暂的吃饭时间,一边飞快地往嘴里扒着饭,一边看着手机视频。
手机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奶声奶气地喊:“妈妈,你啥时候回来呀?我想你了。”
女人猛地一顿,迅速抬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肩膀剧烈地抽动,却死死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因为她身后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保持安静,影响计件,后果自负。”
“这不是抛弃。”李娟的声音在寂静的法庭里响起,清晰而有力,“这是被城市剪断的脐带。她不是不爱,是不敢。她怕自己一停下来,流水线就过去了;怕自己一哭出声,这个月的全勤奖就没了。她带给孩子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是用不敢回应一声‘妈妈我想你’换来的。”
法官沉默地看着屏幕,许久,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
最终,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母亲保留监护权。
走出法庭,那位母亲追了上来,紧紧抱住李娟,泣不成声:“李律师,谢谢你……我能加你个微信吗?我想让我娃看看,城里……城里也有好人。”
李娟红着眼眶,用力点了点头。
通过好友申请的那一刻,她心里却反复回响起母亲前几天在电话里的话:“娟子啊,看天气预报说今年雨水好,开春了,地该耕了。”
王强的破皮卡,则直接开回了老家的村口。
他带着几个“野草工坊”的老师傅,在村北那片荒了几十年的坡地上勘测。
村支书背着手跟在后面,连连摇头:“强子,别白费劲了。这地是盐碱坡,又缺水,种啥都白搭,咱村祖辈就没在这块地上收过粮食。”
王强没争辩,他从包里掏出一份打印好的检测报告,递了过去。
那是他托李娟找一位农业大学的专家做的土壤分析。
“叔,您看这,”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这地是贫,但不是死地。专家说,有机质含量虽然低,但微量元素还行,特别适合种一种老旱麦。”
村支书愣住了,拿着那份他看不太懂的报告,翻来覆去地看。
当晚,王强没急着开动员会,而是在村里的祠堂前拉起一块幕布,放起了露天电影。
放的是老掉牙的《平凡的世界》。
当电影放到孙少安跪在父亲的坟前,哭着说“我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最好的庄榨”时,台下好几个四五十岁的庄稼汉,不约而同地抬手抹起了脸。
电影散场,王强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一早,就有六户人家找上门,捏着存折,说要报名入股他的“野麦子种植合作社”。
老周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周末,“播种者资料馆”闭馆前的深夜。
他没带饭盒,只放下一个沉甸甸的军绿色帆布包。
“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他打开包,里面是三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蓝色老式工装,胸口印着一行已经有些发白的字:“青云机械厂 1996”。
那是他们三个人的父亲都曾工作过的厂子,是他们童年最熟悉的味道。
“我老婆临走前,亲手给这几件衣服换了新的衬里。”老周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孩子们在外头穿的衣服再光鲜,也是借的壳,总有一天,要换回自己的衣裳。”
陈景明接过衣服,感觉那粗糙的帆布下,是沉甸甸的份量。
老周转身要走,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条,塞进陈景明手里。
“这个,你留着。”
陈景明打开,是林总监的私人电话号码。
纸条的背面,还有一行小字:“测试环境还开着,随时可以回来。”
那晚,一场暴雨席卷了整座城市。
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资料馆,挤在小小的空间里避雨。
雨点砸在玻璃窗上,噼啪作响,像一场密集的鼓点。
王强从包里拿出一张族谱的复印件,摊在地上,指着村子地图上一片被圈起来的荒地:“看,这就是咱仨小时候撒尿和泥,拿狗尾巴草当兵打仗的地方。”
李娟也从随身的包里,翻出一张被磨得起了毛边的小学毕业照。
照片的背面,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刘老师用红笔写的赠言:“愿你们走得再远,也不忘回头看看脚下的土地。”
陈景明沉默了很久,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播种者资料馆”收集的所有影像、诗歌、口述史……所有被数据遗忘的褶皱,打包成一个加密文件,上传到了一个国际开源平台上。
他设置了一个十年后自动解密并公开的指令。
“如果未来的孩子们问,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他合上电脑,轻声说,“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吧。”
黎明时分,雨停了。
资料馆外那几株倒伏的野麦,被雨水洗刷过后,竟然奇迹般地重新挺立起来,叶尖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他们三人走出资料馆,一路步行到黄浦江边。
对岸,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晨曦中缓缓亮起轮廓分明的灯火,像一座沉默而巨大的钢铁森林。
“狗剩,”王强忽然开口,打破了寂静,“我老家那个废弃粮仓的屋顶,我还特意留了一块空地,晒谷子用。”
李娟接口道,眼睛望着江面:“我妈说,今年自家养的羊,羊毛特别好,织出来的毛衣,穿上特别暖和。”
陈景明望着江水里自己模糊的倒影,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三十年前,三个光着脚丫的孩子,在无边无际的金色麦田里肆意奔跑。
他掏出手机,没有再看那条催款短信,而是点开了订票软件。
三张回乡的火车票。
出发日期,他选择了“春分”。
远处,第一缕真正的阳光刺破云层,掠过城市冰冷的天际线,像三十年前,那阵吹过麦梢,带着暖意的风。
回到那间月租两千的出租屋,巨大的决定落定后,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感包围了他。
房间里的一切都显得多余而陌生。
他必须在春分之前,处理掉这些属于“沪漂陈景明”的遗物。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动手收拾。
桌上、床下、柜子里……每一样东西都像是一个坐标,标记着他在这座城市漂流的轨迹。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书桌的角落,那个他一直没舍得扔掉,装着妹妹小米骨灰的木盒旁边。
请尽快还款,以免影响您的征信记录。
短信的内容冰冷、格式化,像一纸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判决书。
这个世界由数字、信用和规则构成,而他,刚刚被驱逐出境。
陈景明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一丝波澜。
他只是盯着那串数字,像在看一个陌生人的讣告。
他平静地截了张图,发到只有三个人的“播种者”群聊里,配上了一行字:“我的信用梦境,碎了。”
几秒钟后,那个早已被他拉黑,却又通过共同好友群聊加上他的“大牛”——钱志雄曾经最得力的算法工程师,第一个回复了:“恭喜脱离系统。”
陈景明一愣,还没来得及回复,妹妹小米的头像跳了出来。
那是一张她在老家麦田里的自拍,笑得灿烂。
信息是她转发的母亲的语音,带着浓重的乡音:“我跟你哥说,房子塌了还能搭个窝棚,人心要是塌了,就真没地儿住了。”
窝棚……陈景明笑了。
他想起小时候,下暴雨,家里的土坯房漏雨,父亲就带着他在屋里撑起塑料布,像搭了个透明的窝棚,雨水在头顶汇成溪流,他和妹妹在下面打着手电筒看小人书,觉得那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
他关掉手机,拉开抽屉,翻出一份泛黄的合同复印件——他入职数海方舟时的劳动合同。
他曾将它视若珍宝,那是他扎根上海的凭证,是他向父母证明自己“有出息”的勋章。
他走到窗边,用打火机点燃了合同右下角那个鲜红的公章。
火焰舔舐着纸张,将“数海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几个字烧成一团蜷曲的黑灰。
他没有让它完全烧尽,而是将那撮温热的余烬小心地收拢,走进客厅,拌进了那盆在停车场缝隙里挖来的野麦的土里。
新根,需要旧土来养。
第二天,他穿上最干净的一件衬衫,走进了街道办事处。
他要为“播种者资料馆”提交正式的社会组织备案申请。
在“法人代表”一栏,他没有丝毫犹豫,一笔一画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陈景明。
同一周,李娟站在了家事法庭的被告代理席上。
案子很简单,也极其普遍:一位长年在外务工的母亲,被丈夫以“遗弃子女”为由起诉,要求剥夺其抚养权。
男方的律师逻辑清晰,证据确凿:五年间,母亲只回过三次家,每次不超过一周,未支付分文抚养费。
“法官,我的当事人独自抚养孩子,而孩子的母亲,早已被城市的灯红酒绿迷了眼,忘记了自己为人母的责任。”对方律师言辞恳切。
李娟没有急着反驳。
她向法官申请播放一段视频。
画面出现在法庭的大屏幕上,是一家电子厂的流水线。
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正利用短暂的吃饭时间,一边飞快地往嘴里扒着饭,一边看着手机视频。
手机里,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奶声奶气地喊:“妈妈,你啥时候回来呀?我想你了。”
女人猛地一顿,迅速抬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肩膀剧烈地抽动,却死死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因为她身后的墙上,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保持安静,影响计件,后果自负。”
“这不是抛弃。”李娟的声音在寂静的法庭里响起,清晰而有力,“这是被城市剪断的脐带。她不是不爱,是不敢。她怕自己一停下来,流水线就过去了;怕自己一哭出声,这个月的全勤奖就没了。她带给孩子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是用不敢回应一声‘妈妈我想你’换来的。”
法官沉默地看着屏幕,许久,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
最终,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母亲保留监护权。
走出法庭,那位母亲追了上来,紧紧抱住李娟,泣不成声:“李律师,谢谢你……我能加你个微信吗?我想让我娃看看,城里……城里也有好人。”
李娟红着眼眶,用力点了点头。
通过好友申请的那一刻,她心里却反复回响起母亲前几天在电话里的话:“娟子啊,看天气预报说今年雨水好,开春了,地该耕了。”
王强的破皮卡,则直接开回了老家的村口。
他带着几个“野草工坊”的老师傅,在村北那片荒了几十年的坡地上勘测。
村支书背着手跟在后面,连连摇头:“强子,别白费劲了。这地是盐碱坡,又缺水,种啥都白搭,咱村祖辈就没在这块地上收过粮食。”
王强没争辩,他从包里掏出一份打印好的检测报告,递了过去。
那是他托李娟找一位农业大学的专家做的土壤分析。
“叔,您看这,”他指着报告上的数据,“这地是贫,但不是死地。专家说,有机质含量虽然低,但微量元素还行,特别适合种一种老旱麦。”
村支书愣住了,拿着那份他看不太懂的报告,翻来覆去地看。
当晚,王强没急着开动员会,而是在村里的祠堂前拉起一块幕布,放起了露天电影。
放的是老掉牙的《平凡的世界》。
当电影放到孙少安跪在父亲的坟前,哭着说“我要在这片土地上,种出最好的庄榨”时,台下好几个四五十岁的庄稼汉,不约而同地抬手抹起了脸。
电影散场,王强什么都没说。
第二天一早,就有六户人家找上门,捏着存折,说要报名入股他的“野麦子种植合作社”。
老周最后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周末,“播种者资料馆”闭馆前的深夜。
他没带饭盒,只放下一个沉甸甸的军绿色帆布包。
“这是我整理出来的。”他打开包,里面是三套叠得整整齐齐的蓝色老式工装,胸口印着一行已经有些发白的字:“青云机械厂 1996”。
那是他们三个人的父亲都曾工作过的厂子,是他们童年最熟悉的味道。
“我老婆临走前,亲手给这几件衣服换了新的衬里。”老周的声音有些沙哑,“她说,孩子们在外头穿的衣服再光鲜,也是借的壳,总有一天,要换回自己的衣裳。”
陈景明接过衣服,感觉那粗糙的帆布下,是沉甸甸的份量。
老周转身要走,又像是想起了什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条,塞进陈景明手里。
“这个,你留着。”
陈景明打开,是林总监的私人电话号码。
纸条的背面,还有一行小字:“测试环境还开着,随时可以回来。”
那晚,一场暴雨席卷了整座城市。
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来到了资料馆,挤在小小的空间里避雨。
雨点砸在玻璃窗上,噼啪作响,像一场密集的鼓点。
王强从包里拿出一张族谱的复印件,摊在地上,指着村子地图上一片被圈起来的荒地:“看,这就是咱仨小时候撒尿和泥,拿狗尾巴草当兵打仗的地方。”
李娟也从随身的包里,翻出一张被磨得起了毛边的小学毕业照。
照片的背面,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刘老师用红笔写的赠言:“愿你们走得再远,也不忘回头看看脚下的土地。”
陈景明沉默了很久,他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将“播种者资料馆”收集的所有影像、诗歌、口述史……所有被数据遗忘的褶皱,打包成一个加密文件,上传到了一个国际开源平台上。
他设置了一个十年后自动解密并公开的指令。
“如果未来的孩子们问,我们这一代人到底干了些什么,”他合上电脑,轻声说,“就让他们自己去看吧。”
黎明时分,雨停了。
资料馆外那几株倒伏的野麦,被雨水洗刷过后,竟然奇迹般地重新挺立起来,叶尖上挂着晶莹的水珠。
他们三人走出资料馆,一路步行到黄浦江边。
对岸,陆家嘴的摩天大楼在晨曦中缓缓亮起轮廓分明的灯火,像一座沉默而巨大的钢铁森林。
“狗剩,”王强忽然开口,打破了寂静,“我老家那个废弃粮仓的屋顶,我还特意留了一块空地,晒谷子用。”
李娟接口道,眼睛望着江面:“我妈说,今年自家养的羊,羊毛特别好,织出来的毛衣,穿上特别暖和。”
陈景明望着江水里自己模糊的倒影,恍惚间,他好像看到了三十年前,三个光着脚丫的孩子,在无边无际的金色麦田里肆意奔跑。
他掏出手机,没有再看那条催款短信,而是点开了订票软件。
三张回乡的火车票。
出发日期,他选择了“春分”。
远处,第一缕真正的阳光刺破云层,掠过城市冰冷的天际线,像三十年前,那阵吹过麦梢,带着暖意的风。
回到那间月租两千的出租屋,巨大的决定落定后,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旷感包围了他。
房间里的一切都显得多余而陌生。
他必须在春分之前,处理掉这些属于“沪漂陈景明”的遗物。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动手收拾。
桌上、床下、柜子里……每一样东西都像是一个坐标,标记着他在这座城市漂流的轨迹。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书桌的角落,那个他一直没舍得扔掉,装着妹妹小米骨灰的木盒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