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层层分解下来。
外围调查组由市公安局户籍科和当地派出所负责,秘密调取芝麻胡同x号院的户籍档案,查清房主和实际居住人信息。
同时,通过街道居委会,以人口普查或安全检查的名义,侧面了解该院落的居住情况、人员往来。
近距离监控组由韩东带领铁路公安的精干力量,继续对33号院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秘密监视。
不仅要盯住院门,还要想办法观察院内活动,可以尝试在附近租用或借用合适的观察点。
技术支援组继续全力破译密写纸条内容,并对死信箱附近进行更细致的勘查,寻找可能遗留的痕迹。
散会后,韩东立刻返回芝麻胡同,近距离监控是重中之重,也是风险最大的环节。
回到芝麻胡同后,韩东重新调整了部署。
通过街道协调,以“借住”的名义,在芝麻胡同斜对面一户人家的阁楼设立了隐蔽观察点,架设了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看到33号院的院门和部分窗户。
由两名侦查员轮流值守,记录所有出入人员和异常情况。
安排赵小虎、王小川等便衣,化装成收破烂的、磨剪子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在胡同及周边区域流动观察,重点留意是否有陌生面孔接近33号院,或者院内有无信号发出。
夜间潜伏继续由大刘带领,夜间潜入胡同内的隐蔽角落,近距离监听院内动静。
布置妥当后,监控网再次悄无声息地撒开。
白天的芝麻胡同,看起来和往常一样平静。
居民们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偶尔有孩子跑过。
33号院始终院门紧闭,窗帘低垂,没有任何人出入,安静得有些异乎寻常。
下午,外围调查组传来了初步信息,芝麻胡同33号院的房主是一位姓李的老太太。
常年住在城东儿子家,院子几年前租给了一个叫“王海山”的男人。
居委会反映,这个“王海山”平时深居简出,很少与邻居来往,偶尔有朋友来访,也都是匆匆来匆匆走,很神秘。
“王海山?”韩东看着资料上的名字和一张模糊的旧照片,照片上的男人四十多岁,面容普通,没什么显着特征。“会不会就是‘吴先生’?”
他立刻让侦查员想办法确认近期33号院内的实际居住人是否就是“王海山”,以及是否有其他人同住。
与此同时,技术科的破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张密写纸条上的数字和代号,经过反复比对和推理,被成功破译,最终全部破译出来,内容令人震惊。
数字部分,对应的是未来几天内,几趟运送重要工业设备和军工原料的专列车次和发车时间。
简短的词语,则是行动指令:“确认目标”、“待机而动”、“二号方案”!
这说明,敌特分子不仅有具体的破坏目标,还有周密的行动计划,甚至准备了备用方案,谋划已久。
专案组指挥部气氛骤然紧张,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贸然抓捕“王海山”,如果他不是核心人物,或者惊动了其他同伙,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线索中断。
“必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或者等他们再次联络时人赃并获!”副局长下达指令。
“加大对33号院的监控力度,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根据‘王海山’的相貌特征,加大排查力度,查找其社会关系和活动轨迹!”
压力全部集中到了韩东带领的监控组身上,他们必须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芝麻胡同,等待狐狸再次出洞。
又是一天一夜的坚守,寒冬的夜晚格外难熬,潜伏在胡同角落的大刘几人,裹着厚厚的棉大衣,依然冻得瑟瑟发抖,但眼睛始终紧紧盯着那个寂静的院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转机出现了。
固定观察点的侦查员报告:“目标院落有动静,一个男人出来了,不是之前跟踪的那个,是个生面孔,中等身材,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帽子,提了个帆布包!”
韩东立刻精神一振:“盯紧他,流动哨跟上,注意保持距离!”
化装成磨刀匠的赵小虎,推着车子,不紧不慢地跟上了那个穿工装的男人。
只见那人出了胡同,左右看看,然后快步朝着丰台站货场的方向走去。
赵小虎一边慢悠悠地摇着铁板,一边保持着安全距离跟踪。
那人很警惕,不时回头张望,还突然拐进了一个公共厕所。
赵小虎没有跟进去,而是在外面假装休息,几分钟后,那人出来,继续往前走。
一直跟到货场附近的一个家属院,那人走进了一栋筒子楼。
赵小虎记下了楼号和单元,没有贸然跟进,而是在远处观察。
过了一会儿,那人换了一身铁路职工的旧制服走了出来,径直走向了货场的员工入口,出示了一个证件后,竟然顺利进去了。
“目标进入货场了!”赵小虎立刻向韩东汇报。
韩东立刻命令:“货场内部的暗哨注意,发现可疑目标,穿铁路旧制服,中等身材,进入货场,密切监视其动向,但不要惊动!”
货场内部的侦查员立刻行动起来,同时,韩东派人去查那个筒子楼的住户信息,看能否找到这个“工装男”的真实身份。
紧张的等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货场内部的侦查员报告。
目标在货场里转悠了很长时间,主要在一些停放重点物资车辆的股道附近徘徊,似乎在观察什么,但没有异常举动。
最后,他从另一个出口离开了货场,又回到了那个筒子楼。
傍晚时分,对筒子楼的调查有了结果,那个房间登记的住户是一个叫“孙嘎”的退休工人。
但邻居反映,最近经常看到一个陌生男人出入,自称是孙嘎的远房侄子,叫“孙志强”,体貌特征与“工装男”基本吻合。
就在这时,负责监视芝麻胡同33号院的侦查员又传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他们在清理昨天死信箱附近杂物时,在砖缝里发现了一张被揉成一团的、十分陈旧的硬板火车票。
票面模糊,但隐约能看出是几年前从“石门”到“京城”的慢车票。
韩东立刻让技术科对车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很快出来。
票面上除了车次日期,没有其他明显标记。
但票根背面,用极细的笔尖,划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小十字标记。
这个标记,与芝麻胡同33号院门楣上的那个划痕标记,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发现,让案件的复杂性再次升级,敌特分子的联络网络,可能比想象的更隐蔽、更广泛。
外围调查组由市公安局户籍科和当地派出所负责,秘密调取芝麻胡同x号院的户籍档案,查清房主和实际居住人信息。
同时,通过街道居委会,以人口普查或安全检查的名义,侧面了解该院落的居住情况、人员往来。
近距离监控组由韩东带领铁路公安的精干力量,继续对33号院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秘密监视。
不仅要盯住院门,还要想办法观察院内活动,可以尝试在附近租用或借用合适的观察点。
技术支援组继续全力破译密写纸条内容,并对死信箱附近进行更细致的勘查,寻找可能遗留的痕迹。
散会后,韩东立刻返回芝麻胡同,近距离监控是重中之重,也是风险最大的环节。
回到芝麻胡同后,韩东重新调整了部署。
通过街道协调,以“借住”的名义,在芝麻胡同斜对面一户人家的阁楼设立了隐蔽观察点,架设了高倍望远镜,可以清晰看到33号院的院门和部分窗户。
由两名侦查员轮流值守,记录所有出入人员和异常情况。
安排赵小虎、王小川等便衣,化装成收破烂的、磨剪子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在胡同及周边区域流动观察,重点留意是否有陌生面孔接近33号院,或者院内有无信号发出。
夜间潜伏继续由大刘带领,夜间潜入胡同内的隐蔽角落,近距离监听院内动静。
布置妥当后,监控网再次悄无声息地撒开。
白天的芝麻胡同,看起来和往常一样平静。
居民们上班的上班,买菜的买菜,偶尔有孩子跑过。
33号院始终院门紧闭,窗帘低垂,没有任何人出入,安静得有些异乎寻常。
下午,外围调查组传来了初步信息,芝麻胡同33号院的房主是一位姓李的老太太。
常年住在城东儿子家,院子几年前租给了一个叫“王海山”的男人。
居委会反映,这个“王海山”平时深居简出,很少与邻居来往,偶尔有朋友来访,也都是匆匆来匆匆走,很神秘。
“王海山?”韩东看着资料上的名字和一张模糊的旧照片,照片上的男人四十多岁,面容普通,没什么显着特征。“会不会就是‘吴先生’?”
他立刻让侦查员想办法确认近期33号院内的实际居住人是否就是“王海山”,以及是否有其他人同住。
与此同时,技术科的破译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张密写纸条上的数字和代号,经过反复比对和推理,被成功破译,最终全部破译出来,内容令人震惊。
数字部分,对应的是未来几天内,几趟运送重要工业设备和军工原料的专列车次和发车时间。
简短的词语,则是行动指令:“确认目标”、“待机而动”、“二号方案”!
这说明,敌特分子不仅有具体的破坏目标,还有周密的行动计划,甚至准备了备用方案,谋划已久。
专案组指挥部气氛骤然紧张,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贸然抓捕“王海山”,如果他不是核心人物,或者惊动了其他同伙,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线索中断。
“必须找到更确凿的证据,或者等他们再次联络时人赃并获!”副局长下达指令。
“加大对33号院的监控力度,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根据‘王海山’的相貌特征,加大排查力度,查找其社会关系和活动轨迹!”
压力全部集中到了韩东带领的监控组身上,他们必须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芝麻胡同,等待狐狸再次出洞。
又是一天一夜的坚守,寒冬的夜晚格外难熬,潜伏在胡同角落的大刘几人,裹着厚厚的棉大衣,依然冻得瑟瑟发抖,但眼睛始终紧紧盯着那个寂静的院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上午十点左右,转机出现了。
固定观察点的侦查员报告:“目标院落有动静,一个男人出来了,不是之前跟踪的那个,是个生面孔,中等身材,穿着蓝色工装,戴着帽子,提了个帆布包!”
韩东立刻精神一振:“盯紧他,流动哨跟上,注意保持距离!”
化装成磨刀匠的赵小虎,推着车子,不紧不慢地跟上了那个穿工装的男人。
只见那人出了胡同,左右看看,然后快步朝着丰台站货场的方向走去。
赵小虎一边慢悠悠地摇着铁板,一边保持着安全距离跟踪。
那人很警惕,不时回头张望,还突然拐进了一个公共厕所。
赵小虎没有跟进去,而是在外面假装休息,几分钟后,那人出来,继续往前走。
一直跟到货场附近的一个家属院,那人走进了一栋筒子楼。
赵小虎记下了楼号和单元,没有贸然跟进,而是在远处观察。
过了一会儿,那人换了一身铁路职工的旧制服走了出来,径直走向了货场的员工入口,出示了一个证件后,竟然顺利进去了。
“目标进入货场了!”赵小虎立刻向韩东汇报。
韩东立刻命令:“货场内部的暗哨注意,发现可疑目标,穿铁路旧制服,中等身材,进入货场,密切监视其动向,但不要惊动!”
货场内部的侦查员立刻行动起来,同时,韩东派人去查那个筒子楼的住户信息,看能否找到这个“工装男”的真实身份。
紧张的等待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货场内部的侦查员报告。
目标在货场里转悠了很长时间,主要在一些停放重点物资车辆的股道附近徘徊,似乎在观察什么,但没有异常举动。
最后,他从另一个出口离开了货场,又回到了那个筒子楼。
傍晚时分,对筒子楼的调查有了结果,那个房间登记的住户是一个叫“孙嘎”的退休工人。
但邻居反映,最近经常看到一个陌生男人出入,自称是孙嘎的远房侄子,叫“孙志强”,体貌特征与“工装男”基本吻合。
就在这时,负责监视芝麻胡同33号院的侦查员又传来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他们在清理昨天死信箱附近杂物时,在砖缝里发现了一张被揉成一团的、十分陈旧的硬板火车票。
票面模糊,但隐约能看出是几年前从“石门”到“京城”的慢车票。
韩东立刻让技术科对车票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很快出来。
票面上除了车次日期,没有其他明显标记。
但票根背面,用极细的笔尖,划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小十字标记。
这个标记,与芝麻胡同33号院门楣上的那个划痕标记,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发现,让案件的复杂性再次升级,敌特分子的联络网络,可能比想象的更隐蔽、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