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的余晖尚未散尽,赵珩牵着苏璃的手走下丹陛。宫道两旁的玉兰树抽出了新芽,嫩绿的叶片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像极了多年前那个在树下追蝴蝶的小女孩。
“累了吧?”赵珩低头看她,眼底的威严尚未褪去,却已染上了柔和的暖意。从清晨处理政务到午后接受朝拜,她站了整整一天,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苏璃摇摇头,指尖划过他袖口尚未完全洗净的血迹——那是平定靖王叛乱时留下的印记。“还好,就是觉得……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
从碎玉轩的青石板到太和殿的金砖,从江南的桃花雨到京城的血色风,她走过的路,比自己想象中更遥远,也更坚定。
“不是梦。”赵珩握紧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上那枚先皇后留下的玉镯,“这一切,都是真的。”
他们没有回东宫,而是沿着宫道慢慢走着,像寻常夫妻饭后散步。宫人们远远跟着,不敢打扰这份难得的宁静。晚风吹起苏璃的发丝,拂过赵珩的脸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洗去了白日的肃杀。
“明日起,该整顿吏治了。”赵珩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思索,“江南的贪腐案虽结,但各地的积弊还在,得一点点捋顺。”
苏璃点头:“张显大人说,先皇后当年整理过一本《民生录》,记录了各地的赋税、水利,或许能派上用场。”
“嗯,明日让秦风去太医院的旧档里找找。”赵珩笑道,“说起来,我们好像还没好好喝过母亲酿的桃花酒。”
提到桃花酒,苏璃的脸颊微微发烫:“等忙完这阵子,去坤宁宫的桃树下喝吧。”
“好。”
走到御花园的湖边时,赵珩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锦盒,打开,里面是一枚素银戒指,没有任何花纹,却被打磨得异常光滑。
“这是……”苏璃愣住了。
“前几日让银匠打的。”赵珩执起她的左手,将戒指轻轻套在她的无名指上,大小刚刚好,“没有凤冠霞帔,没有三媒六聘,总该给你点什么。”
戒指的凉意透过指尖蔓延,苏璃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枚朴素的戒指,比任何金玉都珍贵——那是他在战火未熄时,依旧惦记着的承诺。
“我很喜欢。”她低头看着戒指,忽然踮起脚尖,在他唇上轻轻印下一个吻。
赵珩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低笑出声,将她紧紧拥入怀中。湖面上的鸳鸯惊起,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对了,”苏璃想起一事,“沈文的《坤宁春意图》送来了吗?”
“送来了,挂在书房了。”赵珩道,“画得很好,把母亲看书时的样子画活了,连她鬓角那朵玉兰花都分毫不差。”
苏璃笑了:“他倒是有心。”
“等他身子好些,召他回京吧。”赵珩道,“画院不能没有他这样的人。”
“好。”
日子在忙碌与温情中缓缓流淌。赵珩着手整顿吏治,苏璃则协助他整理先皇后留下的《民生录》,两人常常在书房待到深夜。烛火下,他批阅奏折,她核对数据,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便觉岁月安稳。
三月桃花开时,坤宁宫的桃林果然如沈文画中那般绚烂。赵珩让人搬了张小桌放在桃树下,摆上两盏酒杯,一壶桃花酒。
酒液入喉,清甜中带着微醺,像极了江南的春天。苏璃看着赵珩被桃花映红的侧脸,忽然道:“你说,我们会有孩子吗?”
赵珩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笑了,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会的。会有一个像你一样眼睛亮的女儿,还有一个像我一样……嗯,一样沉稳的儿子。”
“才不要像你一样板着脸。”苏璃嗔怪道,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桃花落在酒杯里,漾起细小的涟漪。赵珩握住她的手,无名指上的素银戒指在阳光下闪着光:“苏璃,有你真好。”
苏璃靠在他肩上,闻着他身上淡淡的墨香和桃花酒的芬芳,轻声道:“我也是。”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宫人们带着小皇子小郡主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桃花映衬的蓝天下格外显眼。
苏璃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在浣衣局外放风筝的小女孩,那个偷偷给她塞桂花糕的小皇子。原来命运早已在那时埋下伏笔,让他们在兜兜转转后,终究回到彼此身边。
江山为证,岁月为盟。
他们的故事,没有结束在太和殿的册封大典,而是写在了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是清晨一起看的奏折,是午后共饮的清茶,是桃树下相视而笑的瞬间,是白发苍苍时依旧紧握的双手。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累了吧?”赵珩低头看她,眼底的威严尚未褪去,却已染上了柔和的暖意。从清晨处理政务到午后接受朝拜,她站了整整一天,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苏璃摇摇头,指尖划过他袖口尚未完全洗净的血迹——那是平定靖王叛乱时留下的印记。“还好,就是觉得……像做了一场很长的梦。”
从碎玉轩的青石板到太和殿的金砖,从江南的桃花雨到京城的血色风,她走过的路,比自己想象中更遥远,也更坚定。
“不是梦。”赵珩握紧她的手,指腹摩挲着她腕上那枚先皇后留下的玉镯,“这一切,都是真的。”
他们没有回东宫,而是沿着宫道慢慢走着,像寻常夫妻饭后散步。宫人们远远跟着,不敢打扰这份难得的宁静。晚风吹起苏璃的发丝,拂过赵珩的脸颊,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洗去了白日的肃杀。
“明日起,该整顿吏治了。”赵珩忽然开口,语气里带着思索,“江南的贪腐案虽结,但各地的积弊还在,得一点点捋顺。”
苏璃点头:“张显大人说,先皇后当年整理过一本《民生录》,记录了各地的赋税、水利,或许能派上用场。”
“嗯,明日让秦风去太医院的旧档里找找。”赵珩笑道,“说起来,我们好像还没好好喝过母亲酿的桃花酒。”
提到桃花酒,苏璃的脸颊微微发烫:“等忙完这阵子,去坤宁宫的桃树下喝吧。”
“好。”
走到御花园的湖边时,赵珩忽然停下脚步,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锦盒,打开,里面是一枚素银戒指,没有任何花纹,却被打磨得异常光滑。
“这是……”苏璃愣住了。
“前几日让银匠打的。”赵珩执起她的左手,将戒指轻轻套在她的无名指上,大小刚刚好,“没有凤冠霞帔,没有三媒六聘,总该给你点什么。”
戒指的凉意透过指尖蔓延,苏璃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枚朴素的戒指,比任何金玉都珍贵——那是他在战火未熄时,依旧惦记着的承诺。
“我很喜欢。”她低头看着戒指,忽然踮起脚尖,在他唇上轻轻印下一个吻。
赵珩的身体僵了一下,随即低笑出声,将她紧紧拥入怀中。湖面上的鸳鸯惊起,扑棱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
“对了,”苏璃想起一事,“沈文的《坤宁春意图》送来了吗?”
“送来了,挂在书房了。”赵珩道,“画得很好,把母亲看书时的样子画活了,连她鬓角那朵玉兰花都分毫不差。”
苏璃笑了:“他倒是有心。”
“等他身子好些,召他回京吧。”赵珩道,“画院不能没有他这样的人。”
“好。”
日子在忙碌与温情中缓缓流淌。赵珩着手整顿吏治,苏璃则协助他整理先皇后留下的《民生录》,两人常常在书房待到深夜。烛火下,他批阅奏折,她核对数据,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便觉岁月安稳。
三月桃花开时,坤宁宫的桃林果然如沈文画中那般绚烂。赵珩让人搬了张小桌放在桃树下,摆上两盏酒杯,一壶桃花酒。
酒液入喉,清甜中带着微醺,像极了江南的春天。苏璃看着赵珩被桃花映红的侧脸,忽然道:“你说,我们会有孩子吗?”
赵珩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笑了,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会的。会有一个像你一样眼睛亮的女儿,还有一个像我一样……嗯,一样沉稳的儿子。”
“才不要像你一样板着脸。”苏璃嗔怪道,却忍不住笑了起来。
桃花落在酒杯里,漾起细小的涟漪。赵珩握住她的手,无名指上的素银戒指在阳光下闪着光:“苏璃,有你真好。”
苏璃靠在他肩上,闻着他身上淡淡的墨香和桃花酒的芬芳,轻声道:“我也是。”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宫人们带着小皇子小郡主在放风筝。风筝飞得很高,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桃花映衬的蓝天下格外显眼。
苏璃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在浣衣局外放风筝的小女孩,那个偷偷给她塞桂花糕的小皇子。原来命运早已在那时埋下伏笔,让他们在兜兜转转后,终究回到彼此身边。
江山为证,岁月为盟。
他们的故事,没有结束在太和殿的册封大典,而是写在了每一个寻常的日子里——是清晨一起看的奏折,是午后共饮的清茶,是桃树下相视而笑的瞬间,是白发苍苍时依旧紧握的双手。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