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桃花林下的炊烟-《凤唳深宫:扫地宫女的登天阶》

  桃花林边的小厨房很快升起了炊烟。苏璃系着粗布围裙,在灶台前忙碌,赵珩蹲在灶门口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红,倒比在朝堂上多了几分烟火气。

  “鱼汤要熬出奶白色,得用活鱼现煎。”苏璃一边翻动锅里的鱼,一边叮嘱,“你钓的这尾鲫鱼够肥,熬出来的汤定鲜。”

  赵珩往灶里塞了块干柴,笑道:“那是,我可是蹲在河边守了半个时辰才钓上来的。阿玥说要喝三碗,得多熬些。”

  “贪心鬼。”苏璃笑着摇头,转身从竹篮里拿出红薯,埋进灶膛边的余烬里。“瑾儿说想吃烤红薯,这样埋着焖,熟了外皮会焦香。”

  赵瑾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手里捧着书,却时不时抬头看灶台方向。赵玥则蹲在旁边,用树枝逗着刚跑来的小黄狗——那是秦风今日送来的,说是村里母狗刚下的崽,最通人性。

  “娘,爹爹把柴添多了,烟好大!”赵玥捂着鼻子喊。

  苏璃探头一看,果然见灶膛里火苗窜得老高,连忙让赵珩退开些,自己用铁钳夹出几块燃着的木柴:“烧太旺会糊锅的,慢火才能熬出好汤。”

  赵珩挠挠头,看着她熟练地调整火势,忽然想起多年前在冷宫,他偷偷给她送热汤,那时她也是这样,蹲在小小的泥灶前,用破瓦罐一点点煨着野菜汤,眼神亮得像星子。

  “在想什么?”苏璃察觉到他的目光,回头问。

  “在想,”赵珩起身走到她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当年那碗野菜汤,要是有现在这鲫鱼提鲜,定更好喝。”

  苏璃靠在他怀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烟火味,笑道:“那时有你偷偷送来的盐巴,就已经是人间至味了。”

  正说着,赵瑾忽然放下书:“爹,娘,你们看,红薯好像熟了。”

  赵珩松开手,过去扒开灶膛余烬,金黄的红薯滚了出来,表皮裂开,冒着甜香。他拿起一个吹了吹,递给赵瑾,又拿一个剥了皮递给赵玥,最后剩一个最大的,掰开来递给苏璃:“你尝尝,比宫里的点心甜。”

  苏璃咬了一口,滚烫的甜意在舌尖化开,确实比山珍海味更暖心。远处桃花瓣随风飘进厨房,落在鱼汤锅里,漾起小小的涟漪。她忽然觉得,所谓的岁月静好,大抵就是这样——有烟火,有家人,有一片能落满桃花的小天地。

  午后,赵珩在桃树下铺了张竹席,陪着孩子们下棋。苏璃坐在旁边缝补赵瑾磨破的袖口,阳光透过花瓣落在她的发丝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小黄狗趴在脚边打盹,鱼汤的香气还在院子里萦绕。

  “娘,”赵玥忽然抬头,“以后我们都住在这里好不好?”

  苏璃看向赵珩,他正笑着点头:“好啊,以后咱们就在这儿,再也不回那四方宫墙里去了。”

  桃花簌簌落下,像是在应和他的话。炊烟散去的余温里,藏着比皇位更重的承诺。

  赵珩刚把最后一块红薯皮扔进竹筐,就见秦风牵着匹枣红马站在院门口,手里还提着个食盒。“陛下,娘娘,宫里送了些新摘的杨梅,说是太医院的人说,这果子能开胃。”

  苏璃擦了擦手接过食盒,打开时一股酸甜气扑面而来,颗颗杨梅紫黑饱满,还沾着晶莹的水珠。“让御膳房费心了。”她捡了颗递到赵珩嘴边,“尝尝,看酸不酸。”

  赵珩咬了半颗,酸得眯起眼,却硬是咽了下去:“不酸,挺甜的。”惹得赵玥在一旁咯咯笑:“爹爹骗人!你眉毛都皱成小老头了!”

  秦风也跟着笑,眼角的皱纹堆起来:“小皇子小公主在这儿住得惯,老奴就放心了。京里都传开了,说陛下皇后带着孩子们在城外‘归隐’,大臣们都说,这才是百姓盼的帝王家呢。”

  “哪是什么归隐。”赵珩摆手,“不过是偷几日闲。”他看向秦风,“京里没什么事吧?王尚书那边没再折腾?”

  “没敢。”秦风压低声音,“自从上次李答应被禁足,太后宫里就安生多了。王尚书听说陛下在这儿过得舒坦,昨日还递了折子,说想请旨修缮下江南的堤坝,说是学陛下‘体恤民生’呢。”

  苏璃闻言笑了:“他倒机灵。不过堤坝确实该修,让林侍郎盯紧些,别让他又借着修堤贪墨银子。”

  “娘娘放心,林大人早就盯着呢。”秦风应道,又从怀里掏出封信,“这是柳状元从江南送来的,说那边的蝗灾彻底治住了,百姓们种上了晚稻,还托人给娘娘带了包新茶。”

  苏璃接过信,指尖抚过信封上熟悉的字迹——柳青云的字如其人,清隽有力。展开信纸,里面除了报平安,还画了幅小小的江南水乡图,岸边有农人插秧,水里有孩童摸鱼,一派生机勃勃。

  “真好。”她把信递给赵珩,“看来我们没看错人。”

  赵珩看着画里的景象,忽然道:“等秋收了,咱们带孩子们去江南走走吧?让他们看看真正的水乡,尝尝沈先生说过的桂花糖藕。”

  “好啊。”苏璃点头,目光落在院角的菜畦上——那是她昨日刚开垦的,种了些青菜和豆角,“说不定到时候,咱们自己种的菜都能吃了。”

  秦风看着这一家三口的笑语,悄悄退了出去。枣红马打了个响鼻,他拍了拍马背:“走吧,让他们在这儿好好歇歇,这天下啊,总得有几日能让人喘口气的日子。”

  日头渐渐偏西,桃花林被染上层金红。赵珩在院里支起木架,把上午钓的鱼串起来烤,油脂滴在炭火上,滋滋作响,香气引得小黄狗围着他打转。

  赵瑾帮着添柴,赵玥则拿着根树枝,有模有样地在旁边画烤鱼,嘴里念念有词:“要放辣椒,要放孜然……”

  苏璃坐在廊下,看着他们父子仨忙得热火朝天,忽然想起刚入宫那年,也是这样的春日,她在冷宫里啃着干硬的窝头,听着墙外传来的欢声笑语,以为这辈子都只能困在那方寸之地。

  谁能想到,多年后竟能在这样一片桃花林里,守着烟火,看着亲人,把日子过成了诗。

  “娘,烤鱼好啦!”赵玥举着串烤得金黄的鱼跑过来,油汁滴在她的袄裙上,她也不在意。

  苏璃接过烤鱼,吹了吹递到她嘴边:“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赵珩也端着烤好的鱼走过来,坐在她身边,把最肥的一块剔出来放进她碗里:“尝尝我的手艺,比御膳房的厨子如何?”

  苏璃咬了一口,外焦里嫩,带着淡淡的松木香气,确实比宫里的精致菜肴多了几分野趣。“嗯,比他们强。”

  夕阳穿过桃树枝桠,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炊烟早已散去,只剩下饭菜的香气和孩子们的笑声,在这漫天桃花里,轻轻回荡。

  赵珩忽然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苏璃,你说咱们老了,会不会就在这儿,守着这片林子,看着孙辈们跑闹?”

  苏璃抬头,望进他眼底的温柔,那里映着漫天桃花,也映着她的模样。“会的。”她轻声道,“一定会的。”

  小黄狗叼着块鱼骨头跑到桃树下,蹭了蹭埋红薯的余烬。桃花瓣还在簌簌落下,像一场永远不会结束的温柔的雪,盖着这人间最踏实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