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旌旗十万出太行,一纸降书抵万兵-《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

  建安二十年,秋。

  太行山腹地,一座被人工开凿出的巨大谷地之内,秋风卷起漫山红叶,却吹不散那弥漫于天地间的肃杀之气。

  这里是桃源镇最大的演武场。

  此刻,演武场上,列着三个巨大的,沉默如铁的方阵。

  最中央,是三千名身穿黑色作训服的士兵。

  他们静静地立着,如三千尊沉默的雕塑,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他们手中所持的,是一种造型奇异的铁管,通体泛着幽蓝的金属光泽,机匣处那精巧的击发结构,在秋日的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

  “太行一式”燧发枪。

  神机营。

  这支曾在麦积山下,因一场大雨而折戟沉沙的王牌之师,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换装与严酷整训后,脱胎换骨。那场耻辱,洗去了他们所有的骄狂,只余下钢铁般的沉静与纪律。

  方阵左翼,是五千名连人带马皆包裹在漆黑重甲之中的骑士。

  他们胯下的战马,皆是产自系统商城的优良品种,神骏异常,此刻却安静地打着响鼻,没有一丝躁动。骑士们手中所持的,是长达一丈八的恐怖马槊,那锋锐的槊尖,汇成一片令人心悸的钢铁丛林。

  黑云骑。

  桃源镇无坚不摧的铁锤。

  方阵右翼,则是五千名新编的步卒。

  他们身着统一的扎甲,头戴铁盔,手中所持的,是清一色的长柄陌刀与精钢大盾。队列整齐划一,自有一股不动如山的气势。

  一万三千人。

  桃源镇建镇五年来,最精锐,也是最核心的家底,尽在于此。

  演武场尽头,是一座高达三丈的白石将台。

  赵沐笙的身影,出现在将台之上。

  他今日未着平日的青衫,而是身穿一套黑色的,绣着麒麟暗纹的武君侯朝服,外罩一件线条简洁流畅的玄铁甲胄,腰悬一柄古朴长剑。

  他没有散发出任何逼人的气势,整个人看起来,依旧如同一位温润的儒雅君子。

  可当他的目光,扫过台下那片沉默的军阵时。

  整个演武场,万籁俱寂。

  一万三千名铁血悍卒,竟无一人敢与之对视,皆是下意识地,挺直了胸膛。

  “五年了。”

  赵沐笙开口了,声音很平静,没有刻意拔高,却借助着将台之上一个巧妙的扩音结构,清晰地传到了每一个士兵的耳中。

  “五年前,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冀州、并州、司隶逃难而来的流民。”

  “我们啃过树皮,吃过草根,我们像野狗一样,挣扎在这乱世的泥潭里,不知明日是否还能看到太阳。”

  台下,许多老兵的眼中,都浮现出了一丝追忆与感伤。

  那段记忆,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噩梦。

  “五年后的今天。”

  赵沐笙的声音,依旧平静。

  “我们脚下,是百万亩良田。我们的粮仓里,储备的粮食,足以让我们所有人,敞开了吃上十年。”

  “我们身上穿的,是天下最好的衣甲。我们手中拿的,是这个时代最锋利的兵刃。”

  “我们住着温暖的房子,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学堂里读书识字。我们,活得,像一个人。”

  台下,士兵们的呼吸,开始变得有些粗重。

  他们的眼中,不再是感伤,而是一种名为“自豪”与“骄傲”的光芒。

  赵沐笙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

  “可是,我们想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个天下,答应吗?”

  他话锋一转,声音陡然转冷。

  “北方的曹操,南方的刘备,江东的孙权,他们像三头饥饿的猛兽,在这片大地上,撕咬不休。”

  “他们会容忍,在他们的卧榻之侧,有我们这么一个,富庶、安逸、不受他们掌控的世外桃源吗?”

  “不会!”

  赵沐笙的声音,斩钉截铁。

  “他们迟早,会将那贪婪的爪牙,伸向这里。他们会抢走我们的粮食,烧掉我们的房屋,奴役我们的妻儿,让我们重新变回,那群在泥潭里挣扎的,野狗!”

  “不!”

  不知是谁,第一个,发出了一声压抑着愤怒的嘶吼。

  紧接着,山呼海啸般的怒吼,从那一万三千个胸膛里,同时爆发出来!

  “不!”

  “绝不!”

  那股冲天的怨气与杀意,几乎要将天上的云层都撕裂。

  赵沐笙抬起手,轻轻向下一压。

  震天的怒吼,戛然而止。

  整个军阵,再次恢复了那死一般的沉寂。

  令行禁止,如臂使指。

  “所以,我们不能再等了。”

  赵沐笙看着台下那一双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

  “与其等着他们来给我们定规矩。”

  “不如,我们走出去,给他们,给这个天下,定一个,属于我们桃源镇的规矩!”

  他猛地转身,指向将台之后,那面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开的,黑底金边,上绣“武君侯赵”四个大字的巨型纛旗!

  “今日,我以武君侯之名,颁布第一号总动员令!”

  “兵出太行!”

  “目标——汉中!”

  “吼!”

  这一次,是混杂着狂喜与嗜血的咆哮!

  周虎猛地上前一步,单膝重重跪地,右拳捶打在胸甲之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声如洪钟。

  “神机营,请为先锋!不破汉中,誓不回还!”

  “黑云骑,愿为主公,踏平贼寇!”

  “我等,誓死追随主公!!”

  台下,万军跪拜,声震寰宇。

  ……

  半个时辰后,镇主府。

  出征前的最后准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赵沐笙已换下甲胄,只着一身黑色常服。

  他亲自将一方刻着虎头的青铜将印,交到了周虎的手中。

  “周虎。”

  “末将在!”

  周虎上前一步,神情肃穆。那场麦积山之败,让他整个人都沉淀了下来,如同一柄藏于鞘中的绝世凶兵,锋芒内敛,却更加危险。

  “此战,你为南征主帅,总领一万三千大军,节制诸将。”

  “末将,领命!”周虎双手接过将印,只觉得重如泰山。

  赵沐笙又看向一旁的孙芷君。

  “芷君,你为随军参谋,兼领后勤诸事。大军粮草调度,情报汇总,皆由你全权负责。”

  孙芷君躬身一礼,声音清脆而坚定:“属下遵命。”

  赵沐笙点了点头,他自己,并不打算随军出征。

  坐镇中枢,遥控千里,才是他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方式。

  就在此时,一道纤柔的身影,从内堂走了出来。

  阿萤的手中,捧着一件用天山雪狐皮制成的,雪白的披风。

  她走到赵沐笙的身后,学着孙芷君平日里的样子,踮起脚尖,有些笨拙地,为他系上披风的带子。

  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那双纯净的,如同月光琉璃般的银色眸子里,写满了不舍。

  她听不懂什么叫汉中,什么叫定规矩。

  她只知道,她的夫君,好像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

  赵沐笙反手握住她冰凉的小手,心中一片柔软。

  他转过身,将少女轻轻揽入怀中,低声道:“我哪儿也不去,就在家里陪你。”

  “此战,是周虎他们去打。我每天,都会用那个千里镜,看着他们。”

  阿萤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将小脑袋在他怀里蹭了蹭,那份不安,才稍稍平复了一些。

  赵沐笙在她的额头上,轻轻一吻。

  而后,他松开手,再未回头,大步向府外走去。

  ……

  太行山东麓,壶关。

  巨大的关门,缓缓开启。

  一面绣着“武君侯赵”的黑色大纛,第一次,迎着关外的风,猎猎招展。

  周虎一身重铠,跨坐于战马之上,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雄关,而后,毫不犹豫地,向前一挥手。

  “出发!”

  一万三千人的大军,如同一条沉默的黑色巨龙,悄无声-息地,游出了太行山的怀抱,向着那片广袤的中原大地,露出了它冰冷的獠牙。

  然而,大军行进了三日之后,并未如天下人所预料的那样,直扑曹军重兵把守的关中,再南下汉中。

  而是,在河内郡稍作停顿后,骤然转向西南。

  他们的目标,是位于汉中东北角,连接着荆州、益州与关中三地的一片特殊区域。

  上庸、房陵、西城。

  此三郡,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是兵家必争的四战之地。

  拿下此地,向西,可威逼汉中;向南,可俯瞰荆州;向东,可直入中原腹地。进可攻,退可守。

  此刻,镇守此地的,是申耽、申仪兄弟。

  此二人,乃是本地豪强出身,见风使舵的本事,远胜于其统兵作战之能。曹操大军在时,他们纳土归降;曹操大军一退,他们便又起了割据自立的心思。

  当桃源镇一万三千大军,兵临上庸城下的消息传来时。

  申耽、申仪二人,正于府衙之内,饮酒作乐。

  “报——”

  一名斥候连滚带爬地冲入堂内,声音凄厉。

  “启禀将军!城外……城外发现大股军队!旌旗蔽日,怕是不下万人!旗号……旗号是‘武君侯赵’!”

  “当啷!”

  申耽手中的酒杯,应声落地。

  申仪更是吓得直接从席间跳了起来,脸色煞白。

  武君侯赵沐笙!

  这个名字,对于他们这些地处太行山不远的地方势力而言,简直如雷贯耳!

  那是个能凭空变出粮食,能点石成金,麾下兵马皆是天兵天将般的传奇人物!

  “快!快上城楼!”

  兄弟二人,哪里还有半分饮酒的兴致,连滚带爬地,冲上了城楼。

  只见城外,黑压压的军阵,铺天盖地,一眼望不到头。

  那股沉默的,冰冷的杀气,隔着数百步的距离,依旧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申耽只觉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

  城外的大军,只是安营扎寨,并未有丝毫攻城的迹象。

  正当申氏兄弟心中惊疑不定之时。

  一名桃源镇的使者,单人独骑,来到了城下。

  他没有叫骂,也没有劝降。

  只是,留下了一只用锦布包裹的木箱,和一封信。

  申耽命人将东西吊上城楼,打开一看,兄弟二人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只见那木箱之中,静静地躺着十余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的琉璃器皿。每一件,都巧夺天工,是他们在许都的豪门宴会上,都未曾见过的绝品!

  申耽颤抖着手,拿起了那封用上好纸张书写的信。

  信,是赵沐笙的亲笔。

  信上的内容,很简单。

  先是夸赞了他们兄弟二人,乃是人中俊杰,守土一方,劳苦功高。

  紧接着,话锋一转,点明了他们如今的处境——夹在曹、刘之间,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任何一方,随手掐灭。

  最后,给出了第三条路。

  “今,我桃源镇兵出太行,欲清扫所到之处。二位将军若肯顺天而行,率众来归。”

  “本侯允诺,尔等官职、爵位、部曲、家财,一概不变。”

  “另,授尔等‘荣誉镇民’之衔,凡我桃源镇所出之雪花盐、百炼钢、琉璃器、蜀锦缎,皆可享最优之价,优先之权。”

  “顺,则共享太平富贵。逆,则城下万军,顷刻间,便叫尔等,化为齑粉。”

  “何去何从,望君,三思。”

  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只有一个朱红色的,刻着“武君侯印”的方形大印。

  申耽拿着那封信,只觉得它比城外那一万三千大军,还要沉重。

  他看着箱子里那些足以让天下所有世家都为之疯狂的琉璃器,又看了看信上那“共享太平富贵”的许诺,喉头,不受控制地,滚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