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

  前世对学生识字量只要求三千字左右,并非标准低——掌握三百核心字和两千重要字,再补充些生僻字,日常读写便绰绰有余。

  再多认字?除非专攻文字考据,否则纯属多余,徒增笑耳。

  “先生!”齐王朱榑突然抬头,语气里混着不甘,“难道从没人发现,认两千三百字就够用了吗?!”

  这股怨气倒非冲着燕长倾,而是冲着某个今夜注定被砸门的倒霉先生。

  “未必没人发现。”燕长倾淡淡道,“千百年来,总有人看破,只是不说罢了。”

  “识字之难,识字之多,本就是求学之障,亦是跻身读书人之槛,更是踏入统治阶层之门。”

  燕长倾神色平静地说道。

  朱元璋、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一众皇子沉默不语,皆明白燕长倾话中深意。

  为何不直言“只需掌握两千三百字,便可读懂天下文章”?

  答案简单——不过是为了抬高求学之槛。

  抬高求学之槛,便是抬高读书人之槛,进而抬高统治阶层之槛,最终垄断百姓向上之路!

  此前,朱元璋与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对士大夫抬高门槛、垄断晋升之事感触不深。

  可如今,他们真切体会到,士大夫为阻百姓晋升,竟将教育门槛拔高至此!

  【混账!明明识得三百核心字,便算初步开蒙!】

  【只需掌握两千三百核心字,便算彻底开蒙!】

  【可那群士大夫,竟将开蒙标准抬至上万字,难度暴涨数十倍!】

  【当真可恨!】

  【该杀!】

  朱元璋眸光微冷,杀意隐现。

  【哼,你们想将门槛抬至九天,咱偏要将其踩入尘土!】

  转念间,朱元璋推行全民识字的决心愈发坚定。

  讲台上,燕长倾看向朱标,浅笑道:

  “若最初只需百姓识得三百核心字,令其大体‘读书识字’,还算难事否?”

  朱标摇头。若仅需记认三百字,百姓纵使硬背,多数亦能掌握。

  朱元璋、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望向黑板上【三百】二字,心中再度浮现同一念头——

  【千古一帝之名,大明教化之盛,全民科举之局,已定三分之二!】

  ……

  解决了百姓识字量的问题后,接下来关键在于如何让他们主动学习。

  燕长倾话音刚落,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纷纷投来热切的目光,等待他提出解决之策。

  调动百姓学习积极性同样是个难题。

  并非打着为百姓好的名义,他们就会乖乖听从安排去学习。

  对多数百姓而言,基础的扫盲教育短期内几乎看不到实际收益。

  即便放眼长远,甚至终其一生,这种仅掌握三百个核心汉字的启蒙水平,最多只能自娱自乐。

  这样的识字程度,想靠它谋取利益——比如担任书吏或代人写信挣钱——是远远不够的。

  对百姓来说,最大的好处或许是提高下一代的教育起点,让孩子能更快掌握这三百字,进而学习更多汉字。

  但这样的收益太过隐晦和遥远。

  底层百姓为三餐温饱已耗尽全部心力,哪有余力展望未来?

  若连眼前生计都难保障,恐怕未等看到长远好处,便已饿毙途中。

  因此即便朱元璋推行免费扫盲教育,百姓也未必愿意接受。

  对多数人而言,与其花时间学习看似无用的文字,不如多种两亩地或多织几尺布补贴家用。

  说百姓目光短浅也好,恨铁不成钢也罢——

  这就是底层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正如燕长倾前世那些疲于奔命的打工人。

  他们难道不明白,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兴趣或学习新知识对自身大有裨益吗?!

  他们当然清楚!!!

  可当996、007的高强度工作耗尽所有精力后——

  别说发展爱好或进修提升,

  就连最基本的睡眠休息都成了奢侈!!!

  当下生活尚且难以维系,

  空谈未来规划无异于痴人说梦。

  所有美好蓝图,

  都必须从脚踏实地开始。

  唯有站稳当下,

  才能真正展望未来!!!

  讲台上,燕长倾目光掠过台下翘首以盼的朱元璋,以及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从容道:

  农学院学子第四学年下半期,可返乡试种土豆。

  秋收时邀各乡镇村民观摩参与收获——

  待收成完毕宣布:来年收获季,

  凡识读三百基础汉字者,

  每人奖赏一颗土豆种!

  若能掌握三百基础字及两千重要字,

  则赐十颗良种,诸位以为如何?!

  嘶——

  殿内响起整齐的抽气声。朱元璋与朱标等皇子俱是瞳孔震动,朱棣更是攥紧了拳头。

  【妙极!简直神来之笔!!!】

  朱元璋激动得猛拍朱标后背,太子殿下无奈摇头,却同样难掩震撼。

  【本要无偿发放的土豆种,】

  【竟成了扫盲教育的催化剂!】

  【这般环环相扣的谋划,】

  【究竟是早有布局,】

  【还是即兴应对?】

  朱标凝视着气定神闲的燕长倾,深知从此民间识字教化,再非镜花水月。

  【将土豆的推广与孩童识字数量挂钩,这般绝妙的主意,恐怕也只有燕先生才能想得出来吧!!!】

  秦王朱樉心中对燕长倾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忍不住暗自赞叹。

  他彻底服气了,从心底到神情,无一处不流露出对燕长倾的敬服。

  【这手法怎么似曾相识?!!】

  【等等,我记起来了!之前燕先生提议提高大明官员俸禄时,也曾用过类似的手段!!!】

  【同样是将原本无偿增加的俸禄,改为绩效奖励,以此激励官员勤勉政务!!!】

  【在驭人之术上,我真该好好向燕先生讨教一番!!!】

  晋王朱棡望向燕长倾的眼神中充满了炽热的求知欲。

  他发觉燕长倾不仅精通《屠龙技》,在驭人之道上更是登峰造极,远非自己所能企及。

  燕长倾身上值得他研习的智慧,实在数不胜数!

  【燕先生似乎总能把主动让出的利益,巧妙包装成他人奋力争取的成果。】

  【不仅让受益者对他感恩戴德,更让他们珍视这份来之不易的收获,同时还能额外达成其他目的。】

  【最终不仅没有损失,反而收获更丰——这般利益博弈的妙法,当真令人拍案叫绝!!!】

  燕王朱棣目光灼灼地盯着燕长倾,决心要研习这门绝技。

  这手段实在太实用了!

  先前大明官员行政效率因绩效奖励激增数倍,就是最好的例证!!!

  【继官员们被燕先生还乐在其中后,如今百姓们也要步其后尘了!!!】

  【不过这种,对官员百姓而言,怕是痛并快乐着的妙事吧!!!】

  【说不定即便知晓燕先生的,他们也甘愿多被几回。】

  周王朱橚托腮沉思,仿佛已看见百姓们听闻消息时那副又爱又恨的生动神情。

  【百姓若能认读、默写三百个基础汉字,赏赐一颗土豆种;若能掌握三百基础字外加两千常用字,则奖赏十颗土豆种。】

  【此令一出,大明百姓怕是要争相苦读那三百基础字与两千常用字了吧?!】

  楚王朱桢深知,当百姓亲眼见证亩产二十石的土豆收获时,这作物的 力将何等惊人!

  莫说玩笑,即便将一块等重的黄金与亩产二十石的土豆并置于百姓面前,十之 必选那土豆无疑!

  【待来年二三茬土豆丰收时,只怕多数百姓早已自发完成三百基础字与两千常用字的启蒙了吧?!】

  【毕竟两者之间的土豆种赏赐,足足相差十倍!】

  齐王朱榑竭力揣想百姓闻讯后的景象,脑海中却尽是百姓废寝忘食、昼夜习字的癫狂画面。

  此刻,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心中,反复回荡着同一个念头——

  【千古明君之誉,大明文教之盛,科举全民之景,此局已定!】

  ……

  讲台上,燕长倾望着神情亢奋的朱元璋与众皇子,嘴角微扬。

  寻常而言,调动百姓主动求学之志实非易事,规模愈大则愈艰。

  毕竟非若燕长倾前世那般,能获万民倾力相随。

  彼时新朝初立,上令既出,百姓必以千倍万倍热忱响应——此等惊世动员之力,古今罕有。

  纵是燕长倾与开国之君朱元璋,亦无这般通天之能。

  故欲激百姓向学之心,唯有以利相诱。

  如同当初用一升米收买天下百姓,使胡惟庸、李善长等人之事定论,令世代唾骂一般。

  若要激发百姓主动学习的热情,便需拿出令天下人心动的利益。

  一升米显然不足以调动百姓开蒙识字的积极性。

  无论是最基础的三百字,还是重要的两千字,对目不识丁的百姓而言皆是艰巨挑战。

  若要他们接受并完成这一挑战,至少需以一斗米为激励。

  然而大明有六千万百姓,若每人赏一斗米以鼓励识字,国库岁入顷刻便会崩溃。

  所幸,他还有土豆!

  念及此,燕长倾不禁感慨——

  【土豆真是天赐之物!】

  此世能收买天下百姓的手段寥寥,粮食恰是其一。

  亩产二十石的土豆砸下,足以令大明任何百姓折服。

  莫说百姓,纵是朱元璋这位天子,亦难逃其 。

  燕长倾能活至今日,且受朱元璋礼遇,赐“见官大一级”之权,

  关键非其所持《屠龙技》,而正是这亩产二十石的土豆。

  若无土豆傍身,朱元璋对他的便唯有忌惮与杀心了。

  燕长倾敛去笑意,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先生】二字,对朱元璋、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