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

  【深得人心的贤相胡惟庸更该杀!!】

  【无关善恶品行,只因二者皆威胁皇权!!!】

  【倘若天子诏令与贤相之见相悖,群臣当奉皇命?抑或从相意?】

  【但凡百官稍有犹疑,便足证此贤相之声威已可撼动天子之权!】

  【昔周公旦畏谗言,王莽谦恭未篡位。】

  【谁能断言此等贤相,来日为周公?抑或为王莽?】

  【故而纵使另择丞相,亦当诛之!】

  【真正该除的,是丞相之位所象征的、可能威胁君权的相权,而非某一任丞相。】

  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皇子所答虽未令朱元璋满意,但他眼中未见失望。

  毕竟诸皇子中,最年长的朱标不过二十有四,最幼的楚王朱桢、齐王朱榑方十五龄。加之自幼受儒家教化,对朝臣的评判尚处非黑即白之境,实属寻常。

  朱元璋自觉体魄康健,尚有充裕时日教导他们何谓【人心险恶】。

  堂内,燕长倾未直评朱标答案正误,只在黑板【丞相】二字旁添书【相权】,转身环视诸皇子道:

  在论胡惟庸若为贤相时陛下会否诛杀前,需先辨明一事——

  陛下究竟是要惩处专横跋扈、结党营私、僭越君权的奸相胡惟庸?

  还是要铲除丞相制度背后那可能威胁皇权的相权?

  此言一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瞳孔微震。

  他们已隐约触及燕长倾的真意!

  若陛下针对的是胡惟庸其人的恶行,那么他若为贤相,自可免死。

  同理,换作他人为相,只要不专权乱政,陛下亦不会加罪。

  但若陛下真正要除的,是那可能动摇皇权的相权——

  则无论胡惟庸是奸是贤,抑或换作何人任相,皆难逃一死!

  无论是勤勉尽责、深受朝野敬仰的贤相能臣,还是另择他人出任宰辅,结局都不会有丝毫改变。

  陛下终会寻得由头加以处置!!!

  只为巩固皇权的绝对威严!!!

  诸位殿下以为,陛下意在胡惟庸其人?抑或其身后所代表的相权?

  燕长倾犀利的诘问,如重锤般敲在太子朱标与诸皇子心头。

  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人面面相觑,喉头不自觉地滚动着。

  【针对胡惟庸?!!】

  【还是针对相权?!!】

  【父皇真正要废除的并非胡惟庸,而是延续千年的相权?!!】

  【这...可能吗?!!】

  【自夏商周以来,君相共治已绵延千载!!!】

  【而今父皇竟欲终结这千年旧制?!!】

  ......

  诸位皇子心中翻涌着难以置信的念头。

  ...............

  废除丞相与废除相权,实乃天壤之别!

  前者不过史册中寻常的罢相记载,虽会引发朝局动荡,但新相上任便可平息。

  后者则将彻底重塑权力格局,其影响必将震动当世,更将永载史册!!!

  这骇人听闻的揣测,却令朱标等人想起父皇素日作风——若是那位铁血 ,确有可能行此惊世之举!!!

  暗室中的朱元璋瞳孔剧震,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此人竟洞悉至此?!!】

  废相之事或可揣度,但废除相权这等密谋,普天之下唯他一人知晓!!!

  此刻这深藏心底的谋划,竟被燕长倾一语道破。

  纵是洪武大帝,此刻亦难抑胸中激荡。

  诸位以为,陛下究竟是要废除胡惟庸这个丞相,还是要彻底废除可能威胁皇权的相权制度?

  燕长倾目光扫过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语气平静地抛出这个问题。

  殿内一时陷入沉默,众皇子面面相觑,无人敢轻易作答。

  片刻后,朱棣突然直视燕长倾反问道:先生对此有何高见?父皇究竟意在胡惟庸其人,还是其代表的相权?

  此言一出,朱标等皇子纷纷将期待的目光投向燕长倾。

  说起丞相制度...燕长倾转身在黑板空白处挥毫泼墨,其源头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相邦之位。

  秦惠文王四年首设相邦,由樛斿担任。那时的相邦执掌朝政军务,权力之大,几乎与国君比肩。

  朱标等人面露讶色,不明白为何突然谈及丞相制度的起源。这些历史细节,往日东宫讲师们鲜少提及。

  听到燕长倾最后那句话时,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无不对相邦的滔 势感到骇然。

  【老天爷!对内总揽朝政,生杀予夺;对外调兵遣将,征伐四方——这与天子何异?!】

  【比如今丞相的权柄还要煊赫十倍!】

  【那些国君就不怕相邦羽翼丰满后,直接废主自立?!】

  ......

  待学完《屠龙技·第一核心之【权】》首章,众皇子终于明白天子权柄的分量。在他们眼中,放任相邦坐大无异于自掘坟墓。

  燕长倾背对众人板书,却似洞悉了他们的困惑:相邦权倾朝野,实乃时势使然。

  春秋战国乃亘古未有的大争之世,列国皆欲问鼎中原。

  欲成霸业,首重什么?

  是经天纬地之才!

  故各国君主无不推心置腹,以国士之礼相待。若相邦因政见不合拂袖而去,国君甚至要屈尊挽留。

  那时节,君王向臣子赔罪认错,虽不常见,却也算不得惊世骇俗。

  暗室中的朱元璋听得虎目圆睁。他万没想到,上古君王竟能卑微至此——堂堂天子竟要向臣子低头认错?!

  荒唐!

  如今的天子永无过失。纵有差池,那也是佞臣蒙蔽圣听。只需诛杀奸邪,天子的自然烟消云散。

  归根结底就一个道理:天子永远正确,有错的都是臣子!!!

  这便是当今天子与群臣的真实写照!

  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源于诸侯割据的时代背景。

  诸侯并立意味着人才拥有充分的选择权——任何国家都不是唯一的归宿。

  诸侯国君与人才之间,始终保持着双向选择的关系!!!

  国君可以质疑人才的才能而拒绝任用;

  同样,若国君的抱负、理念与人才不合,

  或是人才自觉未受应有重视,

  他们随时可以另择明主!!!

  譬如商君本是卫国公族,在卫国不得志便投魏国;在魏国仍无施展空间,

  最终西入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强邦,名震天下!

  即便面对这等之举,国君亦不敢苛责,更遑论以藐视君威为由诛 才。

  此等昏招无异于自绝于天下英才!

  若无贤才辅佐治国,

  除非国君有经天纬地之才,

  否则终将被其他得人才襄助的诸侯国吞并。

  正是这种列国纷争的格局,以及诸侯对人才的极度渴求,造就了相邦的滔 势。

  燕长倾转身凝视着太子朱标及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从时代背景剖析了相权膨胀的根源。

  ......

  直至秦武王始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副贰。

  此为丞相一职肇始,此后相邦与丞相长期并存。

  “后来大秦末代相邦吕不韦因卷入嫪毐谋反案,被始皇帝嬴政革职流放。”

  “嬴政同时认为相邦权势过重,遂废除相邦一职。”

  “虽撤销相邦之位,但仍保留左、右丞相官职。”

  “自此,左、右丞相逐步替代相邦职能,各自接管了相邦的部分权柄。”

  燕长倾讲述丞相制度的演变时,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以及暗室中的朱元璋都若有所思。

  但因信息有限,众人尚未能完全领会其中深意。

  “嬴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三公九倾制。”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相当于原左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朝政,位居百官之首。至此,丞相正式成为固定官职。”

  “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手,主管文书档案,监察百官,职能类似原右丞相。”

  “太尉执掌全 务,战时凭皇帝虎符调兵。此举将原属丞相的兵权 划分。”

  “三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直接听命于皇帝。”

  “此时丞相虽失兵权,仍统辖百官,地位显赫。”

  听到这里,朱元璋、朱标、朱棣等人已隐约猜到燕长倾的意图。

  燕长倾继续从容讲述:

  “汉武帝时期设立内外朝制度。”

  “内朝由中书令、侍中等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原三公九倾转为外朝执行机构。丞相决策权再度削弱。”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取代旧制。”

  “三省相互制约,既能防止专权,又可集思广益。其中门下省长官分走了丞相部分权力。”

  “至北宋,又改行二府三司制。”

  “二府三司之中,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管行政与军务,另设参知政事及三司使。昔日丞相背后的相权,至此被进一步分化。”

  “虽北宋末年朝政昏聩时,亦屡有丞相独揽大权之事。”

  “然此非制度之弊,实乃赵宋天子庸碌无能所致。”

  燕长倾言语间对宋朝 的轻蔑毫不遮掩,甚至几近辱斥。

  太子朱标、朱樉、朱棡、朱棣等皇子闻言,仍不禁嘴角微抽,暗自腹诽:

  【好歹稍加斟酌,予我等留半分颜面!】

  【纵是前朝 ,吾辈终究是当朝储君、藩王啊!】

  【这般藐视君威,纵然针对前前朝天子,是否也太过猖狂了些?!】

  转念想到燕长倾连当朝天子——他们的父皇也时常直言顶撞,甚至讥其目光短浅,众皇子只得咽下话头。

  横竖骂的不是自家父皇,索性由他去吧。

  待他再论及父皇时,再出言驳斥不迟。

  燕长倾身后右板书毕相权沿革,转身对众皇子总结道:

  “自春秋战国相邦始,至秦统一前之左右丞相制。”

  “继而秦立三公九倾,汉分内外朝堂。”

  “唐行三省六部,宋设二府三司,乃至当今。”

  “君权与相权之争,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