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阎埠贵的“特权”-《四合院:我的1949从农村开始》

  林家搬入新居后,那道刷着清漆、带着铜环的木门,仿佛成了一道无形的界限,将大多数旧日的邻居隔绝在外。并非林家刻意拿乔,而是身份地位的转变,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距离感。寻常邻居若无正经事由,轻易不会,也不敢贸然登门打扰领导清净。

  然而,在这少数能被林家接纳、允许偶尔登门拉拉家常的旧邻中,阎埠贵赫然在列,并且是其中最积极、也最自得其乐的一个。

  这份“特权”,在阎埠贵自己看来,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精于算计、苦心经营的必然结果。他时常在心里盘点:当年林家初来乍到,是他阎老西第一个释放善意,帮着熟悉环境;后来林家小子林向阳崭露头角,他更是没少在公开场合说好话、造声势;逢年过节,他送去的可能只是一把自家种的青菜、几头新蒜,但礼轻情意重啊!更别提在教育孩子方面,他没少给林家提供“专业”建议。这一笔笔投资,如今看来,回报率惊人!

  这天下午,阎埠贵掐着时间,估摸着林大山应该下班回家,午睡也该醒了,便提溜着一小捆自己种的水灵灵的小葱,再次出现在了林家新居的门口。他整理了一下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清了清嗓子,这才抬手,用一种既不显急促又不显犹豫的力道,敲响了门环。

  开门的通常是林向红或者李秀兰。

  “哟,三大爷来了,快请进。”林向红笑着将他让进门,态度自然亲切。

  “哎哎,自己院里种的几根小葱,不值钱,给林局长和秀兰主任尝个鲜。”阎埠贵熟练地将手里的“礼物”递过去,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过分谄媚,又充分表达着尊敬。

  进到客厅,林大山若在家,便会从书房出来陪他坐坐。林向阳若也在,也会点头致意,偶尔坐下聊几句。阎埠贵很懂分寸,从不空手来,但也绝不送重礼,每次都是些自家产的瓜果蔬菜,或者他淘换到的一点便宜茶叶,主打一个“情意”牌。聊天内容也多是院里趣事、教育心得,或者请教一些政策条文(显得他好学),绝口不提任何让林家为难的请托。

  “老林啊,你是不知道,前两天街道组织学习,我还把你在厂里狠抓安全生产的例子举出来给大家伙儿讲呢!都说你这个领导,有远见,实干!”阎埠贵呷了口茶,语气诚恳地恭维。

  林大山摆摆手:“都是分内工作,老阎你过奖了。”

  “诶,实话实说嘛!”阎埠贵又看向林向阳,“向阳最近又搞什么大项目呢?咱们院里的年轻人,要是有你一半的钻劲儿,那就不得了喽!”

  林向阳只是笑笑:“三大爷您太抬举我了,就是些日常工作。”

  这种轻松的氛围,让阎埠贵感觉极好。他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客厅里,跟区里的局长、街道的主任、厂里的工程师平起平坐地喝茶聊天,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每一次从林家出来,他都觉得自己的腰杆又挺直了几分,脸上有光。

  而这份“殊荣”,很快就在老四合院里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邻居们发现,阎埠贵似乎成了林家在新居的“常客”,能带回来一些关于林家的“最新消息”。比如,林局长最近在看什么书啊,林工又得了什么表彰啊,林家新添了个什么物件啊……这些在旁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信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院子里,却成了阎埠贵无形的资本。

  “老阎,又去林局长家了?”有人碰见他从外面回来,会忍不住打听。

  “啊,去坐了坐,跟林局长聊了聊孩子教育的问题。”阎埠贵会故作平淡地回答,但眼角眉梢的得意却掩饰不住。

  渐渐地,院里的人有什么事想探听上面的风声,或者遇到些不大不小、需要人帮忙分析拿主意的麻烦,都会下意识地先来找阎埠贵“聊聊”。

  “三大爷,您见识广,帮我们分析分析,这事……”

  “老阎,你跟林局长熟,依你看,这事能不能……”

  阎埠贵享受着这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他会捻着并不存在的胡须,煞有介事地分析一番,偶尔还会加上一句“我听林局长那天提起过……”,虽然多半是他自己加工演绎的,但听在旁人耳中,分量立刻不同。

  就连一向不太把他放在眼里的二大爷刘海中,现在见到他,也会主动点点头,打声招呼。许大茂更是隔三差五就凑过来递根烟,旁敲侧击地想让他帮忙在林家面前美言几句。

  阎埠贵在老院子里的影响力,因为这份与林家的“特殊关系”,得到了显着的、无形的提升。他不再是那个只会算计几分几厘、占点小便宜的阎老抠,而是成了能与“上面”说上话、掌握着特殊信息渠道的“阎老师”。

  这一切,都源于林家那道对他敞开的门。

  阎埠贵深知这一点,因此也更加珍惜这份“友谊”。他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努力维持着知进退、懂分寸的形象,绝不做任何可能惹恼林家、断送这份“特权”的蠢事。他甚至会主动在林家面前,为院里一些老实本分的人家说几句好话,进一步巩固自己“热心正直”的人设。

  这份由林家不经意间赋予的“特权”,成了阎埠贵晚年生活中最得意的一笔投资,也让他在老四合院那个小小的舞台上,扮演了一个比以前重要得多的角色。而他,也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