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左岸,一所誉满全球的国际学校里,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拱形玻璃窗,在光洁如镜的走廊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下课铃声响过不久,一阵略显喧闹却充满活力的声浪便从八年级的教室区域涌了出来。
在这群肤色各异、却同样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年少女中,一个东方面孔的男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十三岁的苏念,小名念念,正倚在自己的储物柜前,微微侧着头,听身边一个金发男孩兴奋地比划着周末足球赛的战术。他穿着合身的深蓝色校服,白衬衫扣子一丝不苟地系到领口,身姿已经初现少年的挺拔,肩膀宽阔,四肢修长。几年前孩童的圆润轮廓几乎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利落的下颌线和高挺的鼻梁。他的皮肤是健康的蜜色,眉眼继承了苏婉婷的清丽,尤其那双眼睛,眼尾微挑,瞳仁是极深的黑色,看人时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仿佛能滤掉周遭所有的浮躁。
“苏念,化学小组的报告,你负责的数据分析部分简直救命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印度裔女孩抱着书本走过来,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
“嘿,苏!下午的篮球训练,你可不能再放水了,上次那个三分球太打击人了!”另一个高大的黑人男孩笑着捶了一下他的肩膀。
“苏念,艺术老师让你放学后去一趟画廊,说你的那幅《城市光影》可能要被选送参加今年的欧洲青少年艺术双年展……”
此起彼伏的招呼和交谈围绕着他,念念——或者说,苏念,脸上始终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而疏离的微笑,一一应对,言辞简洁,姿态从容。他是这所精英学校的风云人物,并非因为刻意张扬,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难以忽视。学业上,他是常年占据荣誉榜的佼佼者,尤其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艺术上,他的绘画和设计作品屡获校内外大奖,甚至开始引起一些小范围艺术评论者的注意;运动场上,他是篮球队的主力控卫,身手矫健,意识出众。
他几乎符合人们对“完美少年”的一切想象。家世优越,才华横溢,外貌出众,待人接物无可挑剔。
然而,只有极细心的人,或许才能从他那双过于沉静的眼眸深处,捕捉到一丝与这完美表象格格不入的、如同水底暗流般的……探寻与迷茫。
放学后,苏念没有立刻去艺术画廊,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学校后面那片安静的、可以望见部分巴黎城市轮廓的小山坡上。他习惯性地在这里坐一会儿。
春风拂过他墨黑的短发,带来青草和远处隐约的城市气息。他望着山下那片鳞次栉比、在阳光下闪烁着各色光芒的建筑,眼神有些放空。
同学们羡慕他,老师们称赞他。他是苏婉婷的儿子,是“Wan Ting Design”帝国唯一的继承人,是聚光灯下天生就该闪耀的存在。
可是,“苏婉婷的儿子”……这个标签,似乎涵盖了他全部的社会身份和存在价值。
那,在这之前呢?
在他是“苏婉婷的儿子”之前,他又是谁?
他的“根”,仅仅只是源于母亲这一支吗?
那个被时间尘封、被母亲用冷静语气定义为“过去”、被他自己在幼年记忆里标记为“黑色”的……生物学上的父亲呢?
他记得那个男人。记忆是模糊的,碎片式的,像蒙着厚重水汽的玻璃。有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有医院里苍白虚弱的脸,也有……一些更复杂、更难以言喻的、被周骁叔叔或顾清风叔叔偶尔提及的、似乎与他认知相悖的侧面。
这些碎片,随着他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提升,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像种子一样,在他心底悄然发芽,盘根错节,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却持续存在的牵引力。
他完美地扮演着“苏念”这个角色,享受着母亲毫无保留的爱和优渥的一切。但内心深处,那个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如同一个沉默的黑洞,吞噬着他对外展现的所有光芒,留下了一片唯有他自己能感知到的、空旷的回响。
“苏念!”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回过头,是同班的法国女孩艾洛伊丝,学校剧社的社长,以美貌和戏剧天赋闻名。她脸上带着些许红晕,有些紧张地递过来一个包装精美的信封。
“这、这是下周末我生日派对的邀请函,”艾洛伊丝的声音比平时轻柔许多,“希望……希望你能来。”
苏念站起身,礼貌地接过信封,脸上是无可挑剔的、温和的笑容:“谢谢你的邀请,艾洛伊丝。如果时间允许,我很荣幸参加。”
他的回应得体而绅士,既没有过分热络,也不会让人感到被冷落。艾洛伊丝脸上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彩,又说了几句,便像只快乐的小鸟般飞走了。
苏念看着手中的邀请函,神色没有任何变化。对于这类来自异性的好感,他早已习惯,也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距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他知道自己需要摆脱什么——那种被单一身份定义的束缚感。
他收起邀请函,向学校的艺术中心走去。
画廊里,他的那幅《城市光影》被单独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画面上,巴黎的街景被解构成几何色块与流动的光线,传统的建筑与现代的霓虹交织,既有冷静的观察,又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情感张力,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十三岁少年之手。
艺术老师,一位脾气古怪却极具声望的波兰老太太,正围着画作啧啧称奇。
“苏念,你这孩子……”老太太看到他,眼睛一亮,“这构图,这色彩感觉,尤其是对‘光’的处理……老天,你简直是个天才!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把莫奈的‘睡莲’那种对光影的捕捉,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结合起来的?”
苏念微微躬身,态度谦逊:“谢谢您的夸奖,波琳娜夫人。我只是……试着画出我感受到的巴黎,它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
他的回答再次让波琳娜夫人赞叹不已。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这幅画如果参加双年展将会有怎样的前景。
苏念安静地听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幅画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他用极细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模糊的、背对画面
望向远方的男性侧影剪影。很小,几乎融入背景,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
那是他潜意识里的流露吗?
那个模糊的影子,代表着什么?
是缺失?是疑问?还是……一种连他自己都未曾明了的好奇?
傍晚回到家,位于巴黎高级公寓区的家中一如既往的温馨雅致。苏婉婷还在工作室忙碌,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精致的晚餐。
苏念回到自己宽敞明亮的房间。一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类书籍,从艺术史到量子物理,从哲学文集到计算机编程。另一面墙则挂着他的部分画作和设计草图。房间中央,是一套顶配的电脑设备。
他打开电脑,熟练地输入一连串复杂的密码,绕过了几层加密程序,进入了一个界面极其简洁、没有任何标识的私人博客空间。
这是他的树洞,是他唯一可以完全卸下“完美苏念”面具的地方。
屏幕上,光标在空白的编辑框里闪烁着。
他修长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落下。窗外,巴黎的华灯初上,将他的侧影勾勒出一道朦胧的光边。
许久,他慢慢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下了一行字。那行字,像一把钥匙,轻轻触碰了他内心深处那个紧锁的、关于身份认同的盒子:
“我是谁?仅仅只是苏婉婷的儿子吗?”
敲下回车键。
发送。
屏幕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行问句,像一个无声的呐喊,又像一个迷茫的探寻,凝固在冰冷的电子光里。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任由窗外巴黎的万家灯火,将他俊朗却带着一丝沉重忧思的年轻面庞,淹没在一片璀璨而寂寞的光影之中。
完美的外壳之下,那颗正在成长、试图寻找自己完整坐标的少年之心,已然掀开了波澜的一角。
在这群肤色各异、却同样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年少女中,一个东方面孔的男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十三岁的苏念,小名念念,正倚在自己的储物柜前,微微侧着头,听身边一个金发男孩兴奋地比划着周末足球赛的战术。他穿着合身的深蓝色校服,白衬衫扣子一丝不苟地系到领口,身姿已经初现少年的挺拔,肩膀宽阔,四肢修长。几年前孩童的圆润轮廓几乎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晰利落的下颌线和高挺的鼻梁。他的皮肤是健康的蜜色,眉眼继承了苏婉婷的清丽,尤其那双眼睛,眼尾微挑,瞳仁是极深的黑色,看人时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仿佛能滤掉周遭所有的浮躁。
“苏念,化学小组的报告,你负责的数据分析部分简直救命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印度裔女孩抱着书本走过来,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
“嘿,苏!下午的篮球训练,你可不能再放水了,上次那个三分球太打击人了!”另一个高大的黑人男孩笑着捶了一下他的肩膀。
“苏念,艺术老师让你放学后去一趟画廊,说你的那幅《城市光影》可能要被选送参加今年的欧洲青少年艺术双年展……”
此起彼伏的招呼和交谈围绕着他,念念——或者说,苏念,脸上始终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和而疏离的微笑,一一应对,言辞简洁,姿态从容。他是这所精英学校的风云人物,并非因为刻意张扬,而是他的存在本身,就难以忽视。学业上,他是常年占据荣誉榜的佼佼者,尤其在数学和科学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艺术上,他的绘画和设计作品屡获校内外大奖,甚至开始引起一些小范围艺术评论者的注意;运动场上,他是篮球队的主力控卫,身手矫健,意识出众。
他几乎符合人们对“完美少年”的一切想象。家世优越,才华横溢,外貌出众,待人接物无可挑剔。
然而,只有极细心的人,或许才能从他那双过于沉静的眼眸深处,捕捉到一丝与这完美表象格格不入的、如同水底暗流般的……探寻与迷茫。
放学后,苏念没有立刻去艺术画廊,而是独自一人来到了学校后面那片安静的、可以望见部分巴黎城市轮廓的小山坡上。他习惯性地在这里坐一会儿。
春风拂过他墨黑的短发,带来青草和远处隐约的城市气息。他望着山下那片鳞次栉比、在阳光下闪烁着各色光芒的建筑,眼神有些放空。
同学们羡慕他,老师们称赞他。他是苏婉婷的儿子,是“Wan Ting Design”帝国唯一的继承人,是聚光灯下天生就该闪耀的存在。
可是,“苏婉婷的儿子”……这个标签,似乎涵盖了他全部的社会身份和存在价值。
那,在这之前呢?
在他是“苏婉婷的儿子”之前,他又是谁?
他的“根”,仅仅只是源于母亲这一支吗?
那个被时间尘封、被母亲用冷静语气定义为“过去”、被他自己在幼年记忆里标记为“黑色”的……生物学上的父亲呢?
他记得那个男人。记忆是模糊的,碎片式的,像蒙着厚重水汽的玻璃。有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有医院里苍白虚弱的脸,也有……一些更复杂、更难以言喻的、被周骁叔叔或顾清风叔叔偶尔提及的、似乎与他认知相悖的侧面。
这些碎片,随着他年龄增长,认知能力提升,非但没有消散,反而像种子一样,在他心底悄然发芽,盘根错节,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却持续存在的牵引力。
他完美地扮演着“苏念”这个角色,享受着母亲毫无保留的爱和优渥的一切。但内心深处,那个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终极问题,如同一个沉默的黑洞,吞噬着他对外展现的所有光芒,留下了一片唯有他自己能感知到的、空旷的回响。
“苏念!”一个清脆的女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回过头,是同班的法国女孩艾洛伊丝,学校剧社的社长,以美貌和戏剧天赋闻名。她脸上带着些许红晕,有些紧张地递过来一个包装精美的信封。
“这、这是下周末我生日派对的邀请函,”艾洛伊丝的声音比平时轻柔许多,“希望……希望你能来。”
苏念站起身,礼貌地接过信封,脸上是无可挑剔的、温和的笑容:“谢谢你的邀请,艾洛伊丝。如果时间允许,我很荣幸参加。”
他的回应得体而绅士,既没有过分热络,也不会让人感到被冷落。艾洛伊丝脸上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彩,又说了几句,便像只快乐的小鸟般飞走了。
苏念看着手中的邀请函,神色没有任何变化。对于这类来自异性的好感,他早已习惯,也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距离。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者说,他知道自己需要摆脱什么——那种被单一身份定义的束缚感。
他收起邀请函,向学校的艺术中心走去。
画廊里,他的那幅《城市光影》被单独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画面上,巴黎的街景被解构成几何色块与流动的光线,传统的建筑与现代的霓虹交织,既有冷静的观察,又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情感张力,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十三岁少年之手。
艺术老师,一位脾气古怪却极具声望的波兰老太太,正围着画作啧啧称奇。
“苏念,你这孩子……”老太太看到他,眼睛一亮,“这构图,这色彩感觉,尤其是对‘光’的处理……老天,你简直是个天才!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把莫奈的‘睡莲’那种对光影的捕捉,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结合起来的?”
苏念微微躬身,态度谦逊:“谢谢您的夸奖,波琳娜夫人。我只是……试着画出我感受到的巴黎,它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既是凝固的,也是流动的。”
他的回答再次让波琳娜夫人赞叹不已。她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这幅画如果参加双年展将会有怎样的前景。
苏念安静地听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幅画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那里,他用极细的笔触,勾勒了一个模糊的、背对画面
望向远方的男性侧影剪影。很小,几乎融入背景,不仔细看根本无法察觉。
那是他潜意识里的流露吗?
那个模糊的影子,代表着什么?
是缺失?是疑问?还是……一种连他自己都未曾明了的好奇?
傍晚回到家,位于巴黎高级公寓区的家中一如既往的温馨雅致。苏婉婷还在工作室忙碌,餐桌上已经摆好了精致的晚餐。
苏念回到自己宽敞明亮的房间。一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各类书籍,从艺术史到量子物理,从哲学文集到计算机编程。另一面墙则挂着他的部分画作和设计草图。房间中央,是一套顶配的电脑设备。
他打开电脑,熟练地输入一连串复杂的密码,绕过了几层加密程序,进入了一个界面极其简洁、没有任何标识的私人博客空间。
这是他的树洞,是他唯一可以完全卸下“完美苏念”面具的地方。
屏幕上,光标在空白的编辑框里闪烁着。
他修长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没有落下。窗外,巴黎的华灯初上,将他的侧影勾勒出一道朦胧的光边。
许久,他慢慢地,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下了一行字。那行字,像一把钥匙,轻轻触碰了他内心深处那个紧锁的、关于身份认同的盒子:
“我是谁?仅仅只是苏婉婷的儿子吗?”
敲下回车键。
发送。
屏幕上,只剩下这孤零零的一行问句,像一个无声的呐喊,又像一个迷茫的探寻,凝固在冰冷的电子光里。
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任由窗外巴黎的万家灯火,将他俊朗却带着一丝沉重忧思的年轻面庞,淹没在一片璀璨而寂寞的光影之中。
完美的外壳之下,那颗正在成长、试图寻找自己完整坐标的少年之心,已然掀开了波澜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