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无声的较量-《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起)

  工部郎中李铭感觉自己像一只被困在蛛网上的飞虫,越是挣扎,那黏稠的丝线就缠绕得越紧。那方西夏古玉,早已失去了初得时的欣喜,变成了枕边一块灼人的烙铁,夜夜让他难以安眠。皇城司与吏部的考察虽未直接针对他,但那无处不在的审视目光,以及朝堂上因永嘉郡公府一案而持续的肃杀氛围,都让他如坐针毡。

  就在他备受煎熬之际,那位“西北故友”的第二封信,如同催命符般,通过一个他完全没想到的渠道——府上负责采买蔬果的老仆,塞到了他的手中。信中的隐语更加直白,不再是单纯的叙旧和问候,而是明确要求他提供“万国商品博览会”番商准入名单及市舶司查验流程的抄本,并暗示,若此事能成,后续还有“厚报”,若不成……信尾没有明言威胁,但那冰冷的语气已让李铭不寒而栗。

  他瘫坐在书房太师椅上,冷汗浸湿了内衫。交出情报,便是通敌叛国,一旦事发,抄家灭族;拒不理会,对方显然不会善罢甘休,自己与“故友”过往那些不清不楚的联系,以及收受古玉的事实,随时可能被捅出来,同样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承)

  与此同时,运动场工地的技术攻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沈括在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在一次尝试用煅烧过的黏土颗粒、特定比例的石灰、细沙以及偶然加入的少量碾碎贝壳粉混合的实验中,得到了一种近乎理想的面层材料。其硬化后表面坚硬耐磨,却具有一定的韧性,用力踩踏有轻微回弹感,且排水性极佳。

  “成了!范相公,您看!”沈括不顾官袍上沾满灰浆,兴奋地将一块凝固的试样递给范仲淹。范仲淹接过,用力捏了捏,又在地上摔了两下,试样完好无损,脸上终于露出了多日未见的笑容。

  “存中(沈括字),大功一件!”范仲淹重重拍了拍沈括的肩膀,“立刻按此配方,小范围铺设一段跑道,进行实测!若果真可行,便全面推广!”

  泳池过滤系统的难题,也在工匠们的群策群力下找到了替代方案。他们放弃了制作复杂阀门和水泵的想法,转而利用地势高低差,设计了一套完全依靠重力驱动的循环系统,用打磨光滑、内壁涂有特殊防水漆的粗大竹管作为主干管道,以多层不同粒径的鹅卵石和粗沙作为过滤介质。虽然效率可能不如陛下“蓝图”上那般精巧,但原理相通,且以当下的工艺水平可以实现。

  消息传到宫中,赵祯龙颜大悦,特意下旨嘉奖了沈括及有功工匠。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格物”理念的一次有力证明,足以让那些对此持怀疑态度的朝臣们闭嘴一段时间。

  (转)

  然而,技术的喜悦并未冲散政治上的阴霾。皇城司按照赵祯的授意,将一份精心炮制的“博览会筹备细则”通过隐秘渠道,泄露到了李铭能够接触的层面。细则中着重强调了朝廷对西北、西夏方向商队的严格审查,并对南海番舶流露出“放宽准入,以示怀柔”的倾向。

  这份假情报很快发挥了作用。顾千帆监控到,李铭在得到情报后,与那位清客的密会更加频繁,随后,那清客开始有意无意地向一些与南海贸易有关的商人打探消息,显然是在评估从南海方向混入的可行性。

  几乎在同一时间,边境榷场传来急报:西夏方面见经济施压效果不彰,开始采取更激进的行动。数支西夏骑兵小队以“追剿马贼”为名,多次越过双方默认定的边界线,骚扰宋境村庄,抢劫商队,虽未造成大规模军事冲突,但边境气氛骤然紧张,颇有山雨欲来之势。

  朝堂之上,主战之声再次高涨。不少武将纷纷请缨,要求给予西夏迎头痛击。

  “陛下,李元昊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此番挑衅,若再不反击,恐其愈发猖狂!臣愿领兵出征,必叫西夏匹马不得还!”一位性情刚烈的老将军慨然请命。

  赵祯端坐御座,面沉如水。他深知,一旦开启战端,刚刚有起色的国内建设,尤其是耗资巨大的运动场项目和即将举办的博览会,很可能被迫中断,改革进程将遭受重创。但若一味隐忍,不仅助长西夏气焰,也会寒了边关将士和主战派臣子的心。

  (合)

  退朝之后,赵祯独留枢密使、范仲淹、司马光等重臣议事。

  “战,易;不战而屈人之兵,难。”赵祯缓缓开口,“李元昊此举,意在逼朕摊牌,扰乱朕心,破坏新政。朕,偏不随他心意。”

  他看向枢密使:“传令边境诸军,严密戒备,若西夏小队越境,可予以坚决驱逐,若其大队来犯,则迎头痛击!但,绝不允许我军主动越境寻衅!同时,将边境遭袭村庄之惨状、商队被劫之损失,绘成图册,广传天下,尤其是要让那些往来宋夏的商人看到!”

  他又看向范仲淹:“运动场建设,尤其是跑道和泳池,加速进行!朕要在博览会之前,让它初具规模,让万国番使看看,我大宋不仅能造出精美瓷器、华丽丝绸,更能建起此等巧夺天工之巨构!”

  最后,他目光扫过众人:“至于博览会,照常筹备,规模还要更大!朕要让李元昊明白,他的刀兵,阻挡不了大宋的商旅,更阻挡不了大宋前进的脚步!”

  一场无声的较量,在边境的烽烟与汴京的繁华之间,悄然展开。赵祯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却也最可能保住改革成果的道路——以强大的国防为盾,以蓬勃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为矛,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对抗。

  而此刻,工部郎中李铭,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西夏方面的持续逼迫下,终于颤抖着拿起笔,开始抄录那份他通过关系弄到的、半真半假的“博览会番商准入名单”。他知道,这一步踏出,便再无回头路。

  悬念: 李铭抄录的假情报会引发西夏方面怎样的行动?赵祯“外紧内松”的边境策略能否顶住西夏的军事压力?运动场能否在博览会前如期展现出足以震撼外邦的形态?这场无声的较量,胜负的天平将倾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