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风的策略调整迅速而悄然。长湖县委县政府的对外宣传口径,从高调的“百强县新突破”、“领跑全省”,悄然转变为更务实的“巩固提升年”、“高质量发展深化行动”。工作会议的重点,也从宏大目标的宣示,更多地转向具体问题的剖析和解决方案的打磨。
他亲自带队,花了大量时间下沉到乡镇、企业、社区进行“回头看”调研,重点关注环保设施的实际运行效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情况、回迁社区后续管理的盲点、以及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调研不提前打招呼,不要层层陪同,直接深入一线,听真话,察实情。
每次调研回来,都会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和责任分解表,在常委会上逐一过堂,限时解决。他强调:“荣誉是过去的,问题才是现在的。长湖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看到差距,补齐短板。”
同时,他主动加强了与千湖市相关职能部门和省直厅局的汇报沟通。不再是单向地要求支持,而是更多地介绍长湖的探索、遇到的共性问题、寻求政策指导。姿态放得更低,语气更加谦和。他甚至主动邀请市审计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长湖的相关领域进行“预检”,帮助查找问题。
对于兄弟县市,特别是之前可能有些眼红或微词的地区,李鸣风也放下了身段。他利用参加市里会议的机会,主动与几位县委书记交流,分享长湖在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教训,坦诚地表示“长湖只是先行一步,探索中很多不足,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并真诚邀请他们带队来长湖实地考察,“传经送宝”。
这一系列“沉心静气,谦虚谨慎”的组合拳打出,效果逐渐显现。市里一些原本微妙的气氛缓和了不少,省里某些部门的态度也更加积极。长湖内部,浮躁的情绪得到遏制,干部们更加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外界关于李鸣风“恃才傲物”、“年轻气盛”的议论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其“沉稳老练”、“顾全大局”的评价。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潜心修炼“内功”的氛围中,一个消息悄然传来:省委副书记周明远,将赴千湖市及所属部分县区,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长湖县,被列为了调研点之一。
这个消息,让原本稍稍平静的长湖官场,再次泛起了涟漪。
周明远副书记在省委领导中排名第三,分管组织、农业、乡村振兴等工作,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调研,显然不仅仅是业务工作检查,更带有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意味。尤其是在李鸣风刚刚获得极高荣誉、又主动低调下来的这个微妙节点,这次调研的安排,耐人寻味。
市委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叮嘱长湖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但“务必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充分展现真实情况和基层风貌”。
徐海峰、刘洋等人有些紧张,找来李鸣风商量接待方案和汇报重点。李鸣风却显得异常平静。
“平常心对待。”他指示道,“周书记是来调研乡村振兴的,不是来看我们长湖的‘样板戏’。原来怎么干,就怎么汇报。亮点不夸大,问题不回避。选的点,就按我们原本规划的那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帮扶村,不搞临时包装,不看‘盆景’。”
他特别强调:“汇报材料要实,多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少说空话套话。重点是讲清楚我们如何防止返贫、如何培育特色产业、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以及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下一步的思考。”
调研日当天,周明远副书记的车队轻车简从,直接开进了长湖县一个位于山区、刚刚脱贫不久的重点村——云雾村。没有彩旗,没有欢迎队伍,只有镇村干部和几位村民代表在村口等候。
周明远副书记五十多岁年纪,身材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他下车后,与镇村干部简单握手,便直接要求去看村里的茶叶合作社、新改造的高山民宿以及几户脱贫户的家。
李鸣风全程陪同,但话语不多,主要是由镇村干部和村民现场介绍。周明远问得很细,从茶叶的品种改良、销售渠道、利润分成,到民宿的客源、经营成本、带动就业,再到脱贫户的家庭收入构成、医疗保障、孩子上学情况,问得深入而具体。
他甚至在村民家里,掀开米缸看了看,打开水龙头试了试水量,和家里老人坐下来聊了十几分钟家常。
整个过程,李鸣风没有刻意插话表现,只是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周明远询问政策落实细节时,才由具体分管负责人或他本人进行准确补充。他的汇报,完全基于事实和数据,没有任何渲染。
中午,周明远就在村里的民宿吃简单的农家菜。饭桌上,他依然很少说话,只是偶尔问一下菜是不是本地产的,价格如何。
下午,又看了两个点后,才在村委会的简易会议室里,听取县里的简要汇报。李鸣风的汇报同样务实简短,重点谈了机制建设、产业培育和面临的困难,比如山区基础设施的瓶颈、高端人才的缺乏、产业链延伸不足等。
整个调研过程,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平淡。
结束后,周明远副书记与县里班子握手告别,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对李鸣风说了一句:“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走了。”
没有高度评价,也没有指出具体问题。就这样带着班子离开了。
这让徐海峰等人心里有些没底,摸不清这位省委三号领导的态度。
李鸣风却面色如常。回去的车上,他对徐海峰说:“周书记是务实的人,不
他亲自带队,花了大量时间下沉到乡镇、企业、社区进行“回头看”调研,重点关注环保设施的实际运行效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情况、回迁社区后续管理的盲点、以及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调研不提前打招呼,不要层层陪同,直接深入一线,听真话,察实情。
每次调研回来,都会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和责任分解表,在常委会上逐一过堂,限时解决。他强调:“荣誉是过去的,问题才是现在的。长湖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看到差距,补齐短板。”
同时,他主动加强了与千湖市相关职能部门和省直厅局的汇报沟通。不再是单向地要求支持,而是更多地介绍长湖的探索、遇到的共性问题、寻求政策指导。姿态放得更低,语气更加谦和。他甚至主动邀请市审计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长湖的相关领域进行“预检”,帮助查找问题。
对于兄弟县市,特别是之前可能有些眼红或微词的地区,李鸣风也放下了身段。他利用参加市里会议的机会,主动与几位县委书记交流,分享长湖在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等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教训,坦诚地表示“长湖只是先行一步,探索中很多不足,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并真诚邀请他们带队来长湖实地考察,“传经送宝”。
这一系列“沉心静气,谦虚谨慎”的组合拳打出,效果逐渐显现。市里一些原本微妙的气氛缓和了不少,省里某些部门的态度也更加积极。长湖内部,浮躁的情绪得到遏制,干部们更加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外界关于李鸣风“恃才傲物”、“年轻气盛”的议论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对其“沉稳老练”、“顾全大局”的评价。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潜心修炼“内功”的氛围中,一个消息悄然传来:省委副书记周明远,将赴千湖市及所属部分县区,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行专题调研。长湖县,被列为了调研点之一。
这个消息,让原本稍稍平静的长湖官场,再次泛起了涟漪。
周明远副书记在省委领导中排名第三,分管组织、农业、乡村振兴等工作,地位举足轻重。他的调研,显然不仅仅是业务工作检查,更带有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意味。尤其是在李鸣风刚刚获得极高荣誉、又主动低调下来的这个微妙节点,这次调研的安排,耐人寻味。
市委办公室专门打来电话,叮嘱长湖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但“务必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充分展现真实情况和基层风貌”。
徐海峰、刘洋等人有些紧张,找来李鸣风商量接待方案和汇报重点。李鸣风却显得异常平静。
“平常心对待。”他指示道,“周书记是来调研乡村振兴的,不是来看我们长湖的‘样板戏’。原来怎么干,就怎么汇报。亮点不夸大,问题不回避。选的点,就按我们原本规划的那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帮扶村,不搞临时包装,不看‘盆景’。”
他特别强调:“汇报材料要实,多用数据和案例说话,少说空话套话。重点是讲清楚我们如何防止返贫、如何培育特色产业、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以及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和下一步的思考。”
调研日当天,周明远副书记的车队轻车简从,直接开进了长湖县一个位于山区、刚刚脱贫不久的重点村——云雾村。没有彩旗,没有欢迎队伍,只有镇村干部和几位村民代表在村口等候。
周明远副书记五十多岁年纪,身材清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神情严肃,不苟言笑。他下车后,与镇村干部简单握手,便直接要求去看村里的茶叶合作社、新改造的高山民宿以及几户脱贫户的家。
李鸣风全程陪同,但话语不多,主要是由镇村干部和村民现场介绍。周明远问得很细,从茶叶的品种改良、销售渠道、利润分成,到民宿的客源、经营成本、带动就业,再到脱贫户的家庭收入构成、医疗保障、孩子上学情况,问得深入而具体。
他甚至在村民家里,掀开米缸看了看,打开水龙头试了试水量,和家里老人坐下来聊了十几分钟家常。
整个过程,李鸣风没有刻意插话表现,只是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在周明远询问政策落实细节时,才由具体分管负责人或他本人进行准确补充。他的汇报,完全基于事实和数据,没有任何渲染。
中午,周明远就在村里的民宿吃简单的农家菜。饭桌上,他依然很少说话,只是偶尔问一下菜是不是本地产的,价格如何。
下午,又看了两个点后,才在村委会的简易会议室里,听取县里的简要汇报。李鸣风的汇报同样务实简短,重点谈了机制建设、产业培育和面临的困难,比如山区基础设施的瓶颈、高端人才的缺乏、产业链延伸不足等。
整个调研过程,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平淡。
结束后,周明远副书记与县里班子握手告别,脸上依旧没有什么表情,只是对李鸣风说了一句:“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走了。”
没有高度评价,也没有指出具体问题。就这样带着班子离开了。
这让徐海峰等人心里有些没底,摸不清这位省委三号领导的态度。
李鸣风却面色如常。回去的车上,他对徐海峰说:“周书记是务实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