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山区的 “萤火虫之夜”
第一节:暮色中的山区小学 —— 炊烟与嬉笑里的温暖铺垫
四月的云南昭通,暮色比城市来得更缓些。夕阳把新华小学的白色教学楼染成了暖橙色,操场上的旗杆影子拉得老长,五星红旗在晚风里轻轻飘着,边角还沾着白天孩子们玩耍时蹭上的泥土。林浅蹲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张小花刚画好的 “萤火虫” 画纸,指尖拂过纸上歪歪扭扭的黄色光斑 —— 那是小花用蜡笔涂的萤火虫翅膀,边缘虽然不整齐,却透着一股子透亮的灵气。
“浅姐,晚饭好了!校长说让咱们去他家吃,婶子炖了腊肉!” 小苏背着相机跑过来,裤脚沾了不少草屑,显然是刚才跟孩子们在操场边的草地上追着玩了。她凑过来看了眼画纸,眼睛亮了:“这小花画得真好啊,比咱们工作室新来的实习生画的还生动。”
林浅笑着把画纸叠好,放进随身的笔记本里 —— 这本笔记本已经快写满了,里面夹着孩子们的画、课程计划,还有陆沉昨天偷偷塞进去的便签,上面写着 “山区晚上凉,记得穿我给你带的那件米色外套”。“走,去校长家,别让婶子等急了。” 她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尘,抬头就看见陆沉从教学楼里走出来,手里抱着一摞孩子们的设计稿,脚步放得很轻,怕把稿纸弄乱。
陆沉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简单的机械表 —— 还是去年林浅送他的生日礼物,表盘背后刻着两人名字的首字母。他走到林浅身边,自然地把胳膊搭在她肩上,声音里带着笑意:“看什么呢,这么入神?”
“看小花画的萤火虫,” 林浅把笔记本递给他,“你看这颜色,是不是很像咱们上次在非遗工坊看到的鹅毛染色?”
陆沉翻开笔记本,指尖轻轻碰了碰蜡笔的痕迹,眼里满是温柔:“是很像,这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天生就好。刚才我跟李老师聊,她说小花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里看一会儿萤火虫,说想把它们画下来,寄给在浙江打工的爸妈。”
两人并肩往校长家走,路边的田埂上飘着炊烟,带着柴火和腊肉的香味。偶尔能看到村民牵着牛从田埂上走过,牛脖子上的铃铛 “叮铃” 响,跟远处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软乎乎的民谣。小苏跟在他们后面,举着相机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这地方也太适合当纪录片取景地了,等基金项目做成了,咱们一定要拍个片子,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
校长家就在学校旁边,是一座两层的土坯房,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梨树,树枝上还挂着孩子们白天用彩纸做的小灯笼。校长婶子正站在灶台前忙活,看到他们来,连忙擦了擦手迎出来:“林老师,陆老师,快进来坐!腊肉刚炖好,还热乎着呢!”
院子里的石桌上已经摆好了菜:一大碗腊肉炖竹笋,油亮亮的;一盘凉拌野菜,绿得冒光;还有一碗炒土豆丝,是孩子们最爱吃的。陆沉把手里的设计稿放在屋檐下的桌子上,挽起袖子去帮婶子端菜:“婶子,您别忙了,我们自己来就行。”
“哎,不用不用,你们是客人!” 婶子笑着把他推到桌边,“你们为孩子们做了这么多,吃我一顿饭算啥。对了,刚才小花还来问,林老师和陆老师晚上会不会留在学校,说有礼物要送你们。”
林浅心里一动,看向陆沉,两人眼里都带着好奇。小苏扒了一口米饭,含糊地说:“肯定是孩子们偷偷准备的,下午我就看见小石头和几个男孩在操场后面的草丛里钻来钻去,不知道在找什么。”
晚饭吃得热热闹闹,校长跟他们聊起学校的往事:“以前咱们学校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孩子们上课都得自带小板凳。后来政府给修了新教学楼,现在又有你们来帮孩子们学设计,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说着,他端起酒杯,跟陆沉碰了一下,“我代表全校的孩子,谢谢你们。”
陆沉连忙举杯回应:“校长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这些孩子都很有天赋,只要给他们机会,肯定能有大出息。以后我们基金还会常来,不仅给孩子们上课,还会帮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们说。”
暮色渐渐沉了下来,院子里的梨树上挂起了灯笼,暖黄色的光透过彩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林浅刚放下筷子,就听见院门口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是小花怯生生的声音:“林老师,陆老师,你们在吗?”
第二节:草丛里的小秘密 —— 孩子们的萤火礼物筹备记
林浅和陆沉连忙起身走到院门口,就看见十几个孩子站在门口,手里都拿着玻璃瓶子,瓶子外面裹着彩纸,里面隐隐透着微弱的光。小花站在最前面,手里的瓶子最大,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笑容:“林老师,陆老师,这是我们给你们的礼物。”
陆沉蹲下身,轻轻拿起小花手里的瓶子,才发现里面装着十几只萤火虫,翅膀扇动着,发出淡淡的绿光,透过彩纸的缝隙,像星星落在了瓶子里。“这是你们自己捉的?” 他声音放得很轻,怕吓着瓶子里的萤火虫。
小石头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下午在操场后面的草丛里捉的,那里萤火虫多。李老师说,萤火虫代表希望,我们想把希望送给林老师和陆老师,谢谢你们来教我们画画。”
林浅蹲在孩子们中间,看着他们手里的瓶子,眼眶突然就热了。她伸手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谢谢你们,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你们怎么知道我
第一节:暮色中的山区小学 —— 炊烟与嬉笑里的温暖铺垫
四月的云南昭通,暮色比城市来得更缓些。夕阳把新华小学的白色教学楼染成了暖橙色,操场上的旗杆影子拉得老长,五星红旗在晚风里轻轻飘着,边角还沾着白天孩子们玩耍时蹭上的泥土。林浅蹲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张小花刚画好的 “萤火虫” 画纸,指尖拂过纸上歪歪扭扭的黄色光斑 —— 那是小花用蜡笔涂的萤火虫翅膀,边缘虽然不整齐,却透着一股子透亮的灵气。
“浅姐,晚饭好了!校长说让咱们去他家吃,婶子炖了腊肉!” 小苏背着相机跑过来,裤脚沾了不少草屑,显然是刚才跟孩子们在操场边的草地上追着玩了。她凑过来看了眼画纸,眼睛亮了:“这小花画得真好啊,比咱们工作室新来的实习生画的还生动。”
林浅笑着把画纸叠好,放进随身的笔记本里 —— 这本笔记本已经快写满了,里面夹着孩子们的画、课程计划,还有陆沉昨天偷偷塞进去的便签,上面写着 “山区晚上凉,记得穿我给你带的那件米色外套”。“走,去校长家,别让婶子等急了。” 她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灰尘,抬头就看见陆沉从教学楼里走出来,手里抱着一摞孩子们的设计稿,脚步放得很轻,怕把稿纸弄乱。
陆沉今天穿了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手腕上那块简单的机械表 —— 还是去年林浅送他的生日礼物,表盘背后刻着两人名字的首字母。他走到林浅身边,自然地把胳膊搭在她肩上,声音里带着笑意:“看什么呢,这么入神?”
“看小花画的萤火虫,” 林浅把笔记本递给他,“你看这颜色,是不是很像咱们上次在非遗工坊看到的鹅毛染色?”
陆沉翻开笔记本,指尖轻轻碰了碰蜡笔的痕迹,眼里满是温柔:“是很像,这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天生就好。刚才我跟李老师聊,她说小花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里看一会儿萤火虫,说想把它们画下来,寄给在浙江打工的爸妈。”
两人并肩往校长家走,路边的田埂上飘着炊烟,带着柴火和腊肉的香味。偶尔能看到村民牵着牛从田埂上走过,牛脖子上的铃铛 “叮铃” 响,跟远处孩子们的嬉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软乎乎的民谣。小苏跟在他们后面,举着相机不停拍照,嘴里念叨着:“这地方也太适合当纪录片取景地了,等基金项目做成了,咱们一定要拍个片子,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
校长家就在学校旁边,是一座两层的土坯房,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梨树,树枝上还挂着孩子们白天用彩纸做的小灯笼。校长婶子正站在灶台前忙活,看到他们来,连忙擦了擦手迎出来:“林老师,陆老师,快进来坐!腊肉刚炖好,还热乎着呢!”
院子里的石桌上已经摆好了菜:一大碗腊肉炖竹笋,油亮亮的;一盘凉拌野菜,绿得冒光;还有一碗炒土豆丝,是孩子们最爱吃的。陆沉把手里的设计稿放在屋檐下的桌子上,挽起袖子去帮婶子端菜:“婶子,您别忙了,我们自己来就行。”
“哎,不用不用,你们是客人!” 婶子笑着把他推到桌边,“你们为孩子们做了这么多,吃我一顿饭算啥。对了,刚才小花还来问,林老师和陆老师晚上会不会留在学校,说有礼物要送你们。”
林浅心里一动,看向陆沉,两人眼里都带着好奇。小苏扒了一口米饭,含糊地说:“肯定是孩子们偷偷准备的,下午我就看见小石头和几个男孩在操场后面的草丛里钻来钻去,不知道在找什么。”
晚饭吃得热热闹闹,校长跟他们聊起学校的往事:“以前咱们学校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孩子们上课都得自带小板凳。后来政府给修了新教学楼,现在又有你们来帮孩子们学设计,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说着,他端起酒杯,跟陆沉碰了一下,“我代表全校的孩子,谢谢你们。”
陆沉连忙举杯回应:“校长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这些孩子都很有天赋,只要给他们机会,肯定能有大出息。以后我们基金还会常来,不仅给孩子们上课,还会帮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们说。”
暮色渐渐沉了下来,院子里的梨树上挂起了灯笼,暖黄色的光透过彩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林浅刚放下筷子,就听见院门口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接着是小花怯生生的声音:“林老师,陆老师,你们在吗?”
第二节:草丛里的小秘密 —— 孩子们的萤火礼物筹备记
林浅和陆沉连忙起身走到院门口,就看见十几个孩子站在门口,手里都拿着玻璃瓶子,瓶子外面裹着彩纸,里面隐隐透着微弱的光。小花站在最前面,手里的瓶子最大,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笑容:“林老师,陆老师,这是我们给你们的礼物。”
陆沉蹲下身,轻轻拿起小花手里的瓶子,才发现里面装着十几只萤火虫,翅膀扇动着,发出淡淡的绿光,透过彩纸的缝隙,像星星落在了瓶子里。“这是你们自己捉的?” 他声音放得很轻,怕吓着瓶子里的萤火虫。
小石头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下午在操场后面的草丛里捉的,那里萤火虫多。李老师说,萤火虫代表希望,我们想把希望送给林老师和陆老师,谢谢你们来教我们画画。”
林浅蹲在孩子们中间,看着他们手里的瓶子,眼眶突然就热了。她伸手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声音带着一丝哽咽:“谢谢你们,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你们怎么知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