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盘还插在电脑上,外壳温热,像是刚跑完一场长途。林小满盯着黑屏,手指悬在回车键上方,迟迟没按下去。周予安站在她身后半步,斗篷搭在臂弯,布料内侧的金纹缓缓流动,像在呼吸。墙上的向日葵画作静止着,花瓣朝向门口,纹丝不动。
门铃响了。
她没动,耳朵却竖了起来。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电子音,是有人实实在在推门带起的震动。脚步落在木地板上,稳,不急,皮鞋底擦过接缝时发出短促的“嗒”声。
来人穿着深灰制服,胸前别着金属牌,手里提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他站定,摘下帽子,露出一张四十出头的脸,眼角有长期熬夜的细纹。
“林小满女士?”他声音不高,但清晰。
林小满没应,右手不动声色地滑向柜台下,指尖触到引魂笔的木质笔杆。她没拔出来,只是握住了。
“我是市劳动监察支队的,姓陈。”男人从内袋掏出证件,双手递上,“我们收到了您提交的纪录片证据,专程来当面致谢。”
她接过证件,目光扫过钢印、编号、单位公章。真实无疑。但她没松劲。
“纪录片?”她问。
“就是那部《未完工的桥》。”陈姓工作人员说,“片尾附了工时记录、调休单扫描件,还有施工日志的节选。我们比对了公司存档,全部吻合。特别是那份被驳回的返工申请,签字人是现任项目总监,但审批流程被系统标记为‘客户紧急要求赶工’——可客户根本没提过这要求。”
林小满指尖微微一动。那是她从U盘里导出的内容,但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被看见。
“你们……信这个?”她问。
陈姓工作人员苦笑了一下:“一开始不信。我们以为是恶搞,或者网络炒作。但三天内,收到十七份匿名补充材料,包括内部邮件截图、打卡机后台数据、还有两名离职工程师的手写证词。我们立案了。”
他把文件袋放在柜台上,推向前:“这是初步调查结果摘要。陈浩的加班时长超过法定上限三倍,公司用‘自愿调休’名义规避补偿。林瑶老师最后一次去工地前,曾向安监部门提交过结构异常报告,但被拦截在公司层面。”
林小满终于松开引魂笔。她打开文件袋,抽出一张纸。上面印着时间戳和红头文件编号,内容条列清晰。她一眼就看到了“林瑶”两个字。
“你们怎么确认……这些不是伪造的?”
“不是我们确认的。”陈姓工作人员说,“是系统自己暴露的。我们调取服务器日志时发现,所有关于林瑶报告的删除操作,IP地址都指向总裁办公室的内网终端。操作时间,是桥塌后两小时。”
他顿了顿:“更关键的是,您片子里那段广告,结尾多出来的签字画面——我们找到了原始监控备份。总裁确实在那天夜里签了‘审核通过’,意味着他明知设计图有问题,仍批准施工继续。”
林小满抬眼。
“你们有视频?”
“有。但来源……有点奇怪。”陈姓工作人员皱眉,“是一段自动上传的云端录像,上传设备是公司内部一台已报废的监控主机。上传时间,是您发布纪录片后的第四小时。”
她没说话。脑子里闪过U盘发烫的画面。
送走监察人员时,天色没变,还是那种压着云的灰。周予安把斗篷重新挂回衣钩,金纹缓缓暗下去。林小满坐回电脑前,屏幕还停在黑屏状态。她点开U盘,准备删除所有原始素材。
就在这时,弹窗跳了出来。
【您有一条新私信】
【来自用户:向阳而生_1973】
她点进去,对方头像是一张老式收音机的照片,型号陈旧,旋钮上有磨损痕迹。私信只有一行字:
“我是陈浩的父亲。”
林小满手指僵住。
不可能。第114章的视频里,老人躺在病床上,心电图成直线。第118章的病历,白纸黑字写着“临床死亡”。
她点开对方主页。空的。只有一条动态:转发了纪录片《未完工的桥》,评论写着:“我儿子没偷懒,他只是太认真了。”
她调出原始视频,重新播放。老人说“以你为荣”时,声音平稳,眼神有光。她放慢音频,拉出波形图。在“荣”字结束后的0.3秒,确实有一段静默,像是被硬生生剪断。
她回了私信:“证明给我看。”
三分钟后,照片传了过来。
画面里是个小房间,水泥地,白墙剥落。老人坐在木椅上,手里抱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天线歪斜。他按下播放键,喇叭里传出熟悉的广告音乐:“创意改变生活,陈浩设计,让城市更有温度。”
正是纪录片里那段。
她盯着收音机背面的编号,和陈浩送父亲的那台完全一致。声音同步,没有延迟,不是录屏。
“他们把我关在城西的疗养院。”新消息跳出来,“名义上是‘健康管理’,实际切断所有通讯。护工小李偷偷帮我连了网,我才看到片子。”
林小满问:“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之前不能。他们每天检查我的通话记录,连收音机都被拆过。小李说,只有在系统维护时段,外网才会短暂开放。我等了十七天。”
她继续问:“疗养院叫什么名字?”
“明康养护中心。地址在青松路104号,登记法人是陈浩公司旗下的健康管理子公司。”
林小满打开地图,搜到位置。郊区,远离市区,周边没有居民区。她调出街景,围墙高,门口有保安亭,摄像头对准大门。
她正要截图,又一条消息弹出。
“我这里有东西,你得看看。”
附件开始下载。是个压缩包,解压后是十几份扫描件。
第一份是“封口协议”,甲方是公司法务部,乙方是老人本人,内容写着“自愿接受健康管理,不对外披露任何工作相关事宜”,签字栏有指纹和私章。签署日期是林瑶出事前三天。
第二份是监控记录删除日志,显示老人病房的摄像头在过去两个月内,每天凌晨两点到四点被远程关闭。
第三份最重——一份死亡证明。
她放大看。医院名称是真的,医生签名也有备案,但开具时间是林瑶死后第二天。而老人本人,当时正被从原医院转移到郊区疗养院的路上。
伪造的。
她翻到最后一页,发现附了一张手写纸条,字迹颤抖但清晰:
“他们以为我死了,就不会有人替陈浩说话。可我还活着。我还听得见他做的广告,每天早上六点,公交车站的广播里,还在放。”
林小满把所有文件打印出来,码在桌上。周予安走过来,看了一眼,斗篷边缘的金纹微微一亮,像是感应到了什么。
“这些人,”他低声说,“不只是害了林瑶。”
她没答。拿起手机,拨通了监察人员的号码。
“陈队,我这边有新证据。关于陈浩父亲的非法拘禁和信息封锁。”她顿了顿,“还有,伪造死亡证明。”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地址发我,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她转身看向窗外。
那辆黑轿车还在斜对面,车窗降下一半,驾驶座空着。
她抓起外套,把文件塞进包里。周予安已经披上斗篷,站在门口。
“走?”他问。
她点头,推门而出。
风比刚才大了些,吹得包里的文件边角哗哗响。她快步穿过马路,朝着那辆黑车走去。
驾驶座车门突然动了一下。
她脚步没停。
离车还有五步时,副驾驶的车窗缓缓升起,遮住了车内景象。
她走到车边,伸手去拉驾驶座门把手。
门没锁。
她拉开门,低头看去。
座椅上放着一台旧收音机,喇叭朝上,电源开着。
广告音乐正从里面传出来。
“创意改变生活,陈浩设计,让城市更有温度。”
门铃响了。
她没动,耳朵却竖了起来。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电子音,是有人实实在在推门带起的震动。脚步落在木地板上,稳,不急,皮鞋底擦过接缝时发出短促的“嗒”声。
来人穿着深灰制服,胸前别着金属牌,手里提着一个牛皮纸文件袋。他站定,摘下帽子,露出一张四十出头的脸,眼角有长期熬夜的细纹。
“林小满女士?”他声音不高,但清晰。
林小满没应,右手不动声色地滑向柜台下,指尖触到引魂笔的木质笔杆。她没拔出来,只是握住了。
“我是市劳动监察支队的,姓陈。”男人从内袋掏出证件,双手递上,“我们收到了您提交的纪录片证据,专程来当面致谢。”
她接过证件,目光扫过钢印、编号、单位公章。真实无疑。但她没松劲。
“纪录片?”她问。
“就是那部《未完工的桥》。”陈姓工作人员说,“片尾附了工时记录、调休单扫描件,还有施工日志的节选。我们比对了公司存档,全部吻合。特别是那份被驳回的返工申请,签字人是现任项目总监,但审批流程被系统标记为‘客户紧急要求赶工’——可客户根本没提过这要求。”
林小满指尖微微一动。那是她从U盘里导出的内容,但没想过会以这种方式被看见。
“你们……信这个?”她问。
陈姓工作人员苦笑了一下:“一开始不信。我们以为是恶搞,或者网络炒作。但三天内,收到十七份匿名补充材料,包括内部邮件截图、打卡机后台数据、还有两名离职工程师的手写证词。我们立案了。”
他把文件袋放在柜台上,推向前:“这是初步调查结果摘要。陈浩的加班时长超过法定上限三倍,公司用‘自愿调休’名义规避补偿。林瑶老师最后一次去工地前,曾向安监部门提交过结构异常报告,但被拦截在公司层面。”
林小满终于松开引魂笔。她打开文件袋,抽出一张纸。上面印着时间戳和红头文件编号,内容条列清晰。她一眼就看到了“林瑶”两个字。
“你们怎么确认……这些不是伪造的?”
“不是我们确认的。”陈姓工作人员说,“是系统自己暴露的。我们调取服务器日志时发现,所有关于林瑶报告的删除操作,IP地址都指向总裁办公室的内网终端。操作时间,是桥塌后两小时。”
他顿了顿:“更关键的是,您片子里那段广告,结尾多出来的签字画面——我们找到了原始监控备份。总裁确实在那天夜里签了‘审核通过’,意味着他明知设计图有问题,仍批准施工继续。”
林小满抬眼。
“你们有视频?”
“有。但来源……有点奇怪。”陈姓工作人员皱眉,“是一段自动上传的云端录像,上传设备是公司内部一台已报废的监控主机。上传时间,是您发布纪录片后的第四小时。”
她没说话。脑子里闪过U盘发烫的画面。
送走监察人员时,天色没变,还是那种压着云的灰。周予安把斗篷重新挂回衣钩,金纹缓缓暗下去。林小满坐回电脑前,屏幕还停在黑屏状态。她点开U盘,准备删除所有原始素材。
就在这时,弹窗跳了出来。
【您有一条新私信】
【来自用户:向阳而生_1973】
她点进去,对方头像是一张老式收音机的照片,型号陈旧,旋钮上有磨损痕迹。私信只有一行字:
“我是陈浩的父亲。”
林小满手指僵住。
不可能。第114章的视频里,老人躺在病床上,心电图成直线。第118章的病历,白纸黑字写着“临床死亡”。
她点开对方主页。空的。只有一条动态:转发了纪录片《未完工的桥》,评论写着:“我儿子没偷懒,他只是太认真了。”
她调出原始视频,重新播放。老人说“以你为荣”时,声音平稳,眼神有光。她放慢音频,拉出波形图。在“荣”字结束后的0.3秒,确实有一段静默,像是被硬生生剪断。
她回了私信:“证明给我看。”
三分钟后,照片传了过来。
画面里是个小房间,水泥地,白墙剥落。老人坐在木椅上,手里抱着一台老式收音机,天线歪斜。他按下播放键,喇叭里传出熟悉的广告音乐:“创意改变生活,陈浩设计,让城市更有温度。”
正是纪录片里那段。
她盯着收音机背面的编号,和陈浩送父亲的那台完全一致。声音同步,没有延迟,不是录屏。
“他们把我关在城西的疗养院。”新消息跳出来,“名义上是‘健康管理’,实际切断所有通讯。护工小李偷偷帮我连了网,我才看到片子。”
林小满问:“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之前不能。他们每天检查我的通话记录,连收音机都被拆过。小李说,只有在系统维护时段,外网才会短暂开放。我等了十七天。”
她继续问:“疗养院叫什么名字?”
“明康养护中心。地址在青松路104号,登记法人是陈浩公司旗下的健康管理子公司。”
林小满打开地图,搜到位置。郊区,远离市区,周边没有居民区。她调出街景,围墙高,门口有保安亭,摄像头对准大门。
她正要截图,又一条消息弹出。
“我这里有东西,你得看看。”
附件开始下载。是个压缩包,解压后是十几份扫描件。
第一份是“封口协议”,甲方是公司法务部,乙方是老人本人,内容写着“自愿接受健康管理,不对外披露任何工作相关事宜”,签字栏有指纹和私章。签署日期是林瑶出事前三天。
第二份是监控记录删除日志,显示老人病房的摄像头在过去两个月内,每天凌晨两点到四点被远程关闭。
第三份最重——一份死亡证明。
她放大看。医院名称是真的,医生签名也有备案,但开具时间是林瑶死后第二天。而老人本人,当时正被从原医院转移到郊区疗养院的路上。
伪造的。
她翻到最后一页,发现附了一张手写纸条,字迹颤抖但清晰:
“他们以为我死了,就不会有人替陈浩说话。可我还活着。我还听得见他做的广告,每天早上六点,公交车站的广播里,还在放。”
林小满把所有文件打印出来,码在桌上。周予安走过来,看了一眼,斗篷边缘的金纹微微一亮,像是感应到了什么。
“这些人,”他低声说,“不只是害了林瑶。”
她没答。拿起手机,拨通了监察人员的号码。
“陈队,我这边有新证据。关于陈浩父亲的非法拘禁和信息封锁。”她顿了顿,“还有,伪造死亡证明。”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地址发我,我们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她转身看向窗外。
那辆黑轿车还在斜对面,车窗降下一半,驾驶座空着。
她抓起外套,把文件塞进包里。周予安已经披上斗篷,站在门口。
“走?”他问。
她点头,推门而出。
风比刚才大了些,吹得包里的文件边角哗哗响。她快步穿过马路,朝着那辆黑车走去。
驾驶座车门突然动了一下。
她脚步没停。
离车还有五步时,副驾驶的车窗缓缓升起,遮住了车内景象。
她走到车边,伸手去拉驾驶座门把手。
门没锁。
她拉开门,低头看去。
座椅上放着一台旧收音机,喇叭朝上,电源开着。
广告音乐正从里面传出来。
“创意改变生活,陈浩设计,让城市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