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隐藏地点的重要发现-《执念事物所》

  金属片落地的声音在仓库里回荡了一下,像是从墙缝里弹跳了两三次才消失。林小满的手停在半空,没打开紫外线灯,也没往前走一步。她把电动车停在灌木后,人已经站到了铁门前,风从门缝钻出来,带着一股陈年铁锈和潮湿木头混在一起的味道。

  她低头看了看脚边的拖痕,是新划的,边缘还翻着灰白色的水泥屑。手电光扫过去,痕迹一直延伸到东侧那道裂缝。砖块排列得不太对,中间有块偏大,颜色也深,像是后来补上的。

  周予安浮在她身后,声音压得很低:“里面没人走动,但空气是动的,有风从下面来。”

  林小满点头,从包里取出切割器,调到最低功率。刀头贴上砖缝时,火星往下掉,落在地上发出轻微的“滋”声。她慢慢切开灰缝,手指抠进边缘一拉,整块砖松了,露出后面一道铁框。框上有个旋钮,生了锈,她用布包住手,拧了半圈,听见“咔”一声闷响。

  地面微微震了一下。

  裂缝下方的铁门朝内滑开,露出向下的台阶。台阶边缘有防滑纹,看得出是特意修的,不是临时搭的。她关掉手电,换上紫外线灯,光扫过台阶表面,留下一层淡紫色的反光。没有脚印,但栏杆上有擦痕,是经常被人扶着上下留下的。

  她一步跨进去,周予安跟在后面。门在身后自动合拢,锁扣落下的声音很轻,像钟表走针。

  台阶不长,十二级,到底是个小厅。墙边立着铁架,堆着些工具箱和空纸箱,角落有个配电箱,指示灯是灭的。正对面是一扇双开铁门,门把手上挂着一把铜锁,锁体发黑,但锁孔周围很干净,明显常有人开。

  林小满没碰锁,而是蹲下来看门缝。紫外线光扫过去,门缝底下有一道细线,不是灰尘,也不是油渍,是某种粉末,反着微弱的荧光。她伸手蹭了一点,搓了搓,没味道,也不粘手。

  “检测粉。”她说,“碰了会留下痕迹,他们用这个查有没有人进来。”

  周予安靠近门边:“里面有两个箱子,靠墙放着。大的那个贴了标签,看不清字,但编号是S-1。”

  林小满皱眉。S-7是触发器,S-1应该是起点。她从包里拿出一张薄橡胶膜,铺在门把手上,再把手套套上去,慢慢拧动锁头。锁开了,但她没推门,而是退后一步,让周予安先进。

  魂体穿过门板,几秒后,他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安全。箱子没连警报线,地上也没有压力感应。”

  她这才推开门。

  房间比外面看着大,约莫二十平米,四面墙都是铁皮柜,中间摆着两张金属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投影仪,镜头对着墙,墙上挂着一块发黄的幕布。左边角落放着两个文件箱,一大一小,大的上面贴着标签:S-1,归档日期:1998.10.17。

  她走过去,蹲下打开箱子。

  里面不是散页,也不是打印纸,而是一整本装订好的册子,封面是深蓝色布面,烫金标题:护序会章程及首批成员记录。翻开第一页,是一张黑白合影,七个人站在旧实验楼前,穿着九十年代的衬衫和西装,神情严肃。照片底下写着:第一届护序会成立大会留念。

  林小满翻到下一页,是手写的章程。

  第一条:本会宗旨为维护校园公正,保障学生权益,杜绝任何形式的欺压与不公。

  第二条:成员须经三轮审核,由前任成员联名推荐,经全体投票通过方可加入。

  第三条:每次行动需记录备案,重大决策须经三分之二成员同意。

  她一页页翻下去,记录越来越详细。早期会议里提到过几次“惩戒事件”,都是老师体罚学生、高年级霸凌低年级的案例,护序会介入后,涉事者被公开通报,部分人被调离岗位。

  但到了2003年,记录变了。

  一次会议纪要里写着:“经讨论,为维持管理效率,部分轻微违纪行为可不予公开处理,由内部协调解决。”后面附了一份名单,七个人签名,其中一人字迹潦草,像是被迫签的。

  再往后,章程被悄悄修改。第三条被划掉,替换成:“特殊情况下,会长有权决定行动保密级别。”

  林小满把整本章程拍下来,然后翻到箱子最底层,摸出一叠文件夹。打开第一个,标题是:“第七次清扫执行方案”。

  她呼吸顿了一下。

  文件里详细列出了当年的行动流程:选定目标学生(陈默),制造心理压力(孤立、言语攻击),逐步升级行为(破坏物品、伪造违纪记录),最后引导其进入B区车库(断电时段,红门开启),制造“意外坠楼”假象。

  执行人一栏写着:“李振国负责心理施压,王海涛负责监控覆盖,赵立新负责事后报告撰写。”

  她继续翻,发现不止一次。

  从2005年开始,几乎每两年就有一份“清扫方案”,名称不同,但流程一致。最近一份是2022年的,目标是一名女生,计划因她中途转学而中止。

  周予安站在她旁边,声音有点哑:“他们不是在维持秩序……是在制造恐惧。”

  林小满没说话,把文件夹放回箱子,又打开旁边那个小的。S-2,标签上写着:Δ计划原始档案。

  她打开,里面是一张手绘地图,标注了校园里七个点,每个点都写着代号:Δ-1至Δ-7。Δ-7的位置正是旧实验楼通风夹层,而Δ-1,就在这个仓库地下。

  地图背面有一行小字:ξ为终局,六转归一,钥启天平。

  她掏出手机,调出陈默日记的照片。那句被反复涂改的“Δ-7=ξ”终于有了意义。这不是数学式,是坐标转换。七个点,六个转移,最终指向终点。

  她把S-1和S-2的文件各拍了三遍,确认没有遗漏,然后从本子上撕下一张纸,抄录了章程第一条和“第七次清扫”的执行人名单。原件放回原位,连她碰过的边角都用布轻轻擦过。

  正要合上箱子,她忽然停住。

  箱子内壁有个夹层,手指一抠,弹开一小块铁皮,里面藏着一枚印章。铜质,圆形,中间刻着天平图案,底下是“护序”二字。她拿起来,背面刻着一串数字:001。

  这是最初的印章,还没被篡改过的。

  她把印章放进防水袋,贴身收好,然后把两个箱子原样盖上,锁回铁门内。出来时,她顺手把检测粉扫匀,又用工具把那块砖重新塞紧,只留下一丝几乎看不见的缝。

  回到台阶口,她停下,抬头看那扇自动关闭的门。

  “他们以为这里没人来。”她说,“但有人一直记得。”

  周予安站在她旁边,魂体比刚才淡了些,像是耗了些力气。他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

  她关掉紫外线灯,摸黑往上走。铁门打开时,外面的风灌进来,吹得她衣角一扬。她跨出门,回头看了一眼那道裂缝,砖石严丝合缝,像从没被打开过。

  电动车还在原地,车筐里的防磁袋已经空了。她坐上去,拧动把手,电机发出轻微的嗡鸣。

  周予安飘在后座位置,身影模糊了一瞬,又稳住。

  她没急着走,而是从包里拿出那张抄录的名单,借着远处路灯的光看了一眼。李振国的名字在最上面,笔迹清晰。

  她把纸折好,塞进外套内袋,正要发动车子,忽然听见仓库深处传来一声轻响。

  像是金属片被风吹动,撞上了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