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的手掌还按在沙地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地面的震颤已经停了,但他体内那股新生的力量仍在游走,像是一条刚刚苏醒的河流,在经络中缓缓流淌,带着灼热与沉重。
他没有立刻起身。
闭上眼,识海深处那道金芒依旧清晰可见。它不再躁动,也不再压迫,而是静静地盘踞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他去触碰、去理解。
他主动迎了上去。
意识沉入那一片金色之中,刹那间,无数画面涌入脑海——不是战场厮杀,也不是血流成河,而是一座古老的祭坛,四周跪满了人。他们穿着粗布麻衣,脸上有风沙留下的痕迹,也有长久饥饿刻出的沟壑。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支骨笔,在石板上书写着什么。
鲜血顺着他们的指尖滴落,渗进石缝。
天空忽然裂开一道口子,赤金色的光柱直贯而下,落在中央一人身上。那人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一道诏令模样的符纹,光芒万丈。
“万民血诏……”李文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仿佛早已知道它的存在。
这不是武技,也不是神通。它不依赖修为高低,也不靠血脉传承。它是某种更原始、更深远的东西——以百姓之信为引,以守护之志为基,凝聚千万人的信念,化作一道可御天地之力的诏令。
可这力量,并非人人能得。
画面继续流转。那些曾经试图强行夺取此术的人,无一例外地被反噬。有的七窍流血而亡,有的疯癫嘶吼至死,还有的身体干枯如柴,像是被整个族群的怨念吞噬。
李文明白了。
这术法从不认强者,只认人心。若你未曾真正护过一方百姓,未曾听过他们的哭声与期盼,哪怕你站在万人之上,也无法唤醒它。
他想起敦煌蝗灾时,老农捧着麦穗递到他手中的模样;想起西迁路上,妇人抱着孩子躲在车辕下瑟瑟发抖的眼神;也想起昨夜云姬呕血仍不肯松手的那一瞬。
这些都不是功绩,也不是战绩。
但它们是真实的。
正是这些真实,让他此刻能稳稳接住这道传承。
金芒渐渐消散,化作一道细流,顺着识海沉入心口。那里,龙气与战神之力交融而成的新力量微微震动了一下,像是回应,又像是接纳。
李文缓缓睁开眼。
他的呼吸平稳了许多,体内的燥热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清明感。仿佛五感都被洗过一遍,连风吹过耳畔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辨。
他慢慢站起身,双腿不再发软,脊背挺直如松。
目光扫过四周。
原本围在祭坛边缘的月氏国军队,此刻已没了先前的杀意。有人丢下了长矛,蹲在地上喃喃自语;有人望着祭坛方向怔怔出神,眼中满是茫然;还有几个老兵直接跪了下来,额头抵着冰冷的沙地,肩膀微微颤抖。
没有人再喊口号,也没有人组织阵型。
刚才那一幕——战神残魂主动融入李文体内——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他们而言,那是神明的选择。而神一旦做出了选择,凡人便只能低头。
一名百夫长站在队伍前方,手中刀尖垂地,嘴唇微动:“我们……还在为谁而战?”
没人回答他。
另一名士兵抬起头,声音发虚:“听说战神曾立誓,只为护民者效命。若他选了此人……那我们举兵相向,岂不是逆天而行?”
人群开始骚动,低声议论四起。
“他是中原人,却救了羌族水源。”
“他种的田能让荒地变粮仓。”
“我表兄在玉门关外屯田,去年一家八口吃饱了饭。”
这些话越传越广,原本紧绷的气氛一点点瓦解。兵器落地的声音接连响起,像是某种无声的投降。
李文静静看着这一切。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下令追击。此刻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有分量。他只是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目光深远,整个人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安定感。
这不是威压,也不是气势。
更像是某种根源性的存在被唤醒后,自然流露出的状态。
就像大地本身不会咆哮,但它承载万物,无人敢轻视。
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掌。掌心纹路似乎比之前更深了些,隐约能看到一丝极淡的金线顺着血脉延伸,一闪即逝。
他知道,那是“万民血诏”的印记已经开始在他体内扎根。
只要他还记得那些跪拜的身影,只要他不曾背弃最初的承诺,这道秘术就会一直存在。
而且会越来越强。
因为他不是靠掠夺获得力量,而是被千万人亲手托起。
远处,一株小麦精灵从沙土中钻出,叶片轻轻摇晃。它看起来比以往虚弱许多,几乎透明,却还是努力靠近李文脚边,绕了一圈,像是在确认他的气息。
李文弯腰,指尖轻轻碰了碰它的叶尖。
绿光微闪,随即黯淡下去。那株精灵缓缓倒伏在地,再没起来。
他收回手,没有叹息,也没有停留。
此时,风再次吹起,卷着细沙掠过祭坛。几片碎布条挂在断裂的旗杆上,发出轻微的扑簌声。
李文转身面向东方。
太阳正缓缓升起,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就在这时,他忽然察觉到一丝异样。
不是来自体内,也不是来自敌军。
而是脚下这片土地。
他蹲下身,手掌贴上地面。
一瞬间,某种低频的震动从地底传来,像是某种庞大生物正在移动,又像是远方有巨物倒塌。
他皱了皱眉。
还没等他细查,眼角余光瞥见一名月氏士兵突然踉跄了一下,扶住同伴的肩膀才没摔倒。那人脸色发青,额角渗出冷汗,嘴里嘟囔着什么。
李文走近几步。
那士兵抬起头,眼神涣散:“我……我梦见我家的孩子在哭……说村子里的井水变成了红色……”
他没有立刻起身。
闭上眼,识海深处那道金芒依旧清晰可见。它不再躁动,也不再压迫,而是静静地盘踞在那里,仿佛等待着他去触碰、去理解。
他主动迎了上去。
意识沉入那一片金色之中,刹那间,无数画面涌入脑海——不是战场厮杀,也不是血流成河,而是一座古老的祭坛,四周跪满了人。他们穿着粗布麻衣,脸上有风沙留下的痕迹,也有长久饥饿刻出的沟壑。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支骨笔,在石板上书写着什么。
鲜血顺着他们的指尖滴落,渗进石缝。
天空忽然裂开一道口子,赤金色的光柱直贯而下,落在中央一人身上。那人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一道诏令模样的符纹,光芒万丈。
“万民血诏……”李文在心中默念这个名字,仿佛早已知道它的存在。
这不是武技,也不是神通。它不依赖修为高低,也不靠血脉传承。它是某种更原始、更深远的东西——以百姓之信为引,以守护之志为基,凝聚千万人的信念,化作一道可御天地之力的诏令。
可这力量,并非人人能得。
画面继续流转。那些曾经试图强行夺取此术的人,无一例外地被反噬。有的七窍流血而亡,有的疯癫嘶吼至死,还有的身体干枯如柴,像是被整个族群的怨念吞噬。
李文明白了。
这术法从不认强者,只认人心。若你未曾真正护过一方百姓,未曾听过他们的哭声与期盼,哪怕你站在万人之上,也无法唤醒它。
他想起敦煌蝗灾时,老农捧着麦穗递到他手中的模样;想起西迁路上,妇人抱着孩子躲在车辕下瑟瑟发抖的眼神;也想起昨夜云姬呕血仍不肯松手的那一瞬。
这些都不是功绩,也不是战绩。
但它们是真实的。
正是这些真实,让他此刻能稳稳接住这道传承。
金芒渐渐消散,化作一道细流,顺着识海沉入心口。那里,龙气与战神之力交融而成的新力量微微震动了一下,像是回应,又像是接纳。
李文缓缓睁开眼。
他的呼吸平稳了许多,体内的燥热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异的清明感。仿佛五感都被洗过一遍,连风吹过耳畔的声音都变得清晰可辨。
他慢慢站起身,双腿不再发软,脊背挺直如松。
目光扫过四周。
原本围在祭坛边缘的月氏国军队,此刻已没了先前的杀意。有人丢下了长矛,蹲在地上喃喃自语;有人望着祭坛方向怔怔出神,眼中满是茫然;还有几个老兵直接跪了下来,额头抵着冰冷的沙地,肩膀微微颤抖。
没有人再喊口号,也没有人组织阵型。
刚才那一幕——战神残魂主动融入李文体内——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他们而言,那是神明的选择。而神一旦做出了选择,凡人便只能低头。
一名百夫长站在队伍前方,手中刀尖垂地,嘴唇微动:“我们……还在为谁而战?”
没人回答他。
另一名士兵抬起头,声音发虚:“听说战神曾立誓,只为护民者效命。若他选了此人……那我们举兵相向,岂不是逆天而行?”
人群开始骚动,低声议论四起。
“他是中原人,却救了羌族水源。”
“他种的田能让荒地变粮仓。”
“我表兄在玉门关外屯田,去年一家八口吃饱了饭。”
这些话越传越广,原本紧绷的气氛一点点瓦解。兵器落地的声音接连响起,像是某种无声的投降。
李文静静看着这一切。
他没有说话,也没有下令追击。此刻的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有分量。他只是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目光深远,整个人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安定感。
这不是威压,也不是气势。
更像是某种根源性的存在被唤醒后,自然流露出的状态。
就像大地本身不会咆哮,但它承载万物,无人敢轻视。
他低头看了眼自己的手掌。掌心纹路似乎比之前更深了些,隐约能看到一丝极淡的金线顺着血脉延伸,一闪即逝。
他知道,那是“万民血诏”的印记已经开始在他体内扎根。
只要他还记得那些跪拜的身影,只要他不曾背弃最初的承诺,这道秘术就会一直存在。
而且会越来越强。
因为他不是靠掠夺获得力量,而是被千万人亲手托起。
远处,一株小麦精灵从沙土中钻出,叶片轻轻摇晃。它看起来比以往虚弱许多,几乎透明,却还是努力靠近李文脚边,绕了一圈,像是在确认他的气息。
李文弯腰,指尖轻轻碰了碰它的叶尖。
绿光微闪,随即黯淡下去。那株精灵缓缓倒伏在地,再没起来。
他收回手,没有叹息,也没有停留。
此时,风再次吹起,卷着细沙掠过祭坛。几片碎布条挂在断裂的旗杆上,发出轻微的扑簌声。
李文转身面向东方。
太阳正缓缓升起,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就在这时,他忽然察觉到一丝异样。
不是来自体内,也不是来自敌军。
而是脚下这片土地。
他蹲下身,手掌贴上地面。
一瞬间,某种低频的震动从地底传来,像是某种庞大生物正在移动,又像是远方有巨物倒塌。
他皱了皱眉。
还没等他细查,眼角余光瞥见一名月氏士兵突然踉跄了一下,扶住同伴的肩膀才没摔倒。那人脸色发青,额角渗出冷汗,嘴里嘟囔着什么。
李文走近几步。
那士兵抬起头,眼神涣散:“我……我梦见我家的孩子在哭……说村子里的井水变成了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