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了前路,并不意味着前路就变成了坦途。
恰恰相反,当杨帆真正开始踏上这条“极境”重修之路时,他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难与缓慢,那是一种足以消磨常人所有心气的、近乎停滞的煎熬。
每日清晨,他依旧会进行那痛苦不堪的体能训练。高抬腿,深蹲,甚至是简单的伸展。每一次肌肉的酸痛颤抖,每一次经脉被牵动带来的针刺般疼痛,都如同酷刑。但他不再将其视为纯粹的肉体折磨,而是将其当作一种“磨刀石”,用以打磨意志,感受这具皮囊最真实的反馈,让精神与这残破的肉身进行更深层次的磨合。
锤炼过后,便是每日最重要的功课——蕴养那一丝先天一炁。
他不再刻意寻找那种“恍兮惚兮”的入静状态,因为刻意便已落了下乘。他只是盘膝而坐,将师父手抄的《道德经》原本摊在膝前,不急于阅读,而是让心神自然放松,如同溪水漫过青石,自然而然地浸润在经文的意境之中。
他的意念,如同最轻柔的月光,极其小心地“笼罩”着丹田深处那一点微光。不去驱动,不去干涉,甚至不去“观察”得太用力,生怕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会惊扰到这初生的、脆弱的本源。
这个过程,枯燥到了极点。
往往枯坐数个时辰,身体都开始僵硬发麻,那一丝先天一炁却依旧如如不动,没有丝毫变化。没有增长,没有流动,甚至连亮度都没有丝毫改变。它就像一颗被埋藏在万丈玄冰深处的种子,任凭你如何呼唤,都寂然无声。
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
若是以往修炼《道德经》心法,哪怕是在这末法时代,只要坚持吐纳,总能感觉到内力一丝丝的壮大,气感一点点的增强,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能给人以持续的激励。
但现在,他面对的是一片死寂的丹田和一颗仿佛永恒不变的“种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投入了全部的心神与时间,却得不到任何肉眼可见的回报。
若非那一点微光始终真实不虚地存在着,若非他对师父的记载和自身的感悟有着绝对的信心,这种漫长而无望的等待,足以让任何心志不坚者彻底崩溃。
杨帆也曾有过瞬间的动摇,在夜深人静,身体被疲惫和疼痛淹没时,一丝“这条路是否真的可行”的疑虑,会如同毒蛇般悄然钻出。
但他每一次,都强行将其掐灭。
他想起了星光大厦那晚的决绝,想起了青松道人离去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想起了师父牌位的沉静,更想起了《道德经》中“大器晚成”、“守静笃”的教诲。
他明白,这条路,本就是逆水行舟,本就是于无路处开路。快,反而可能是错的。这种看似停滞的“蛰伏”,这种缓慢到极致的“积累”,或许正是夯实那传说中“无暇道基”所必须的过程。
他将所有焦躁、所有期许、所有对力量的渴望,都强行压下,只留下最纯粹的耐心与坚持。
陈雪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她看到杨帆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那看似徒劳的体能训练,看到他枯坐数个时辰后,脸上那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空茫。她不知道杨帆体内正在发生着怎样玄妙的变化,但她能感觉到,杨帆身上那种内敛的、沉静的气息,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厚重。
他不再像刚回山时那样,周身弥漫着一种近乎死寂的绝望,也不再因身体的痛苦而流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他变得更加沉默,眼神却越发深邃,仿佛所有的锋芒与棱角都被磨去,沉淀下来的是如玉般的温润与如山般的沉稳。
她依旧默默地承担着所有的杂务,将道观打理得一尘不染。在杨帆打坐时,她会坐在不远处的门槛上,也尝试着进行《静心吐纳诀》的修炼,或者只是静静地守着,仿佛这样就能为他分担一丝无形的压力。
她不再轻易开口询问进展,只是在他结束打坐,身体僵硬时,适时地递上一杯温水;在他因训练而虚脱时,默默地准备好温热的毛巾和简单的食物。
她的陪伴,无声,却重若千钧。
时光就在这种近乎凝固的节奏中,悄然流逝。山中的树叶黄了又绿,山涧的溪水涨了又落。
转眼间,距离那丝先天一炁诞生,已过去了三个月。
这一日,杨帆如同往常一样,在午后进行打坐蕴养。心神空明,意念如纱,轻轻覆盖着丹田。
突然,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他“感觉”到了!
不是用眼睛“看”到,也不是用内力“感应”到,而是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意”的触感——那一点原本永恒不变的微光,极其极其细微地,几乎无法察觉地,膨胀了那么一丝丝!
如果说之前它细如发丝,那么此刻,它可能……粗了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这种变化微乎其微,若非杨帆这三个月中,所有心神都系于此,对它的感知已经敏锐到了极致,几乎无法发现!
没有带来任何力量的提升,没有修复任何一条经脉。
但这一丝微不足道的“膨胀”,对于杨帆而言,却不啻于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
它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积累是有效的!这漫长的、痛苦的、看似毫无希望的蛰伏,并非徒劳!
希望的星火,并未熄灭,而是在无人可见的深处,顽强地,开始积蓄着力量。
杨帆缓缓睁开眼,望向殿外那棵历经风霜的老松,嘴角浮现出一抹平静而悠远的笑意。
蛰伏,是为了更好的腾飞。积累,是为了最终的质变。这条路,他会继续走下去,坚定不移。
恰恰相反,当杨帆真正开始踏上这条“极境”重修之路时,他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艰难与缓慢,那是一种足以消磨常人所有心气的、近乎停滞的煎熬。
每日清晨,他依旧会进行那痛苦不堪的体能训练。高抬腿,深蹲,甚至是简单的伸展。每一次肌肉的酸痛颤抖,每一次经脉被牵动带来的针刺般疼痛,都如同酷刑。但他不再将其视为纯粹的肉体折磨,而是将其当作一种“磨刀石”,用以打磨意志,感受这具皮囊最真实的反馈,让精神与这残破的肉身进行更深层次的磨合。
锤炼过后,便是每日最重要的功课——蕴养那一丝先天一炁。
他不再刻意寻找那种“恍兮惚兮”的入静状态,因为刻意便已落了下乘。他只是盘膝而坐,将师父手抄的《道德经》原本摊在膝前,不急于阅读,而是让心神自然放松,如同溪水漫过青石,自然而然地浸润在经文的意境之中。
他的意念,如同最轻柔的月光,极其小心地“笼罩”着丹田深处那一点微光。不去驱动,不去干涉,甚至不去“观察”得太用力,生怕一丝一毫的杂念,都会惊扰到这初生的、脆弱的本源。
这个过程,枯燥到了极点。
往往枯坐数个时辰,身体都开始僵硬发麻,那一丝先天一炁却依旧如如不动,没有丝毫变化。没有增长,没有流动,甚至连亮度都没有丝毫改变。它就像一颗被埋藏在万丈玄冰深处的种子,任凭你如何呼唤,都寂然无声。
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
若是以往修炼《道德经》心法,哪怕是在这末法时代,只要坚持吐纳,总能感觉到内力一丝丝的壮大,气感一点点的增强,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能给人以持续的激励。
但现在,他面对的是一片死寂的丹田和一颗仿佛永恒不变的“种子”。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投入了全部的心神与时间,却得不到任何肉眼可见的回报。
若非那一点微光始终真实不虚地存在着,若非他对师父的记载和自身的感悟有着绝对的信心,这种漫长而无望的等待,足以让任何心志不坚者彻底崩溃。
杨帆也曾有过瞬间的动摇,在夜深人静,身体被疲惫和疼痛淹没时,一丝“这条路是否真的可行”的疑虑,会如同毒蛇般悄然钻出。
但他每一次,都强行将其掐灭。
他想起了星光大厦那晚的决绝,想起了青松道人离去时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想起了师父牌位的沉静,更想起了《道德经》中“大器晚成”、“守静笃”的教诲。
他明白,这条路,本就是逆水行舟,本就是于无路处开路。快,反而可能是错的。这种看似停滞的“蛰伏”,这种缓慢到极致的“积累”,或许正是夯实那传说中“无暇道基”所必须的过程。
他将所有焦躁、所有期许、所有对力量的渴望,都强行压下,只留下最纯粹的耐心与坚持。
陈雪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她看到杨帆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那看似徒劳的体能训练,看到他枯坐数个时辰后,脸上那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空茫。她不知道杨帆体内正在发生着怎样玄妙的变化,但她能感觉到,杨帆身上那种内敛的、沉静的气息,正在一天天变得更加厚重。
他不再像刚回山时那样,周身弥漫着一种近乎死寂的绝望,也不再因身体的痛苦而流露出明显的情绪波动。他变得更加沉默,眼神却越发深邃,仿佛所有的锋芒与棱角都被磨去,沉淀下来的是如玉般的温润与如山般的沉稳。
她依旧默默地承担着所有的杂务,将道观打理得一尘不染。在杨帆打坐时,她会坐在不远处的门槛上,也尝试着进行《静心吐纳诀》的修炼,或者只是静静地守着,仿佛这样就能为他分担一丝无形的压力。
她不再轻易开口询问进展,只是在他结束打坐,身体僵硬时,适时地递上一杯温水;在他因训练而虚脱时,默默地准备好温热的毛巾和简单的食物。
她的陪伴,无声,却重若千钧。
时光就在这种近乎凝固的节奏中,悄然流逝。山中的树叶黄了又绿,山涧的溪水涨了又落。
转眼间,距离那丝先天一炁诞生,已过去了三个月。
这一日,杨帆如同往常一样,在午后进行打坐蕴养。心神空明,意念如纱,轻轻覆盖着丹田。
突然,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他“感觉”到了!
不是用眼睛“看”到,也不是用内力“感应”到,而是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意”的触感——那一点原本永恒不变的微光,极其极其细微地,几乎无法察觉地,膨胀了那么一丝丝!
如果说之前它细如发丝,那么此刻,它可能……粗了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这种变化微乎其微,若非杨帆这三个月中,所有心神都系于此,对它的感知已经敏锐到了极致,几乎无法发现!
没有带来任何力量的提升,没有修复任何一条经脉。
但这一丝微不足道的“膨胀”,对于杨帆而言,却不啻于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
它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积累是有效的!这漫长的、痛苦的、看似毫无希望的蛰伏,并非徒劳!
希望的星火,并未熄灭,而是在无人可见的深处,顽强地,开始积蓄着力量。
杨帆缓缓睁开眼,望向殿外那棵历经风霜的老松,嘴角浮现出一抹平静而悠远的笑意。
蛰伏,是为了更好的腾飞。积累,是为了最终的质变。这条路,他会继续走下去,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