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既已沉淀,便需寻一事以安其神。杨帆的目光,落在了师父玄诚子留下的那几口樟木箱上。
箱体暗沉,木质坚实,散发着淡淡的樟脑与旧纸张混合的气息,那是岁月与记忆的味道。自师父羽化后,他一直未曾真正系统地整理过这些遗物。一方面是睹物思人,心绪难平;另一方面,过去他更多专注于《道德经》心法的修炼与各类术法的钻研,认为那些手稿杂记多是师父的随笔见闻,于“大道”无补。
如今想来,却是自己着相了。大道岂止在吐纳炼气?师父一生阅历、所思所悟,皆藏于这字里行间。
择了一个天光晴好的上午,杨帆净手焚香,郑重地打开了第一口箱子。里面并非什么奇珍异宝,而是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笔记本、线装手抄册,以及大量散落的稿纸,纸张已然泛黄,墨迹也深浅不一。
他盘坐于地,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册封面写着“戊辰年游历杂录”的笔记本。翻开扉页,师父那熟悉的、略带潦草却筋骨毕现的字迹映入眼帘:
“戊辰夏,过湘西,遇‘锁魂棺’一案。非邪祟,乃人心之毒,借养尸地阴气布局,欲夺同宗兄弟之气运。破之,需先解其心结,后动其棺椁,顺序不可逆。引《宅经》言‘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然此‘气’亦含怨念执念,不可不察。”
杨帆目光微凝。这并非高深的法术记载,而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其中蕴含的,是师父处理问题时对“人”与“地”、“心”与“气”关联的深刻洞察。他以往或许会直接寻找破局法术,而师父首先做的,却是化解人心怨结。
他继续翻阅。另一页记载:
“庚午秋,于岭南见一宅,形煞冲射,然家主仁厚,常行善举,宅内竟有祥和之气自行化解煞气三分。故知,阳德亦可养宅,人心即是风水。习术者,当以修心为本,术为末。切记,切记。”
字迹在这里略显沉重,似乎师父当时颇有感触。杨帆默然,回想起自己之前应对赵总那“困龙局”时,更多是依靠术与智的博弈,虽无错,却似乎少了些什么。如今看来,正是师父所强调的,那份以“修心”为根基的温润与厚重。
他放下这本,又拿起一册没有封名的厚本。这里面记载的更为庞杂,有对《葬经》中某句“势如万马,自天而降”的不同地形图解;有对《五行精纪》里五行生克在具体疾病调理上应用的验案;甚至还有一些对《道德经》某些章句不同于主流注解的个人体悟,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师父在某一页的边角批注,“吾辈修道,非为‘臣天下’,乃为守内心之‘朴’。神通不足恃,道心方是根。”
杨帆的心仿佛被轻轻敲击了一下。一直以来,他潜意识里是否也存着几分以术“臣天下”的傲气?虽不明显,却影响了心境的纯粹。师父早已看透,并在此留下了告诫。
整理工作持续了数日。杨帆沉浸在这些故纸堆中,仿佛跨越时空,与师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玄诚子——不仅是道法高深的隐宗传人,更是一位睿智、慈悲、对世事人心有着通透观察的长者。
这些手稿,没有直接提升他的法力修为,却如同甘泉,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他的“道心”,让他对以往所学的种种知识,有了更深刻、更融会贯通的理解。许多以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术法原理,在师父的案例和批注中找到了根源和变通之法。
这日午后,他翻到了一本极薄、以牛皮纸包裹的小册子,封面无字。打开一看,里面并非师父的笔迹,而是一种更显古拙的字体,以朱砂抄录,似乎年代更为久远。
“余游历南洋,见彼地巫蛊降头之术,虽多阴邪诡异,然其引动‘阴煞’‘虫噬’之气,亦有独到之处。其源或与上古苗疆巫蛊同出而异流,然沾染异域地气与血腥祭祀,已失中正……”
杨帆精神一振,仔细阅读下去。这篇不知名前辈留下的手札,详细分析了几种南洋邪术的气机特点与原理,指出其核心在于对“阴煞之气”和一种被称为“虫噬”(并非真虫,而是一种侵蚀生机的负面能量形态)的运用。
其中一段描述,让杨帆瞳孔微缩:“…中此术者,其气晦暗,隐带腥甜,如腐败之草木。煞气深种,非仅附着体表,更易潜入经络深处,蛰伏难察,遇特定引子或气血衰弱时方发作……”
这与他之前在陈雪体内感知到的那一丝极其隐晦的阴凉气息,何其相似!难道陈雪所中的,并非简单的波及,而是一种潜藏极深的南洋邪术?这篇手札,无疑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识别线索和思路。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翻阅这小册子,希望能找到破解之法。然而,后面几页却被人为地撕去了,只留下参差不齐的毛边。
杨帆眉头紧锁。是谁撕去的?师父吗?为何要撕去?是觉得其中记载的破解之法过于凶险,还是另有隐情?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残破的小册子单独放在一边,心中疑窦丛生。整理遗物,本是为了静心,却不料在故纸堆中,先是澄清了道心,如今又牵扯出更深的谜团。陈雪身上的隐患,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并且,很可能与师父过去的某些经历有关。
夕阳透过窗棂,在布满灰尘和手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杨帆看着那被单独放置的残破册子,目光深邃。
静心,并非逃避问题,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清问题。师父留下的这些“故纸”,不仅安抚了他的心境,更如同散落的拼图,正在为他揭示出一条隐藏在迷雾中的路径。
前路依旧未知,但手中,已多了几分凭依。
箱体暗沉,木质坚实,散发着淡淡的樟脑与旧纸张混合的气息,那是岁月与记忆的味道。自师父羽化后,他一直未曾真正系统地整理过这些遗物。一方面是睹物思人,心绪难平;另一方面,过去他更多专注于《道德经》心法的修炼与各类术法的钻研,认为那些手稿杂记多是师父的随笔见闻,于“大道”无补。
如今想来,却是自己着相了。大道岂止在吐纳炼气?师父一生阅历、所思所悟,皆藏于这字里行间。
择了一个天光晴好的上午,杨帆净手焚香,郑重地打开了第一口箱子。里面并非什么奇珍异宝,而是一摞摞码放整齐的笔记本、线装手抄册,以及大量散落的稿纸,纸张已然泛黄,墨迹也深浅不一。
他盘坐于地,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册封面写着“戊辰年游历杂录”的笔记本。翻开扉页,师父那熟悉的、略带潦草却筋骨毕现的字迹映入眼帘:
“戊辰夏,过湘西,遇‘锁魂棺’一案。非邪祟,乃人心之毒,借养尸地阴气布局,欲夺同宗兄弟之气运。破之,需先解其心结,后动其棺椁,顺序不可逆。引《宅经》言‘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然此‘气’亦含怨念执念,不可不察。”
杨帆目光微凝。这并非高深的法术记载,而是一个具体的案例,其中蕴含的,是师父处理问题时对“人”与“地”、“心”与“气”关联的深刻洞察。他以往或许会直接寻找破局法术,而师父首先做的,却是化解人心怨结。
他继续翻阅。另一页记载:
“庚午秋,于岭南见一宅,形煞冲射,然家主仁厚,常行善举,宅内竟有祥和之气自行化解煞气三分。故知,阳德亦可养宅,人心即是风水。习术者,当以修心为本,术为末。切记,切记。”
字迹在这里略显沉重,似乎师父当时颇有感触。杨帆默然,回想起自己之前应对赵总那“困龙局”时,更多是依靠术与智的博弈,虽无错,却似乎少了些什么。如今看来,正是师父所强调的,那份以“修心”为根基的温润与厚重。
他放下这本,又拿起一册没有封名的厚本。这里面记载的更为庞杂,有对《葬经》中某句“势如万马,自天而降”的不同地形图解;有对《五行精纪》里五行生克在具体疾病调理上应用的验案;甚至还有一些对《道德经》某些章句不同于主流注解的个人体悟,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师父在某一页的边角批注,“吾辈修道,非为‘臣天下’,乃为守内心之‘朴’。神通不足恃,道心方是根。”
杨帆的心仿佛被轻轻敲击了一下。一直以来,他潜意识里是否也存着几分以术“臣天下”的傲气?虽不明显,却影响了心境的纯粹。师父早已看透,并在此留下了告诫。
整理工作持续了数日。杨帆沉浸在这些故纸堆中,仿佛跨越时空,与师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玄诚子——不仅是道法高深的隐宗传人,更是一位睿智、慈悲、对世事人心有着通透观察的长者。
这些手稿,没有直接提升他的法力修为,却如同甘泉,悄无声息地滋养着他的“道心”,让他对以往所学的种种知识,有了更深刻、更融会贯通的理解。许多以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术法原理,在师父的案例和批注中找到了根源和变通之法。
这日午后,他翻到了一本极薄、以牛皮纸包裹的小册子,封面无字。打开一看,里面并非师父的笔迹,而是一种更显古拙的字体,以朱砂抄录,似乎年代更为久远。
“余游历南洋,见彼地巫蛊降头之术,虽多阴邪诡异,然其引动‘阴煞’‘虫噬’之气,亦有独到之处。其源或与上古苗疆巫蛊同出而异流,然沾染异域地气与血腥祭祀,已失中正……”
杨帆精神一振,仔细阅读下去。这篇不知名前辈留下的手札,详细分析了几种南洋邪术的气机特点与原理,指出其核心在于对“阴煞之气”和一种被称为“虫噬”(并非真虫,而是一种侵蚀生机的负面能量形态)的运用。
其中一段描述,让杨帆瞳孔微缩:“…中此术者,其气晦暗,隐带腥甜,如腐败之草木。煞气深种,非仅附着体表,更易潜入经络深处,蛰伏难察,遇特定引子或气血衰弱时方发作……”
这与他之前在陈雪体内感知到的那一丝极其隐晦的阴凉气息,何其相似!难道陈雪所中的,并非简单的波及,而是一种潜藏极深的南洋邪术?这篇手札,无疑提供了极为关键的识别线索和思路。
他强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翻阅这小册子,希望能找到破解之法。然而,后面几页却被人为地撕去了,只留下参差不齐的毛边。
杨帆眉头紧锁。是谁撕去的?师父吗?为何要撕去?是觉得其中记载的破解之法过于凶险,还是另有隐情?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残破的小册子单独放在一边,心中疑窦丛生。整理遗物,本是为了静心,却不料在故纸堆中,先是澄清了道心,如今又牵扯出更深的谜团。陈雪身上的隐患,似乎比想象的还要复杂,并且,很可能与师父过去的某些经历有关。
夕阳透过窗棂,在布满灰尘和手稿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杨帆看着那被单独放置的残破册子,目光深邃。
静心,并非逃避问题,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清问题。师父留下的这些“故纸”,不仅安抚了他的心境,更如同散落的拼图,正在为他揭示出一条隐藏在迷雾中的路径。
前路依旧未知,但手中,已多了几分凭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