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药行密议-《谍战之镜界孤灯》

  回到同仁堂药行时,已是傍晚。冬日的天色黑得早,店铺提前打了烊,只留了一扇侧门。小学徒在门口看似清扫,实则在望风,见到陈朔回来,不动声色地点点头,示意安全。

  陈朔径直穿过店铺,来到内院厢房。铁山和苏婉清都在,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还冒着热气,显然在等他。

  “顺利吗?”苏婉清起身,眼中带着关切。她已换上了药行学徒常见的青色棉袍,素净的衣着更衬得她面容清丽,只是眉宇间那份挥之不去的忧色,提醒着他们所处的环境。

  “接头成功了。”陈朔脱下呢帽和大衣,在桌边坐下,言简意赅地将与“夜莺”林婉如会面的情况说了一遍,包括获得的关于梅机关监控洋行及“黑蛇”的情报,以及他自己关于对方可能意在监控特殊物资的推测。

  “电子元件?通讯设备?”铁山皱起浓眉,他对这些新名词感到陌生,但本能地察觉到其中的重要性,“他们要这些东西做什么?”

  “可能是为了建立更强大的监听站,或者……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武器。”陈朔沉声道。他脑海中浮现出前世所知的二战期间各国在电子侦测、无线电定位技术上的竞相发展,旭日国在这方面虽略逊于欧美,但绝非毫无建树。在这个时空,对方的技术进程是否因某些因素而加快了?

  苏婉清若有所思:“如果真是在筹备大型设备,运输和储存必然需要隐蔽且空间足够的仓库。监控洋行,是为了寻找供应商和运输渠道?”

  “很有可能。”陈朔赞许地看了她一眼,苏婉清的思维越来越敏锐了。“大型设备的组装、调试和运行,对电力、空间、隔音乃至散热都有特定要求。 这类场所的选择范围其实可以被大幅缩小。”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蘸了茶水,在桌面上粗略地画着,“码头区的仓库电力供应充足,但人员嘈杂,保密性差。市中心繁华地带,空间受限且引人注目。最有可能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例如靠近租界边缘、拥有独立供电系统的废弃工厂、大型货栈,或者……某些挂着洋行牌子,实则由他们控制的独立院落。”

  就在这时,厢房的门被轻轻敲响,随后“樵夫”沈清河端着一个小砂锅走了进来,锅里是热气腾腾的鸡汤,香气顿时弥漫开来。

  “聊着呢?先吃饭,天大的事也得填饱肚子。”他将砂锅放在桌子中央,目光扫过桌面未干的水渍,以及那粗略的图示,“看来,‘夜莺’带来了些值得思考的消息。”

  陈朔将林婉如提供的情报以及他们刚才的推测又向沈清河复述了一遍。

  沈清河听完,沉吟片刻,脸色凝重了几分:“你们分析的很有道理。近期我们也有同志反映,在公共租界西区,靠近苏州河的一片老货栈区,夜间巡逻的旭日国宪兵和便衣似乎有所增加,而且对往来车辆的盘查格外严格。那片区域,确实有几家挂着德商、美商牌子的仓库,背景复杂。”

  线索似乎开始交织。

  “知道具体是哪几家吗?”陈朔立刻追问。

  “需要进一步核实。”沈清河摇摇头,“那片区域鱼龙混杂,我们的力量渗透进去需要时间,而且不能打草惊蛇。”

  陈朔理解其中的困难。他思索着,光靠外围观察和零星情报,效率太低,且风险高。“面对这种硬件设施的侦察,需要更直接的物理接近或技术手段辅助。在这个时代,后者几乎不可行,那么就只能从人员活动和物资流向上寻找突破口。” 他看向沈清河:“‘黑蛇’这个人,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他身上打开缺口?”

  “黑蛇?”沈清河眉头微蹙,“这家伙是本地青皮出身,心狠手辣,投靠梅机关后更是嚣张。他主要负责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比如盯梢、绑架、威胁商户,对核心机密知道多少很难说。而且他行踪不定,身边总跟着几个打手,动他,容易引发梅机关的强烈反应,得不偿失。”

  “不一定非要动他。”陈朔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我们可以利用他。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