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伪装成地质勘探人员的男人扔下设备狂奔而去,背包冒出的浓烟在林间飘散。楚玄没有追击,也没有调动风刃拦截。他让对方活着离开,消息自然会传出去。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青山屯距离世界树主根六公里,村民每日进出田地、取水、放牧,活动频繁。这片区域不在风能屏障的自动防御范围内,属于战略盲区。敌人若想攻击世界树,最可能利用的就是这里的人类聚居点。
风刃可以切断神经,引爆无人机,但无法长期覆盖整个村庄。每一次出手都是主动干预,消耗能量,也暴露规律。必须建立一套被动防御系统,全天候运转,不依赖即时反应。
楚玄将神识沉入地底,回溯刚才钻探时的地脉扰动数据。土层对能量的传导极为稳定,远胜空气介质。风在地面易被干扰,而大地本身,是最坚固的载体。
他调出《凡人修仙传》中“戊土神诀”的道痕记忆。这部功法专修土系法则,讲究厚积薄发,以大地为盾,万法不侵。结合现实地质结构,他在青山屯外围地下三百米处,选定九个关键节点。
这些位置连接着主要地脉支流,彼此形成环形阵列,可作为能量锚点。
第一道指令下达。九个土元节点同时激活,释放出微弱的震荡波,深入岩层。这不是攻击,而是校准。每一处都在测试土壤密度、含水量、岩石硬度,确保后续构建的防护罩不会因地质差异出现裂缝。
数据回传,楚玄开始第二步。
一缕神识脱离本体,顺着地下水脉潜入村中水井。井壁长满青苔,水面倒映着天空。几个孩子蹲在井边洗菜,妇女提桶打水,老人坐在石凳上抽旱烟。脚步声、说话声、木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楚玄记录下每个人的行走路线,房屋分布,牲畜棚位置。他要建立一个动态避让模型,确保防护罩升起后不会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不能挡住道路,不能压塌屋顶,不能阻断水流。
模型完成,他启动核心构建程序。
九个土元节点同时发力,压缩土灵力向上渗透。这些力量如同根须般缓慢上升,穿过砂石层、黏土层、腐殖层,最终在离地五十米的高空汇聚。
一道无形的膜状结构逐渐成形。
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唯有神识能捕捉到淡黄光晕在空中流转,像一张巨大的河网覆盖全村。这是由纯粹土元素构成的半球形护盾,直径十公里,厚度三米,表面光滑无隙。
触发机制设定完成——当外部冲击力超过八级风压,或携带高能辐射源接近时,护盾将自动硬化至金刚岩密度。其余时间保持休眠状态,能耗极低,可持续运行数年。
系统自检通过。
楚玄收回神识,护盾进入待机模式。
他没有放松警惕。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
当晚,气象卫星数据显示,一团强对流云团正快速逼近大兴安岭东部。中心风速已达32米/秒,相当于十级大风,足以掀翻屋顶、折断树木。降雨量预计超过80毫米,伴随冰雹。
这场风暴将在凌晨两点抵达青山屯。
楚玄不动声色。他没有调整护盾参数,也没有提前预警。他要观察护盾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夜深,狂风先至。
村外山林呼啸作响,松树剧烈摇晃,枝干发出断裂声。雨水倾盆而下,夹杂着豆大的冰雹砸落地面。村口的老槐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屋檐瓦片接连脱落。
风撞上护盾的瞬间,轨迹发生偏移。原本直冲村庄的气流被无形屏障分流,沿着曲面上滑,从两侧绕过。雨滴和冰雹如同撞上透明穹顶,四散滑落。
村内仅余微风拂面,屋舍完好,鸡鸭安静。
天亮后,村民推开房门,发现四周一片狼藉。邻近山坡多处树木倒伏,电线杆倾斜,远处村落传来抢修房屋的喧闹声。唯独青山屯安然无恙。
人们聚集在村口老槐树下议论纷纷。
“这风这么大,咱村怎么一点事没有?”
“昨晚我听见屋顶有响动,起来看啥也没有。”
“是不是世界树保佑咱们?”
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出人群。他曾在几十年前见过一场百年不遇的台风,那次全村倒塌十七间房,死了两头牛。如今这般狂风,竟连一片瓦都没掉。
他慢慢跪在地上,对着大兴安岭深处的方向磕了一个头。
“青帝显灵,护我全村。”
其他人见状,陆续跟着跪下。有人回家拿来香烛,在老槐树下点燃。纸灰随风飘起,落入泥土。
楚玄感知到一股温和的能量流涌入本体。不是强烈的信仰爆发,而是细水长流般的认同与敬畏。这种力量虽弱,却持久稳定,能缓慢提升世界树的能量效率。
护盾仍在运行,未受丝毫损伤。
接下来几天,楚玄持续监控系统状态。他发现护盾不仅能抵御物理冲击,还能隔绝部分电磁信号。某些试图靠近的无线探测设备在进入五公里范围后自动失灵,原因不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决定优化算法,增加对异常能量波动的识别能力。
某日清晨,一名村民挑着粪桶路过田埂,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粪水洒了一身。他爬起来骂了一句,继续往前走。
就在他跌倒的位置,地面微微下陷,随即恢复原状。
楚玄察觉到这一细节。护盾的避让模型基于日常行为统计,但个体突发动作无法完全预测。他立即更新数据,将“非规律性跌倒”纳入规避参数,防止未来误伤。
又一日,一头牛闯入禁耕区,撞上尚未硬化的护盾边缘。牛角接触到屏障的刹那,护盾局部触发硬化机制,反作用力将牛弹开。牛受惊狂奔,撞倒篱笆,踩坏一片菜苗。
主人追出来查看,发现牛没事,只是受了惊。
楚玄调取录像,分析碰撞力度。他调整触发阈值,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系统日趋完善。
某夜,一只飞鸟高速掠过村庄上空,体内携带微型信号发射器。当它穿过护盾区域时,内部电路突然短路,坠落在林边。
楚玄锁定设备型号,确认为远程监控装置。他没有摧毁,而是记录其频率特征,加入黑名单数据库。下次同类设备再靠近,护盾将提前干扰。
青山屯的生活恢复平静。
孩子们在田埂奔跑,妇女在河边洗衣,老人坐在屋前晒太阳。没有人再提起那场怪风,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他们被保护着。
香火不断。
楚玄的意识始终驻守本体。神识覆盖百公里,护盾稳定运行。他不再需要频繁出手,威胁在触及村庄前已被自动化解。
晨光洒落林梢,土盾隐于天际,无声守护。
一根松针从树冠坠落,穿过空气,触到护盾边缘,轻轻滑开。
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青山屯距离世界树主根六公里,村民每日进出田地、取水、放牧,活动频繁。这片区域不在风能屏障的自动防御范围内,属于战略盲区。敌人若想攻击世界树,最可能利用的就是这里的人类聚居点。
风刃可以切断神经,引爆无人机,但无法长期覆盖整个村庄。每一次出手都是主动干预,消耗能量,也暴露规律。必须建立一套被动防御系统,全天候运转,不依赖即时反应。
楚玄将神识沉入地底,回溯刚才钻探时的地脉扰动数据。土层对能量的传导极为稳定,远胜空气介质。风在地面易被干扰,而大地本身,是最坚固的载体。
他调出《凡人修仙传》中“戊土神诀”的道痕记忆。这部功法专修土系法则,讲究厚积薄发,以大地为盾,万法不侵。结合现实地质结构,他在青山屯外围地下三百米处,选定九个关键节点。
这些位置连接着主要地脉支流,彼此形成环形阵列,可作为能量锚点。
第一道指令下达。九个土元节点同时激活,释放出微弱的震荡波,深入岩层。这不是攻击,而是校准。每一处都在测试土壤密度、含水量、岩石硬度,确保后续构建的防护罩不会因地质差异出现裂缝。
数据回传,楚玄开始第二步。
一缕神识脱离本体,顺着地下水脉潜入村中水井。井壁长满青苔,水面倒映着天空。几个孩子蹲在井边洗菜,妇女提桶打水,老人坐在石凳上抽旱烟。脚步声、说话声、木桶碰撞声交织在一起。
楚玄记录下每个人的行走路线,房屋分布,牲畜棚位置。他要建立一个动态避让模型,确保防护罩升起后不会影响村民正常生活。不能挡住道路,不能压塌屋顶,不能阻断水流。
模型完成,他启动核心构建程序。
九个土元节点同时发力,压缩土灵力向上渗透。这些力量如同根须般缓慢上升,穿过砂石层、黏土层、腐殖层,最终在离地五十米的高空汇聚。
一道无形的膜状结构逐渐成形。
外表看不出任何变化,唯有神识能捕捉到淡黄光晕在空中流转,像一张巨大的河网覆盖全村。这是由纯粹土元素构成的半球形护盾,直径十公里,厚度三米,表面光滑无隙。
触发机制设定完成——当外部冲击力超过八级风压,或携带高能辐射源接近时,护盾将自动硬化至金刚岩密度。其余时间保持休眠状态,能耗极低,可持续运行数年。
系统自检通过。
楚玄收回神识,护盾进入待机模式。
他没有放松警惕。真正的考验还未到来。
当晚,气象卫星数据显示,一团强对流云团正快速逼近大兴安岭东部。中心风速已达32米/秒,相当于十级大风,足以掀翻屋顶、折断树木。降雨量预计超过80毫米,伴随冰雹。
这场风暴将在凌晨两点抵达青山屯。
楚玄不动声色。他没有调整护盾参数,也没有提前预警。他要观察护盾在真实环境下的表现。
夜深,狂风先至。
村外山林呼啸作响,松树剧烈摇晃,枝干发出断裂声。雨水倾盆而下,夹杂着豆大的冰雹砸落地面。村口的老槐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屋檐瓦片接连脱落。
风撞上护盾的瞬间,轨迹发生偏移。原本直冲村庄的气流被无形屏障分流,沿着曲面上滑,从两侧绕过。雨滴和冰雹如同撞上透明穹顶,四散滑落。
村内仅余微风拂面,屋舍完好,鸡鸭安静。
天亮后,村民推开房门,发现四周一片狼藉。邻近山坡多处树木倒伏,电线杆倾斜,远处村落传来抢修房屋的喧闹声。唯独青山屯安然无恙。
人们聚集在村口老槐树下议论纷纷。
“这风这么大,咱村怎么一点事没有?”
“昨晚我听见屋顶有响动,起来看啥也没有。”
“是不是世界树保佑咱们?”
一位白发老人拄着拐杖走出人群。他曾在几十年前见过一场百年不遇的台风,那次全村倒塌十七间房,死了两头牛。如今这般狂风,竟连一片瓦都没掉。
他慢慢跪在地上,对着大兴安岭深处的方向磕了一个头。
“青帝显灵,护我全村。”
其他人见状,陆续跟着跪下。有人回家拿来香烛,在老槐树下点燃。纸灰随风飘起,落入泥土。
楚玄感知到一股温和的能量流涌入本体。不是强烈的信仰爆发,而是细水长流般的认同与敬畏。这种力量虽弱,却持久稳定,能缓慢提升世界树的能量效率。
护盾仍在运行,未受丝毫损伤。
接下来几天,楚玄持续监控系统状态。他发现护盾不仅能抵御物理冲击,还能隔绝部分电磁信号。某些试图靠近的无线探测设备在进入五公里范围后自动失灵,原因不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决定优化算法,增加对异常能量波动的识别能力。
某日清晨,一名村民挑着粪桶路过田埂,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粪水洒了一身。他爬起来骂了一句,继续往前走。
就在他跌倒的位置,地面微微下陷,随即恢复原状。
楚玄察觉到这一细节。护盾的避让模型基于日常行为统计,但个体突发动作无法完全预测。他立即更新数据,将“非规律性跌倒”纳入规避参数,防止未来误伤。
又一日,一头牛闯入禁耕区,撞上尚未硬化的护盾边缘。牛角接触到屏障的刹那,护盾局部触发硬化机制,反作用力将牛弹开。牛受惊狂奔,撞倒篱笆,踩坏一片菜苗。
主人追出来查看,发现牛没事,只是受了惊。
楚玄调取录像,分析碰撞力度。他调整触发阈值,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系统日趋完善。
某夜,一只飞鸟高速掠过村庄上空,体内携带微型信号发射器。当它穿过护盾区域时,内部电路突然短路,坠落在林边。
楚玄锁定设备型号,确认为远程监控装置。他没有摧毁,而是记录其频率特征,加入黑名单数据库。下次同类设备再靠近,护盾将提前干扰。
青山屯的生活恢复平静。
孩子们在田埂奔跑,妇女在河边洗衣,老人坐在屋前晒太阳。没有人再提起那场怪风,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他们被保护着。
香火不断。
楚玄的意识始终驻守本体。神识覆盖百公里,护盾稳定运行。他不再需要频繁出手,威胁在触及村庄前已被自动化解。
晨光洒落林梢,土盾隐于天际,无声守护。
一根松针从树冠坠落,穿过空气,触到护盾边缘,轻轻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