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刚过,双面江南艺术中心的姚黄终于尽数绽放。那几日的晨光总带着点温柔的韧劲,穿过玻璃展厅的幕墙,落在院子里的花池上,将层层叠叠的金黄花瓣染得透亮。顾星晚蹲在青石板上,正用软布轻轻擦拭花池边的小木牌——“姚黄·洛阳种,江南生”这几个字被她描了新的红漆,在阳光下亮得像团小火苗。
“星晚,你看这串灯笼挂在这里怎么样?”苏婉的声音从月亮门那边传来,她手里举着串竹骨纱灯,米白色的纱面上绣着淡青色的牡丹纹样,风一吹,纱灯轻轻晃着,纹样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影。顾星晚站起身,眯着眼看了看:“再往左挪半尺,正好对着牡丹的主枝,晚上亮灯的时候,光就能落在花瓣上了。”
两人合力将纱灯挂在廊下的木钩上,苏婉拍了拍手上的灰,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锦盒:“给你看个好东西。”打开锦盒的瞬间,顾星晚眼前一亮——里面是套青花白瓷的茶具,茶杯上画着寥寥几笔姚黄,笔触清雅,正是苏婉的手笔。“这是我特意烧的,今天雅集就用它泡茶。”苏婉笑着说,“茶我也备好了,是去年明前的碧螺春,用牡丹花瓣窨过,你尝尝。”
顾星晚刚接过茶杯,就听见院子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老张推着辆旧自行车进来,车后座上绑着个竹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艾草和菖蒲。“顾小姐,苏先生,我按照你们说的,在巷口老王家买的艾草,新鲜得很。”他说着,把艾草分给两人,“这些挂在花池边,既能驱虫,又能添点雅气,咱们江南的雅集,可不就讲究这个嘛。”
三人忙到正午,院子里已经换了模样。廊下挂着四串竹骨纱灯,花池周围摆着几张老旧的八仙桌,桌上铺着素色的粗布桌布,放着苏婉的青花茶具和顾星晚准备的点心——桂花糕、绿豆糕,还有用牡丹花瓣做的花饼。院子角落的石桌上,摆着苏婉带来的画架和颜料,旁边堆着一沓宣纸,等着客人们来写生。
“顾小姐,苏先生,客人差不多要到了。”老张看了看天色,提醒道。顾星晚点点头,赶紧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素色旗袍——这是苏婉特意给她做的,领口和袖口绣着细细的姚黄纹样,走起路来,纹样像在轻轻晃动。苏婉也换了件藏青色的旗袍,头发上别着支玉簪,透着股雅致的书卷气。
第一个来的是住在附近的陈阿姨,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酱鸭和腌萝卜。“顾小姐,苏先生,我来给你们添个菜。”陈阿姨笑着说,“我家老头子本来也要来,结果临时有事,让我替他向你们问好。”顾星晚赶紧接过竹篮,把酱鸭和腌萝卜摆在桌上:“陈阿姨,您太客气了,快坐,我给您泡杯牡丹窨的碧螺春。”
没过多久,客人们就陆续到了。有艺术中心的常客,有苏婉的画友,还有不少听说牡丹雅集特意赶来的街坊邻居。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有人围着花池赏花,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坐在八仙桌旁,喝着茶,吃着点心,聊着天;还有几位画家,已经坐在石桌旁,拿起画笔开始写生。
“苏先生,您看我这画的牡丹,是不是少了点韵味?”一位年轻的画家拿着画纸,走到苏婉身边请教。苏婉接过画纸,仔细看了看,指着画中的牡丹说:“你画的牡丹花瓣太规整了,少了点自然的灵动。你看院子里的姚黄,每片花瓣的弧度都不一样,有的微微卷曲,有的轻轻舒展,这才是牡丹的韵味。”她说着,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寥寥几笔,就将牡丹的灵动勾勒了出来。
年轻画家恍然大悟,赶紧回到石桌旁,重新拿起画笔。顾星晚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苏婉说:“苏姨,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苏婉摇摇头:“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他们,真正的韵味,还得他们自己去体会。就像这牡丹,你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才能画出它的魂。”
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老张忙着给客人们添茶,顾星晚则陪着大家聊天,讲述牡丹的成长故事。“顾小姐,这株牡丹真的是从洛阳带来的?”一位客人好奇地问。顾星晚点点头:“是啊,三年前我从洛阳带来的,刚来的时候,它差点没熬过江南的梅雨季,后来在我和苏姨、张叔的精心呵护下,才慢慢扎根、生长,直到今天绽放出这么美的花朵。”
客人们听着牡丹的故事,都露出了敬佩的眼神。“没想到牡丹这么坚韧,在江南也能长得这么好。”一位客人感慨道。顾星晚笑着说:“其实牡丹和人一样,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和用心的呵护,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下。顾星晚和苏婉一起,点亮了廊下的竹骨纱灯。暖黄的灯光透过纱面,落在牡丹的花瓣上,将金黄的花瓣染得更加温柔。客人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太美了,就像画里的场景一样。”一位客人赞叹道。
苏婉走到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感谢大家来参加牡丹雅集,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扇子舞,希望大家
“星晚,你看这串灯笼挂在这里怎么样?”苏婉的声音从月亮门那边传来,她手里举着串竹骨纱灯,米白色的纱面上绣着淡青色的牡丹纹样,风一吹,纱灯轻轻晃着,纹样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影。顾星晚站起身,眯着眼看了看:“再往左挪半尺,正好对着牡丹的主枝,晚上亮灯的时候,光就能落在花瓣上了。”
两人合力将纱灯挂在廊下的木钩上,苏婉拍了拍手上的灰,忽然从布包里掏出个锦盒:“给你看个好东西。”打开锦盒的瞬间,顾星晚眼前一亮——里面是套青花白瓷的茶具,茶杯上画着寥寥几笔姚黄,笔触清雅,正是苏婉的手笔。“这是我特意烧的,今天雅集就用它泡茶。”苏婉笑着说,“茶我也备好了,是去年明前的碧螺春,用牡丹花瓣窨过,你尝尝。”
顾星晚刚接过茶杯,就听见院子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老张推着辆旧自行车进来,车后座上绑着个竹筐,里面装满了新鲜的艾草和菖蒲。“顾小姐,苏先生,我按照你们说的,在巷口老王家买的艾草,新鲜得很。”他说着,把艾草分给两人,“这些挂在花池边,既能驱虫,又能添点雅气,咱们江南的雅集,可不就讲究这个嘛。”
三人忙到正午,院子里已经换了模样。廊下挂着四串竹骨纱灯,花池周围摆着几张老旧的八仙桌,桌上铺着素色的粗布桌布,放着苏婉的青花茶具和顾星晚准备的点心——桂花糕、绿豆糕,还有用牡丹花瓣做的花饼。院子角落的石桌上,摆着苏婉带来的画架和颜料,旁边堆着一沓宣纸,等着客人们来写生。
“顾小姐,苏先生,客人差不多要到了。”老张看了看天色,提醒道。顾星晚点点头,赶紧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素色旗袍——这是苏婉特意给她做的,领口和袖口绣着细细的姚黄纹样,走起路来,纹样像在轻轻晃动。苏婉也换了件藏青色的旗袍,头发上别着支玉簪,透着股雅致的书卷气。
第一个来的是住在附近的陈阿姨,她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自己做的酱鸭和腌萝卜。“顾小姐,苏先生,我来给你们添个菜。”陈阿姨笑着说,“我家老头子本来也要来,结果临时有事,让我替他向你们问好。”顾星晚赶紧接过竹篮,把酱鸭和腌萝卜摆在桌上:“陈阿姨,您太客气了,快坐,我给您泡杯牡丹窨的碧螺春。”
没过多久,客人们就陆续到了。有艺术中心的常客,有苏婉的画友,还有不少听说牡丹雅集特意赶来的街坊邻居。院子里渐渐热闹起来,有人围着花池赏花,举着手机拍照;有人坐在八仙桌旁,喝着茶,吃着点心,聊着天;还有几位画家,已经坐在石桌旁,拿起画笔开始写生。
“苏先生,您看我这画的牡丹,是不是少了点韵味?”一位年轻的画家拿着画纸,走到苏婉身边请教。苏婉接过画纸,仔细看了看,指着画中的牡丹说:“你画的牡丹花瓣太规整了,少了点自然的灵动。你看院子里的姚黄,每片花瓣的弧度都不一样,有的微微卷曲,有的轻轻舒展,这才是牡丹的韵味。”她说着,拿起画笔,在画纸上寥寥几笔,就将牡丹的灵动勾勒了出来。
年轻画家恍然大悟,赶紧回到石桌旁,重新拿起画笔。顾星晚看着这一幕,笑着对苏婉说:“苏姨,您真是桃李满天下啊。”苏婉摇摇头:“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他们,真正的韵味,还得他们自己去体会。就像这牡丹,你只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才能画出它的魂。”
院子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老张忙着给客人们添茶,顾星晚则陪着大家聊天,讲述牡丹的成长故事。“顾小姐,这株牡丹真的是从洛阳带来的?”一位客人好奇地问。顾星晚点点头:“是啊,三年前我从洛阳带来的,刚来的时候,它差点没熬过江南的梅雨季,后来在我和苏姨、张叔的精心呵护下,才慢慢扎根、生长,直到今天绽放出这么美的花朵。”
客人们听着牡丹的故事,都露出了敬佩的眼神。“没想到牡丹这么坚韧,在江南也能长得这么好。”一位客人感慨道。顾星晚笑着说:“其实牡丹和人一样,只要有坚持的勇气和用心的呵护,无论身处何方,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下。顾星晚和苏婉一起,点亮了廊下的竹骨纱灯。暖黄的灯光透过纱面,落在牡丹的花瓣上,将金黄的花瓣染得更加温柔。客人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太美了,就像画里的场景一样。”一位客人赞叹道。
苏婉走到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笑着对大家说:“今天感谢大家来参加牡丹雅集,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扇子舞,希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