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宗帝笑着点点头:
“嗯……郡公言之有理,这一千二百万两数额确实巨大,都快顶得上户部两年的国库收入了。
若是让你一次性拿出,确实不可能,也显得朕凉情薄幸、不顾宗室情分。
这样吧……”
启宗帝双目紧盯萧知晦:
“三年,每年四百万两,三年缴清。至于回淮阳道,路途遥远就不劳郡公跑这一趟了,你手书一封,我让人捎过去即可。
如何?”
“妙啊!”陈封心里暗赞启宗帝的谋划。
萧知晦一次性拿出这银子,绝无可能,即便是户部,也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所以逼迫得紧了,反而会觉得这皇帝故意刁难宗亲、与臣子争财,毫无容人之量。
启宗帝这么在意身后名声的皇帝,怎么能落下这种口舌。
但是一年四百万,虽然也是不少,但是硬挤一挤,淮南王那边也不是拿不出来。
这属于钝刀子切肉了,很疼,但也不至于立马就会死,还可以把难题抛回给淮南王那边。
立马就反,时机还不成熟,必败。
乖乖交银子,那就等同眼睁睁看着启宗帝抽干自己的血,一样败~
虽然仍没逃出去,但是暂时缓了一步,萧知晦松了口气,先把眼前这关过去再说吧。
“臣……谢主隆恩~”
“嗯,正月二十朝廷开印。希望那天,这钱便能到朕的内帑。”
启宗帝看着眼前跪着的郭堂明,继续说道:
“郭堂明忠心可嘉,有功于社稷。擢升尔为户部……淮阳道清吏司郎中,赏银千两,绢百匹。
原淮阳道清吏司郎中沈德潜,升任靖北道布政使司参议。”
郭堂明先是一愣,后又心中狂喜,重重叩首:
“臣,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坐粮厅郎中(五品)到淮阳道清吏司郎中(五品),看似平级,实乃重用。
清吏司乃户部核心司局,一司管一道,并且兼掌一类全国性事务。权责远非负责漕粮验收的坐粮厅可比,更何况还有厚赏!
户部九司中,京畿司与淮阳司最为特殊。
京畿司负责全国官吏、军士的军需粮饷,俸禄的核算与发放,与兵部协同工作。
淮阳司负责全国盐业的政令、盐课征收、盐引签发。这是户部最重要的财源之一。盐课征收、盐引签发,这是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了。
而且,户部较为特殊,是没有四品官职的,一般户部侍郎(三品)都是由这两个清吏司升任。
虽然这次没换了补子,但是基本已经提前预定了三品的前程,远远超出预想,郭堂明怎能不欣喜若狂。
那原淮阳道清吏司郎中沈德潜,虽然是升任靖北道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对于一位户部郎中而言,这是最典型的“明升暗降”。
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很简单,因为这次郭堂明已经把淮南王得罪得死死的,索性就把他安在淮阳道清吏司的位置上。
反正已经得罪死了,那郭堂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让他可劲儿地折腾淮南王去吧,启宗帝做好后盾支持就好了。
沈德潜被“明升暗降”的原因更简单,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金枢楼传出来的那张名单上了。
先把他支得远远的先圈养起来。一旦有一天淮南王倒台,他作为“余孽”自然会跟着一起灰飞烟灭。
而郭堂明则在内心狂呼:“赌赢了~”
他今天成功地用今天的表演,换来了启宗帝的赏识,打开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
“退朝吧。”启宗帝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
“退朝——”苏清砚尖锐的嗓音再次响起。
三声静鞭此时才姗姗来迟,众人再次高呼万岁,送走启宗帝。
百官依序退出,人人脸上都神色复杂,心中各有盘算。
今日这出戏,基本上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太过瘾了,可以说足以改变朝局未来的走向。
“恭喜啊郭郎中,莫要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过来恭喜的是户部尚书王景明。
他对这位下属也是颇为熟悉,毕竟当初能坐上户部坐粮厅郎中那个位置,襄国公府上也是打过招呼的。但听说近几年与襄国公那边不怎么走动了。
作为顶头上司,此时王景明还是要过来说两句场面话的。
两位侍郎,则直接无视郭堂明,径自离开。
郭堂明是要一飞冲天了,这二位侍郎,日后势必有一位要被顶替。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
得了陛下赏识又如何,这庙堂之上一时得宠又万劫不复的臣子还少嘛。“郭郎中”,你可要走稳了~
郭堂明自然知道这二位侍郎心中所想,索性也不搭理,对着王景明抬手,一躬到底:
“部堂大人,下官必定尽心尽力,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不辜负尚书大人的栽培。”
“呵呵”王景明敷衍地笑笑,转身离开。
除此之外,偌大的广场,成百上千的官员,无一人过来打招呼。似乎所有人都在不齿郭堂明钻营投机博得上位的机会。
轻蔑,不屑,鄙视,有失文人风骨,没有气节,不耻与其为伍……
只不过是真不齿嘛?未必~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想上位的,怕是人人都是“郭堂明”。
萧知晦呆立原地,是最后几个离开的。在经过郭堂明身边时,脚步微顿。目光冰冷,如实质般扫过郭堂明。
郭堂明被这目光一刺,顿时汗毛倒竖。但事已如此,已由不得他再有退缩,只能强撑着与萧知晦对视。
“你很好,郭郎中。”
萧知晦语气中的恨意溢于言表。刚刚启宗帝的态度,已经让萧知晦知道,此生无望走出玉京半步了,除非他死……
郭堂明拱手行礼,一言不发。
望着萧知晦离去的背影,郭堂明的心情也渐渐从惊喜狂热中渐渐平复。
他明白,从今天起,他彻底站在了淮南王府的对立面,脑门上的“陈党”标签再也洗不掉了。而且今日自己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无所谓,棋子好过弃子。能做棋子,说明还有利用的价值,连被利用的价值都没有,那才是最可悲的。
前路,宦海风波凶险。
他抬头,望向承天殿那巍峨的飞檐,在冬日苍白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
“嗯……郡公言之有理,这一千二百万两数额确实巨大,都快顶得上户部两年的国库收入了。
若是让你一次性拿出,确实不可能,也显得朕凉情薄幸、不顾宗室情分。
这样吧……”
启宗帝双目紧盯萧知晦:
“三年,每年四百万两,三年缴清。至于回淮阳道,路途遥远就不劳郡公跑这一趟了,你手书一封,我让人捎过去即可。
如何?”
“妙啊!”陈封心里暗赞启宗帝的谋划。
萧知晦一次性拿出这银子,绝无可能,即便是户部,也一次性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所以逼迫得紧了,反而会觉得这皇帝故意刁难宗亲、与臣子争财,毫无容人之量。
启宗帝这么在意身后名声的皇帝,怎么能落下这种口舌。
但是一年四百万,虽然也是不少,但是硬挤一挤,淮南王那边也不是拿不出来。
这属于钝刀子切肉了,很疼,但也不至于立马就会死,还可以把难题抛回给淮南王那边。
立马就反,时机还不成熟,必败。
乖乖交银子,那就等同眼睁睁看着启宗帝抽干自己的血,一样败~
虽然仍没逃出去,但是暂时缓了一步,萧知晦松了口气,先把眼前这关过去再说吧。
“臣……谢主隆恩~”
“嗯,正月二十朝廷开印。希望那天,这钱便能到朕的内帑。”
启宗帝看着眼前跪着的郭堂明,继续说道:
“郭堂明忠心可嘉,有功于社稷。擢升尔为户部……淮阳道清吏司郎中,赏银千两,绢百匹。
原淮阳道清吏司郎中沈德潜,升任靖北道布政使司参议。”
郭堂明先是一愣,后又心中狂喜,重重叩首:
“臣,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从坐粮厅郎中(五品)到淮阳道清吏司郎中(五品),看似平级,实乃重用。
清吏司乃户部核心司局,一司管一道,并且兼掌一类全国性事务。权责远非负责漕粮验收的坐粮厅可比,更何况还有厚赏!
户部九司中,京畿司与淮阳司最为特殊。
京畿司负责全国官吏、军士的军需粮饷,俸禄的核算与发放,与兵部协同工作。
淮阳司负责全国盐业的政令、盐课征收、盐引签发。这是户部最重要的财源之一。盐课征收、盐引签发,这是肥得不能再肥的差事了。
而且,户部较为特殊,是没有四品官职的,一般户部侍郎(三品)都是由这两个清吏司升任。
虽然这次没换了补子,但是基本已经提前预定了三品的前程,远远超出预想,郭堂明怎能不欣喜若狂。
那原淮阳道清吏司郎中沈德潜,虽然是升任靖北道布政使司参议(从四品)。对于一位户部郎中而言,这是最典型的“明升暗降”。
至于为什么这么安排,很简单,因为这次郭堂明已经把淮南王得罪得死死的,索性就把他安在淮阳道清吏司的位置上。
反正已经得罪死了,那郭堂明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让他可劲儿地折腾淮南王去吧,启宗帝做好后盾支持就好了。
沈德潜被“明升暗降”的原因更简单,因为他的名字,出现在金枢楼传出来的那张名单上了。
先把他支得远远的先圈养起来。一旦有一天淮南王倒台,他作为“余孽”自然会跟着一起灰飞烟灭。
而郭堂明则在内心狂呼:“赌赢了~”
他今天成功地用今天的表演,换来了启宗帝的赏识,打开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
“退朝吧。”启宗帝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
“退朝——”苏清砚尖锐的嗓音再次响起。
三声静鞭此时才姗姗来迟,众人再次高呼万岁,送走启宗帝。
百官依序退出,人人脸上都神色复杂,心中各有盘算。
今日这出戏,基本上所有人都看明白了,这太过瘾了,可以说足以改变朝局未来的走向。
“恭喜啊郭郎中,莫要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过来恭喜的是户部尚书王景明。
他对这位下属也是颇为熟悉,毕竟当初能坐上户部坐粮厅郎中那个位置,襄国公府上也是打过招呼的。但听说近几年与襄国公那边不怎么走动了。
作为顶头上司,此时王景明还是要过来说两句场面话的。
两位侍郎,则直接无视郭堂明,径自离开。
郭堂明是要一飞冲天了,这二位侍郎,日后势必有一位要被顶替。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
得了陛下赏识又如何,这庙堂之上一时得宠又万劫不复的臣子还少嘛。“郭郎中”,你可要走稳了~
郭堂明自然知道这二位侍郎心中所想,索性也不搭理,对着王景明抬手,一躬到底:
“部堂大人,下官必定尽心尽力,一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不辜负尚书大人的栽培。”
“呵呵”王景明敷衍地笑笑,转身离开。
除此之外,偌大的广场,成百上千的官员,无一人过来打招呼。似乎所有人都在不齿郭堂明钻营投机博得上位的机会。
轻蔑,不屑,鄙视,有失文人风骨,没有气节,不耻与其为伍……
只不过是真不齿嘛?未必~
在场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想上位的,怕是人人都是“郭堂明”。
萧知晦呆立原地,是最后几个离开的。在经过郭堂明身边时,脚步微顿。目光冰冷,如实质般扫过郭堂明。
郭堂明被这目光一刺,顿时汗毛倒竖。但事已如此,已由不得他再有退缩,只能强撑着与萧知晦对视。
“你很好,郭郎中。”
萧知晦语气中的恨意溢于言表。刚刚启宗帝的态度,已经让萧知晦知道,此生无望走出玉京半步了,除非他死……
郭堂明拱手行礼,一言不发。
望着萧知晦离去的背影,郭堂明的心情也渐渐从惊喜狂热中渐渐平复。
他明白,从今天起,他彻底站在了淮南王府的对立面,脑门上的“陈党”标签再也洗不掉了。而且今日自己只是一枚棋子而已。
无所谓,棋子好过弃子。能做棋子,说明还有利用的价值,连被利用的价值都没有,那才是最可悲的。
前路,宦海风波凶险。
他抬头,望向承天殿那巍峨的飞檐,在冬日苍白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