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招覆-《读书人会点江湖手段怎么了?》

  县试正场与招覆之间间隔很短,也就两三天的时间。

  丁陌的“案首”之名没闹出什么动静,反而是那首《上李邕》迅速传遍士林。

  赞誉之声有之,不屑一顾或者说是嫉妒之心更多。

  张锦下值回来,面带愠色地寻到正在书房温书的丁陌。

  “丁爷,襄国公府那边,要赖账!”

  张锦狠狠的啐了一口:

  “他在外面放话了,说当日赌约不过是戏言,当不得真。”

  丁陌从《顾氏春秋正义》中抬起头,面带笑意,一点儿也不意外,郭宗远那个德行,不赖账才奇怪。

  放下书卷,丁陌伸个懒腰。

  “戏言?”丁陌嘴角微勾:

  “当日大街上,围观之人何止几人,那么多人见证他郭宗远亲口应下的事儿,如今想用‘戏言’二字搪塞过去?

  是把玉京士林的脑子都当成浆糊了么?”

  丁陌沉吟半晌:

  “他有底气赖账,无非是觉得我根基浅薄,奈何不了他襄国公府。

  再者,柳文轩当众出丑声望大跌,他若痛快给了银子,那不就倒坐实此事,连带着襄国公府也跟着丢脸。

  他这是想拖,拖到大家都忘了这件事。”

  “那我们就这么算了?”张锦一脸不忿:

  “三万两银子啊!够咱家开销多少年的,他襄国公面子再值钱,也不能用‘戏言’两个字抵过去吧。”

  “算了?”丁陌轻笑一声:

  “我不撒泼耍赖都算我脾气好了,还想赖我的东西?他可得想到赖账的后果。”

  他看向张锦,语气不急不缓:

  “现在我没功夫整治他,眼下首要的是招覆考试了,也不宜此刻与襄国公府正面冲突。

  待我县试结束的,到时候可不是三万两就能解决的,连本带利都给小爷吐出来!现在,且让他再得意几日。”

  张锦知道丁陌脑子里的弯弯绕向来不缺,见丁陌也不肯罢休便知道郭宗远肯定要倒霉了。

  “那成,就听你的。反正县试要紧,等你考完了,咱们再收拾那孙子!”

  就在丁陌潜心备考之际,郭堂明正挥舞着丁陌传授点屠龙宝刀,在盐政这汪泥潭里大杀四方。

  凭借标准化“四柱底单”和跨衙门“五核”联动,郭堂明精准地撕开了淮安分司账目的口子。

  郭堂明动作迅猛,又有皇帝暗中授意支持,一时间与盐课相关的,如漕运衙门、各税关乃至地方官仓等,皆被调动起来。

  成果显着,结果……触目惊心。

  仅仅淮安分司一处,近三年便查出重复冒领、虚开套取的盐引,高达一万三千多引,涉及课银近二十万两。

  更查出了与淮南王府说不清,言不明的“福瑞昌”等三大盐商。

  利用错综复杂的关联商号,在不同引岸同时大量领引,时间地点逻辑混乱,明显是套取盐引倒卖,或用于洗白淮南王麾下其他产业的资金。

  郭堂明深谙丁陌“分级处理”与“借力打力”之策。

  他将普遍性吏治腐败问题按律严办,数名户部老吏及地方盐官皆锒铛入狱,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谁来说情都不好使。

  凡是涉及到淮南王的证据,郭堂明则一律整理成密折,直呈御前。

  皇宫暖阁内,启宗帝看着郭堂明的密折,脸上看不出喜怒。

  启宗帝粗略估算着历年资金的流向,对一旁的苏清砚淡淡说道:

  “朕这位好亲戚,胃口是真不小。养兵、铸械、结交朝臣……每年花费的银子,比朕内帑的收入还丰裕上几分。”

  苏清砚躬身低语:

  “陛下圣明,郭郎中所查,皆在陛下预料之中。

  只是……这番动静不小,所查之人皆与淮南王那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边……怕是会有后生。”

  启宗帝冷哼一声:

  “后手?朕等到就是他的后手!朕断其财路,便是逼其提前暴露后手,这朝堂之下的蝇营狗苟,不见到阳光朕还真不好动手。

  郭堂明这把刀……用得还算顺手。告诉他,给朕继续挖,挖得越深越好。

  必要时……你可暗中帮帮他,非常手段对付非常之人。”

  “是。”苏清砚应下,犹豫片刻又说道:

  “陛下,丁陌县试正场取了案首,而且,那日还在街面上与郭宗远赌斗,一首《上李邕》……已经传遍玉京。”

  启宗帝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这小子,是有点狂妄。但就目前的表现来看,他也有狂妄的资本,只要不是太出格的事儿,你也不用管。

  且看他能走到哪一步……”

  二月中,京畿道的县试第二场招覆如期举行。

  相比正场时的人头攒动,这第二场的人数便少多了。进贡院的检查也松懈了许多,大家都是有资格参加乡试的“秀才老爷”了,往后几场考试只为了排名,没必要再夹带违禁。

  号舍之内,丁陌看了眼发下来的试卷……果然,招覆的经义题目确实更加生涩,是出自《春秋统宗传·桓宣卷》。

  “春,王正月,公即位。”

  聊聊几字,只看字面之意,仅仅是记载鲁桓公即位。然而玄机则藏于阐释《春秋》笔法下的“微言大义”。

  考的是学子对君位传承的理解。看学子对正统性、合法性以及对其蕴含的君臣纲常的理解。

  简单,丁陌只不过思索片刻,便理清思路。

  不就是想听好话嘛,不就是“政治正确”嘛,好说……丁陌直接把核心思想引申至更宏大的“尊王”与“正名”上。

  破题直言:

  “《春秋》有书‘王正月,公即位’,非仅纪时叙事,乃尊王权、定名分、正纲常之始也。”

  承题部分丁陌则引用了《顾氏春秋正义》中,关于“桓宣之弑”的隐晦记载与评论。

  妙笔点破君位若非正道所承,则《春秋》必以曲笔暗讽。

  更进言,本朝太祖即位便是“天命所归,万民景从”,从合法性上论证“正名”对于江山稳固、避免内乱的重要性。

  起讲、入手,层层推进,将“王正月”象征的天命所归,“公即位”代表的诸侯权责,这与那个时代的儒家思想一般无二。

  在套用其理论,把其间蕴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剖析得淋漓尽致。

  完成经义,接下来是帖经与墨义,这是为了考察学子对典籍的记忆与对注释的精确理解。

  别人或许觉得挺难的,毕竟那么多本书,若是想都背诵下来,耗时费力。

  而这对丁陌而言,则是送分题,只花费两天时间而已,很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