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家祠堂【四】-《第三法则》

  我一听是唐朝的物件,心头猛地一跳——那可是在有年头,实打实的千年老货!赶紧掏出手机查了查,果然,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还是他三个年号里用了最久的,整整十四年。

  “九爷,”我忍不住追问,“这玩意儿都一千多年了,拓片上写的啥?你能认全不?”

  “大体上能看明白,就是有些字得琢磨琢磨。唐朝人定字讲究多——通假、避讳、缺笔,花样不少,得翻翻书对不对。不过……”他抖了抖那张拓片,“幸好剩的是末尾这段,落款和时间都齐全。老菜,你再查查,唐代宗的时候,有没有个叫李潮的文人?能留下墨宝的,多半不是无名之辈。”

  “你等等,我查查。”我低头划拉着手机,没一会就有了眉目。

  “九爷,这个李潮的生平资料不多,倒是搜到一条——唐代确实有个叫李潮的,是杜甫的外甥,开元年间以隶书名噪一时。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人。”

  “杜甫?诗圣杜甫?就是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杜甫?”原本无精打采瘫在后座上的五哥,一听我这话,突然支棱起身子,顿时来了精神,“好家伙,居然跟诗圣攀上亲了!九爷,让我也开开眼——既然是隶书,说不定我还能认出几个字来!”

  九爷斜着眼睛瞥了五哥一眼,鼻腔里哼出一声笑:“省省吧你!那碑文用的可是繁体隶书,我看着都费劲,你还能看出花来?再说了,不过是从张祠堂碑上拓下来的玩意儿。我估摸着,八成就是他们从李氏祠堂旁边碑上拓印下来的。”

  “啥?”五哥扭动着屁股,座椅皮革发出吱呀抗议,“唐朝那会儿的祠堂?那不得一千多年了!九哥,你可别唬我,就咱们这地界,现存的祠堂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顶天也就是明清两朝的物件,撑死三四百年光景!”五哥掰着手指头算。

  “我知道的祠堂我们这边现在剩下来的都少之又少,最多也就是明清时候的,几百年不得了了。”

  “谁说是唐代原装货了?”九爷单手把着方向盘,罕见的打开了话匣子,“你掰指头算算,正儿八经的唐代建筑留到现在的全国还剩几个?一千多年,光是史书记载的大地震就二十多回,更别说还有打仗、火灾、自然风化……”

  他突然猛打方向避开坑洼,轮胎碾过碎石的声音像段突兀的休止符。

  五哥攥紧了车门上方的扶手,窗外的黄土坡地像泛黄的史书页般哗啦啦往后翻。

  “可要不是唐朝的物件,你又去找什么个劲啊?”五哥不懂的问道。

  “要知道,从前不比现在,如今人口流动频繁。而在从前,通常情况下,一个宗族往往世代聚居一地。除非遭遇战乱、瘟疫或是其他重大变故,否则轻易不会举族搬迁。即便是族人外出经商、为官,祠堂所在地也始终不。要是祠堂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或是遭逢天灾人祸,后人定会在原址重建宗祠。所以,我们去李家镇,说不定还真能找到他李潮宗祠的旧址。”

  说着他举起那张泛黄的拓片,“再说了,你们再看看这张拓片,从这种保存状况,别说是明清时期的纸张了,就是民国的,历经这么多年也早就损毁了。这拓片大概率是近几年,甚至就是近几个月才弄下来的,我们早点去,说不定还能找到那块碑!”

  九哥继续说道:“听说过西安的碑林吧?那里有很多的石碑都是国宝级的,唐碑宋拓,件件都是无价之宝。若这碑真是罕见的唐隶书碑,那绝对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