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的晨雾还未散尽,麻栗村的晒谷场上已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几位老艺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银料,小锤在银坯上精准落点,银屑随着敲击飞溅,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阿木躲在不远处的老槐树下,偷偷望着这一幕,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掌心的薄茧——昨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摸了摸爷爷给的银饰,鬼使神差地拿起墙角的废银料,试着敲了半夜。
丁元英和韩楚风站在村口的坡上,看着晒谷场上的景象。肖亚文快步走来,脸色有些凝重:“丁总、韩总,情况有点不对劲。我们联系的银料供应商突然变卦,说之前谈好的价格不算数,要涨价三成,还说如果我们不接受,就不供货。另外,之前对接的几个文创渠道,也突然说暂时不接民族银饰了……。”
韩楚风眉头一皱:“肯定是那些觊觎银饰产业的资本搞的鬼!他们知道我们要帮村里振兴手艺,就先从原料和渠道下手,想逼我们知难而退……。”
丁元英的目光落在晒谷场上的老艺人身上,声音平静无波:“意料之中。资本逐利,见不得有人守住根脉、断了他们的掠夺之路。但他们忘了,最珍贵的资源,从来不在他们手里……。”
“您是说……”韩楚风有些不解。
“是手艺,是人心,是这怒江本地的矿银。”丁元英指向远处的山峦,“调研资料里写着,麻栗村后山就有废弃的银矿坑,只是多年没人开采。老艺人们懂辨矿、懂提炼,只是缺工具、缺资金。原料供应商涨价,我们就自己开矿;渠道被断,我们就自建社群,直连消费者。这才是‘自强自救’的道,不是依赖别人,是靠自己的资源,解自己的困……。”
韩楚风眼睛一亮:“我立刻安排人联系采矿设备厂商,再从正天集团抽调资金,支持村里开矿。只是……开矿、提炼都需要时间,村里现在的银料只够支撑半个月了。”
“半个月……,足够了……。”丁元英转头看向肖亚文,“让设计院校的学生提前过来采风,和老艺人一起设计第一批‘怒江初雪’系列银饰,不用复杂,就突出手工肌理和矿银的温润。然后在联盟的线上社群预热,搞‘手作预定’,用定金先回笼一部分资金,同时让消费者知道,我们的银饰是‘本地矿银 纯手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纯手工预定……?”肖亚文有些犹豫,“现在消费者都习惯了快速收货,预定周期长,会不会没人买……?”
“懂的人自然会等……。”丁元英的声音带着笃定,“资本批量生产的银饰,卖的是款式;我们的银饰,卖的是手艺、是故事、是文化。愿意为这些买单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客户。当年格律诗的音箱,也是靠‘极致性价比 手作匠心’打开市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匠心’的价值放大。”
当天下午,设计院校的学生们就赶到了村里。年轻人的活力瞬间点亮了沉寂的村落,他们跟着老艺人爬山辨矿、学习提炼,围着老艺人请教银饰的传统纹样,又拿出平板展示现代设计理念,晒谷场上的敲打声里,渐渐多了讨论声、笑声。
阿木再也按捺不住,趁着爷爷休息的间隙,偷偷拿起一把小锤,想试着敲打银坯。可他没掌握力道,一锤下去,银坯不仅没成型,反而砸在了旁边祖传的模具上——那是爷爷最宝贝的一只凤凰纹模具,传了三代,此刻模具边缘被砸出一个缺口。
“你在干什么……!”爷爷的声音带着愤怒和痛心,快步走过来,拿起模具,手指抚摸着缺口,眼眶都红了,“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就说你不是学手艺的料,你还不信……!”
阿木脸色煞白,站在原地手足无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我就是想试试……我不是故意的……”
丁元英恰好路过,看到这一幕,上前捡起地上的银坯和模具:“老人家,别急。模具坏了可以修,孩子想学手艺的心,不能凉了……。”
他看向阿木,语气平静:“学手艺,和做人一样,急不得。一锤下去,不仅要有力道,还要有分寸;不仅要懂技巧,还要懂敬畏。你觉得打银镯子简单,可这一敲一打里,藏着祖辈的经验,藏着对材料的理解,藏着对作品的尊重。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也不是靠一时兴起能做好的……。”
阿木低下头,声音带着哽咽:“我知道错了……我就是想证明,学手艺也能赚钱,也能有出息……”
“想证明自己,是好事……。”丁元英拍了拍他的肩膀,“但证明自己,不是靠急于求成,是靠日积月累。从今天起,你跟着你爷爷,从磨银料开始,每天磨够三个时辰,磨满一个月,再学敲打。磨银料看似简单,却能练你的耐心、你的手感,这是学手艺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基……。”
爷爷看着丁元英,气消了大半:“丁先生说得对。学手艺,先学磨性子。你要是真愿意学,我就教你;要是再急功近利,以后就别碰这些东西了……。”
阿木重重地点头:“我愿意学……!我一定好好磨……!”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里渐渐形成了两道风景:晒谷场上,老艺人和学生们忙着设计、制作银饰,讨论声、敲打声不绝于耳;老槐树下,阿木拿着银料,一遍遍打磨,手掌磨出了水泡,也不肯停下。
丁元英依旧是那个观棋者,每天要么坐在火塘边,听老艺人讲手艺的传承故事;要么走到晒谷场、老槐树下,静静地看着大家忙碌,偶尔在关键节点说一两句话,却总能点醒众人。
韩楚风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道:“元英,你这看似没做什么,却让一切都慢慢走上了正轨。原料的问题,我们已经联系好了采矿设备,下周就能到位;线上预定也很火爆,第一批‘怒江初雪’系列,已经预定出去两百多件了……。”
丁元英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语气悠远:“不是我做得多,是大家自己想改变。老艺人想把手艺传下去,年轻人想证明自己,学生们想做出好设计,人心齐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资本的暗礁虽然还在,但只要我们守住‘实事求是’的道,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绕过暗礁,驶向更远的地方……。”
夜色渐浓,村里的灯火星星点点,晒谷场上还亮着一盏灯,那是阿木在借着灯光磨银料。丁元英站在院子里,看着那盏灯,想起了王庙村当年的夜晚,想起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中坚守的人。
他知道,怒江的手艺振兴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暗礁、更多风浪,但只要这盏“自强自救”的灯不灭,只要这千年的手艺根脉不断,就一定能在这群山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归途……
璞玉待琢,暗礁初现,一场关乎匠心传承、民族文化振兴的棋局,在怒江的山水之间,稳步推进,而那位红尘观棋者,依旧静立一旁,静待着璞玉成器、道通四方的那一天……
丁元英和韩楚风站在村口的坡上,看着晒谷场上的景象。肖亚文快步走来,脸色有些凝重:“丁总、韩总,情况有点不对劲。我们联系的银料供应商突然变卦,说之前谈好的价格不算数,要涨价三成,还说如果我们不接受,就不供货。另外,之前对接的几个文创渠道,也突然说暂时不接民族银饰了……。”
韩楚风眉头一皱:“肯定是那些觊觎银饰产业的资本搞的鬼!他们知道我们要帮村里振兴手艺,就先从原料和渠道下手,想逼我们知难而退……。”
丁元英的目光落在晒谷场上的老艺人身上,声音平静无波:“意料之中。资本逐利,见不得有人守住根脉、断了他们的掠夺之路。但他们忘了,最珍贵的资源,从来不在他们手里……。”
“您是说……”韩楚风有些不解。
“是手艺,是人心,是这怒江本地的矿银。”丁元英指向远处的山峦,“调研资料里写着,麻栗村后山就有废弃的银矿坑,只是多年没人开采。老艺人们懂辨矿、懂提炼,只是缺工具、缺资金。原料供应商涨价,我们就自己开矿;渠道被断,我们就自建社群,直连消费者。这才是‘自强自救’的道,不是依赖别人,是靠自己的资源,解自己的困……。”
韩楚风眼睛一亮:“我立刻安排人联系采矿设备厂商,再从正天集团抽调资金,支持村里开矿。只是……开矿、提炼都需要时间,村里现在的银料只够支撑半个月了。”
“半个月……,足够了……。”丁元英转头看向肖亚文,“让设计院校的学生提前过来采风,和老艺人一起设计第一批‘怒江初雪’系列银饰,不用复杂,就突出手工肌理和矿银的温润。然后在联盟的线上社群预热,搞‘手作预定’,用定金先回笼一部分资金,同时让消费者知道,我们的银饰是‘本地矿银 纯手工’,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纯手工预定……?”肖亚文有些犹豫,“现在消费者都习惯了快速收货,预定周期长,会不会没人买……?”
“懂的人自然会等……。”丁元英的声音带着笃定,“资本批量生产的银饰,卖的是款式;我们的银饰,卖的是手艺、是故事、是文化。愿意为这些买单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客户。当年格律诗的音箱,也是靠‘极致性价比 手作匠心’打开市场,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匠心’的价值放大。”
当天下午,设计院校的学生们就赶到了村里。年轻人的活力瞬间点亮了沉寂的村落,他们跟着老艺人爬山辨矿、学习提炼,围着老艺人请教银饰的传统纹样,又拿出平板展示现代设计理念,晒谷场上的敲打声里,渐渐多了讨论声、笑声。
阿木再也按捺不住,趁着爷爷休息的间隙,偷偷拿起一把小锤,想试着敲打银坯。可他没掌握力道,一锤下去,银坯不仅没成型,反而砸在了旁边祖传的模具上——那是爷爷最宝贝的一只凤凰纹模具,传了三代,此刻模具边缘被砸出一个缺口。
“你在干什么……!”爷爷的声音带着愤怒和痛心,快步走过来,拿起模具,手指抚摸着缺口,眼眶都红了,“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我就说你不是学手艺的料,你还不信……!”
阿木脸色煞白,站在原地手足无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我就是想试试……我不是故意的……”
丁元英恰好路过,看到这一幕,上前捡起地上的银坯和模具:“老人家,别急。模具坏了可以修,孩子想学手艺的心,不能凉了……。”
他看向阿木,语气平静:“学手艺,和做人一样,急不得。一锤下去,不仅要有力道,还要有分寸;不仅要懂技巧,还要懂敬畏。你觉得打银镯子简单,可这一敲一打里,藏着祖辈的经验,藏着对材料的理解,藏着对作品的尊重。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学会的,也不是靠一时兴起能做好的……。”
阿木低下头,声音带着哽咽:“我知道错了……我就是想证明,学手艺也能赚钱,也能有出息……”
“想证明自己,是好事……。”丁元英拍了拍他的肩膀,“但证明自己,不是靠急于求成,是靠日积月累。从今天起,你跟着你爷爷,从磨银料开始,每天磨够三个时辰,磨满一个月,再学敲打。磨银料看似简单,却能练你的耐心、你的手感,这是学手艺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基……。”
爷爷看着丁元英,气消了大半:“丁先生说得对。学手艺,先学磨性子。你要是真愿意学,我就教你;要是再急功近利,以后就别碰这些东西了……。”
阿木重重地点头:“我愿意学……!我一定好好磨……!”
接下来的日子里,村里渐渐形成了两道风景:晒谷场上,老艺人和学生们忙着设计、制作银饰,讨论声、敲打声不绝于耳;老槐树下,阿木拿着银料,一遍遍打磨,手掌磨出了水泡,也不肯停下。
丁元英依旧是那个观棋者,每天要么坐在火塘边,听老艺人讲手艺的传承故事;要么走到晒谷场、老槐树下,静静地看着大家忙碌,偶尔在关键节点说一两句话,却总能点醒众人。
韩楚风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道:“元英,你这看似没做什么,却让一切都慢慢走上了正轨。原料的问题,我们已经联系好了采矿设备,下周就能到位;线上预定也很火爆,第一批‘怒江初雪’系列,已经预定出去两百多件了……。”
丁元英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峦,语气悠远:“不是我做得多,是大家自己想改变。老艺人想把手艺传下去,年轻人想证明自己,学生们想做出好设计,人心齐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资本的暗礁虽然还在,但只要我们守住‘实事求是’的道,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绕过暗礁,驶向更远的地方……。”
夜色渐浓,村里的灯火星星点点,晒谷场上还亮着一盏灯,那是阿木在借着灯光磨银料。丁元英站在院子里,看着那盏灯,想起了王庙村当年的夜晚,想起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困境中坚守的人。
他知道,怒江的手艺振兴之路,才刚刚迈出第一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暗礁、更多风浪,但只要这盏“自强自救”的灯不灭,只要这千年的手艺根脉不断,就一定能在这群山之间,走出一条光明的归途……
璞玉待琢,暗礁初现,一场关乎匠心传承、民族文化振兴的棋局,在怒江的山水之间,稳步推进,而那位红尘观棋者,依旧静立一旁,静待着璞玉成器、道通四方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