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道在诗中与悟者自得!-《红尘观棋者》

  与了尘师傅和了悟的茶叙,不知不觉已近深夜……

  茶室里的灯光柔和,映照着三人平静的脸庞。关于佛、道、净土的讨论,让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通透与安宁的气息……

  了悟的疑惑解开后,话也渐渐多了起来。他年轻,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从佛经的典故问到道家的修行法门,问题一个接一个。

  丁元英总是耐心倾听,不疾不徐地回应。他的回答从不引经据典,也不用深奥的术语,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却总能点到要害,让人茅塞顿开。

  “丁先生……,听您谈论佛道,虽然言语质朴,却总能直指本心。”了悟由衷地赞叹,“只是弟子有一事不明,您似乎对道家的‘道’,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

  丁元英闻言,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到书桌前。他拿起笔,在一张空白的宣纸上,略一沉吟,便挥毫泼墨起来。

  笔走龙蛇,一气呵成……

  他将写好的纸笺递给了尘师傅和了悟。

  师徒二人凑上前来,只见纸上写着一首没有标题的诗,字迹苍劲有力,带着一种不拘一格的洒脱:

  一炁鸿蒙生太极,

  阴阳两仪化四象。

  山河大地皆吾体,

  日月星辰是我光。

  不拜三清不礼佛,

  只向自然问短长。

  但得本心无挂碍,

  何须净土觅西方。

  了悟轻声念完,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露出了震惊的神色。他反复诵读着诗句,越读越觉得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这……这首诗……”了悟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山河大地皆吾体,日月星辰是我光’,这简直是将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写到了极致啊……!”

  他看向丁元英的目光,充满了敬畏:“丁先生,您这首诗,真是……真是太了不起了!弟子从未见过如此气魄、如此通透的诗句……!”

  了尘师傅也仔细品味着这首诗,脸上露出了欣慰而赞许的笑容。他抚着胡须,缓缓说道:“好诗,好诗啊!‘不拜三清不礼佛,只向自然问短长’,这是何等的洒脱与自信!‘但得本心无挂碍,何须净土觅西方’,更是将佛道两家的核心追求,熔于一炉,归于本心……。”

  “丁先生,您这首诗,看似在说道家,实则是超越了佛道的界限,直指那最根本的‘道’啊。”了尘师傅看着丁元英,“您对‘道’的领悟,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丁元英摆了摆手,淡然一笑:“师傅过誉了。不过是一时兴起,随手写来罢了,算不上什么好诗……。”

  “不……,这绝不是普通的诗句。”了悟激动地说,“这首诗里蕴含的智慧,足以让我们参透很多道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是向外求神拜佛,而是向内观照本心,与自然融为一体……。”

  “丁先生,您真是奇人!奇才!”了悟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之情,“难怪师父常说,您是百年难遇的通透之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丁元英笑了笑,没有再说话。他知道,这首诗只是他内心感悟的自然流露。他确实偏爱道家,不是因为道家比其他教派更高明,而是因为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更契合他对世界的认知,更符合他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行事风格。

  他不拜三清,不是不敬,而是觉得“道”不在神像上,而在天地万物中;他不礼佛,也不是不信,而是觉得“佛”不在西方净土,而在每个人的本心之中。

  这首诗,既是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从资本市场的“杀富济贫”,到文化传承的“守护坚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自然问短长”,都是在遵循自己内心的“道”。

  了尘师傅将诗笺小心翼翼地收好,看着丁元英说:“丁先生,这首诗意境高远,哲理深厚,若是流传出去,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会惊叹于您的才华,也会有人无法理解您的境界。”

  “那就让它随缘吧。”丁元英平静地说,“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解释也无用。这首诗,就当是我们今晚茶叙的一个纪念吧……。”

  了尘师傅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善哉。道在诗中,悟者自得。强求不得,也不必强求……。”

  夜已深沉,月光如水,透过窗户洒在茶室里。

  了尘师傅和了悟起身告辞。丁元英送他们到门口。

  “丁先生,今日与您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了悟再次向丁元英深深鞠了一躬,“弟子回去后,定会好好琢磨您的诗句,好好修行……。”

  “修行之路,漫长而修远。”丁元英淡淡地说,“守住本心,顺其自然,便不会迷失方向……。”

  看着师徒二人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丁元英才转身回到屋里。

  他走到书桌前,看着那张写有诗句的宣纸,眼中没有丝毫得意,只有一种淡淡的平静。

  这首诗,是他写给自己的,也是写给小丹的。他想告诉小丹,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找到了余生的方向。他为她续写的“神话”,也因为这份对“道”的深刻领悟,而变得更加完整,更加动人……

  窗外,月光依旧皎洁。丁元英知道,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首诗,将会成为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印记,见证着他从红尘执棋者,到自然悟道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