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雪化得悄无声息,等屋檐下的冰棱滴完最后一滴水珠,墙角的枯草间已冒出点点新绿。丁元英晨起散步时,特意绕去了木雕传承基地——周师傅未完成的《百鸟朝凤》就摆在院子中央的工作台上,几个年轻学员正围着它,小心翼翼地打磨细节。
“丁先生……。”领头的学员叫住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您来得正好,我们卡在凤翅的羽毛纹理上了,周师傅生前说这部分要‘见力不见痕’,我们总也摸不透。”
丁元英走近工作台,没有上手,只是俯身看着木雕。凤翅的轮廓已基本成型,羽毛的走向依稀可见,只是打磨得略显刻意,少了几分自然的灵动。他没直接指点技法,反而问:“你们见过真凤凰吗……?”
学员们愣了愣,纷纷摇头:“凤凰是神话里的鸟,哪能见过……?”
“那见过麻雀、鸽子吗……?”丁元英又问。
“见过……。”
“它们飞的时候,羽毛是硬绷绷的,还是松快的……?”
一个瘦高的学员想了想:“是松快的,风一吹还会飘……。”
“这就对了……。”丁元英直起身,目光扫过几个年轻人,“周师傅说的‘见力不见痕’,不是让你们把羽毛刻得有多精细,是让你们刻出‘风的感觉’——手艺是死的,自然是活的。你们盯着木头琢磨,不如去院子里看看麻雀飞,去河边看看水流动,道在寻常里,不在刻刀上……。”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木雕的边缘:“当年王庙村的村民做音箱,我没教他们怎么组装,只让他们记住‘格律诗要的是实打实的音质’。现在你们学木雕,也不用死记周师傅的技法,要记住他刻木头时的‘心’——他不是在雕凤凰,是在雕自己心里的那份通透……。”
学员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个性子急的忍不住问:“可我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啊……。”
“别急……。”丁元英转身往院子外走,“春芽破土,不是一天长成的。你们今天先放下刻刀,去城外的山林里走一圈,看看刚发芽的树枝,摸摸沾着露水的草叶,等你们觉得‘心里有东西’了,再回来刻。”
他走出基地时,肖亚文正带着两个人在门口等候,其中一位是白发老者,穿着中式长衫,气度儒雅。“丁总……,这位是故宫博物院的李老先生,专门研究传统木雕的,听说我们在完成周师傅的遗作,特意赶来指导……。”
李老先生上前握住丁元英的手,语气恳切:“早就听说丁先生对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刚才在门口听您指点学员,‘道在寻常’四个字,真是点醒梦中人……。”
“老先生过誉了……。”丁元英淡淡回应,“我只是个局外人,说些外行话罢了。真正懂手艺的,是周师傅,是这些年轻人,也是您这样一辈子钻研的前辈……。”
几人走进基地的茶室坐下,李老先生喝了口茶,直奔主题:“周师傅的《百鸟朝凤》是难得的佳作,可惜未能完工。我看了学员们的手法,基本功很扎实,但缺了点‘魂’——这魂,就是老艺人对生活的体悟。丁先生刚才让他们去观察自然,真是高明……。”
“高明谈不上,只是遵循规律。”丁元英说,“文化传承和做私募基金,道理是相通的。做基金时,我从不预测市场走势,只看企业的基本面,看行业的规律;现在做传承,也不执着于‘救手艺’,只看年轻人能不能接住老艺人的‘心’。规律不变,变的是形式……。”
李老先生点点头:“我在故宫修复文物,见多了精美的古器,也见多了失传的手艺。很多人觉得传承就是‘复制’,把老物件做得一模一样就是成功,其实不然。就像这《百鸟朝凤》,周师傅刻的是他那个年代的风骨,你们刻的是你们这个年代的精气神,只要守住‘匠心’这个根,不一样也没关系……。”
“这就是‘杀富济贫’的另一种解法。”丁元英忽然开口,“当年格律诗‘杀富’,是打破垄断的‘复制’,让弱势文化有机会生长;现在传承‘济贫’,是打破教条的‘复制’,让手艺有机会活在当下。文化属性的改变,从来不是靠一场运动,一次革新,是靠无数人在寻常日子里,把‘道’活出来。”
肖亚文在一旁静静听着,忽然想起丁元英在基金会会议上说的“孝本随心”,又想起他说的“道在本心”,忽然明白:所谓“遥远的救世主”,从来不是某个高人,某个奇迹,而是藏在“观察自然”的耐心里,藏在“不执教条”的通透里,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本心”的坚守里。
临走时,李老先生握着丁元英的手说:“丁先生,您做的这件事,比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业都有意义。这世上的‘神话’,从来不是呼风唤雨,是春芽破土,是薪火相传。”
丁元英微微一笑,没有回应。他走出传承基地时,阳光正好,洒在新绿的枝头上,暖洋洋的。几个年轻学员果然不在工作台前,而是蹲在院子里,盯着几只跳跃的麻雀,看得入神。
他沿着石板路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早点摊,摊主笑着招呼他:“丁先生,来碗豆腐脑?刚磨的,热乎着……。”
“好……。”丁元英坐下,看着摊主熟练地舀豆腐脑、浇卤汁,动作一气呵成,带着几分匠心的通透。
他忽然觉得,自己为小丹续写的“神话”,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就是这巷口的热豆腐脑,是学员们观察麻雀的眼神,是李老先生修复文物的专注,是无数人在寻常日子里,把“道”活成了生活的样子。
春芽已经破土,而这盘“棋局”,才刚刚进入最从容的阶段……
“丁先生……。”领头的学员叫住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敬畏,“您来得正好,我们卡在凤翅的羽毛纹理上了,周师傅生前说这部分要‘见力不见痕’,我们总也摸不透。”
丁元英走近工作台,没有上手,只是俯身看着木雕。凤翅的轮廓已基本成型,羽毛的走向依稀可见,只是打磨得略显刻意,少了几分自然的灵动。他没直接指点技法,反而问:“你们见过真凤凰吗……?”
学员们愣了愣,纷纷摇头:“凤凰是神话里的鸟,哪能见过……?”
“那见过麻雀、鸽子吗……?”丁元英又问。
“见过……。”
“它们飞的时候,羽毛是硬绷绷的,还是松快的……?”
一个瘦高的学员想了想:“是松快的,风一吹还会飘……。”
“这就对了……。”丁元英直起身,目光扫过几个年轻人,“周师傅说的‘见力不见痕’,不是让你们把羽毛刻得有多精细,是让你们刻出‘风的感觉’——手艺是死的,自然是活的。你们盯着木头琢磨,不如去院子里看看麻雀飞,去河边看看水流动,道在寻常里,不在刻刀上……。”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木雕的边缘:“当年王庙村的村民做音箱,我没教他们怎么组装,只让他们记住‘格律诗要的是实打实的音质’。现在你们学木雕,也不用死记周师傅的技法,要记住他刻木头时的‘心’——他不是在雕凤凰,是在雕自己心里的那份通透……。”
学员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个性子急的忍不住问:“可我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啊……。”
“别急……。”丁元英转身往院子外走,“春芽破土,不是一天长成的。你们今天先放下刻刀,去城外的山林里走一圈,看看刚发芽的树枝,摸摸沾着露水的草叶,等你们觉得‘心里有东西’了,再回来刻。”
他走出基地时,肖亚文正带着两个人在门口等候,其中一位是白发老者,穿着中式长衫,气度儒雅。“丁总……,这位是故宫博物院的李老先生,专门研究传统木雕的,听说我们在完成周师傅的遗作,特意赶来指导……。”
李老先生上前握住丁元英的手,语气恳切:“早就听说丁先生对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刚才在门口听您指点学员,‘道在寻常’四个字,真是点醒梦中人……。”
“老先生过誉了……。”丁元英淡淡回应,“我只是个局外人,说些外行话罢了。真正懂手艺的,是周师傅,是这些年轻人,也是您这样一辈子钻研的前辈……。”
几人走进基地的茶室坐下,李老先生喝了口茶,直奔主题:“周师傅的《百鸟朝凤》是难得的佳作,可惜未能完工。我看了学员们的手法,基本功很扎实,但缺了点‘魂’——这魂,就是老艺人对生活的体悟。丁先生刚才让他们去观察自然,真是高明……。”
“高明谈不上,只是遵循规律。”丁元英说,“文化传承和做私募基金,道理是相通的。做基金时,我从不预测市场走势,只看企业的基本面,看行业的规律;现在做传承,也不执着于‘救手艺’,只看年轻人能不能接住老艺人的‘心’。规律不变,变的是形式……。”
李老先生点点头:“我在故宫修复文物,见多了精美的古器,也见多了失传的手艺。很多人觉得传承就是‘复制’,把老物件做得一模一样就是成功,其实不然。就像这《百鸟朝凤》,周师傅刻的是他那个年代的风骨,你们刻的是你们这个年代的精气神,只要守住‘匠心’这个根,不一样也没关系……。”
“这就是‘杀富济贫’的另一种解法。”丁元英忽然开口,“当年格律诗‘杀富’,是打破垄断的‘复制’,让弱势文化有机会生长;现在传承‘济贫’,是打破教条的‘复制’,让手艺有机会活在当下。文化属性的改变,从来不是靠一场运动,一次革新,是靠无数人在寻常日子里,把‘道’活出来。”
肖亚文在一旁静静听着,忽然想起丁元英在基金会会议上说的“孝本随心”,又想起他说的“道在本心”,忽然明白:所谓“遥远的救世主”,从来不是某个高人,某个奇迹,而是藏在“观察自然”的耐心里,藏在“不执教条”的通透里,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本心”的坚守里。
临走时,李老先生握着丁元英的手说:“丁先生,您做的这件事,比任何惊天动地的事业都有意义。这世上的‘神话’,从来不是呼风唤雨,是春芽破土,是薪火相传。”
丁元英微微一笑,没有回应。他走出传承基地时,阳光正好,洒在新绿的枝头上,暖洋洋的。几个年轻学员果然不在工作台前,而是蹲在院子里,盯着几只跳跃的麻雀,看得入神。
他沿着石板路往回走,路过巷口的早点摊,摊主笑着招呼他:“丁先生,来碗豆腐脑?刚磨的,热乎着……。”
“好……。”丁元英坐下,看着摊主熟练地舀豆腐脑、浇卤汁,动作一气呵成,带着几分匠心的通透。
他忽然觉得,自己为小丹续写的“神话”,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就是这巷口的热豆腐脑,是学员们观察麻雀的眼神,是李老先生修复文物的专注,是无数人在寻常日子里,把“道”活成了生活的样子。
春芽已经破土,而这盘“棋局”,才刚刚进入最从容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