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档室门缝下那片吞噬光线的黑暗,以及哲学区书架上那个新鲜的湿手指印,如同两枚冰冷的图钉,将陈见深牢牢钉在了恐惧的展板上。接下来的几天,他试图用加倍的努力工作来麻痹自己,用理性的高墙将那些不合逻辑的异象阻挡在外。他反复告诉自己,那是光线错觉,是压力导致的幻视,是老建筑无可避免的潮湿问题。他甚至特意去检查了哲学区附近有没有管道泄漏,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但图书馆开始“回应”他的自欺欺人。
最初是气味。他总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嗅到一股冰冷的、带着河底淤泥腥气的雨味。这气味并非弥漫在整个空间,而是如影随形地缠绕着他个人。在他伏案整理书目时,在他推车穿行于书架间时,甚至在他躲在员工休息室喝水的瞬间,那股湿漉漉的腥气会猛地钻入鼻腔,让他胃部一阵翻搅。他偷偷观察过老周——那位面试他的老管理员,以及其他偶尔出现的、面目模糊的工作人员,他们神态自若,毫无异样。
紧接着是触感。他开始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潮湿。并非环境湿度计上显示的那种,而是更私密、更诡异的——他的衬衫领口会无缘无故地变得潮润,贴在皮肤上,带来一阵黏腻的寒意;他敲击键盘的指尖,常常觉得像是刚浸过冷水;最让他毛骨悚然的是,有一天清晨他醒来,发现自己的枕头有一小块不自然的湿痕,仿佛有人在深夜对着它无声地哭泣过。
他的书写也出现了问题。他习惯用的那支中性笔,写出的字迹会偶尔、毫无规律地发生晕染。清晰的笔画边缘会突然模糊开,像滴上了看不见的水滴。他换了一支又一支笔,甚至改用铅笔,结果依旧。那些晕开的字迹,像是在无声地嘲笑他试图维持的秩序。
而 “它” 的存在,也不再满足于惊鸿一瞥。
陈见深开始更频繁地看到那个 “蓝色的存在” 。它不再仅仅是走廊尽头一闪而过的模糊色块。有时,在下午四点过后,光线开始倾斜,将书架的影子拉成一道道狭长囚笼的时刻,他会透过两排书架狭窄的缝隙,看到它静静地站立在另一头的阴影里,完整的、清晰的侧影,湿透的衣物紧贴着消瘦的身形,深色的发丝耷拉在苍白的脸颊旁。它并不看他,只是那么站着,像一尊被遗弃的、充满水汽的雕塑。周围书架上的书籍,封皮的颜色会显得格外黯淡,仿佛被它身上散发出的无形湿气所浸染。
有时,则更糟。他会在深夜独自巡查,手电光柱成为唯一移动光源,将周遭的黑暗衬托得更加浓稠时,感到一道凝实的目光从背后投来,冰冷得如同手术刀。他猛地转身,身后空无一人,只有无尽的书架像沉默的墓碑般层层叠叠,延伸至视线无法穿透的深渊。但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并不会消失,它黏在他的背上,穿透衣物,渗入肌肤,直到他逃离那个区域。
这些异变并非没有代价。就在他首次清晰看到那个蓝色侧影的那个下午,他试图登录自己的网上银行查看薪资是否到账,却惊恐地发现,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那串使用了数年的密码。那串由生日和名字缩写组成的、本该刻在骨子里的字符,从他的记忆里被凭空抹去了,只留下一片光滑的空白。紧接着,当老周随口问他昨天午餐吃了什么,他的大脑在检索时竟一片茫然。昨天……他吃了什么?记忆像是被水泡过的字迹,模糊成了一团。老周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但那眼神让陈见深感到自己被看穿了。
恐惧,真正的、源于自身崩塌的恐惧,第一次像冰锥一样,凿穿了他理性的外壳。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三的深夜。他必须在闭馆后整理一批新到的编目书籍,工作区只剩他一人。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低频的、时断时续的嗡鸣,光线不稳定地闪烁着,将他和无数书架的影子在地上胡乱地拉扯、扭曲。空气凝滞得如同胶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阻力。 当他抱着厚厚一摞书,走向编目台时,毫无预兆地,那股冰冷的雨腥气变得无比浓烈,几乎令他窒息。不仅仅是气味,他甚至能感觉到空气中悬浮的、冰冷的湿意,正贴附在他的皮肤上,缓慢地渗入毛孔。
他僵在原地,心脏狂跳。眼角的余光看到,在编目台旁边的阴影里,一抹清晰的蓝色正在凝聚,变得实质化。那个存在,这次离他不足五米。它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在微微扭曲,光线绕过它的轮廓,使得它本身像一个吸收光线的、人形的黑暗。 它不再是静止的,它的头颅,正以一种极其缓慢、近乎机械的方式,向他转来。湿漉漉的深色发丝下,那张苍白的脸逐渐显现,他看不到具体的五官,却能感受到一种空洞的、执拗的“注视”。水滴从它的发梢和指尖滴落,砸在寂静的地板上,发出“嗒…嗒…”的声响,这声音在死寂的空间里被放大了无数倍,清晰得令人头皮发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股无形的寒意攫住了他,并非来自空气,而是直接作用于他的灵魂。他的四肢变得僵硬,无法移动,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片代表死亡的蓝色缓缓逼近,一只苍白且完全被水浸透的手,从蓝色的袖管中缓缓抬起,指尖滴着水珠,朝着他的脸颊伸来。那手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久泡后的肿胀和苍白,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淤泥。
就在那冰冷的指尖即将触碰到他皮肤的瞬间——
“退回去。”
一个沙哑而沉稳的声音在图书馆的寂静中炸开。
陈见深一个激灵,发现自己能动了。他猛地扭头,看到老周不知何时出现在不远处。老人没有看他,目光死死锁定着那个蓝色存在。他手里没有拿任何武器,只是右手快速地从腰间一个帆布口袋里掏出一把混合着暗黄色晶体和灰黑色灰烬的粉末,动作精准而迅捷地,在陈见深与那蓝色实体之间的地板上,划下了一道歪歪扭扭、却界限分明的线。
粉末落地的瞬间,空气中似乎响起了一声极细微的、如同冷水滴在烧红烙铁上的“嗤”响。一股淡淡的、类似焚香混合着硫磺的奇异气味短暂地驱散了雨腥。 那股浓烈的雨腥味骤然减弱,逼近的寒意也如潮水般退去。陈见深再看向那片阴影,那个蓝色的身影已经淡化,如同融入水中的墨迹,消失不见,只在地板上留下一小摊迅速蒸发的水渍。
老周这才缓缓转过头,看向惊魂未定、脸色惨白的陈见深。他的眼神里没有责备,也没有同情,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
“你读了它。”老周用的是陈述句,而非疑问句。
陈见深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只能僵硬地点头。
“它们出来后,第一个找的就是‘最后接触者’。”老周的声音低沉而平直,像是在复述一条物理定律,“你读了那本书,你的‘气息’就沾上了它。它会跟着你,像水蛭找到伤口。直到把你……变成它的新故事。”
“它们……到底是什么?”陈见深的声音嘶哑。
老周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一旁的阅览桌边,示意陈见深跟上。他从自己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内袋里,摸索着,然后,将一张边缘磨损、颜色泛白的旧照片,轻轻放在了桌面上。
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的男女,站在图书馆门前,阳光很好。男人笑容腼腆,正是年轻时的老周。而他身边,依偎着一个穿着干净蓝色连衣裙、笑靥如花的姑娘,她手里拿着一本书,眼神明亮。
陈见深的瞳孔骤然收缩。尽管照片是黑白的,尽管那时的她充满生机,但他绝不会认错——那个穿着蓝裙的姑娘,就是这些天不断纠缠他的、那个湿漉漉的恐怖存在!
他的手指颤抖着,翻过照片。背面,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
“赠小周:愿记忆永不褪色。
——阿晴,于字逝前七日”
“字逝……前七日……”陈见深喃喃地重复着这行字,目光死死钉在那个名字上——阿晴。一股比刚才被实体触碰更深的寒意,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怆,瞬间贯穿了他的全身。他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但这并未带来任何解脱,反而像是在无尽的黑暗中,为他点亮了一盏只能照亮绝望的灯。
但图书馆开始“回应”他的自欺欺人。
最初是气味。他总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嗅到一股冰冷的、带着河底淤泥腥气的雨味。这气味并非弥漫在整个空间,而是如影随形地缠绕着他个人。在他伏案整理书目时,在他推车穿行于书架间时,甚至在他躲在员工休息室喝水的瞬间,那股湿漉漉的腥气会猛地钻入鼻腔,让他胃部一阵翻搅。他偷偷观察过老周——那位面试他的老管理员,以及其他偶尔出现的、面目模糊的工作人员,他们神态自若,毫无异样。
紧接着是触感。他开始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潮湿。并非环境湿度计上显示的那种,而是更私密、更诡异的——他的衬衫领口会无缘无故地变得潮润,贴在皮肤上,带来一阵黏腻的寒意;他敲击键盘的指尖,常常觉得像是刚浸过冷水;最让他毛骨悚然的是,有一天清晨他醒来,发现自己的枕头有一小块不自然的湿痕,仿佛有人在深夜对着它无声地哭泣过。
他的书写也出现了问题。他习惯用的那支中性笔,写出的字迹会偶尔、毫无规律地发生晕染。清晰的笔画边缘会突然模糊开,像滴上了看不见的水滴。他换了一支又一支笔,甚至改用铅笔,结果依旧。那些晕开的字迹,像是在无声地嘲笑他试图维持的秩序。
而 “它” 的存在,也不再满足于惊鸿一瞥。
陈见深开始更频繁地看到那个 “蓝色的存在” 。它不再仅仅是走廊尽头一闪而过的模糊色块。有时,在下午四点过后,光线开始倾斜,将书架的影子拉成一道道狭长囚笼的时刻,他会透过两排书架狭窄的缝隙,看到它静静地站立在另一头的阴影里,完整的、清晰的侧影,湿透的衣物紧贴着消瘦的身形,深色的发丝耷拉在苍白的脸颊旁。它并不看他,只是那么站着,像一尊被遗弃的、充满水汽的雕塑。周围书架上的书籍,封皮的颜色会显得格外黯淡,仿佛被它身上散发出的无形湿气所浸染。
有时,则更糟。他会在深夜独自巡查,手电光柱成为唯一移动光源,将周遭的黑暗衬托得更加浓稠时,感到一道凝实的目光从背后投来,冰冷得如同手术刀。他猛地转身,身后空无一人,只有无尽的书架像沉默的墓碑般层层叠叠,延伸至视线无法穿透的深渊。但那种被注视的感觉并不会消失,它黏在他的背上,穿透衣物,渗入肌肤,直到他逃离那个区域。
这些异变并非没有代价。就在他首次清晰看到那个蓝色侧影的那个下午,他试图登录自己的网上银行查看薪资是否到账,却惊恐地发现,他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那串使用了数年的密码。那串由生日和名字缩写组成的、本该刻在骨子里的字符,从他的记忆里被凭空抹去了,只留下一片光滑的空白。紧接着,当老周随口问他昨天午餐吃了什么,他的大脑在检索时竟一片茫然。昨天……他吃了什么?记忆像是被水泡过的字迹,模糊成了一团。老周只是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什么也没说,但那眼神让陈见深感到自己被看穿了。
恐惧,真正的、源于自身崩塌的恐惧,第一次像冰锥一样,凿穿了他理性的外壳。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三的深夜。他必须在闭馆后整理一批新到的编目书籍,工作区只剩他一人。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低频的、时断时续的嗡鸣,光线不稳定地闪烁着,将他和无数书架的影子在地上胡乱地拉扯、扭曲。空气凝滞得如同胶水,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阻力。 当他抱着厚厚一摞书,走向编目台时,毫无预兆地,那股冰冷的雨腥气变得无比浓烈,几乎令他窒息。不仅仅是气味,他甚至能感觉到空气中悬浮的、冰冷的湿意,正贴附在他的皮肤上,缓慢地渗入毛孔。
他僵在原地,心脏狂跳。眼角的余光看到,在编目台旁边的阴影里,一抹清晰的蓝色正在凝聚,变得实质化。那个存在,这次离他不足五米。它周围的空气似乎都在微微扭曲,光线绕过它的轮廓,使得它本身像一个吸收光线的、人形的黑暗。 它不再是静止的,它的头颅,正以一种极其缓慢、近乎机械的方式,向他转来。湿漉漉的深色发丝下,那张苍白的脸逐渐显现,他看不到具体的五官,却能感受到一种空洞的、执拗的“注视”。水滴从它的发梢和指尖滴落,砸在寂静的地板上,发出“嗒…嗒…”的声响,这声音在死寂的空间里被放大了无数倍,清晰得令人头皮发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股无形的寒意攫住了他,并非来自空气,而是直接作用于他的灵魂。他的四肢变得僵硬,无法移动,只能眼睁睁看着那片代表死亡的蓝色缓缓逼近,一只苍白且完全被水浸透的手,从蓝色的袖管中缓缓抬起,指尖滴着水珠,朝着他的脸颊伸来。那手的皮肤呈现出一种久泡后的肿胀和苍白,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淤泥。
就在那冰冷的指尖即将触碰到他皮肤的瞬间——
“退回去。”
一个沙哑而沉稳的声音在图书馆的寂静中炸开。
陈见深一个激灵,发现自己能动了。他猛地扭头,看到老周不知何时出现在不远处。老人没有看他,目光死死锁定着那个蓝色存在。他手里没有拿任何武器,只是右手快速地从腰间一个帆布口袋里掏出一把混合着暗黄色晶体和灰黑色灰烬的粉末,动作精准而迅捷地,在陈见深与那蓝色实体之间的地板上,划下了一道歪歪扭扭、却界限分明的线。
粉末落地的瞬间,空气中似乎响起了一声极细微的、如同冷水滴在烧红烙铁上的“嗤”响。一股淡淡的、类似焚香混合着硫磺的奇异气味短暂地驱散了雨腥。 那股浓烈的雨腥味骤然减弱,逼近的寒意也如潮水般退去。陈见深再看向那片阴影,那个蓝色的身影已经淡化,如同融入水中的墨迹,消失不见,只在地板上留下一小摊迅速蒸发的水渍。
老周这才缓缓转过头,看向惊魂未定、脸色惨白的陈见深。他的眼神里没有责备,也没有同情,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疲惫。
“你读了它。”老周用的是陈述句,而非疑问句。
陈见深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音,只能僵硬地点头。
“它们出来后,第一个找的就是‘最后接触者’。”老周的声音低沉而平直,像是在复述一条物理定律,“你读了那本书,你的‘气息’就沾上了它。它会跟着你,像水蛭找到伤口。直到把你……变成它的新故事。”
“它们……到底是什么?”陈见深的声音嘶哑。
老周没有直接回答,他走到一旁的阅览桌边,示意陈见深跟上。他从自己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内袋里,摸索着,然后,将一张边缘磨损、颜色泛白的旧照片,轻轻放在了桌面上。
照片上是一对年轻的男女,站在图书馆门前,阳光很好。男人笑容腼腆,正是年轻时的老周。而他身边,依偎着一个穿着干净蓝色连衣裙、笑靥如花的姑娘,她手里拿着一本书,眼神明亮。
陈见深的瞳孔骤然收缩。尽管照片是黑白的,尽管那时的她充满生机,但他绝不会认错——那个穿着蓝裙的姑娘,就是这些天不断纠缠他的、那个湿漉漉的恐怖存在!
他的手指颤抖着,翻过照片。背面,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
“赠小周:愿记忆永不褪色。
——阿晴,于字逝前七日”
“字逝……前七日……”陈见深喃喃地重复着这行字,目光死死钉在那个名字上——阿晴。一股比刚才被实体触碰更深的寒意,混合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怆,瞬间贯穿了他的全身。他终于知道了它的名字,但这并未带来任何解脱,反而像是在无尽的黑暗中,为他点亮了一盏只能照亮绝望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