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团长,打仗也是一门科学!-《抗战:你管这叫军械维修厂?》

  夜幕落下,冰凉似水。

  通往黑风寨的山路,崎岖难行,像一条被巨人扭断的脊骨,横亘在太行山的褶皱里。

  新一团一营的战士们,正借着稀疏的星光,在这条死亡之路上悄无声息地行进。

  队伍的最前方,李云龙和周墨并排走着。

  李云龙的脚步很重,每一步都踩得山石“咯噔”作响。

  他那双在黑夜里依旧亮得吓人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周围每一处可能藏着危险的阴影。

  周墨的脚步则很轻,他走得不快,但每一步的距离都像是用尺子量过,匀速而稳定。

  他的眼睛没有看路,而是在观察着山体的走向。

  估算着坡度,脑子里飞快地构建着一个三维的地形模型。

  “小子,紧张不?”

  李云龙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声音压得很低,却依旧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粗犷。

  “不紧张。”

  周墨的回答简单直接。

  “嘿,你小子还真能装。”

  李云龙嗤笑一声,拿肩膀撞了撞他。

  “第一次上真家伙的战场,哪个新兵蛋子不是尿都快吓出来了?“

  ”老子当年第一次跟北洋军干仗,握着汉阳造的手抖得跟筛糠似的,一梭子子弹全他娘的打到天上去了。”

  “团长,我不负责开枪,我只负责计算和观察。”

  周墨平静地解释。

  “计算?观察?”

  李云龙愣住了,他活了三十多年,头一次听说打仗还要搞这些名堂。

  “打仗不就是看谁的枪快,谁的胆子肥,谁的命硬吗?你个秀才能算出鬼子啥时候拉屎?”

  “我算不出鬼子什么时候拉屎。”

  “但我可以计算出手榴弹的最佳投掷角度,可以计算出不同距离下最合理的引信延时,可以根据风向和湿度,修正爆炸后的破片散布范围。”

  “我观察的不是鬼子,是地形。“

  ”黑风寨三面悬崖,只有一条路,这意味着我们的攻击方向非常单一,但也意味着,鬼子的防御重点也同样单一。”

  李云龙彻底不说话了。

  他嚼着嘴里的草根,侧过头,借着微弱的星光,死死地打量着身边这个年轻人。

  这小子,脑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

  他李云龙带兵打仗,靠的是一股子悍不畏死的狼性,靠的是在尸山血海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直觉。

  可这小子,竟然想把打仗,变成一道算术题?

  这太他娘的邪乎了!

  可邪乎归邪乎,李云龙心里却又隐隐觉得,这小子说的,好像还真他娘的有几分道理。

  要是真能把这些都算清楚了,那打起仗来,岂不是跟开了天眼一样?

  他心里那点轻视,不知不觉间,又消散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浓重的好奇和期待。

  队伍的中间,张大彪正带着他亲自挑选出来的二十个突击队员,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几口沉重的木箱。

  箱子里,就是那一百颗凝聚整个兵工厂心血的“铁葫芦”。

  每个突击队员的脸上,都写满了激动与紧张。

  他们都是从全营里挑出来的,投弹技术最好的兵。

  出发前,他们都亲手摸过那些崭新的手榴弹,那沉甸甸的分量,那狰狞的铁壳子,让他们爱不释手。

  “营长,你说这玩意儿,真有周厂长说的那么神?”

  一个叫王根生的老兵,凑到张大彪身边,压低声音问。

  他是全营有名的“投弹王”,五十米的距离,能把“边区造”稳稳地扔进一个水桶里。

  “神不神,明天不就知道了?”

  张大彪的脸上,同样写满期待。

  “要是真能把黑风寨那个石头王八给炸开,咱们一营,可就露大脸了!”

  “俺就是觉得心里没底。”

  王根生挠了挠头,脸上带着几分憨厚的忧虑。

  “周厂长让咱们扔的时候,还得在手里停一会儿再扔,这……“

  ”这不是拿命开玩笑吗?俺们以前扔边区造,那都是拉了弦就赶紧扔,生怕在手里炸了。”

  “这是命令!”

  张大彪的脸一板。

  “周厂长说了,这叫‘延时空爆’,能让弹片从鬼子头顶上往下浇!“

  “咱们就照着做!出了事,我张大彪担着!”

  队伍在黎明前,抵达了距离黑风寨约两公里外的一处隐蔽山谷。

  所有人都潜伏下来,开始休息,补充体力。

  周墨却毫无睡意。

  他拿出陈曦临走前,连夜帮他抄录的简易地图,又拿出一个从团长要来的指北针,还有一个他自己用细线和石子做的简易测角器,带着两个侦察兵,悄悄地摸向了黑风寨的方向。

  “周厂长,您这是干啥去?太危险了!”张大彪一把拉住他。

  “我去实地勘测,采集数据。”

  “没有精确的数据,再好的武器,也只是个摆设。”

  “团长说了,您的安全是第一位的!您不能去!”

  “张营长。”

  周墨的目光平静地看着他。

  “打仗,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必须严谨。”

  “你放心,我不会靠得太近。”

  说完,他挣开张大彪的手,身影很快就消失在浓重的夜色里。

  李云龙躺在一块大石头上,假寐着,他其实一直竖着耳朵听着那边的动静。

  当他听到周墨那句“打仗,是一门科学”时,他嘴里叼着的草根,猛地被咬断了。

  他娘的,这小子,还真把打仗当成做学问了!

  可他心里,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涌起一股连他自己都说不清的兴奋。

  科学?

  老子倒要看看,你这科学,到底能不能干得过小鬼子的王八壳子!

  天,渐渐亮了。

  周墨带着一身露水和泥土回来了。

  他的脸上带着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亮得吓人。

  他的那张简易地图上,已经用炭笔密密麻麻地标注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和符号。

  “团长。”他走到李云龙面前,开门见山。

  “黑风寨碉堡,主体结构为不规则花岗岩垒砌,胶结材料为黄泥和石灰的混合物。正面墙体厚度目测超过一点五米。”

  “碉堡分为两层,下层为生活区,上层为战斗区。”

  “主射击孔位于二层正中,是一个长约一米,高约四十厘米的横向射击孔,内置一挺九二式重机枪。”

  “两侧各有一个小的副射击孔,应该各是一挺歪把子。”

  “碉堡前五十米,设置有双层铁丝网,铁丝网前,是一条宽约三米,深约两米的壕沟。”

  周墨一口气,将他勘测到的所有数据,清晰无比地报了出来。

  在场的李云龙、张大彪等人,全都听傻了。

  他们派过好几次侦察兵,可带回来的情报,都是些“墙很厚”、“火力很猛”、“不好打”之类的模糊概念。

  谁能像周墨这样,把鬼子的老底,用尺子量出来一样,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从我们现在的位置,到碉堡正面的直线距离,是八百二十米。”

  “我们可以在夜色的掩护下,推进到距离壕沟一百米的位置,那里有一片乱石坡,可以作为我们第一攻击阵地。”

  “从乱石坡,到碉堡主射击孔的水平距离,大约是六十五米。垂直高差,约十五米。”

  周墨在地图上画着,计算着,那股子专注和严谨,让周围这些习惯喊打喊杀的军官们,都下意识地屏住呼吸。

  “六十五米的距离,对于我们的投弹手来说,是个挑战。”

  周墨抬起头,看向张大彪。

  “但不是不可能完成。”

  “最关键的,是那堵超过一点五米厚的花岗岩墙体。”

  “一颗手榴弹,哪怕是我们的新式手榴弹,也绝对不可能对它造成结构性损伤。”

  这话一出,李云龙的心,凉了半截。

  “那你的意思是,咱们这‘铁葫芦’,还是啃不动这石头王八?”

  “一颗不行。”

  周墨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他伸出五根手指。

  “那就用五颗,十颗,甚至二十颗,捆在一起!”

  “团长,你听说过‘爆破效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