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图书馆学习,提升能力(一)-《都嘲帝后无子?看我生个连珠炮》

  雁门关大捷的捷报在京城飘了整月,像春末最浩荡的风,裹挟着国子监墙外紫藤花的甜香,漫过坤宁宫朱红宫墙的每一道纹路。宫墙下的玉兰花刚谢,新抽的嫩叶带着鹅黄的暖意,与墙内鎏金瓦当反射的日光交织,把整座宫殿浸在温柔的光晕里。

  坤宁宫偏殿内,鎏金熏炉里燃着南海进贡的上品沉香,烟缕缠缠绵绵,顺着殿顶的藻井缓缓上升,化作轻柔的圈,将殿内的静谧缠得愈发浓厚。李燕儿支开了所有伺候的宫人,只留了一扇朝东的窗,让晨间的风带着草木气息溜进来。她指尖按着手腕上的玉镯,连忙招手示意萧承宇过来。指尖触到玉镯的瞬间,淡蓝微光顺着指缝漫开,像揉碎了的星子落进掌心,凉丝丝的,带着空间独有的清冽气息。

  “母后,你又要开‘大书库’了吗?”脆生生的声音撞碎了殿内的静,像一颗小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6岁半的萧承宇扒着殿门探进头,一身月白色的小锦袍衬得他眉眼愈发清俊,发冠上的白玉簪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晃动,折射出细碎的光。他身后,2岁半的萧承轩踮着脚尖,小手紧紧扯着哥哥的衣角,另一只手攥着个打磨光滑的小木枪,枪杆上还缠着他自己系的红绸带;萧灵月则抱着一只绣着粉白兔子的布偶,蓬松的发髻上别着一朵小巧的珍珠花,圆溜溜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小短腿还在不自觉地蹦跶。

  自从李燕儿怀第三胎时发现,孩子们竟能随着自己进出空间图书馆和超市,这“逛大书库和超市”就成了三个小家伙最盼的事。每次只要看到李燕儿按她手上的玉镯,承宇就会立刻牵好弟弟妹妹,灵月则会提前把布偶抱在怀里,生怕慢了一步就跟不上。

  李燕儿笑着招招手,眼底的温柔像要溢出来:“进来吧,今日母后教你们认‘能让墙变铁、让书变多’的宝贝书。”

  三个孩子欢呼着扑过来,承宇下意识地收紧了握着承轩的手,生怕弟弟摔着;灵月则一头扎进李燕儿的怀里,小胳膊紧紧抱着她的腰,用脸颊蹭了蹭她的衣襟——那上面有她最熟悉的、混合着沉香和奶香的味道。李燕儿指尖再次轻轻按上玉镯子,淡蓝微光瞬间暴涨,像一层柔软的纱,裹住四人的身影。下一秒,失重感轻轻掠过,他们已站在一间足有百亩宽的藏书阁里。

  这里没有寻常藏书阁的压抑,穹顶高得望不见顶,像是笼罩着一片星空,无数细碎的光粒在空气中浮动,照亮了一排排直抵穹顶的黑檀木书架。书架上没有实体的书籍,取而代之的是悬浮的光册,每一本光册都散发着柔和的光晕,光册封面上的书名用金色的文字书写,从“青铜冶炼优化工艺”到“水力机械原理”,再到“土壤改良与作物轮作指南”“精细化工基础”,密密麻麻的文字光带在空气中浮动,连呼吸里都裹着淡淡的墨香,清冽又好闻。

  “哇——”承轩仰着小脑袋,嘴巴张成了圆形,手里的小木枪都忘了挥动。他好奇地伸出小胖手,去抓不远处悬浮的“水泥烧制与应用”光册,指尖刚碰到光册的边缘,光册便化作细碎的光点,像萤火虫一样绕着他转了一圈,逗得他咯咯直笑,伸手去抓那些光点,却怎么也抓不住。

  灵月则被不远处书架上的“花卉培育图谱”吸引了,那本光册散发着淡淡的粉色光晕,封面上还浮现着一朵盛放的牡丹,栩栩如生。她迈着小短腿,想要往那边跑,刚跑两步就被承宇眼疾手快地拉住了:“妹妹慢些,这里的书会‘飞’,小心摔着。”灵月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哥哥,又看了看那本粉色光册,小嘴巴撅了撅,却还是乖乖地拉住了承宇的衣角,只是眼睛依旧黏在那本图谱上。

  李燕儿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然后抬手朝着“水泥烧制与应用”的光册虚虚一抓,那本光册便缓缓飘了过来,落在她的掌心。这是她今日的核心目标——雁门关大捷后,北境的城墙虽经修补,但夯土外包青砖的结构依旧脆弱,遇雨易塌,遇攻城锤易破。若是能造出水泥,不仅能加固北境的城墙,京城的外城、各地的水渠、官道都能得以修缮,大靖的基建水平便能迈出一大步。

  指尖刚触到光册封面,一行行带着温度的文字便化作清晰的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入脑海,没有丝毫晦涩难懂,反而像有人在耳边细细讲解:“水泥主料为石灰石、黏土,需按3:1的干料配比混合,石灰石纯度需达95%以上,黏土含铝量不低于20%,含硅量不低于60%;混合后经颚式破碎机粉碎,粒径需小于5,过筛时需用10目筛网,确保无大颗粒杂质;入回转窑煅烧,窑体长度15米、直径2米,转速控制在每分钟3转,煅烧温度需稳定在1400℃,持续4小时,窑内火焰需保持淡蓝色,若呈橙红色则表明温度不足,需及时调整燃料供给;出窑后经冷却机快速降温至常温,避免熟料提前水化失效;再用球磨机研磨至比表面积400㎡/kg,过200目筛网,成品需密封存放,防潮防结块;加水搅拌时,水灰比为0.5,搅拌时间不少于3分钟,搅拌均匀后20分钟初凝、2小时终凝,凝结体养护7天后抗压强度可达20MPa,养护28天后可达30MPa,适用于筑城、修渠、铺路、建桥,凝结后遇水不化,坚硬如铁……”

  光册里还附带了动态的三维示意图,像活过来一样在眼前展开:回转窑的窑体缓缓转动,石灰石与黏土的混合物在窑内均匀翻滚,煅烧初期的火焰是橙红色,随着温度升高,渐渐转为纯净的淡蓝色,看得一清二楚;颚式破碎机的齿板上下咬合,将大块的原料碾成细粉,细粉通过筛网时,不合格的大颗粒会被自动分离;不同配比、不同温度烧制出的水泥试块被放在压力机下测试,有的一压就碎,有的变形严重,只有按标准配比、1400℃煅烧的试块,在30MPa的压力下依旧完好无损。甚至连原料的选取都有详细的图示,标注着京郊房山的石灰石纯度最高,江南的黏土含铝量达标,还附带了采样的具体位置和方法。

  “母后,这是什么呀?”承宇凑了过来,小手指着光册上的“水泥石块对比图”,眼睛里满是好奇。图上左边的石块被锤子砸得四分五裂,右边的石块却完好无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叫‘水泥’。”李燕儿笑着,抬手在空中虚划了一下,调出大靖现有城墙的实景图——那是她之前让暗卫拍回来的,夯土外包青砖的城墙,因为连日的雨水,一处缺口里露着松散的土块,几个士兵正费力地用沙袋和泥浆填补,泥浆顺着沙袋的缝隙往下淌,看起来狼狈又无力。“你看咱们京城的城墙现在是这样的,下雨会塌,敌人的攻城锤一砸就破,士兵们修补起来也特别辛苦;但如果用了这个‘水泥’,把它和沙子、石头混合在一起,就能砌成像右边石块那样坚固的墙,像铁铸的一样,炮弹砸上去都只会留个浅坑,再也不怕下雨坍塌,也不怕敌人攻城了。”

  承宇的眼睛瞬间亮得像浸了星子,他用力点了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那以后坏人就进不来了,父皇和士兵叔叔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是呀。”李燕儿揉了揉他的头,又抬手取下旁边一本“活字印刷术改良”的光册。这本光册散发着淡黄色的光晕,封面简洁明了。她之所以选择这本,是因为深知“开民智”的重要性——如今大靖的书籍大多靠雕版印刷,一块雕版只能印一本书,刻版耗时耗力,成本极高,一本普通的《三字经》售价一两五钱,城外的农夫家孩子,攒一年钱都买不起一本。寒门学子想要读书,只能去藏书阁借阅,或者抄录,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传播。

  指尖触到光册,详细的工艺便映入脑海:“活字材料分两种,陶瓷活字与木质活字,优先推荐陶瓷活字,耐用性强、不易变形;陶瓷活字以高岭土为原料,淘洗后需静置7天,去除杂质与气泡,确保原料细腻;制坯时用铜模压出字槽,字槽深度需为0.5,过浅则吸墨不足,过深则墨渍晕染;刻字需采用阴刻,笔画粗细均匀,字体统一为宋体(宋体笔画清晰,印刷后易辨认);入窑煅烧时,温度从室温逐步升高,每小时升温100℃,升至1200℃后恒温烧制8小时,出炉后需经‘摔打测试’——从1米高处自由落下,不碎、不崩角即为合格;金属字盘为可拆卸式,按平水韵分为21部,每部设独立格槽,排版时将活字嵌入字盘凹槽,用竹楔固定间距,避免印刷时移位;刷墨需用狼毫软刷,蘸墨量以‘薄而匀’为度,硬刷易损伤活字表面,导致字迹模糊;铺纸后用木质滚筒匀速压印,压力需适中(约5kg),每时辰可印500页,是传统雕版印刷的十倍速度;印刷完毕后,活字可拆卸回收,重复使用,印不同书籍时只需重新排版即可……”

  光册里的示意图同样详尽:匠人用铜模压制高岭土坯,刻字刀在坯上细细雕琢;陶瓷活字入窑煅烧,窑内的温度曲线实时显示;排版工人按韵部快速查找活字,熟练地嵌入字盘;滚筒压印后,一张张字迹清晰的纸张被整齐地叠放在一起,旁边还放着雕版印刷的对比图,雕版印刷的纸张不仅字迹略逊,速度更是慢得可怜。

  “这个能让书变多吗?”承宇立刻抓住了重点,眼睛里满是期待。他最近迷上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宫里只有一套宋刻本,纸页已经泛黄,太傅怕他把书页翻坏,只许他每天看两页,看得意犹未尽。

  “不仅能让书变多,还能让书变便宜。”李燕儿笑着,调出一张“书价对比表”,用指尖指着上面的数字解释道:“你看,现在用雕版印一本《三字经》,成本要一两二钱,卖给大家就要一两五钱;但如果用这个活字印刷的法子,成本只要八文钱,售价十文钱就够了。从前城外的农夫家孩子,攒一年的鸡蛋钱都买不起一本书,以后他们攒三天的鸡蛋钱,就能买一本自己的书,随时随地都能看,再也不用跑到藏书阁去抄录了。”

  “太好了!”承宇欢呼起来,小拳头攥得紧紧的,“那以后我就能有好多好多《史记》了,还能把书送给城外的小朋友!”

  一旁的承轩听不懂这些复杂的话,却被光册里“会动”的印刷机吸引了。他指着示意图里转动的滚筒,拍着小手喊:“母后,这个像纺车!转得好快!”他之前在御花园见过宫女们用纺车纺线,此刻看到滚筒转动,便觉得格外亲切。

  灵月则对印刷术没什么兴趣,她扯了扯李燕儿的裙摆,小手指着不远处一本散发着淡绿色光晕的“水力纺纱机”光册,软声软气地说:“母后,那个有软软花!”光册的封面上,画着一堆雪白的棉花,正是她最爱的“能捏成小球”的东西。灵月平时最